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现代史》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2 14:12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现代史》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现代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读后感的基本框架: - 引言:简要介绍《现代史》的作者、出版背景以及自己的阅读目的。 -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对《现代史》的理解、感悟和评价。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作者的敬意。
2. 内容方面: - 理解作者观点:深入理解作者在《现代史》中提出的观点、理论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 分析历史事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作者的观点在历史进程中的体现。 - 比较与评价:与其他相关历史著作或观点进行比较,评价《现代史》的独到之处。
3. 写作技巧: - 逻辑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或观点阐述,使文章结构严谨。 - 语言生动:运用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引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事例或案例,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 观点明确:明确表达自己对《现代史》的赞同、反对或中立态度。
4. 注意以下事项: - 避免抄袭: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引用他人观点时注明出处。 - 客观公正:在评价《现代史》时,尽量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读《日本现代史》和《褚时健传》有感

今天为大家带来两篇读后感,这是我们《读书笔记交流平台》的一位读者所作,希望大家能指导批评。


一、读《日本现代史》有感

读历史是有必要也有意义的事情,之前读过《菊与刀》,讲的主要是日本民众的生活,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以及从德川幕府时代开始日本大众的心理活动变化。而《日本现代史》则比较全面的剖析了日本从德川幕府时期到近代史国家机器、社会环境、民众思想等方面的改变。

日本曾经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种伤痛。兵法上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我们的对手,应该有更深的了解。

二战结束后日本人的生活较以前来说简直就是一落千丈,但时间不长,日本的经济就开始复苏了,而且增长速度极快,很快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欧美加强贸易往来,并实施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在当时,这是一个全球奇迹,因为日本的经济增长率超过全球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美国后来也借鉴了日本的经济贸易政策和人力管理制度。

是不是越在山穷水尽的地步,日本人越能发挥出超常的战略合作水平,以更加的紧密协作创造出奇迹。看的出来,日本人骨子里有股韧劲,以及超强的学习能力,这应该是民族性格。

书中提到: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出现了工作狂,热爱工作到了极度,每个人都在为自己,为国家创造价值。这种努力工作、善于学习的能力着实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当时,日本的GDP甚至被称为 “国民酷总值”。

20世纪的后十年,日本的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因为日本在全球的信誉降低,而且日本党内斗争持续不断,政府亦未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经济下滑。

客观点讲,日本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日本资源利用率全球第一,环境治理全球第一,在治安方面也很突出,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日本的长处,避免日本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二、读《褚时健传》有感

最后这两个礼拜是比较煎熬的,因为我的考试成绩即将公布,毕竟为此付出了努力,当然会对结果会有所顾及,我努力强迫自己不要刻意去想它,可QQ、微信时不时的跳出来提醒你成绩快出来的消息,让人时不时的想点开看看,这时京东一则卖《褚时健传》的消息发了过来。

对于褚时健这个名字,60、70后应该都不陌生,80、90后可能就未有耳闻了,我了解褚老还是在媒体上,当褚时健去世的消息在各大网络媒体被播出的时候,我听见父辈们在谈论这个消息,于是有了好奇之心,简单的在手机上搜索了一下关于褚时健的个人简介后,开始对这个老人有了非常深的敬意和敬佩之心,随即决定看看有没有他的传记。如果这样一位老人没有传记,我认为那真的非常可惜,好在有传记作家为褚老写的传,如果有兴趣,您可以读一下,非常非常值得。

六七十年代,褚老把一个濒临破产倒闭的国企(玉溪卷烟厂)经营到了亚洲第一,全球第三,为国家赚取了千亿级的现金和大量的外汇,个人能力及魅力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在古稀之年却经历了牢狱之灾,假释后又种起了橙子,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褚橙,在当年,这种橙子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的。有人说,以褚时健的能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确实,以褚老那种认真钻研,事必躬亲的做事方法,想把事做不成都难。我在想,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一个人竟能把事情做到如此之高度,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褚老将自己燃烧,照亮了千万家,温暖了万千家。在耄耋之年,他在给重孙辈们赠的书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以后要认真学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认真做事,让此生不虚此行,时间走的太快,别让自己的光阴虚度。

徐焰:我为什么要写《脱胎换骨:纵横古今谈军改》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徐焰 责任编辑:武千妍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想保持生机就在于不断地改革,陷入停滞僵化就会衰败。目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我们军队经历的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之深,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堪称一次“脱胎换骨”。抚今追昔,徐焰将军作为一个从事几十年军事历史研究教学的人不禁感慨万千,针对军事改革的话题创作了一本图书,题目就叫《脱胎换骨:纵横古今谈军改》。请看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文章——

为军事变革提供生动借鉴

——我为何要写《脱胎换骨》

■徐 焰

俗语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想保持生机就在于不断地改革,陷入停滞僵化就会衰败。我本人军旅生活已四十多年,经历了1975年的大精简整编后,又亲眼目睹过部队几次改革整编。目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我们军队经历的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之深,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堪称一次“脱胎换骨”。抚今追昔,本人作为一个从事几十年军事历史研究教学的人不禁感慨万千,针对军事改革的话题创作了一本图书,题目就叫《脱胎换骨:纵横古今谈军改》(长江文艺出版社)。

