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2 11:15

写作《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阐述的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例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天道等。
2. 研究背景:了解道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为作文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3. 逻辑结构:确保作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4. 举例论证:在阐述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论证,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5. 引用经典:引用道家经典著作中的原文,如《道德经》、《庄子》等,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6. 分析比较:将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流派进行对比分析,如儒家、法家等,突出道家思想的特点和优势。
7. 避免偏见:在阐述道家思想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对其他哲学流派进行贬低或褒扬。
8.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啰嗦的表达方式。
9. 文献综述:在作文中引用相关研究成果,展示你的学术素养。
10. 格式规范:遵循作文格式要求,包括标题、正文、引用、参考文献等。
以下是一篇关于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的作文示例:
标题:

什么是道家思想?它的要义是什么?

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势”宇宙论框架的理论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哲学的诞生,以及中国哲学宇宙本体论的理论根基。

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且,迄今为止,还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道”。并且,老子解释了是“无限无体的阴阳者之本之一”创造了“有限有体的阴阳者之体之多”的宇宙万物,解释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以及解释了宇宙万物都遵循服从于“自然的行为原则”之德之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在生化万物的活动中,始终遵从自然的行为原则,亦即“道法自然”。

因此说,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代表着中国古哲人认识主体从“有神”的思维向“无神”的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

西方哲学或伦理学在理论上就没有“道德观”的学说,或者说,西方哲学是无法解释、什么是道德普遍原则。其原因是,西方哲学舍去了“上帝”(宇宙本体)与“上帝的行为原则”(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的追问与解答,使得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观点或给出的哲学概念都不具有终极性、普遍性、绝对性,他们所给出的结论或哲理概念只具有相对性。因此,西方哲学家是无法解释、“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之道德。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西方哲学是没有“道德”理论学说,或者说,西方哲学是没有“道德观”的。

然而,西方哲学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或充其量可以认为是相对性的人的伦理。在近代,由于日本和中国学者没有透彻地理解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与“道德”的哲理本义,将西方哲学中的" Morality"错译成“道德”,使得中国哲学核心概念“道德”被狭义化,进而严重影响了后学和中国哲学的范式。

要理解中国哲学核心概念的“道”、“道德”的定义是什么?那么,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古哲人老子称谓的“道”,其哲理本义是什么?进而我们才能理解、解释“道”之“性”的行为原则之“德”,即“道德”。

简单说,哲学是研究宇宙万物的终极性、普遍性与普遍行为规律的学说,也就是说,哲学概念一定要具有普遍性,以及哲学概念要给出哲理性的定义。哲学,不是哲学家的名言或格言的集合,如"我思故我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命题,也不是哲学层面里方法论的“逻辑”,“否定之否定”,更不是狭义的西方哲学“第一性原理”。

中国哲学核心概念“道”的定义是什么?根据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理本义,我在哲学范畴给出“道”的终极性、普遍性与普遍行为规律的定义:

“万物之本之一”生化“万物之体之多”的生命机制中,“有与无”共同存在,“无”依存在“有”之中,并且“无以势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称之为道。

或者,宇宙生化之道,是道中的“有与无”共同存在,“无”依存在“有”之中,并且“无以势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称之为道。即,老子说的“道可道”。

注:老子的“有”与“无”是具有最为普遍性的、极高抽象性的、哲学概念的一对共同存在的名词,不是科学范畴里的“有”和“无”是一对反义词及概念。

在无限无体的“万物之本之一”中,“有”反映的是无限无体(无质量)的阴阳双方之精,“无”反映的是阴阳双方之间的“气”之“势”;在有限有体的“万物之体之多”中,“有”反映的是宇宙物质世界,“无”反映的是宇宙精神世界。

“有”是“无”的本体,“无”依存在“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不存在“无”与“有”,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伪命题,或截然的相互孤立、对立、反义的科学概念的“无”和“有”。老子曰:有无相生。

中国古哲人老子称谓的“德”,主指“道之德”或“道德”。即,道是德的本体,德依存在道中而共同的存在。道德的本义是指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也就是指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因此,“道德”也就是人类世界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终极性的“道德普遍行为原则”,或者“道德普遍原则”。

特别指出:西方哲学是无法解释、“道德普遍原则”是什么?其原因,西方哲学是无法解释、“上帝的行为原则”是什么?

