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14:56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好文章及读后感时的注意事项
正文:
在撰写好文章和读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一、选题与立意
1. 选择具有时代意义、贴近生活的主题,避免空泛、陈词滥调。 2. 确立明确的立意,确保文章有明确的主旨和价值观。 3. 选题要新颖,避免与他人重复,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结构布局
1. 确定文章结构,合理安排开头、正文和结尾。 2. 开头部分要引人入胜,迅速抓住读者眼球。 3. 正文部分要层次分明,论述清晰,逻辑严密。 4. 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语言表达
1. 运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俚语等。 2. 词语运用准确,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 3.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4.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
四、内容充实
1. 紧扣主题,充实内容,避免空洞无物。 2. 结合实际,引用权威数据、案例等,增强说服力。 3. 引用经典语句、名言警句等,提升文章文化底蕴。 4. 展现自己的思考,提出独到见解,避免人云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引得无数读者热泪盈眶。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黄国平面对命运捉弄无能为力、却又从未放弃过抗争的人生经历。其实,让人热泪盈眶的,从来都不只是苦难,还有苦难背后的坚守与奋斗。这是昨天努力的成果,也是对明天最好的馈赠。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黄国平形容自己的信念就是这样“很简单”。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再到现在任职于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黄国平从人情冷暖、生离死别、贫穷等无数条荆棘之路中跋涉而来,只因苦难中一直存有希望,他的路才得以越走越宽。
△微博网友留言
这样的“简单”,怎能不让人叫好?一路泥泞,却始终有束信念的光指引向前。有网友留言:我们真的不必吝啬感谢自己,要感谢自己历经千辛万苦仍然能笑着坚持。
黄国平的文字虽然朴实,带给我们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在得知文章火了之后,他回应“希望能够安安静静的就好了”。网友们纷纷写下祝福,希望他能凭借过去的千辛万苦,来换取未来的美满与幸福。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我们吃过的苦,终将变成让我们受用终生的财富。
简单的信念,完成起来,却从来都不简单。黄国平的经历,也是很多从小山村一路奋斗走进大都市的人们的缩影,今天,他在写给网友的一封信中说,自己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才能走到今天,对此深表感谢。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有好心人资助了生活费,他说自己抓住了“命运给他的一丝怜惜”。
黄国平还说,“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让别人生活更美好,原来,当个人理想与国家搭建好的奋斗平台实现了完美结合,与当今时代共同奋斗的主题达成了完美契合,我们的奋斗与信念才拥有了最好的样子。
(文丨赵静)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梁晓声 诵读:王卉
如果试着多读点书,多读点好书,就能帮助人们增强抵御寂寞的能力,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能将每一个枯燥乏味的日子,都变幻成有滋有味的快乐时光,从而让每一次的读书之旅,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淘洗和灵魂的沁润。
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我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他们笑。
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但我们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干什么呢?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6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但我也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了。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
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的释放一下的机会。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
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也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
《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爱读的人们
我曾以这样一句话为题写过一篇小文——《读,是一种幸福》。我曾为作家这一种职业作出过我自己所理想的定义——“为我们人类古老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服务的人”。
我也曾私下里对一位著名的小说评论家这样说过——“小说是培养人类阅读习惯的初级读本。”我还公开这样说过——“小说是平凡的。”
现在,我仍觉得——读,对于我这样一个具体的、已养成了阅读习惯的人,确乎是一种幸福。而且,将是我一生的幸福。
站在我们所处的当代,向历史转过身去,我们定会发现——读这一种古老而良好的习惯,百千年来,曾给万亿之人带来过幸福的时光。万亿之人从阅读的习惯中受益匪浅。