从古今中外历史中选取并突破

我年轻时在大学历史系读书时,参加过考古挖掘实习,看到昔日恢宏的皇宫殿堂只剩下埋入地下的残垣断壁,再追思那些强大的帝国为什么走向覆亡,会发现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历史命运之手在操控兴衰周期。“君不见,君莫舞,玉环飞燕皆尘土。”过去强汉盛唐的铁骑劲旅,为什么经历过一个轮回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若考察中国古代史籍和史家评述,也不难看出,一个强盛王朝在初年还能保持尚武精神并注重变革,如汉武帝、唐太宗都能改变步兵为主的军队结构而重点建设骑兵,并亲自策马扬鞭指挥。他们的后辈却只驻足深宫,不能亲自统军又导致兵权旁落。上层当权者日益腐朽并沉溺享乐,又影响社会风气不愿习武,军队制度再变革就会出现“逆向”性,即越改越坏。

汉朝初年和唐朝初年实行从平民中征兵,并定期退伍,士卒比较纯朴并服从国家政权管理,西汉前期民间还以当“长征健儿”即从军为光荣。不过尚武之风丧失后,当兵被视为苦役受到鄙视,征兵制被迫改为募兵制,由将领花钱雇社会闲散者或不逞之徒从军。古代募兵制必然出现士兵成分恶劣,军营里“集天下不义之人日授以杀人放火之事”,这种“兵为将有”又易于出现军阀割据混战,民间困苦还会引发农民、游民揭竿而起造反,最终导致王朝灭亡和社会经济毁灭性大破坏。随着封建王朝日益腐朽,兵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宋朝对士卒要在脸上刺字防止逃跑,看过《水浒传》的人往往记得那时民间竟把士兵骂为“贼配军”!

到了明清两朝,当权者只求稳固统治,对政治体制和军制都不思改革。如清朝初年的“八旗”制,让满族青壮男子全部为兵,保障了兵源和士气。这一“祖宗成法”在社会环境改变后却坚持不改,晚清的“八旗子弟”就变成一群只知吃喝玩乐而根本不能上阵的废物。

在古代的中东和西方世界,各军事强国同样是“各领风骚数百年”,盛极后会因军力由强转弱而衰败。如距今6000年前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苏美尔王国,位于现代人熟悉的巴格达附近,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成形国家,建立不久便亡国灭种,如今的伊拉克居民只是阿拉伯人。4500年前修筑金字塔的古埃及王国,其文化和民族本身也都随着军事失败而消失,现在的埃及人也是公元7世纪后移居至此的阿拉伯人。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曾以武功创造了古代世界疆域最大的军事帝国,不过只经历一二百年就走向颓败并四分五裂。游牧民族的王朝比农耕民族建立的王朝衰落更快,是因为它们缺乏文化底蕴,更难抵御歌舞升平和醇酒美色的诱惑。从苦寒之地进入灯红酒绿场所的武士,若再没有思想道德操守做底线,不很快腐败才怪呢!

人类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因社会生产力和文化不断进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兴衰周期律有了些变化,不过重视军事变革仍是强国之本。16世纪后靠收编海盗变成海军的英国,就以战舰和工业革命的优势称雄全球近三个世纪。18世纪末人口不过300万,武装力量只有民兵的美利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逐渐成为世界军事头强,其要诀也在于重视变革。如20世纪美国面对军队机械化、发展核武器和实行信息化这三次历史机遇,都占据了世界先机。

温故知新,鉴古警今。笔者总结多年间研究古今中外国家和军队兴衰的体会,深感应将其概括成书,为现在的人在变革中提供借鉴参考,这也是推动《脱胎换骨》一书创作的动机。

顺应社会变化和追踪科技新潮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军队的成员来自社会,军事变革的成功恰恰也在于能顺应社会变革。腐朽停滞的社会很难出现军事变革,就在于军队成员因循守旧没有改革的新思想。20世纪的中国是在社会进步、人民革命的大气候下才创建了全新的革命军队。

回顾清末戊戌变法,仅康有为等个别有新思想的人提出要废除已不能战的八旗、绿营兵,另建新军。光绪皇帝表示认可。此讯传出后,被陈旧空气笼罩的旧军官兵感到马上要失业,一时炸了锅,到处高喊:“皇上不要我们了!请太后做主啊!”慈禧随之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便得到八旗、绿营官兵的欢呼,这就是军事变革脱离社会变革而必然失败的教训。

