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蛙读后感200》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02:41

如何写《蛙读后感200》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蛙》的200字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蛙》这本书的哪个方面展开,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2. 结构清晰:一篇200字的读后感,通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简要概括你的感受,中间部分具体阐述理由,结尾再次强调你的观点。
3. 语言精炼:由于字数限制,语言要简练、精炼,避免冗余和重复。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突出重点。
4. 突出重点:在200字的篇幅内,要抓住重点,避免面面俱到。针对你选择的主题,挑选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阐述。
5. 适当引用:在阐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原句或段落,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内容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6. 体现个人观点:读后感要体现你的个人观点,避免千篇一律。可以从书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7. 避免剧透: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不要泄露剧情,以免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体验。
8. 格式规范:注意文章的格式,如字体、字号、行距等,保持整洁。
以下是一个关于《蛙》的200字读后

莫言小说集读后感3《蛙》

《蛙》

小说以妇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了新中国几十年来的生育史。

第一章第一段就给我暴击,魔幻现实文学也是以现实为基础,魔幻是表现手法,这写的是平行世界的现实?

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

50年代不是按族谱辈分取名?即便不用辈分,那代人也是建国、保家、卫国、援朝之类的。而小名出于好生养,一般叫虎娃、狗子、狗蛋、水生、石头、顺子之类的,什么时候以身体部位和器官命名了?

第一章第二段又给我暴击:

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

莫言和堂姐

你说吃草根、树皮,甚至是吃土,我都没意见。怎么一堆人吃煤,不要钱的吗?你家种的大白菜去哪了?

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

当然,文学是可以虚构、荒诞的。只是不要打着反应真实历史的旗号,又脱离历史来瞎写嘛。一边说魔幻现实不用当真,一边又说全是真事,不精神分裂吗?

莫言的哥哥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一个能出大学生的家庭,会饿到吃煤?能照相的家庭会饿到吃煤?

我家是在粤北山区,隔壁十公里就是江西,我们这很穷的。我奶奶是1932年生人,生了六个孩子,爷爷疾病缠身,去世的又早,全靠集体支撑那几年。

我大伯二伯都去当兵了,我小叔高中都读不起,也去当兵了。我家那么穷,连照片都没有,也没有吃土,番薯芋头倒是吃得多。我奶奶今年90岁,身体还非常健朗,基本每天都去田里干活,闲不住,哪怕走走看看都好。

第一章末尾又又给我暴击:

姑姑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有吃有喝,没受罪。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戴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

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坚决不动摇。

合着日寇不远千里,漂洋过海就是为了送温暖的?那作为礼仪之邦,我们是不是该礼尚往来,送个更大的温暖给他们?

不过后面她父亲死因未知,飞行员男友叛逃台湾,她甚至以自杀来向党示威,说明她可能被日寇‘热情招待’过。

1961年春天,姑姑从王小倜事件中解脱出来,重回公社卫生院妇产科工作。但那两年,公社四十多个村庄,没有一个婴儿出生。原因吗,自然是饥饿。因为饥饿,女人们没了例假;因为饥饿,男人们成了太监。

1961年山东出生人口113万,1980年是101万,80年可没有严格的计划生育哟。是不是很意外,莫言笔下的人间地狱,出生人口居然比80年多?

莫言应该改名叫谎言,一开口就是谎言!这么点文字就如此多明显的谎言,隐藏的更是不知几何。

莫言笔下的人民,好像整天吃饱了没事干,就是在整人批斗人。也不知道水利设施,工业体系是哪里来的,我觉得可能是神笔莫言写出来的。是人民窃取了他的成果,不然为什么对人民如此尖酸刻薄呢?

第二部序言:

您的父亲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如果没有战争,如您所说,他将是一位前途远大的外科医生……我将您的信读给我的姑姑、我的父亲和我们这里许多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听了。听罢信后他们都眼含泪水感叹不已。

您父亲驻守平度城时,您才是一个四、五岁的少年,您父亲在平度城犯下的罪行,没有理由让您承担,但是您承担了,您勇敢地把父辈的罪恶扛在自己的肩上,并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来赎父辈的罪,您的这种担当精神虽然让我们感到心疼,但我们知道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你有什么资格,代表牺牲的先辈原谅日寇?杉谷义人只是你虚构的老师,现实里日本政府什么时候正式承认错误了?你替他们承认了?莫桑,你滴良心大大滴好!

