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故宫工作总结》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18:26

精心挑选《故宫工作总结》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故宫工作总结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总结目的:在写作之前,要明确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还是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明确目的有助于使总结内容更有针对性。
2. 突出重点:故宫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工作总结应着重强调以下方面: - 故宫保护工作:包括故宫的修缮、保护、维护等方面; - 故宫展览工作:包括展览策划、布展、讲解等方面; - 故宫学术研究:包括故宫历史、艺术、考古等方面的研究; - 故宫文创产品开发:包括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 - 故宫游客服务:包括游客接待、咨询、安全保障等方面。
3. 结构清晰:总结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故宫工作总结的目的和背景; - 工作回顾: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进行梳理,包括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等; - 经验总结:对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 工作展望:对未来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展望; - 结尾:对总结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提出希望和祝福。
4. 数据支撑:在总结中,应尽量使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来支撑观点,使总结更具说服力。例如,故宫游客数量、展览次数、文创产品销售额

单霁翔“执掌”故宫这七年

2019年4月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人民日报社与故宫博物院战略合作发布会上致辞(王伟/摄)

过去的这一年,常常听到别人喊“故宫上新了”,但这一回,上新的是院长。4月8日,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正式宣布退休,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任,成为故宫新掌门人。

单霁翔一直自称自己为故宫看门人,而非掌门人。“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在他的革新下,近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好玩”。这些年,除了更“好玩”,故宫都发生了哪些巨大或细微的变化呢?

文物开放展示

故宫珍宝馆内拍摄的玉石仙台

单霁翔接任故宫时,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长期以来开放区域只占30%,186万余件文物藏品99%沉睡在库房。单霁翔曾提到,当一个博物馆只拿出3%的文物进行陈列,拿出30%的文物进行网上公示,这对社会公众是不负责任的。

故宫先后进行的七年文物清理和三年藏品普查清理工作,以及持续不断的文物藏品修复保养工作——这些庞大文物基础建设工程已经呈现出阶段性成果,使故宫博物院文物展出比率两年内将远远突破目前的2%,有望在年内达到8%,明年达到12%,并进一步向30%的目标迈进。

扩大开放面积

单霁翔曾数度公开表示,有信心能够在2020年之前把所有的古建筑修完、对外开放。规划到2025年故宫一百年院庆的时候,能达到85.02%的目标。

得益于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确保了目前故宫古建筑处于健康稳定的状态,使陈列展览得以全院范围内大规模铺开。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平安故宫”工程都将在2020年6月30日前达到既定目标。

2014年故宫九十周年院庆之际,故宫博物院正式对观众开放宝蕴楼、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等四个新的区域,使故宫的开放面积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图为宝蕴楼。

2014年,是故宫的关键转折点——开放面积首次过半,达到52%。2017年,开放面积达到76%,“南大库”开放后故宫开放面积就已达到80%。

得益于故宫开放范围日益扩大,使院内各个展陈区域都能够向观众开放,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的展览体验。

故宫北院区鸟瞰效果图。故宫博物院供图

北京西北五环外的西北旺镇,将近600岁的紫禁城将在这里建设一个新院区。未来,新院区将为文物展示空间捉襟见肘的紫禁城新增3.5万平方米展示空间,每年预计迎来300万游客。

北院区将融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修复展示中心、文物展厅、宫廷园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等于一体。未来,观众将在这里见到故宫中无法见到的大型家具、地毯、巨幅绘画等珍贵文物。

限流、实名、网购票

曾经一到节假日就人头攒动的故宫

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观众数量都在千万人次以上,是世界上观众访问数量最多的博物馆。2012年参观故宫博物院的观众数量首次突破1500万人次,2016年观众数量仍然突破了1600万人次,2017年达到1670万人次,2018年则超过了1750万人次。

为解决“人太多、买票难、无位置可坐”的问题,为平衡淡季和旺季、假日和平日观众参观人数之间的巨大差距,经过充分准备和试验,故宫博物院于2015年6月13日起,正式实施每天8万人次限流措施。至此,每天超过10万人次,甚至达到18万人次的观众参观极端高峰不复存在,实现了观众有尊严地参观故宫博物院。

同时,为改善参观秩序,提升参观体验和舒适度,故宫在2017年7月至10月试行全面网络售票,10月下旬正式实施,同时取消现场窗口售票。

“学术故宫”“数字故宫社区”建设

2019年3月29日,故宫博物院宣布成立五个研究所

故宫博物院近年推进“学术故宫”建设,故宫研究院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积极性,研究领域涵盖了考古、古文献、明清宫廷历史、戏曲、书画、陶瓷、玉器、藏传佛教、书法、画法、宫廷技艺、宫廷原状、文博法治、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古国、钟表、影视、文化遗产、中医药文化等22项,使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广大社会公众的丰富内容,使各项活动充满文化内涵。

运用VR技术参观养心殿

从1998年成立故宫资料信息部开始,故宫的数字化之路已经走了20年。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主任苏怡表示,“最大的诉求就是希望他们把最好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拿来,能够把我们的文化内容,以最好的方式去呈现。”

