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抗战作文》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1 10:5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抗战作文》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抗战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围绕抗战这一历史事件展开,可以聚焦于抗战的背景、过程、人物、精神等方面。
2. 研究背景:了解抗战的历史背景,包括时间、地点、涉及的国家和民族、主要矛盾等,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3. 选取素材:根据主题,选取与抗战相关的素材,如抗战英雄、战争场面、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等,使作文内容丰富、生动。
4.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抗战的历史意义、抗战精神等进行评价和阐述。
5. 结构清晰:合理安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抗战背景,正文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6.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注意以下几点: a. 严谨性:避免使用模糊、不准确的语言,确保作文内容真实、可靠。 b. 情感表达:通过恰当的修辞手法,表达对抗战英雄的敬仰、对战争残酷的痛惜等情感。 c.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作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7. 注意篇幅:根据题目要求,合理安排作文篇幅,确保内容充实、完整。
8. 引用规范:在

抗战精神:万众一心,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如果有一天战斗真的来临,我也要吹响冲锋号”

血与火的战斗年代,一声嘹亮的军号就可以掀起冲锋的巨浪。

黄铜的金属光泽变得暗淡,喇叭处有所变形,表面布满磕碰的痕迹——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陈列着一把历经战火硝烟洗礼的军号。这把军号原收藏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小英雄崔振芳参加黄崖洞保卫战牺牲时留下的遗物。

黄崖洞,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险要地带,被选作八路军总部兵工厂的所在地。抗战时期,黄崖洞兵工厂是在敌后建立的最大的武器弹药生产基地。八路军研制的第一款步枪就出自这里。

1941年11月,日军为了摧毁兵工厂开始向黄崖洞强攻。八路军战士们始终坚守阵地。战旗引领的队伍中,总有一名司号员昂首挺立在高处,迎着战火吹响号角。

这名司号员叫崔振芳,不到20岁,不久前刚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伴着一次次军号吹响,他和队友多次将敌人打退。然而,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崔振芳身旁的战友都倒在了日军的枪林弹雨中。

敌人就要往上冲了!崔振芳勇敢地跳进了防御点,接替牺牲的战友。居高临下,他孤身战斗在陡崖上,投出了100多枚手榴弹,阻击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然而,就在增援部队即将赶到时,他却被炮弹炸开的石片击中喉咙。小号兵倒下了,与他相伴的只有那把心爱的军号。

亲历过黄崖洞保卫战的张书祥老人,每每提起崔振芳,总是深情地说:“那是个多好的孩子啊!每天早早地起来站在鸡冠山的顶尖上吹号,红绸穗子在他胸脯上来回地飘……那次战斗前,他一连写了五份决心书,首长才点头同意让他上的前沿阵地……”

现在,小英雄崔振芳吹响的军号依旧回荡在太行山上。

跨立,持号,昂首。3大类21种号谱,早已镌刻在上等兵余祖磊的脑海深处。在武警山西总队武乡中队,迎着每一个朝阳,他准时吹响军号。嘹亮的军号声飘向远山,传到八路军曾经坚守过的前沿阵地。多年以后的今天,伴着军号声,余祖磊和战友们不忘先辈遗志、苦练制胜本领。

“同在司号岗位,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崔振芳一样顽强。如果有一天战斗真的来临,我也要吹响冲锋号。”余祖磊坚定地说。

在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看到那一把把在艰难困苦中生产出来的枪械,记者感慨万千。当时,靠着这样简单的装备,八路军在大山里进行游击战,打退了不可一世的敌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如今,随着一批批由我国自主研制、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武器装备列装部队,我军的武器装备水平早已今非昔比。同样在太行山麓,空军地导部队某营秉承伟大的抗战精神,在近年的多次实弹打靶中弹无虚发,以过硬能力护卫祖国空天安全。

“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抗日战争时期到新时代,人民军队始终听党指挥,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在任何时候,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必将汇聚起磅礴力量,筑就新的钢铁长城。

(本文选自《解放军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专版,略有删减;该专版通过实地踏访红色地标等方式,回溯这些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感悟精神伟力、传承红色血脉、担当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解放军报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丰碑永驻 薪火长传——抗战精神述评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光明日报记者 钟超 刘华东 周洪双

七月,卢沟桥畔、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一场“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500余件套精选的历史文物,8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4周年,全国60家主题纪念馆联合推出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珍贵文物史料背后不屈的抗争、动人的故事,凝结着一个民族在苦难中奋起反抗的顽强意志,蕴藏着一个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密码。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山河为证,精神不朽,薪火长传。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太行铁壁(中国画)王迎春杨力舟

二○二一年七月七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八十四周年仪式在京举行。新华社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这样写道。后来,梁启超将其凝练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短短八个字,精辟概括了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文化渊源,深刻阐明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文化根由。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儿女爱国精神空前高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时代最强音。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炮击沈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热血青年走上街头,呼喊着爱国救亡的口号,为唤醒国人反抗侵略而英勇奋斗。

“雪漫残阳,冰著寒山,铁骨傲风。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丈夫矢志,为复国兴。”这阕词是后人为纪念抗日名将杨靖宇所作。中国东北沦丧后,杨靖宇受党组织委派组建游击队,后发展成为东北抗联,屡挫日军,威震东北。1940年他被叛徒出卖,最终被敌残忍杀害。在与敌周旋的过程中,一位老乡劝他投降,他痛心地回复:“老乡,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这句诗的作者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1935年被捕后惨遭酷刑,但她坚贞不屈。审讯赵一曼的军官后来回忆称,赵一曼是他很钦佩的一名女子,当时她的呼喊声他都依然记得,终生难忘。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从战火中走出的抗日将领,面对东北沦丧、山河破碎,他于1933年与冯玉祥、方振武、佟麟阁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一腔爱国豪情化作怒向凶顽日寇的勇敢坚毅,最后在1934年年底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

