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乌衣巷中心思想》,(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2 12:13

手把手教你写《乌衣巷中心思想》,(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乌衣巷中心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中心思想:首先,要明确乌衣巷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篇,通过对乌衣巷历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写作前,要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提炼出中心思想。
2. 结构安排:在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一般而言,可以按照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来组织文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乌衣巷的背景和刘禹锡的生平,主体部分分析乌衣巷的中心思想,结论部分总结全文。
3. 诗中意象分析:乌衣巷这首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乌衣巷、朱雀桥、南朝四百八十寺等。在分析中心思想时,要结合这些意象,深入挖掘其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4. 历史背景介绍:乌衣巷是南朝时期的繁华之地,了解南朝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乌衣巷的中心思想。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介绍南朝的历史,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背景知识。
5. 诗歌赏析:在分析乌衣巷的中心思想时,要对诗歌进行赏析,包括对诗句的解读、意象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通过赏析,使读者对乌衣巷这首诗有更

读点|乌衣巷口,追寻“乌衣子弟,裙屐风流”的旧事

文|刘鹏飞

站在乌衣巷甓门西侧的碑石前,望着毛泽东手书的刘禹锡《乌衣巷》诗,遐思无限。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起远在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来,当然,也想起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写给家人的那首打油诗来。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如果说张英的这首打油诗浅显易懂,那刘禹锡的《乌衣巷》也算是明白如话了,全诗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难懂的词,可就是这样的诗,不但博得了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赞扬,而且还成了千古不朽的名篇。

我想,除了刘禹锡的诗技外,还与这首诗的诗外功夫密切相关。“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确,这首诗自在随心,萧散疏朗,没有刻意做作,特别是刘禹锡面对“乌衣巷”和“朱雀桥”这个佳偶天成的妙对时,没有精雕细刻地把它们打造成一副精巧的“妙联”,实在难得。

但这首诗情融于景,随着乌衣古巷的变迁,随着王谢两家的冷落衰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主题思想跃然纸上。或许,张英面对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争执时,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的特殊情况,张英即便不是回复一首打油诗,而是把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照抄回去,家人估计也会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三尺,也照样让邻居吴氏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六尺巷依然能名扬天下。

自古以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似乎成了一个怪圈,民间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由于家教、家风的原因,张英家“六代簪缨”,“自祖至曾玄十三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就是王、谢两家,也不完全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自东晋大臣王导、谢安两位父祖辈起,也是名臣名将济济,不说政坛,单说文艺人物,王家的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都是大书法家,其墨迹均为稀世珍宝。谢家呢,咏絮才女谢道韫、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大诗人谢朓,哪一个不是有口皆碑的重量级人物?

是的,当年晋代士族中,“乌衣子弟,裙屐风流”,确实留下了许多佳话。《神雕侠侣》中写杨过施展剑法时,曾这样描写:“剑走轻灵,招断意连,绵绵不绝,当真是俊雅潇洒,翰逸神飞,大有晋人乌衣子弟裙屐风流之态。”晋代士族子弟的风采,以及王、谢两家的知名度,从此也可见一斑了。

然而,繁华易歇,盛宴必散,到了刘禹锡伫立在乌衣巷口时,王、谢两家的显赫衣冠、风流雅韵早已荡然无存,只余下夕阳中的野草闲花,让人望之兴叹,正像《红楼梦》中说的那样,“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而我们如今看到的乌衣巷,更是今非昔比,它是1995年兴建,1997年才对外开放的。刘禹锡当年见到的乌衣巷,早在宋代已经不复存在,宋代建康知府马光祖于咸淳元年(1265年)根据刘禹锡的诗意再建的乌衣巷,也在元代土崩瓦解。如果不是后来的建设,怕是直到今天,也很难见到来燕堂、听筝堂和鉴晋楼了。

(壹点号 读点)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