中国共产党建立全新的人民军队,恰恰是在当时社会革命大潮的基础上,尤其是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的风暴使千百万工农群众有了打倒官僚买办、土豪劣绅和翻身解放的觉悟。毛泽东上井冈山前领导的“三湾改编”,被罗荣桓称为“我军的新生”。这次改编奠定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彻底改变了旧军阀部队的“兵为将有”;改编中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对干部和经济开支进行监督,改变了旧军中士兵只是长官驱使的奴隶的地位,建立起官兵平等的民主制度;改编后官兵都不再发饷,从此废除了旧军队的雇佣制而靠土地革命动员翻身农民参军。这次“三湾改编”和随后的古田会议,实行了政治建军的原则,这一划时代的军队建设创新正是中国民主革命在军队内的突出表现。

在长达22年的中国革命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征集士兵一不发薪饷,二不能像国民党那样“抓壮丁”,靠什么解决兵源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是靠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在解放战争中又称“土改”。打倒了当时中国最黑暗腐朽的地主阶级,让分到土地并获得人身解放的翻身农民参军参战,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后来的解放军不但解决了“兵”的来源,在斗志上也压倒了靠花钱雇佣或用绳子捆来的国民党军士兵。

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源,就是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和土地问题。共产党人的建军与土改紧密结合,是建立全新面貌革命军队的保障。近年来有个别人丑化和否定土改,就是想否定中国革命,对这种历史虚无甚至是反动的思潮必须坚决批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建设成为中心任务,解放军的主要任务也是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和平建设,军队的改革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环境与过去大不相同,军队的军官士兵服役制度和相应待遇也要与时俱进。军事变革若“一骑独进”必然不会深入,必须“全方位”进行。

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重要的战斗力,现代化军队的变革又要追踪最新科技成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的100多年间,世界军界经历了实行机械化、发展核武器和进入信息化这几个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变革。解放军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改变了过去“小米加步枪”的面貌,在追赶世界先进军事技术时开展了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如今又迈入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

考察近现代成功的军事变革,都不是仅仅换些新武器,或单纯增减人员,而是需要以下三个方面并举——

1.提出创新的军事指导思想;2.更换新式的武器装备;3.实现军队新的编制和结构重组。

若是把军事变革形象地比喻为一个人,军事思想就是头脑,武器装备就是手足,编制体制就是躯干。这三者的有效结合才能推动军事变革的全面展开。我在撰写《脱胎换骨》这本书时,分析历史和现实事件时也注意从这种“三结合”上着手。

图书编排适应读者的审美需求

我近些年在写作中的一个最深的体会,就是要服务于军内外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的兴趣变化,在社会和军队的改革大潮中出版书籍也应有所改革。

毛主席早在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强调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发表作品首先要考虑是为了什么对象,不能陷入不看效果的孤芳自赏、自话自说。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国家一级教授胡华就曾感叹当时出版的一些历史书过于枯燥。他说,60年代初同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一同编写中国现代史时,那位毛主席欣赏的才子曾批评说不少史书以教条式的写法把生动的历史写死了,例如不少军事史书里面充斥着一大堆数字和番号,让人硬着头皮看不下去。

怎样才能把历史书写得生动活泼,让读者喜闻乐见呢?许多年来我总在思考当初导师对自己讲过的这个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同过去相比已有很大不同,那种陈陈相因、语言枯燥的说教式书籍给人以嚼蜡之感。其实,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其本身大都是很生动的,从中可以找到许多感人的故事。现在能受读者欢迎的作品都是克服僵化的写法并有创新精神的成果,《脱胎换骨》这本书的一个着重点就是力求文风有所改进。

如今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信息时代出现的“信息爆炸”冲击,使多数人特别是中青年人获取知识的渠道已有了重大改变。例如有人称现在的青年人获取知识主要靠“三屏”(上班看电脑屏,下班看电视屏,闲时看手机屏),基本由文字构成的传统图书的读者越来越少,“快餐文化”成为时尚,图像视觉阅读又成为主体。对新一代部队官兵而言,也迫切需要推出有好的政治导向、有深刻理性分析和可读性强的高质量出版物。

我在近几年推出新书时,总在思考形式创新,力争能适应如今的军内外读者的需求,达到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具体事例与哲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脱胎换骨》一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新尝试。

本书注重思想性,就是政治上符合主旋律的要求,语言又要生动易懂,力避板起面孔说教的写法。

本书注重趣味性,就是力求把历史写活,讲有趣的故事又做到真实而不能“忽悠”读者。

本书突出艺术性,就是把文字和美术作品结合,配以大量精美的油画、水彩画作为直观的历史参考物。全书所用彩画(主要是油画)约400幅,差不多占版面一半,以适应“读图时代”的需要。本书选择的画作主要系国外名家之作,军内最有名的画家和曾在部队服役过的一些名画家,陈坚、王可伟、李明峰、罗田喜、骆根兴、邢俊勤、刘宇一、侯震等也将其画作电子版相赠。有些读者看过《脱胎换骨》这本书后认为相当于看了一次美展,这其实应感谢我的画家朋友们。

如今为适应军队改革大潮,需要介绍军改的作品,并达到政治性、哲理性、可读性俱佳。以艺术的方式使人们得到好的精神营养,实现“不忘初心”即牢记当年革命理想信念,并对党和军队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心,也希望能得到读者的喜欢。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著名军史专家)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