…………

一段段血火交融的凝重历史,一曲曲回肠荡气的英雄壮歌。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从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到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为国而战的英雄们用热血书写忠诚,用生命践行使命,以血肉之躯构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铸就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丰碑。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在烽燹血战、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爱国主义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斗志。进入新时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国人民在应对突发疫情时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信念支撑,是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所系……无数感人的瞬间,都闪耀着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熠熠光辉。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爱国主义是我们攻坚克难、再创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937年秋,一群热血青年组成的“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出征在即,战士王建堂的父亲托人送来一面旗帜。展开后,一个大写的“死”字震撼人心。“死”字左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尸。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年迈的父亲送子奔赴战场,在场者无不动容。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点血!”北京密云,邓玉芬支持丈夫和5个孩子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农家妇女白文冠被日寇作为人质,要挟其儿子马本斋,白文冠拒绝写劝降信,绝食7天牺牲……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样的民族气节从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滚烫的血液中,刻在中华儿女倔强的骨头上。1938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的大会上说,几十万人的壮烈牺牲,是“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定战胜黑暗,这是中国人民坚信的颠扑不灭的真理。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老兄弟惨遭屠杀,大好河山遭践踏,滚滚长江翻血浪。无数中国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因为他们知道,牺牲自己,为的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独立自由。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崇高的土地上,必然成长起许多高尚的精神。”那些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抗日英烈,他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不屈脊梁,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他们的名字逐渐走进历史深处,但他们改天换地、以身许国的精神却不断传承下来,闪耀在罗布泊横空出世的一声巨响中、闪耀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闪耀在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背影中、闪耀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熠熠生辉,恒久照亮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同志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决死”谓何?且看彼时之日本,有着“东方一等”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主义国家;再观同时代的中国,百年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在经历了长年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混战后,已然千疮百孔、一盘散沙。然而,号称亚洲第一强国、狂悖叫嚣几个月“解决中国事变”的日本,最终被他们口中的“东亚病夫”打得铩羽暴鳞、惨败而归。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达14年之久。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场斗争像抗日战争这样,抗击时间如此长久、社会动员如此广泛、民族觉醒如此深刻、战斗意志如此顽强、必胜信念如此坚定。

战争期间,日军凭借军事和经济上的优势,一度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进行骇人听闻的屠杀、迫害、奴役和摧残,妄图以此来彻底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日意志。面对困苦和磨难,中华儿女没有屈服,而是愈挫愈勇、不惧牺牲、奋起抗争。3500万军民伤亡、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6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中国人民依旧凭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38年台儿庄大捷,中国军人的英勇抗战让日军为之胆寒,不得不承认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堑壕中尸山血河,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

写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张自忠战死后,日军电台冠以“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之名。

就连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都贴上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

列强寇疆,血雨腥风满山峦,英雄出征,猛士如云唱大风。80多年前,一代中国青年正是唱着“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的八路军军歌,浩浩荡荡,誓复失地逐强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如今山河无恙,万象更新,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改变不了中国的前进方向,阻挠不了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那段拿着大刀长矛对抗飞机大炮的悲壮历史虽已远去,但绝不能忘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歪曲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和丑化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依旧,我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概不变,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我们的事业必将一往无前。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翻开1945年9月3日的《新华日报》,毛泽东同志笔力遒劲的题词映入眼帘:“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此前一天,日本签字投降,无数人热泪盈眶。中国人民浴血抗战14年,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这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对强大工业国的胜利,力量对比悬殊,早已注定战争的残酷性。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半国土被践踏,930余座城市被侵占,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尽管如此,中华民族在14年的抗战中从未屈服。从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7000多枚鲜红的手印,拓在钢化玻璃碑上,重重叠叠,以排山倒海之势,阵列成抗战老兵手印碑林,一如雄壮的抗战队伍。七八十年前,正是这些手掌,以及无数同样的手掌,握着钢枪大刀,捍卫了我们的国家,拯救了我们的民族。

伸手合上这些掌印,仿佛握上老兵的手,仍可感受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不屈意志。正如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日出征誓师大会上,八路军振臂高呼的誓词——“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在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较量中,“速胜论”和“亡国论”都站不住脚,抗日战争只能是一场持久战。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就是照亮艰苦岁月的明灯,激励着万千军民忍辱负重,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百折而不挠。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内地与外界联系的交通通道全被切断。滇西20万各族群众自带干粮,敲石凿山,用最原始的工具打通滇缅公路,开辟出一条维系抗战的生命通道。

一开始,不仅日本不相信中国能凿通这条公路,就连美英等国也持怀疑态度。外国专家断言,3年之内不可能修成此路。结果,9个多月后,滇缅公路全线通车,不仅在物资供应上,更在精神和信念上,有力回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妄想。

“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断,正是这场战争的真实写照和最好总结。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几间简陋的土墙教室,无言地述说着西南联大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光荣历史。在战火的硝烟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坚定必胜信念,辗转敌后坚持战斗,播撒科学救国的种子。在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学校培养了8000多名学生,先后走出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院士等栋梁之材。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我们深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惧艰险、奋勇前进,坚忍不拔、一往无前,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面对贫困这一世界难题,我们党领导人民,攻克无数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夺取脱贫攻坚战的胜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社会大动员,无数英雄迎难而上,逆向前行,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我们如期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没有什么挑战不可战胜。

从历史走向未来,不断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我们必将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5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