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杜威主张的教育思想》,(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16:49

手把手教你写《杜威主张的教育思想》,(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杜威主张的教育思想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1. 确保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在开始写作之前,首先要对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阅读杜威的著作,如《民主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以便准确把握其教育理念的核心。
2. 明确作文主题:确定作文的主题,例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杜威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杜威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杜威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3.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作文中,要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层次分明。一般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 引言:简要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的影响 - 主体部分:分别阐述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 结论:总结杜威教育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展望其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4. 突出重点,避免泛泛而谈:在阐述杜威教育思想时,要抓住重点,避免泛泛而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观点 - 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理念 -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方法 - 杜威的“经验与教育”理论

杜威有哪些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的改造”。

(2)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3)“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4)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①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②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5)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次,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精选试题】

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3、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的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认为是“自卢梭《爱弥儿》问世以来对教育学所作的最显著的贡献”。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考查单选题、多选题,以识记为主。

一、理论基础及思想渊源

1.实用主义哲学:1872年首先由皮尔士提出实用主义的概念和纲领,后由詹姆斯等人予以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最后由杜威集其大成,并把实用主义的一般原则运用到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实用主义在真理论上表现为“工具主义”,把“有用”和“有效”等同真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观经验论,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人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未完成的、不确定的和有疑难的经验过程。

2.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机体,把儿童看作是与环境取得联系且相互作用的积极能动的主体;同时认为人的情绪、习惯、冲动等生物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内容,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提供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其儿童中心学说就是以本能论心理学为依据。

3.思想渊源:西方历史上重视儿童,以儿童为本位、内发论思想;西方历史上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强调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效用,以及教育要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

二、论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需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他把教育看作促进儿童天生本能、欲望生长的一种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施行强迫教育,让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或倾向,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

2.教育即生活: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非依靠由既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学科。

杜威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原则。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社或一个雏形的社会,要求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要求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联系起来,学校不能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3.教育即改造: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人经验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而非学习前人和别人经验的过程。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新的经验与原有经验的结合达到对经验的改组,从而不断增加经验的意义和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儿童获得经验必须通过亲身的活动,杜威由此提出了“从做中学”原则,并把它作为教学理论的中心原则。

三、论教材与课程

从批判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观出发,杜威认为学校课程计划必须考虑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关于教材,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

因此,课程和教材必须建立在儿童生活经验基础上,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来考虑课程与教材,而不能把它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知识,或者当作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

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应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作业,如木工、铁工、烹调、缝纫、金工、经营、修理、安装、粉刷、园林、商店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儿童在校内、校外的生活相似,减少它们之间的隔阂。教学方法是在活动中进行教学。

四、论思维与教学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人处于任何一种情境都会产生一个个疑难问题,它们会触发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去设法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知识。因此思维源自直接经验的情境。

思维有五个步骤:

(1)疑难的情境;

(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

(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4)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

(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取得直接经验。

他把思维五步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3)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4)学生必须负责一步步展开他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这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教学步骤,在“做”中思维,通过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在“做”中验证所获经验的有效性。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