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爱因斯坦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1 08:57

写作《爱因斯坦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爱因斯坦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和成就": - 在写作之前,要对爱因斯坦的生平、主要成就以及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有所了解。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读后感的主题和深度。
2. "明确读后感的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方面展开,比如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哲学思想、个人品质等。
3. "结构清晰": - 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或某个具体成就,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要详细阐述你对爱因斯坦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或理论进行论述。 - 结论部分要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可能提出一些思考或展望。
4. "观点明确": - 在读后感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要有理有据。
5. "结合自身实际": - 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爱因斯坦的成就对你有什么启发,或者你对他的某个观点有何感想。
6. "论述深度": - 尽量深入挖掘爱因斯坦的思想和成就,不要停留在表面。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理论或历史背景进行论述。
7. "

霍金:方寸轮椅 无垠宇宙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伦敦3月14日电 (天下人物)霍金:方寸轮椅 无垠宇宙

新华社记者张家伟

“如果宇宙不是你所爱之人的家园,那这个宇宙也没什么值得探索,”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说。14日,76岁的他永远停止了对所爱宇宙的探索。

这位常通过语音合成器讲英式冷笑话的物理学家,虽身困于方寸轮椅,却未停止过对无垠宇宙的思考。

后进生中的“爱因斯坦”

1942年1月8日,在伽利略去世三百年后,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学生时代,霍金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天才少年”。他对学校课程不太感兴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排末位的后进学生。但他对物理和天文学格外着迷,从同学中收获了“爱因斯坦”这一昵称。

“物理和天文学让我们有望真正理解自身起源以及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想彻底弄清宇宙的奥秘,”他说。

兴趣的驱动力巨大,霍金选择了科学探索之路,开始崭露天赋。17岁,他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很快获得一等荣誉学位,随后前往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并获博士学位,最终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当年轻的霍金正准备在学术上大展拳脚时,一种罕见疾病却几乎击垮了他。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医生告诉他最多只能活两年。他在自传中回忆,当时以为生命就要结束了,可能再无机会将自身潜能发挥出来,但到了如今“可以静静地满足于我的生活了”。

霍金在疾病恶化初期并不愿接受帮助,他固执地希望被当成正常人对待。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他才最终被说服开始使用轮椅代步。可谁能想到,后来他竟爱上了“轮椅飙车”,经常把电动轮椅开到全速,然后欣赏助理担惊受怕的表情。

到了70年代后期,疾病已让他的言语功能严重退化,并最终失去说话能力。幸运的是,电脑专家帮他设计了一个特殊装置,可用手指在屏幕上选字,然后通过语音合成器把想表达的内容“说”出来,这也成为他后来的励志形象。

物理学史上最美丽的论文”

疾病并未击倒“固执”的霍金,而让他在轮椅中静静探索宇宙的真谛。

霍金在剑桥时与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合作提出了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二人共同发表论文称假若宇宙遵守广义相对论,并且含有足够多的物质,则它必定起始于大爆炸奇点。

霍金随后又开始了对黑洞的探究。1974年,霍金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阐述黑洞辐射理论。由于观点激进,不少学者一开始持保留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论文获学术界认同。剑桥大学教授夏马形容论文为“物理学史上最美丽的论文之一”。

卓越的学术成果让霍金收获很多荣誉。他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时才30多岁,是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霍金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上世纪80年代他与几位学者展开“黑洞大战”争辩,他还爱就科学命题与其他科学家打赌。不过,他勇于承认错误。他在198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假如无边界提议正确,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开始坍缩,这一过程中,时间会朝反方向流逝。他的学生发文驳斥,霍金重新审视后承认自己观点有误。

霍金不希望做高冷科学家,而是细心深耕科普领域,让更多人爱上科学。他写的《时间简史》被翻译为40多种文字,堪称史上最畅销科普书。全书中只有一个公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其深入浅出程度可见一斑。

他还多次客串影视作品,他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批改剧中人物谢尔登的论文;在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他扮演自己,并和牛顿、爱因斯坦的全息影像打牌。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以及以霍金传记电影《万物理论》都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

剑桥大学副校长史蒂芬·图佩说,霍金对科学知识以及科普作出的杰出贡献为我们留下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数百万人,人们将非常怀念他”。

