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古风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5 14:48

如何写《古风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古风读书笔记作文注意事项》
在撰写古风读书笔记作文时,为了保持文风古雅、意境深远,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选择合适的书籍": - 选择具有古风特色的书籍,如古典文学、诗词、历史传记等。 - 确保所选书籍内容与作文主题相符,避免生搬硬套。
2. "理解古文背景": - 在写作前,要对书籍的作者、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了解。 - 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古风文的特点,使作文更具深度。
3. "运用古风词汇": - 在作文中适当运用古风词汇,如“之、乎、者、也”等,以增强古风氛围。 - 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堆砌,以免影响阅读流畅性。
4. "遵循古文结构": - 尝试模仿古文的结构,如采用“起承转合”的布局。 -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
5. "注重意境营造": - 古风作文应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让读者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 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作文的意境。
6. "尊重原文精神": - 在引用原文时,要尊重原文的精神,避免断章取义。

晒晒我收藏的古代笔记、小说

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

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两个出版社在整理古籍文献、传承文化传统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华书局出版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和“历代学术笔记丛刊”两套丛书,上海古籍也出版了“史料笔记丛刊”,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也有不少没有露出“庐山真面目”。

在收集这些宝贵文献时,我逐步形成了一个整理藏书专题的想法,专题的名称暂定为“古代笔记、小说”。 确定一个专题的名称和范围,也是个对文献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有两大方面的收获: 一是学习、认识什么是“古代笔记”、“古代小说”。 “笔记”一词的提法,最早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从形式看,是随笔所记,有感而发,可以是一两句读书心得,也可以是人物故事,也可以是社会生活的琐记,也可以发挥想像空间,虚构一些故事情节。

从内容看,也很繁杂,上到经史考证、下到生活琐事,甚至虚构想像。 正因为此,“古代笔记”这个词儿,说来简单,但如果按现代眼光去分分类,专家们也犯了难,各有各的看法。学界相对认可的,是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图一)中的观点,把古代笔记大体分三类:小说故事、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

个人认为,出版社规划出版丛书,也大体按这三个大类:“史料笔记丛刊”大体对应于“历史琐闻类”,但有些笔记体的札记考证类,并不一定是考证史料,有些是经学等学术现点,所以,对学术性观点,又出版了“学术笔记丛刊”。

当然,对第一类“小说故事”,其实更出名,更为我们所知,象《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古人作为“笔记小说”来看,所为现代藏书专题,这一类更不能放过。 这样,我的“古代笔记、小说”这个藏书专题,包括今人整理的史料笔记、学术笔记,还有我们更熟悉的“笔记小说”三大类。 1,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己出版百余种,按历史年限分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丛刊”、“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史料笔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策划出版,七十年代集众多知名专家,陆续再版,不断增加新品种,如早期出版的司马光《涑水纪闻》(图二),由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点校,现在己溢价很多。还有脍炙人口的《容斋随笔》(图三)、《酉阳杂俎》等,其中《钱塘遗事校笺考原》(图四)、《清秘述闻三种》(图五)、《桂胜·桂故》(图六)、《东斋记事·春明退朝录》、《棗林杂俎》等,己溢价不少。 《广阳杂记》(图七)、《三垣笔记》、《芦浦笔记》等人们熟知,比较畅销。

2,历代学术笔记丛刊 清代学者擅长训诂考据,成果颇多。因此,“历代学术笔记丛刊”近百种,以清代学人作品居多。像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图八)、《义门读书记》,周寿昌《日益堂日札》(图九),桂馥的《札朴》等,均大幅溢价。

3,古代笔记小说 《世说新语》是最早的笔记小说,也深受人们喜爱。古人对“小说”的定义,与现代文学的“小说”大有不同,四部分类的子部小说家子目中,除了“志怪异闻”类中的《搜神记》、《穆天子传》、《汉武故事》等有虚构、夸张的成分,跟现代小说有些类似,但另外的细目如“杂事”、“琐记”类,跟现代小说似乎没什么干系。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现在认为的史书司马光《涑水纪闻》、苏辙《龙川略志》等,在古代四部分类中,竟然列入了子部“小说家”。

二,进一步学习古籍目录版本学常识 古籍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按重要性排序经部自然是最重要的,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定为一尊,所以“十三经”全是儒家经典,其余诸子百家被“挤”到了第三位“子”部。“史部”排第二位,可见古人对“史”的重视,以至于现代人认为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史书,像《战国策》、《国语》,在四部分类中,竟然列入史部末尾的“杂史”,以示与“正史”的区别,直到张之洞《书目答问》,才单独列为“古史”。

现代“史料笔记丛刊”所选书目,有的在古代四部分类中地位很高,列入史部“杂史”类,如《东观奏记》、《奉天录》、《三垣笔记》等。 “史料笔记丛刊”更多选自四部分类中的“子”部,主要来自“杂家”和“小说家”两个大的子目。 子部 “杂家”又分为“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篡”等细目,像墨家、法家著作,四部仅列为子部“杂学”细目。 “杂考”细目中,选入“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丛书的,有《东观余论》、《容斋随笔》、《学林》等。 “杂说”细目中,选入“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丛书的书目不少。如《梦溪笔谈》、《石林燕语》、《邵氏闻见录》、《棗林杂俎》等等。

这么多古代笔记,为啥这几部卖得火?