道德普遍原则,必须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须普遍有效适用于一切场合和一切人,即适用于宇宙万物(不涉及具体的人、习俗、宗教、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针对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作为人类相对行为标准秩序的终极绝对标准来接受。

正因为,“道之德”是最高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道德普遍原则,所以“道之德”之“和”的行为原则,就是全球人类自身有时间、相对伦理道德的本体,就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共识,就是全球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必须遵从的伦理道德底线。

然而,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之善”或“道之德行”,即为“道德理性”,其本义是指宇宙万物的行为理性(简称:道理)或宇宙万物的“伦理”。那么,“宇宙万物的伦理”的英文译法对应于西方“ethics”, 其实两者的本义也是不同的。

道德理性,就是道之本之“一”的精气,在生化万物的过程中存在物质理性、生物理性和万物的伦理性,进而体现出“道之善”。

正因为,客观存在道德理性,这就为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提供了本体。所以,人类认识主体所认识的物理化学规律、生物生理规律、万物及人类伦理,都要遵从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说,都要遵从最高、最为普世的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

老子的五大哲学思想,体悟道家智慧(上)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道德经》一书对“道”的阐释,老子的“无为”思想、运动与转化思想、老子的社会政治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纷杂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这套思想体系不仅对道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也深深影响到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处世原则、行为方式、思维角度、乃至价值取向。

第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明确地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以自然为法则。显然,在老子眼中,“自然”是最高层级的法则和效仿对象。但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白老子所说的“道”和“自然”在这里的真实含义。因为作为道家著作使用最频繁的“道”字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而这里的“自然”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自然界、大自然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道”的含义是道家思想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义项,即万事万物的根本和运行法则。而“自然”则是指万事万物本来的状态,自然而然的样子。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起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法则,是哲学中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概念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它仍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仍然要遵循规律法则。它要以“自然而然”为法则。“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本和运行法则,尚且还要保持本来的样子,自然而然地存在和运行,那么,万事万物不就更应该如此吗?从这个立论出发,老子才进一步提出应该保持“自然”、遵循“道”的种种观点,老子认为人的婴儿时代是最接近“道”的,这很好理解,因为人在婴儿时代,还保持着自然的天性,没有受到人为的熏陶和改变。老子的这种观念表明了他对自然状态的事物的尊敬和向往。“道”之所以被老子看做是万物的根据和法则,其原因在于,无论是“道”创造万物的过程,还是“道”创造完万物之后与万物的关系,都是完全自然的结果,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必然。

既然老子认为自然状态的事物是最宝贵的,是评价事物的最高价值标推,当他的目光转向人世时,也就自然而然地要求人保持自然的状态,不要刻意去改变自然天性,自然的状态就是最佳的状态,这样的观点推论到治理国家上仍然成立。所以老子认为:

在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的方式上,最好的统治方法是老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没有压抑感。

稍差一点的统治方法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的善政感激、亲近并且赞扬。

再差一点的是昏庸无能的统治者,老百姓畏惧并且逃离开。

最差的是残暴的统治者,让老百姓憎恨不已,

为什么最好的统治方式是让老百姓忘了统治者的存在而没有压抑感呢?因为统治者遵循自然而然的法则,很少对老百姓的生活进行干预,官府与庶民都得到自由地发展,等到最后天下大治的时候,老百姓都觉得这是他们自己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这是符合“道”和“自然”的最佳状态,而除此之外的统治方式,无论统治者行为是好是坏,是贤明还是昏庸,都已经是主观去做了,而不是按照自然的法则去行事,因而都称不上好的统治方式。

