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天窗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1 19:26

如何写《天窗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天窗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想要表达对天窗的哪些方面有所感悟。是赞美天窗的设计,还是感叹天窗带来的美好体验,或者是思考天窗与人生的关系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天窗的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点明自己的观点。 - 主体: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天窗的设计特点:如外观、材质、功能等。 b. 天窗带来的美好体验:如采光、通风、视野等。 c. 天窗与人生的关系:如启示、感悟等。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天窗的喜爱之情。
3.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 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 运用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让读者身临其境。 - 适当引用名言警句: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内涵。
4. 思考深度: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不仅要有感而发,还要

爱能否战胜一切,包括价值观的分歧,话剧《天窗》试图引来一束光

“我们曾用幻想喂养这颗心,却因这种食物而变得残忍”,中文版话剧《天窗》正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热演,在剧本的起始处,英国编剧大卫·黑尔引用诗人叶芝《内战时期的沉思》中的诗句作为题记。如果加上没有被摘录的下一句诗,“更多的实质存在于我们的仇恨中,而不是我们的爱里”,那便是这部戏传递给观众的情绪。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两位主角倾诉爱意、争论观点、互相揭短、试探过去,在一次又一次的针锋相对中,揭开两颗受伤的心。

《天窗》从一对相爱的男女因所持有的价值观冲突而对立,来折射社会的现实与现状。故事发生在一个寒风瑟瑟的伦敦的夜晚,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汤姆敲响了旧情人——年轻的中学老师凯拉的家门。当年,汤姆的妻子爱丽丝发现了汤姆和凯拉的婚外恋,于是凯拉离开了汤姆,两人再无往来。一年前爱丽丝去世,如今汤姆试图与凯拉旧情复燃,却在相互的试探中发现,纵然他们对彼此怀着同样的渴望,但两人早已处在两个对立的世界,价值观的冲突成为他们难以弥合的矛盾。

作品由英国剧作家、编剧、戏剧电影导演大卫·海尔创作并首演于1995年,后在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的火热上演及热烈反响,为他赢得了“劳伦斯·奥利弗奖”最佳新创话剧奖和第69届“托尼奖”最佳复排话剧奖。在写《天窗》之前,大卫主要写作大场面、大格局的史诗作品,《天窗》是大卫首次尝试的室内剧,情节并不复杂,层次却异常丰富。大卫的创作初衷是有感于当时英国政府将企业家立为社会标杆,认为从事公共事业的教师、医生、护士等等无足轻重。

剧评人忻颖认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中文版《天窗》,删减了一些太过于需要对英国文化背景知识有所理解的台词。相比英国2014版的现实主义特质,法国女导演克劳迪娅·斯达文斯凯执导的这一中文版,更着力于挖掘两位主人公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这也是《天窗》剧本的最大特色,在微观人物的亲密关系,与宏观社会符号价值观之间,《天窗》很好地掌握着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

本轮《天窗》中文版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谢帅复排。男主角汤姆,由荣获过第十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第十届“中国人口文华奖东华杯”最佳演员奖和多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最佳男主角奖的国家一级演员杨溢出演。作为《天窗》竞争最激烈的角色——女主角凯拉,曾获得过第十五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最佳女主角奖的国家一级演员谢承颖,凭借自己的实力从众女演员中脱颖而出。

谢承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凯拉身上所肩负的精神力量,“她”站在“金钱至上”的成功学对面,费力但也奋力地坚守着自己所信奉的人生意义。在她看来,这绝不只是一部“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悲剧性爱情故事,希望观众能得到更多收获。饰演儿子爱德华的李诗杲,虽然青涩但勇于突破。在这部剧中,他将跨越年龄界限,去挑战这个不善言语、孤独自卑却又心地善良的18岁大男孩爱德华。经过几个月的打磨锤炼,他也期待着以最好的状态面对观众。据悉,该剧将持续上演到2021年5月23月。

剧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周敏娴

听革命文物诉说,燃理想信念之火

革命纪念场馆负责人谈珍贵文物——

听革命文物诉说,燃理想信念之火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王斯敏、颜维琦、张国圣、胡晓军、周仕兴、高建进

编者按

6月12日,以“展示百年风华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拉开帷幕。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旨在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报国志。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在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聚焦5家革命纪念场馆,相关负责人重点讲述一件珍贵文物的今昔故事,以及他们在保护、运用、宣传好革命文物,发挥好红色资源教育作用方面的独到做法,并专访两位专家,介绍我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的现状与发展,以此让红色文化走进百姓生活,让理想信念之火燃得更加炽烈。

3月9日,参观者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厅内拍摄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模型。新华社发

八角楼里毛泽东同志用过的桌椅资料图片

周恩来同志写给范元甄的亲笔信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游客在陕西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内参观中共中央军委礼堂。新华社发

他们的勇敢,记载在这封亲笔信里

讲述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马奇柯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编号为“H00001”的国家一级文物。这是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写给《新华日报》女记者范元甄的亲笔信,全文约400字。

