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西厢记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2 01:11

写作《西厢记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西厢记》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背景知识": - 研究元代的社会背景,了解《西厢记》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了解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主题把握": - 明确《西厢记》的主题,如爱情、自由、反封建等。 - 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3. "情节分析": - 描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注意重点章节的细节。 - 分析情节的设置和转折,探讨其艺术效果。
4. "人物刻画": - 分析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
5. "艺术手法": - 分析《西厢记》中的诗词、曲词、对白等艺术手法。 - 探讨其语言特色和艺术成就。
6. "情感表达": - 表达自己对故事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 分析作者通过人物情感表达的主题思想。
7. "观点阐述": - 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对爱情、自由、反封建等主题的看法。 -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西厢记》对现代人的启示。
8. "结构安排": - 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中间、结尾

王实甫:情深意浓“西厢记”,称为“天下夺魁”的爱情剧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是这一时期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作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王实甫以其精湛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创作了这部脍炙人口的剧作,至今仍在各大舞台上演绎,影响深远。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王实甫,字允白,生于元代,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历史的变迁使得元代的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复杂多变,王实甫的创作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他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文学、戏剧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西厢记》作为他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对爱情、人生的独特理解。

元代的杂剧以其生动的表演、丰富的音乐和生动的语言著称。《西厢记》正是通过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和生动的对话,展示了爱情的真谛与人性的复杂。剧中主要人物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既充满了浪漫色彩,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

二、《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的故事围绕着书生张生与美丽的崔莺莺之间的爱情展开。张生在赴京赶考途中,偶然经过红楼,见到了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随后在西厢房中展开了一段甜蜜的恋情。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崔莺莺的母亲对这段恋情持反对态度,认为书生出身寒微,不配与女儿相配。

在剧中,王实甫通过张生的聪明才智和崔莺莺的机智勇敢,展现了年轻人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张生在好友的帮助下,终于赢得了崔莺莺的芳心,并成功说服了她的母亲,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这个故事不仅是一段美好的爱情传奇,更是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深刻反思。

三、人物分析与主题探讨

《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张生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书生,代表了当时年轻人的理想与追求;而崔莺莺则是一个美丽、勇敢的女子,她不仅有着出众的外貌,更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坚定的意志。两人之间的爱情,不仅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更是对个人自由与幸福的追求。

剧中,王实甫巧妙地运用对话和情节发展,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张生与崔莺莺的互动中,既有甜蜜的情感交流,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崔莺莺在面对母亲的压力时,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勇气,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此外,《西厢记》还探讨了忠诚与背叛、爱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虽美好,但在社会的压力与家庭的束缚下,他们的幸福并非一帆风顺。这种矛盾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社会对个体选择的制约。

四、艺术成就与影响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王实甫通过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使得剧中的对话生动而富有韵味,既有诗意,又具戏剧性。剧中融入了大量的音乐与舞蹈,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立体。特别是剧中那些优美的曲调,至今仍为人们所传唱。

这部剧作不仅在元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对后世的文学、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作家和戏剧家都受到了《西厢记》的启发,纷纷在自己的作品中借鉴其主题与风格。可以说,《西厢记》不仅是元代戏剧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五、读后感

阅读《西厢记》,让我深刻体会到爱情的力量与人性的复杂。王实甫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尽管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阻碍,但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在当今社会,尽管时代变迁,爱情的主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西厢记》提醒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与困境,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剧中所展现的那样,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对社会、家庭和自我的一种挑战与超越。

总之,王实甫的《西厢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情感的文学经典。它让我们在欣赏美好爱情的同时,也反思自我,追寻心中的幸福。

最痴红楼梦中人 纵是有情也枉然——重读《红楼梦》有感

因着疫情原因,这个年过得异常安静,亲戚间互不走动,朋友间也鲜少往来,莫名多出了许多时间,于是,借着这些闲暇时光,读了一些书。看了书以后,就好像自己身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总想提笔写点什么,于是,想跟大家分享下重读《红楼梦》的感想。这已经是我第三遍看红楼梦了,书和电视剧早前都已看过一遍,只是当时年幼,不解其中味。现如今,重温经典,不敢说全部理解,但十之三四总是有了。不过此书为鸿篇巨制,本人的三言两语也道不尽个中滋味。索性只想攫取其中一二,跟大家细细道来。今日且重点谈谈林黛玉和贾宝玉之爱而不得、缠绵悱恻的爱情。

与君初相识,犹是故人来。二人在贾府初见,一个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一个想“何等眼熟至此”;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六七岁的光景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桌吃饭,一床睡觉,真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是,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东西都是易碎品,他们的命运一开始就已注定: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随着年岁渐长,不一样的情愫在二人心中荡开了花。互相喜爱,却又彼此试探,这便是初恋的最动人处。黛玉本性敏感多疑、抑郁多愁,她会因为贾宝玉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会因为贾宝玉多对别人讲句话,多对别人笑一下,内心翻江倒海,泪眼婆娑。她不敢进,也不愿退,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黛玉在感情里太过自卑,她也不确定贾宝玉待她到底是何种心境。她常常因为想到“前日来个宝姐姐,今日又来个云妹妹,明儿个又不知道来哪个姐姐妹妹,这么多姐姐妹妹,我又算何人呢?”而唉声叹气。而贾宝玉又自认为自己对林妹妹的感情她理应知道,对其他姐姐妹妹、丫头小姐的亲热,与她,终究是不一样的。一个怨、一个冤,于是误会常有,悲伤常有、眼泪常流!

