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2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电影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观察角度: - 确定你的观察角度,比如从剧情、人物、导演、演员、音乐、摄影、特效等角度进行分析。 - 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或兴趣爱好,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
2. 内容安排: - 引言:简要介绍电影的基本信息,如片名、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观点,可以按照以下结构展开: a. 电影的主题和思想:分析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b. 人物塑造:评价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c. 情节分析:探讨电影情节的安排、转折和结局,以及它们对主题和人物的影响。 d. 表现手法:分析电影在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等方面的表现手法。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和感受。
3.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干巴巴的描述。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4. 逻辑结构: - 文章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避免杂乱无章。 - 论述观点时要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2024年岁末,三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的纪录电影陆续映上银幕,走入院线。它们分别是聚焦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您的声音》、刻画新时代奋斗者群像的《盛世如愿》以及反映新中国防灾、抗灾工作的《极限守护》。
作为纪录片的重度“发烧友”,我分别观看了这三部纪录电影,有感而发,聊记一二。
身为看着《新闻简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央新影对我们并不陌生;它诞生至今近90年,曾产出了大量最重要、最具有文献价值的新闻纪录片,成为共和国的历史影像档案馆。这些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从辛亥革命一直到当下的历史脚步,成为百年中国的完整纪录。
不管身处哪个时代,我们总是能从中央新影纪录片人创作的作品中,感受到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团队薪火相承的传统。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中央新影的前身——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成立四年后的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和总结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服务于人民,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我以为一直是几代新影人所坚守的重要传统。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从中央新影的发展历程中,从这个团队所摄录的40多万分钟的纪录电影素材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扎根生活沃土、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创作传统;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那种文章归于人心,立言达乎民情的纪录者情怀。
2024年尾陆续公映的三部纪录电影,题材各异,风格不同,但如果梳理它们共同之处,那就是创作者都同样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咀嚼和消化生活,在丰沃的生活土壤上,刻画细节,塑造形象。
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聚焦于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带动的城市治理改革,本身这个题目,政策性强,宏观而浩繁,容易让观众感觉枯燥,但可贵的是,导演选取了七段发生于基层的凡人小事,从北京市民和基层社区干部的视角,从万家灯火、柴米油盐里发生的碰撞、矛盾出发,生动讲述了一个自下而上、推动城市治理的新时代主题。影片里的人物,似乎完全无视了镜头的存在,松弛地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影片里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它们以自然、合理的状态展示在观众面前。创作者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以及群众的诉求、意见,但创作者抓住了生活的本质,并以此构建起含蓄又坚定的主题,让看似一地鸡毛的生活琐事,都在润物无声的累积和递进中形成宏大叙事。
看完电影,我会记住不辞辛苦,有时会遭遇误解的社区工作者小徐,会因为居民李奶奶的故事而发出会心一笑,看到邻里间关于加装电梯的争吵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绝不可能是偶遇;靠摆拍和表演,也无法达到这种似曾相识的真实,“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我们坚信,纪录片的魅力与价值,一直在于深入生活、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和镜头——而这,理应是我们每一个艺术创作者所应珍惜和延续的艺术观和方法论。
