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陋室铭》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1 09:11

怎么写《《陋室铭》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陋室铭》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文章背景": - 首先,要了解《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及其写作背景,包括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等,这样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2. "分析文章内容": - 仔细阅读《陋室铭》,理解其中心思想、写作手法、修辞技巧等。 - 分析文章中陋室的特点,以及作者通过陋室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 "提炼主题": - 从文章中提炼出主题,如:安贫乐道、清高自守、精神富足等。 - 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 "组织文章结构":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陋室铭》的作者、背景和文章内容,引出自己的观点。 - 主体部分: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感悟,如: - 分析陋室的特点,以及作者通过陋室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 结合自身经历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阐述主题的意义。 - 对文章的写作手法、修辞技巧等进行评价。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5.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冗余

重读《陋室铭》有感 岁月悠悠,转眼间

重读《陋室铭》有感

岁月悠悠,转眼间,一甲子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悄然流逝。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许多事物如过眼云烟,逐渐淡出了记忆的画卷,唯有那些深植于心的经典之作,如同陈年佳酿,历久弥香。《陋室铭》便是这样一篇让我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品出不同滋味的佳作。纷扰繁杂的现代生活中,偶尔的静谧与反思总能让人心灵得以洗涤,灵魂得以安放。

初读《陋室铭》,还是在青涩的少年时代,那时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理解,更多停留于字面之美,赞叹于刘禹锡先生以极简之笔勾勒出的超凡脱俗之境。那时的我,尚未经历世事沧桑,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深意,只觉是一种超脱于物质束缚的高洁情怀,心中虽有向往,却难有深切共鸣。

几十年后,当我再次翻开这篇短文,心境已大不相同。生活的风霜雨雪,让我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描绘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不仅仅是自然之景的描绘,更是心灵净土的一种象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何其难得!这份宁静,不是逃避现实的软弱,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从容。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如今读来,更觉其内涵丰富。人生路上,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学问,分享人生感悟,是莫大的幸事。而真正的朋友,不在于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与精神的共鸣。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交往,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盈和有意义。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则是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一种深刻反思。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噪音和信息所包围,身心俱疲。而《陋室铭》所倡导的那种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无疑是对现代人心灵的一种慰藉和引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需求,学会在喧嚣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空。

老来再读《陋室铭》,感悟到这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淡泊与宁静,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不平凡的精神境界。

读《陋室铭》,有感于小文章有大内涵!

因为要准备初中课内收录自《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散文,所以今天就再次细细读了一遍刘禹锡的《陋室铭》。

这是《古文观止》这本书中最短的一篇文章,加上标点符号都不满一百个字。但是,仔细读和泛泛读,感受却也大是不同。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首先,说开头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两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任何一个读完初中的中国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这里会有一些文章逻辑上的问题,一不小心,就会使你跌入初学者的行列。

如果我们把句子补充完毕,大致是这样的:“山不在高,(若)有仙则使(山)名。水不在深,(若)有龙则使(水)灵。”

这种补充省略部分,简直是通过阅读文字锻炼思维逻辑的一个绝佳办法。

其次,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众说纷纭最多的一句。

初中课本是这么注释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我向来都认为,课文里的文言文字词,遇到注释多有歧义之处,总是会选最不靠谱的那一种训释。

这一句的翻译就是最不靠谱中的典型。

我们先说“室”字。

“斯是陋室”的“室”到底指什么呢?是指“房间”呢?还是指“房屋”或曰“住宅”?

我们知道,“陋”字可训“简陋”,也可训“偏僻”。

如果指“房间”,那么,“陋”字就应该训“简陋”。通常,我们说这套房子装修简陋。

如果指“房屋”呢?那么,“陋”字就应该训“偏僻”。通常,我们说这套房子地处偏远。

从后文描写室外景观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来看,这是指“房屋”,并不是指“房间”。

因此,“陋”就兼具“简陋”和“偏僻”两个意思,宜译作“僻陋”。

我们接着说“斯是”。

按照课本的意思,“斯是”就是“这是”。

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文章是有文气的。一篇文章中,总有看不见的气贯通文章始末。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文气理解成逻辑,即文章是怎么层层推进的。

就此文而言,刘禹锡先说“山”和“水”,再说到“室”,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排比句。

既然“有仙则山名”,“有龙则水灵”,那么,必然的结果就是“有德则室馨”,绝不可能如课本所言是“德行美好”(即德馨)

因此——

“斯”应解作连词“那么”;

“是”应解作代词“这”;

“惟”应解作连词“因为”;

这样,前三句应该译作:

山不在于高,(如果)有了神仙就使(它)有名气。水不在于深,(如果)有了龙就使(它)有灵气。那么这间僻陋的房屋,因为我的德行(就)使(它)芳香远闻。

其中的“名”、“灵”、“馨”,都用作使动词。

这么译,是不是逻辑上一环扣一环呢?

接下来的几句,分明是解释作者的观点“吾有德则吾陋室馨”——

首先,站在房屋的外面,描绘自然景观。重点说明,“陋室”的景物不仅不“简陋”,反而很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其次,描绘人文景观。重点说明,我的“陋室”并不“僻远”(哪怕地理上确实偏僻),因为和我往来的朋友都很有品味,他们为什么来?还不是因为有我这个“君子”“居于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再次,描绘用房屋来做什么。重点说明,我和我那些有品味的朋友,做的都是高雅的事情,也摆脱了郭德纲说的低俗,足证“吾德”不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最后,借孔子的原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来点题:“吾之陋室并不陋啊”。

这里,还有更隐晦的地方,是刘禹锡只引用了孔子原话的后半句“何陋之有”,欲言未言的前半句“君子居之”故意不写。

人人皆知孔子的原话,但刘禹锡就是只说一半,留另一半暗中表明自己是个“君子”。

这样做的好处是,倘若有喷子去诘问他因何自诩为君子,刘禹锡肯定就会说,你看我文中都没有“君子”这两个字,怎么你就硬要认为我自诩为君子呢?

这真是妙不可言啊。

回过头来,我们说,《陋室铭》确实是一篇好文章,但是孩子们的课本那么纠结地译作“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就把整篇文章的严谨逻辑给损毁殆尽了。

问题还在于,课本是借助国家的授权来产生权威的,天然就不容置喙,能不慎乎?

以上。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