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古代笔记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家喻户晓的如《世说新语》、《容斋随笔》、《聊斋志异》等等,还有不少名作,没有这么大名气,但卖得也挺火,深受人们喜爱。 尝试分析一下个中缘由。 一,名家名作,历来受人喜爱。 有些名家名作,自诞生那时起,便很接地气,作者名气大,作品写得亲民,自然代代流传,这类作品,卖得火不需要理由。

宋代的名作有:苏东坡《东坡志林》(图一),大文豪的名气不消说,文笔也确实真诚、感人、接地气;叶梦得的作品量大质优,他的《石林燕语》(图二),最受欢迎,不过价格窜得也挺快的;周密也是高产作家,质量也高,但是像《云烟过眼录》、《志雅堂丛抄》、《齐东野语》等,倒没怎么溢价,《癸辛杂识》(图三)这部书,反而溢价颇高,或许是因为:这部作品回忆北宋丧权辱国的往事,触动了人们内心的痛。周密的另一名作,插图版的《武林旧事》,溢价也不少。

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图四),以其学术考证知名,各大出版社早些年就出版了这部作品,知名度高、出版早,溢价在情理之中。 清末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图五),是清末著名的“四大笔记”之一,文笔辛辣,品评文章、激扬文字,鲜活生动的文风,颇为知名,。

二,有些笔记,记载真实有趣,人们闻所未闻,一定程度迎合了大众猎奇心理,这样的笔记自然受欢迎。 突出的像明代的《万历野获编》(图六),“野获”二字,透露出点儿“野史”的味道,勾起一丝人们的好奇心。这部书虽不是野史,却记载了不少人们闻所未闻的宫庭秘闻,作者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朝庭高官,掌握着秘而不宣的事情,回到家告诉了家人,家人把这些事记录下来了。

有些事情,正史是不可能记载的。 象嘉靖皇帝对宫女施暴,引起众多宫女冒死造反,试图勒死他,这件事儿在正史上,就见到简单的一句话,这部笔记却记录得非常详细。还有,皇帝的猫死了,皇上安排做个金棺材厚葬,还让大臣写篇悼文,等等,诸如此类,荒淫无道的宫廷秘闻,也只有这些笔记能记下来。 像陆游的《老学庵游记》,也记录了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

三,史料价值高,弥补正史不足。 不少笔记因记录内容宽泛,不受约束限制,反而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恰好弥补了正史的不足,这些作品一直受学术界重视,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都很高,所以,溢价也是情理之中了。 像欧阳修《归田录》、司马光《涑水纪闻》、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图七),这些书当前己是珍贵的史书,当时虽名为笔记,也是为修史作准备的,虽然不作为正史,却有更有利的一面,整理删减的内容少,反而保留了更丰富的史料。

除了这几部知名的,还有些作品的史料价值很高。 宋代笔记,像宋敏求的《春明退朝录》,是作者从朝庭下班回到家里后,所写的笔记,记录了些政治、制度方面的史料。这本小书很薄,溢价幅度挺大。宋敏求本身有一定知名度,“春明”二字,是他家居住的胡同,名字叫“春明里”,这本书出了名,“春明”这个胡同也出了名,常被后人引用。 《四朝闻见录》也记录了不少难得的史料,王明清的《挥尘录》里面有大量史料,直接被《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书吸收引用了。 元明时期的笔记,像《菽园杂记》(图八),史料价值与同期的《万历野获编》不相上下,保留了很多社会风俗方面的史料,这部书升值很正常。 清代的《啸亭杂录》,作者是皇室成员,记录了不少珍贵史料,这本书史料价值颇高,因此也溢价不少。

四,禁书等稀见书。 有些书当时是禁书,这样的书,本身就是稀缺品,传承下来实属不易,历来都是值得收藏的珍本。 明末清初时,这类书稍多。像屈大均《广东新语》,溢价了十多倍。屈大均是反清复明的知名历史人物,也是著名学者,他的这部书称“新语”,名义上是弥补《广东通志》的不足,介绍一些社会风俗方面的史料。其实,这些是表面理由,真正的意图,是借助一些史料,达到反清复明的意图。 屈大均的作品后来被清庭定为禁书,官府抄家时抄不到书,把两个不识字的孩子都杀了。这些书能够传下来,是血的代价,怎会不珍贵呢?

还有一本《玉光剑气集》(图九),虽然当时没列为禁书,但跟禁书情形差不多。作者跟屈大均一样,由明入清后,退隐白云观著书。隐士作品,存量少,从跋语看,当时就己经“洛阳纸贵”了。 还有一些笔记,有一定的价值,但我还没有发现溢价的特别原因,如《清波杂志》等,还请方家指教!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