在中央新影近期呈现的这三部纪录电影中,我们都能清晰看到这种宝贵的传统。电影《盛世如愿》用六位普通岗位奋斗者的故事,刻画了新时代中国奋进的群像;电影《极限守护》更是以人道主义的立场,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讲述了中国抗灾、救灾、防灾的制度优势和显著成就。
我们发现,宏大的主题,总是能被中央新影的导演们落地于平凡世界,落实于微小的切口、真实的故事。那些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他们的真实经历、他们的甘苦冷暖、他们的憧憬梦想、他们所从事的伟大实践,层累起时代的高山。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阐释了艺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从抗战烽火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影创作的纪录片作品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觉悟与诚意。
时代总是在不断变化,艺术的手法、品味和风格也“无日不趋新”,然而,植根于平凡生活的土壤,时刻与人民同在,这始终是艺术作品成功之所在,也是一个团队所应一直秉承、延续并努力发扬光大的。(人民政协网 田珉)
来源: 人民政协网
作者丨余雅琴
人类进化到今天,不断受到各种病毒的侵害,我们的免疫力因此不断进化。但是非虚构作品《血疫》却提醒病毒也在不断进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因此,疫情的暴发很可能是自然的自我平衡。
在这个层面来说,每一次的瘟疫都让人类在自然面前学会了谦卑。但当我们一次次攻克疾病,自大又多一分,开始相信自己在星球的主宰地位,相信改造自然,让其为我们所用,而新的危机却在暗流涌动。
瘟疫的暴发和抑制,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涉及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运作,并与之产生复杂的互动和博弈。遗憾的是,这种互动,并非都会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
以下五部电影涉及古今中外,都和瘟疫的暴发有关。这些电影风格各异,侧重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同性:鲜活的个人总是要面对僵化的组织,个人的生命价值总是需要和集体的利益进行衡量,脆弱的人性必须经受残酷的打压……它们都在描述人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疾病的敬畏,以及在危机时候爆发出的极端人性。
这种“极端”不仅指的是那些黑暗的部分,比如邪恶和自私、恨意和猜忌;也指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普通人迸发出的“神性”。正因有了为我们拉响警报的“吹哨人”,替我们抵抗灾祸的先行者,为我们具体寻求方法的实干家,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
疫情的“吹哨人”:
挺立在敌人和公民之间
2019年的美剧《血疫》
(Hot zone)
改编自同名非虚构作品,以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雷斯顿事件”为原型,成功塑造了几位美国式“吹哨人”形象。该剧讲述了1989年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埃博拉病毒暴发事件,军方研究人员南希·贾克斯发现猴子身上具有这种病毒,并可能传染给人类,一开始没有人相信,但南希坚持上报,所幸最后虚惊一场,病毒得到了及时清理也没有造成人员的死亡。美国政府以此为警戒,建立了一套新的防御机制。
任何制度都不能接受瘟疫的存在,认为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抢购,而稳定的秩序是不可以被挑战的,也是统治者最为重视的。为了争取到上级的支持,南希·贾克斯和她的导师不得不动用各种手段,让事件一步步升级,倒逼上级不得不重视病毒的存在。
《血疫》塑造了美国式的“吹哨人”。
严格地说,这部剧集并没有特别复杂的剧情,但是却给予观众非常现实的警示:病毒随时可以出现,它本身就会自我更新,随时准备卷土重来。以埃博拉病毒为例,自从1976年发现之后,已经暴发了28次,2014年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还依然暴发了埃博拉疫情,导致上万人死亡。人类在安逸中已经忘记在我们的始祖就在不断地和各种病毒做斗争才有了今天的人类,面对疾病,我们永远需要在前线的“吹哨人”。
该剧的高光时刻就是南希吹响警告的“哨声”之时,她对官僚系统的上司们说:“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决策而袖手旁观,什么也不能做,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可能摧毁一座城市的敌人,而各位将挺立在敌人和门外的公民之间……”
不治已病治未病:
瘟疫作为历史的终结
在众多关于瘟疫和疾病蔓延的电影中,中国导演王晋的《大明劫》恐怕是让国人最为感同身受的一部作品。电影讲述了明朝崇祯末年,天下大乱,将军孙传庭镇守潼关却遭遇瘟疫,眼看大明江山覆灭,所幸得到医生的吴又可的帮助,研制出了“达原饮”使得疫情得到了遏制……
电影里演绎的历史并非没有根据,该片的编剧将同时代的两位名人依靠一场瘟疫拉上了关系,看上去讲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骨子里将治病和济世并置起来,以古喻今,颇有一些“警世通言”的意思。
电影的最后有一段孙传庭和吴又可的对话,谈及国运,吴引用《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谈及历朝历代始兴终衰,皆是因为重驭世之术,轻经世之道。而大明王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解除。”
《大明劫》:治病是救国的隐喻。
孙传庭未必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作为官僚系统的一分子,他的身份就是原罪。看上去当前最大的阻碍是无法抑制的瘟疫,事实上,四面受敌,不论是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朝廷还是无良乡绅组成的地方豪强,都各自有私心,不肯给予应有的支持,最终导致潼关失守,明朝的覆灭。孙传庭知道王朝气数已尽,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形成气候,是因为百姓饥饿,民不聊生,这其中的原因积重难返,却又不得不奋力一搏,最终战死。