兜兜转转,宝玉终于在碰巧看到龄官在地上不停的画“蔷”字时,明白了各人只能得各人的眼泪,他此生能得到林妹妹的眼泪足矣。于是,他便明了自己心之所属,急忙赶去找林妹妹,并只对她说了三个字“你放心!”这无头无尾的三个字,林妹妹却瞬间懂了,所以她眼中带泪、哭中带笑的凝视着他,怎能不说他们就是命中注定心灵契合的神仙眷侣呢?自此,二人互通心迹,前尘往事一笔勾销。爱人也被人爱的时光,总是幸福的,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逐渐开朗许多,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

“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宝玉对黛玉的痴和傻,也是爱情中最美的样子。黛玉身边的丫鬟紫鹃看着这一对痴男怨女,想让黛玉能早点有个归宿,于是就想了个试探宝玉的法子。趁一日黛玉睡着了,紫鹃突然跟贾宝玉说,林姑娘年纪大了,明年春天、最迟秋天,林府肯定要遣人来将她接了回去,许配人家了。宝玉一听这话,突然像被雷击中了一样,当即就丢了三魂七魄,泪流满面,失了心智,而后大病一场,昏迷不醒。好不容易在大家的哀嚎下醒了过来,刚要挣扎着起来,有一丫鬟来向老太太报告林之孝家的事,听到林字又大哭了起来,生怕是林家来接他的林妹妹了,老太太赶紧下令以后府里除了林姑娘,谁都不准再提林这个字;宝玉看到自己的卧房里放了一艘船当摆件,突然大呼,船来了船来了,他们要来接林妹妹了,要走,也将我一起带走吧。他还不让紫鹃离开半步,生怕她一走,就是陪着黛玉回苏州了。

还有一次,南安王妃要在贾府认一位义女代替她自己的女儿去和亲,南安王妃来的那日,宝玉正好外出了,听闻这个消息,马不停蹄地赶回来,生怕黛玉被认了义女去和亲。那时,黛玉正在休息,宝玉便一把抓着紫鹃问,今日妹妹可曾外出,见了何人,听过何话?紫鹃一脸疑惑说到,今日林姑娘并未外出,也未见他人。便是当时,宝玉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长舒一口气,说到,如此甚好!

看到贾宝玉这一连串的举动,内心里真是感动万分,可谓哭笑不得,哭是因为他对黛玉的那份深情,仿佛离了她,他的世界就变成一片虚无;笑是因为他守护林妹妹,就像是小孩子用笨拙的、幼稚的方式来呵护手中的珍宝一样,生怕别人抢了走。现在看来,只有真正深爱,才会如此患得患失了吧。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探春远嫁前,宝玉邀了黛玉去夜访探春,怎奈探春不在,他们便在园子里寻了一处地方,两人并坐,宝玉想握住黛玉的手,黛玉欲拒还迎、欲说还休、欲语泪先流,而后终携手,片语不发,便是一副良辰美景。可惜,这竟成了他们最后最美好的时光了。

正所谓情深不寿,太过投入、过于执着的感情是难以长久的。宝玉送探春远嫁迟迟未归,又听说宝玉乘坐的船遇风浪,被打翻,宝玉生死未卜,黛玉思虑过重,身体每况愈下,食不能咽、夜不能寐,经常血染手绢。过了一阵子,又有茗烟来报,宝玉无恙,不日便可归府,黛玉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又有了盼头。接着,又听说贾老太太欲将她许配给宝玉,病竟好了大半,真是心病还需心药医。原以为皆大欢喜了,却突然得知宫里元妃娘娘赐婚贾宝玉和薛宝钗,这残酷的现实再次狠狠地击垮了她,这次,她流尽了最后一滴泪,吐完了最后一口血,伤心而亡。至死,也再未曾见到宝玉,待宝玉回来后,千寻万找人不见,自此,便像了行尸走肉。

此处,电视剧版本和书中所写版本,关于黛玉逝去的时间是不同的,电视版本如我所述。而书中所写则是黛玉是在贾宝玉和薛宝钗完婚的那晚香消玉殒的,去世时,口中还喊道:“宝玉,宝玉,你好……”话没说完,留给大家无尽遐想,到底是说宝玉你好无情,还是说宝玉你好生活着,抑或是……竟无从考证了!

相比起书中所写版本,我更愿意相信电视版本,毕竟,书中版本太过残忍,自己深爱的人正与别人洞房花烛、而自己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命不久矣,内心莫不有天大的委屈和不甘。

根据书中所述,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前世旧相识,贾宝玉是神瑛侍者,林黛玉则是绛珠仙子,神瑛侍者为快要枯萎的绛珠草浇水使之活下来,绛珠草便决心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于是就能解释清楚,到此生,林黛玉为何总是喜欢流泪,更吹落,点点愁,流泪到天明,待为他流完最后一滴眼泪,她的恩也算是报完了。自此后,关于爱情,再无眷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仿佛还看见黛玉正轻拂锄头欲把花葬,仿佛还看见黛玉和宝玉坐在花下溪边细读《西厢记》,仿佛还看见失去黛玉的宝玉,走在白茫茫大雪中,失魂落魄。

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云烟,时移世易,唯有相识相知相守的那段光阴,是真实的!(文/钟小青)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