从1979年5月范元甄来到红岩,告知这件革命文物的存在,到1988年她寻得原件,通知我馆收为馆藏,前后经历了9年时光。

这封亲笔信写于1941年2月1日凌晨,正值皖南事变发生的危急关头,是由时任八路军参谋长、南方局军事组组长叶剑英从重庆带回延安的。周恩来在信中用“忙碌、紧张和愤慨”描述皖南事变发生时同志们的状态和情绪,并进一步写道:“整个红岩嘴,曾家岩以及化龙桥(虎头岩)——都是你曾经到过住过的地方的同志都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手携手地、肩并肩地一道奋斗,一道工作。”周恩来同志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领导南方局同志在重庆开展的政治反击,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皖南事变的步骤之一。

周恩来写道:“有些人正在无言地走向各方,有些人正在准备坚持到底。紧张而又镇静,繁忙而又愉快的生活,两年来在重庆,这还是第一次体验。光荣的,是党给这次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在被考验中,这一代的男女青年,是毫不退缩地站在自己岗位上,走在统一战线的最前线。”寥寥数语,生动展现了当时在重庆的共产党人不畏生死、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勇气和决心。他们的坚守,捍卫了向国内外发出中国共产党政治声音的前沿阵地。

这封亲笔信“回家”之后,我馆运用科学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提供恒温恒湿条件,采用RP袋等储存方式,使这件已达耄耋之年的革命文物保存完好、状态稳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观看。它和这里的众多文物一起,每天吸引着一批批观众驻足、感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深植在人们心里。

八角楼灯光永照四方

讲述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刘宇祥

在井冈山黄洋界北麓的茅坪镇茅坪革命旧址群里,有一座土砖结构的清代建筑。这是一栋两层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微弱灯光里,他写下两篇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在八角楼里被点燃,一代代共产党人化身“追光者”,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正如那首歌里唱的,“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八角楼是一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在人们的印象里,这座楼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整体性的珍贵文物,灯光、书桌、靠背椅,都是它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布置复原陈列展示,最大限度反映当年井冈山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特点等,让旧居旧址重现革命斗争原貌,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另一方面,增设了“袁文才生平”“红军女战士贺子珍”等辅助陈列展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近几年来,我们对八角楼等馆内全国重点文物进行了全面维修保护。随着软硬件的提升改造,来到八角楼的游客量,从2015年前每年不足15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全年41.76万人,年均增长在50%以上。我们还增设了讲解人员,鼓励他们研究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日常讲解中。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我们将不断深挖红色资源,推进革命旧居旧址复原,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把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让八角楼的灯光永照四方。

锈迹斑斑迫击炮,铁骨铮铮革命人

讲述人: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周运良

大刀、梭镖、手榴弹、行军锅……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里的每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军用铁迫击炮就是其中一件。

2007年冬,这门迫击炮被一位村民发现。文物收藏爱好者郑荣明获知消息后,几经周折将此炮收回,后与全州县文物管理部门联系,上交至县文物管理所。2019年,这门迫击炮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经考证,此炮为国家一级文物,与馆内红军使用的行军锅并列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武器是红军的第二生命,迫击炮是当年红军的最重型武器。这门军用铁迫击炮高60厘米,口径5.8厘米,底盘37厘米。从上面的斑斑锈迹,能清晰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当年,红军将士们就是手握这些武器装备,怀着必胜的理想信念,以钢铁般的革命意志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这些饱经岁月的武器,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湘江战役,铭记红军将士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崇高精神,扎扎实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两颗子弹,见证生死关头英勇抉择

讲述人: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杨卫东

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有一颗锈迹斑斑的子弹,它留在叶飞将军体内长达66年。

1933年冬,19岁的叶飞担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特派员。一天中午,叶飞在福安城外的狮子头渡口客栈准备与地下党接头,突然冲进三个国民党特务,猛扑过来朝他的头部开枪,叶飞顿时鲜血淋漓,倒在地上。特务搜去叶飞身上的手枪和笔记本,离去时又朝他连连开枪,一枪击中左胸,一枪打在手臂上。身中数枪的叶飞被闻讯赶来的地下党救走,但由于医疗条件有限,留在胸部的子弹无法取出。就这样,这颗子弹一直留在了叶飞体内。

1998年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开馆,叶飞将军曾到馆里参观指导。次年,叶飞将军去世,我们与其家属联系,希望征集到叶飞将军的遗物。最终征集到叶飞将军的2000多件革命文物。其中,就包括这颗子弹。

与这颗子弹“相伴”的,还有“埋藏”在张廷发将军身上的一颗子弹。张廷发将军是福建沙县夏茂镇人,曾任空军司令员。在一次战斗中,张廷发率部追击逃敌,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侧面击伤他的左侧大腿根部,流血不止。因当时战地医疗设备简陋,找不到子弹在腿上的具体位置,只好把伤口缝合,子弹终未取出。2010年,张廷发将军去世,当时子弹已随将军的遗体一起火化,熔为弹片。征得其家属同意,这块弹片和将军的其他1000多件珍贵遗物也珍藏在我们纪念馆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世纪80年代,叶飞将军为教育年青一代,回忆并撰写了题为《在生死关头》的文章。他说:“对待生死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一个人总要有一个理想,活着才有意义,生命对我们才有意义。”

这两颗子弹提醒人们的,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理想,是生死关头的正确抉择。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8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