孙传庭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为了达成目的甚至不惜屠杀患病的士兵,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形象。乱世之中,杀伐决断怎么做都是错,面对结构性的问题,个人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很难力挽狂澜。历史不可避免地一路下沉,个人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绑定在一起,这是一个电影的经典叙事,也是一出一再上演的悲剧。
个人对抗群体:
瘟疫下的权力运作机制
韩国电影《流感》是一部标准的灾难片,故事紧凑,不乏宏大场面,在当年曾受到一定的关注,也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被广泛讨论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假设了疫情大暴发后,国家是如何变成人民的对立面的,为了所谓的国际影响和更多人的利益,政府封锁了疫病暴发的地区盆塘,实行了残忍的军事化管理,屠杀患病群众,最终引发了暴动。
电影以瘟疫作为一种隐喻,揭示的是政治的暴力,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制度往往会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因此,我们可以把《流感》看做一部平民英雄抗击暴政的故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电影的主创之所以有这样的故事灵感,与韩国的历史不无关系。
个人对抗群体。
当然,作为一部商业片,这部电影无意揭示更复杂的权力运作机制,以政客为了自己的利益为由头,解释了为何瘟疫发生首先想到的是隐瞒,其次是封锁,之后才是治病救人。
电影并没有扼杀我们对现实的期待,该片真正的主角是一位患病的小女孩,在大部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只有她的眼中有善意和爱,是她真心救助了第一位患病的偷渡客,也因此获得了抗体,拯救了所有人。
坦率地说,这种叙事多少有些老套,从艺术的角度,这部电影或许也只能说中规中矩,但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很容易通过电影叙事的机制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从而和现实进行有效的互文,进而起到一种社会监督的作用。
人祸而非天灾:
瘟疫作为一种警告
在众多关于瘟疫的电影作品中,《12猴子》与众不同,它是一部科幻电影,讲述了在未来瘟疫横行,夺走了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性命,少数人为了生存躲进了地下,过着被统治者严控的生活。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源头,找出瘟疫肆虐的原因,男主角詹姆斯·科尔穿越到过去,试图查明真相。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假象出一个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而是揭露一个残酷的事那就是我们人类很可能无法改写历史。
《12猴子》构建了一个对未来不甚乐观的想象,是一部“反乌托邦
(anti-utopia)
”电影。让人类覆灭的病毒并非来自大自然,而是人为的结果。人类之间彼此的仇恨从何而来,电影没有直说,我们却从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塑造看出一些端倪。
《12猴子》是一部“反乌托邦”电影。
电影开始,就是在未来监狱的环境中展开。科尔作为囚徒不能不接受成为“志愿者”,接受地下统治者的任务,而他重返地球之后首先就进入了一个精神病院。在那里他认识了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杰弗里,后者告诉他精神病院的病人绝大多数没有病……看到这里,观众多少会感受到福柯“圆形监狱”的理论在此片中的运用。
该片揭示出,在瘟疫肆虐之前,人类就已经疯狂的现实。电影一再提及希腊神话中的卡桑德拉,她是一位不被听信的寓言女神。电影因此具有了双关的含义,既指主角的预言不被采信,也指向观众,对未来发生的灾难没有警惕。
电影的最后,科尔重复了自己的命运,没有改变命运的安排,他不知道的是,当疯狂科学家登上了飞机,他的邻座正是未来统治者之一,他们相谈甚欢,对世界的看法一致。这揭示了科尔命运的根源,也揭示了某种结构性的恶。
好人难寻:
瘟疫下的世态人心
索德伯格的《传染病》
(Contagion)
还原了一场疫病暴发的前因后果,揭示了全球化的形势下瘟疫蔓延速度是多么超出想象和不可控制。电影的重点,没有放在如何控制疫情,而是可以看做一个社会寓言。
这部电影的内容,不乏与现实对应的桥段:无良网络写手假装自己被一种叫做“连翘”的药物治好了疫病,以此哄抬药价,从中牟利。第二天,愤怒的人们果然砸了药店抢夺“连翘”,最终却因此丧命,始作俑者却钻了法律的空子,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
引导舆论的无良写手。
《传染病》大牌明星云集,人物众多,从中国香港到日本再到美国,看似无关的人因为瘟疫被绑在一起。电影以群像散点的方式进入剧情,描绘了当可怕的瘟疫席卷而来,每个人面对生病的威胁表现出了不同的人性挣扎:如何面对死去妻子的背叛,如何保护自己所爱的人,如何面对金钱的诱惑……不同的人物进行了不同的选择,或者铤而走险,或者获得新生。
这部电影,用时间线的方式,提醒我们一场疫情所带来的摧枯拉朽般的改变,直到最后才揭示瘟疫发生的原因:携带病毒的蝙蝠和患有流感的猪相遇,猪被人类食用,人类又四处旅行……看上去简单的因果,却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电影没有把重点放在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关注的却是人心的深不可测。文明因为瘟疫的蔓延变得脆弱,这部电影拍摄得颇有一些道德驯化的意味。
作者丨余雅琴
编辑丨李永博
校对丨翟永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