你说他无辜,那你知道日本军国主义有多疯狂吗?几十万女性自愿充当妓女,用嫖资支援军费。不管什么立场,你看看人家的觉悟。

有二十多名三年级学生,给《北海道每日新闻》寄去一封信和5元钱。在信中写道:“我们把积攒的零花钱送去,老师说我们在这里享受温暖,生活愉快,而在满洲的士兵们,却生活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下。我们希望不管支那兵何时来,要毫不犹豫地给予最大打击。”

一个叫井上千代子的女子,她为了让新婚丈夫安心出征。在出发的前夜,以短刀自刎身亡,她万字遗书的大意是:“我很高兴能在你出征的前一天,先离开这个世界。这样你就不会担心以后的事情了,我会一直守护大家,请你也好好为国出力。”

井上千代子

1932年9月,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其罪魁祸首就是她丈夫井上清一,将村民3000余人集中无差别扫射屠杀。

日寇侵华是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支持,并不是你意淫的只是军队的错误,用一句话说‘原子弹下无冤魂’。

他写了一篇散文《煤的赞歌》,发表在大众日报副刊上,在我们东北乡引起很大轰动。听到这些消息我很感慨。我们这些吃过煤的没写出《煤的赞歌》,肖下唇没吃煤却写出了《煤的赞歌》。

我看得也很感慨,我奶奶这代人吃过最多的苦,没写出《煤的赞歌》,莫言没吃煤却写出了《煤的赞歌》。掌握话语权就是好呀,肆无忌惮颠倒黑白。

您的安慰和开导,使我心中豁亮了许多。既然写作能赎罪,那我就不断地写下去。既然真诚的写作才能赎罪,那我在写作时一定保持真诚。

你可别真诚地写作了,你写的每个字词句段,都是刺进祖国锋利的尖刀。鬼话连篇,难怪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放弃了,实在读不下去。下面我说说个人的看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爆发性增长,而土地的承载量又无法满足。按当时的人口繁殖速度,不加以任何控制的话,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更严重的问题。

根据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全球饥饿人口多达8.11亿,约占全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只是印度就将近2亿

印度倒没有计划生育,就是许多人挨饿,莫言最讨厌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强迫流产结扎当然是恶,粗糙执行政策当然要批评,但管生不管养是更大的恶。

任何国家的成功与失败,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计划生育在当时是符合国情的,所以按现在国情就取消了,放开生育有些人都不愿意生。

和稀泥谁都会,为了长远利益放弃眼前利益是困难的,是会得罪人的,但该做还是要做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找准目标,坚持就是胜利。

莫言小说集读后感1

莫言小说集读后感2

莫言《蛙》读后感:生育繁衍,庄严庄重也很痛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


2021年三胎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了。

面对生活重压,生还是不生?生几个?

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个难题。

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

生育繁衍,都是个庄严庄重也很痛的话题。


莫言的小说《蛙》,为我们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最真实的生育史。生动再现了,一对夫妻一个孩生育政策,在农村艰难的推进过程。


《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我的妻子因为想为家里生个男孩,偷偷取下避孕环,怀上二胎。在当时,超生是件天大的事。如果生了这个娃,我只能放弃部队晋升的机会,回家务农。主抓计生工作的妇产科医生姑姑,坚决不同意我们生二胎。她带领计生工作队和我们全家斗智斗勇。在地窖中躲藏多日的妻子,无奈跟着姑姑去做人工流产手术。术中妻子大出血,姑姑不顾个人安危,抽取自己600毫升血给她输入。但也没挽回妻子的命。在妻子的葬礼上,岳母用剪刀刺伤了姑姑,血流满地。


《蛙》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的语言幽默生动 ,故事情节却常常让人有切肤之痛 。


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推行,像一场绵延不断的战争。有流血有牺牲,也有战后创伤。


小说的故事线索是姑姑的一生。姑姑是新中国培养的乡村妇产科医生。50,60,70年代姑姑是快乐的,国家鼓励多生,姑姑接生的小孩不计其数,人们爱戴她,她是人们心中的送子娘娘。80,90年代,姑姑主管计划生育,她的心是硬的,铁面无私,毫不留情,把超生的妇女追得无路可逃。她变成了人人痛恨的杀人魔王。面对辱骂和伤害她从未动摇,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姑,退休后,却完全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她见到与娃同音的蛙就会晕倒。她无法入睡,那些夭折的娃,变成蛙拉扯她。那些因为超生死亡的妇女也常常出现在她的梦里。


但她固执地认为,她不能死,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他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她把未来得及出世的2800个计划外小生命,一个一个复原,制成泥娃娃在家供养。以此来赎罪。


到底是谁有罪?真正需要赎罪的人是谁?莫言在书的最后,给出压在他心头的八个大字:他人有罪,我亦有罪。这种发自心底的自省,是对历史最负责任的坦诚。


我感觉天天在赎罪的姑姑是最无辜的。她像一个从战场上走下来的士兵,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后,精神崩溃了。她不需要赎罪,而是需要和战后应激性创伤做斗争。最后的话剧,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应该给予姑姑的关爱和温暖。太完美了。

桎梏两代人的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已经成为历史,两代人的苦难和付出是否值得?值得后辈思考。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虽然政策不同了,生育繁衍,还是一件庄严庄重也很痛苦的事。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中国能否打赢这场人口大战?也是个值得这一代人持续思考的问题。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