霍金的中国缘

霍金在中国开的微博永远停留在2017年11月24日。那天,他以视频形式了一位中国少年歌手的提问。“他的提问让我看到了中国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对未来的思考和好奇心。我希望,当你们追求科学以及其他创意时,如此的好奇心可以延续下去,”他在微博上说。

霍金生前三次到访中国,并一直默默关注中国的科技进步。

他在1985年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次访华并发表演讲,谈到了有关黑洞形成以及时间为什么总是向前的一些观点。

2002年,他再次访问中国时曾说,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他当时还预测,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2006年,他第三次访问中国,先后在香港和北京发表了关于宇宙起源的演讲。“我是一个乐观、浪漫,而且顽固不化的人。我想做很多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霍金说。

电影《奥本海默》观后感


文/海鸥

看完电影《奥本海默》,有几点感触:

1、电影中几个核心场景的叙述,从主人公奥本海默的视角出发,讲述发生的事:他大脑里在思考的事、他感知到的东西、他对人和事物的情感,让人很容易代入他的视角,与他共情。

电影中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就像是一个人大脑里想到这个紧接着又想到那个,你想,人大脑切换场景多快呀,真的呈现在镜头前,节奏紧密得让人目不暇接

2、奥本海默为什么会答应去主持研发原子弹的大工程,网上搜能查到很多历史资料。从电影中看到的是:

一是因为他心里的正义,阻止德国纳粹。

二是因为他对物理学量子力学、对物质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因为这种理解而带来的痴迷。

他心里又有对人类生命的敬畏,所以他后来陷入“谁可以、谁有权力决定如何使用原子弹,去让那么多人失去生命”的怀疑和痛苦中。甚至觉得,他之所以没有如妻子愤怒地说“你要反击”的那样去争取自己的公道和权益,是因为他对自己曾经主持制造原子弹感到后悔和自责,他对人类可以拥有多大权力(决定他人生死)感到怀疑。

联想到自身,我们不会像奥本海默那样面对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极端重大的课题,但我们会面对各自人生的课题。比方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可能自己曾经那样坚信它的价值和意义,但随着时间和世事变迁,随着自己人生阶段的变化,逐渐变得不再坚信,这时候你如何安放自己,如何说服自己继续做这个工作。为了糊口,为了养家,理由当然足够,但自己心里难免还是会痛苦。

3、“曼哈顿计划”(美国制造原子弹整个工程)的成功,虽然使得奥本海默成为明星,但整个计划的成功是多方力量,多位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他们各自的家人的支持,共同凝聚在一起才得以实现的。

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支持,需要他人的智慧,需要与他人合作。

马特·达蒙扮演的中将,是“曼哈顿计划”的军方负责人,也是奥本海默主要的支持者。
电影中的反派,施特劳斯,因为在一次会议上被奥本海默的话羞辱到,记恨在心,后来发起报复。我在观影的过程中想,是因为一次羞辱就至于那样做吗?或许,电影是把这个人物作为叙事的线索,作为当年错综复杂真相的一个缩影。

小罗伯特·唐尼扮演的反派施特劳斯
4、奥本海默与简的情感纠葛,看的时候很难受,从演员的表演中能感受到简经历着的精神痛苦。

在简因为精神问题自杀后,身在原子弹研发工程中的奥本海默痛苦万分,妻子凯瑟琳悲伤但十分坚定有力量。

在被刻意制造的针对奥本海默的审查中,凯瑟琳感受到的屈辱和她的愤怒,她应对审查者的智慧,都让我印象深刻。

5、可能是因为爱因斯坦的名字对我们来说足够熟悉,在大荧幕上看到他时,感觉首先是亲切。扮演爱因斯坦的演员汤姆·康蒂已年逾八十,导演诺兰说,他的神态和气质,几乎不需要化妆就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在湖边的对话,展现出人类最高水平的科学家在思考什么问题,能看到多深多远。



延展阅读,点下方标题可看:

宫崎骏可能没想到,他的电影启发幼儿园给孩子们建了一座城堡

发现一部幼儿成长纪录片,画面美,解读专业又有趣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