第二,“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首先要澄清“无为”的真实含义,老子所谓的“无为”,不是要求人们不要有任何作为、什么也不去做,而是不去做那些过分的、不合自然、不循规律的事情。从现实世界看,人们很容易明白这一点,如果“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的话,这个世界就无法存在了,因为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化之中,都是有“为”的,什么也不“为”,是不可能的,因此老子提出的“无为”只是要求人的所作所为限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之内,不要做出超越合理程度,与范围的事情,只要这些行为没有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不但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也是万事万物运行和存在所必须的。

老子所说的“无为”具体指的是那些激烈的、突然的、违法常规的、对自然状态带来改变的种种行为,《老子》中许多语句都证明了这一点:“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一章)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去施行不过分、不超过合理限度的行为,天下没有得不到治理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意思是说,统治者不做多余的事,人民就能自然地完成教化,统治者如果能喜欢清净不制造事端,人民就能自我约束自然地走上正途,统治者如果不额外生事,人民就能自然地达到富裕的境地,统治者如果没有超过常规的欲求,人民就能自然地保持质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意思是说,“道”作为万物的根本和运行法则,它恒久地不实施任何自然法则以外的行为,却能够自然而然地完成所有应实施的行为,如果人间的诸侯君王能够遵循这一点,那么万事万物不劳费心,都能够自然而然地达到完满的浑化的最好状态。

上述,几个例子都是从不同角度强调“无为”的重要性,其实这个观点还是由“道法自然”的观点衍生出来的,正因为万事万物的自然状态是最完美的,人就应该尽量保持这样的完美,而保持这种完美的手段很简单,就是消除多余的行为,只保留必要的适当的行为。

以往的学者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往往存在偏颇,以为“无为”就是逃避现实,其实都是没有弄明白老子“无为”真正含义的原因。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但没有落后,而且正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被社会接受,“小政府,大社会”不就是这样一种“无为”理念的最好代表吗?政府要少管、不管,尽量不干预个人的生活,充分赋予每个人以足够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而全能型的政府什么都管,又什么也管不好,正是因为做了太多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管理理念,理所当然的要被“无为”的管理方式所取代。

第三,老子的运动与转化思想。

老子的运动与转化思想体现了他缜密的辩证思维,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它的方法论及较强的应用性,使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及今,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胜,无不运用它,得益于它的思想成果,老子运动与转化思想最鲜明的一个提法就是第四十章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它可以说是老子辩证思维的核心,“反者道之动”实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二是指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最后总要返回到原来原始的状态,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由此可以得到老子辩证思维的两个重要规律:一是相反对立,老子由此掲示出对立转化的规律,二是返本归初,老子由此掲示了循环运动的规律。

关于对立转化规律,老子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天下曾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也就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是什么之后,丑的观念也就出现了,天下都知道好是什么之后,不好的观念也就同时出现了。老子又说:”有元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一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离开了高,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低,截然对立的事物却存在著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是所调的相反相成,所以老子进一步举例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在老子着来,对立的事物并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因为它们之间的交融,最终方能导致彼此的转化。

关于循坏运动的规律,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二十五章)这里所说的“周行而不殆”就是循环运动而没有止境的意思,老子认为,纷纷纭纭的万物,最后终归要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本根,这个规律进一步提升,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物极必反”规律,在老子看来,表面强大的东西都是在走下坡路的,而表面柔弱的东西才具有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未来,所以老子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柔弱胜刚强,明确表明了他的这种观点,老子又以水为例,说明柔弱的强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水是最柔弱的,却又是最刚强的,这个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老子要求人们要安于柔弱,但也要深知刚强,唯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自:中国传统文化精要普及读本

我不是尚书

李谷一是歌唱家,她的歌好,其实这个名字也好,至于好在哪里。尚书说,道德经会告诉你。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微信公众号【学国学网】ID:lexueguoxue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