而读,无论对于男人或女人,无论对于从前的、现在的,抑或将来的人们,都是一种优雅的姿势,是地球上只有人类才有的姿势。
一名在专心致志地读着的少女,无论她是坐着读还是站着读,无论她漂亮还是不漂亮,她那一时刻都会使别人感到美。
保尔去冬妮娅家里看她,最羡慕的是她家的书房和她个人的藏书。保尔第一次见到冬妮娅的母亲,那林务官的夫人便正在读书。
而苏联拍摄的电影《保尔·柯察金》中有一个镜头——黄昏时分的阳光下,冬妮娅静静地坐在后花园的秋千上读着书……那样子的冬妮娅迷倒了当年中国的几乎所有青年。因为那是冬妮娅在全片中最动人的形象。
我对书籍的感激超越常人
我很幸运,我的外祖父喜欢读书,为母亲读了很多唱本,所以,虽然母亲是文盲,但能给我讲故事。到少年时期,我认识了一些字,看小人书、连环画。
那个年代,小人书铺的店主会把每本新书的书皮扯下来,像穿糖葫芦一样穿成一串,然后编上号、挂在墙上,供读者选择。
由于囊中羞涩,你要培养起一种能力——看书皮儿,了解这本书讲的故事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从而作出判断,决定究竟要不要花两分钱来读它。
小学四五年级,我开始看文学类书籍。从1949年到1966年我上中学期间,全国出版的比较著名的长篇小说也就二十几部,另外还有一些翻译的外国小说,加在一起不会超过五六十部。
我差不多在那个时期把这些书都读完了,下乡之后就成了一个心中有故事的人。
从听故事、看小人书到读名著,可以说这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听过故事的人很难对小人书发生兴趣,长大以后自然也不会爱读书。可见,家庭环境对培养子女阅读习惯有多重要!
好人是个什么概念?好人是天生的吗?我想,有一部分是跟基因有关的,就像我们常说的“善根”。但是,大多数人后天是要变化的,正如三字经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当年,我们拿起的任何一本书,有个最基本的命题,就是善,或者说人道主义。我们读书时,会对书中的正面人物产生敬意,继而以其为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会学着做。学的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这条路。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读了很多好书,他很可能是个好人。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书籍对自己的改变,在“底色”的层面影响了我。因此,我对书籍的感激超越常人。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很多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这是网络文化产生以后,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点,外国人很快就从这个泡沫中摆脱出来了——他们过了一把瘾,明白电脑和手机只不过是工具,没营养的内容很浪费时间;而且,这些不良内容就像无形的绳子,套住你品位使劲往下拽,往往还是“下无止境”的。
如果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们也成了这种低俗文化娱乐的爱好者,你也会感到悲哀。
咱们的电视节目跟五六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仅以“逗乐”为唯一目的了,加进了友情、亲情的温暖和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这些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开始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当然,节目本身的品质也是重点。
要相信,我们的大多数创作者会逐渐体会到:不应该只停留在“逗乐”的层次上。至于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和受众人群,我感到遗憾——有那么多好的书、好的文章给读者带来各种美好的可能性,你为什么偏要往那么低下的方向走呢?
娱乐也是需要体面的。看一本《金瓶梅》说明不了什么,但如果只找这类书和片段来看就有问题了。这样做人不就毁了吗?在当代社会,这样的人已经和那些文字垃圾变成同一堆了。现在,有些青年就愿意沉浸在那样的泡沫里,那就不要抱怨你的人生没有希望。
谈到中国的文化自信,那么,个人有没有文化自信?当然有。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就有许多人处于自卑的状态,哪怕他们成了有钱人、当了官,一谈到文化,他们就不自信了。而我也接触过一些普通人,他在文化上是自信的,可以和任何人平等地谈某一段历史、某一个话题。
书和人的关系就在这儿——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你无法跟那些出身于上层社会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但在读书这件事上,你们是平等的。无论你端盘子、开饭馆,或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那么多的好书就摆在那供你选择。与其怨天尤人——我没有一个好爸爸、好家庭,连朋友都在同样层面,不如看看眼前这条路,路上铺满了书。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实际上,除了书籍,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使普通青年朝向学者、作家这条路走过去。只要你曾经花过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去读好书,无论做什么,都有自信。
我们年轻时手头很紧,花8角钱买一本书也会犹豫。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太多,一本书即便是四五十元,也不过就是一场电影票的钱,可年轻人却不愿意读书了。现在,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而我们的读书人口比例的世界排名却是很靠后的,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在地铁上,满眼望去,在一万个人里可能都挑不到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从一个人的言行中就能看到他们的父母与家庭,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那些“追星族”还能活到什么高度?其实,我这么说的时候,包含着一种心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