“数字故宫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使得故宫博物院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能够通过数字技术,以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传播。故宫开放范围日益扩大,使院内各个展陈区域都能够向观众开放,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的展览体验。

故宫成“网红”

2015年9月,全卷《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展出,诞生了新名词

“故宫跑”

2015年9月,“石渠宝笈”特展开幕,全卷《清明上河图》展出,很多人进了故宫以后不往前面走,而是奔向展览所在的武英殿。越跑人越多,越跑越快,为此还诞生了一个新名词——“故宫跑”。

这么一个展览,队伍排了几百米长。有个老先生提意见,说故宫博物院怎么搞的?办个展览怎么像运动会一样还要跑,“我还穿了一双球鞋,结果第一批就没进去。”

在单霁翔看来,出路在互联网。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故宫,看到故宫的种种变化。在此后的时间里,故宫更新了官方网站,开发诸多APP,其文创产品也不断成为“网红爆款”。

博物馆文创开发

故宫文创快闪店落户上海

近几年,故宫突然“好玩”起来,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参观故宫博物院的“主力”,00后也紧跟其后。六百岁的故宫,怎么就抓住了年轻人的心?单霁翔曾数度表示,要向年轻人打开厚重博物馆的大门,要用“新方法”来表达。

2013年8月,北京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此后,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扩展到了更多领域。从最初的胶带到睡衣,从漫画、歌曲到手机游戏,从口红面膜到互动游戏书……

故宫文创产品——手机壳

“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各路萌系路线产品使600岁的故宫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变得年轻。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收入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

让故宫变得更公益、更有教育意义

故宫天灯慈善拍卖

今年4月2日晚,1对天灯、1对万寿灯、5对宫灯复原品在故宫乾清宫广场拍卖,并全部成交,共拍得2005万元。

此次拍卖所得善款将全部用于山西省娄烦县、山西省静乐县、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等贫困地区的教育和文化等事业。

商品只是文化传播载体,故宫关注的还有教育。而在学术研究之外,面对学校、社区的教育也成了这些营销收入的“用武之地”。

在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非遗传承 活力再现”活动中讲授雕版印刷术

故宫在和不少学校研究综合实践课程。单霁翔说,已经有四十多个这样的课程应用到各学校不同年级的孩子中间。每个这样的课程都会有一个学习卡、一个材料包,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拼拼贴贴、剪剪画画,把自己做的成品带到学习生活中去。

每次故宫的教育活动都爆满,孩子们串朝珠、画龙袍、做拓片……全是免费的。单霁翔说,故宫把大量的营销收入投入到孩子们身上,“这些活动让他们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对中华文化热爱的一代人。”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文艺星青年”

开启一场轻奢的文艺之旅

故宫原来可以这么美!他花了6年,拍了3万张照片记录故宫,单霁翔都被打动了

2019-10-25 20:21

作者:上官云

苏唐诗,一位来自河南小县城的摄影爱好者,因拍摄古建筑出名,亦曾凭借出色的摄影作品两次获得“十佳中国古建筑摄影师”。

《风云紫禁城》。2016年6月,拍摄于故宫太和殿广场。苏唐诗 摄

不过,他最为人熟知的,还是“蹲拍”故宫近六年、攒下大约3万张照片的经历。为此,苏唐诗也成为人们口中专拍故宫的“网红”摄影师。

他拍摄的照片里有故宫的清晨,也有故宫的黄昏。白雪皑皑中,故宫角楼静静立于水畔,虽无言,却意蕴悠远。

《雪之城》。2019年2月,拍摄于故宫角楼。苏唐诗 摄

雨散云未收,故宫中,巍峨的宫殿傲然立于世间,天上一片云卷云舒,奇幻之间,更显得大气磅礴。

《喷薄》。2016年6月,拍摄于故宫太和殿广场。苏唐诗 摄

某个晴朗的日子,几缕阳光透过半开朱红宫门,照亮画中人的脸庞,令这原本“高冷”的建筑,仿佛也多了些人间烟火气。

《梦之光》。2019年1月,拍摄于故宫承乾宫。苏唐诗 摄

上元之夜,故宫热闹无比,转过城墙一角,却是夜色笼罩下被灯光照亮的宫殿屋顶,静谧却自显端庄大气……

《夜之魅》。2019年2月,拍摄于故宫东城墙。苏唐诗 摄

就是这样一幅幅简单却极具个人风格的摄影作品,却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意,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和注意。

《轻拂》。2017年3月,拍摄于故宫寿康宫。苏唐诗 摄

如此,故宫的春季的杏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黄叶,冬日的白雪,乃至朱门金殿,黄瓦红墙……在苏唐诗的镜头中一览无余。

《金色繁华》。2018年10月,拍摄于故宫十八槐。苏唐诗 摄

将近六年的时间里,他在河南与北京之间,先后往返40多次,用着“相当业余”的摄影器材,用最普通的游客视角,去捕捉故宫最细微的美。

《一隅》。2019年2月,拍摄于故宫御花园。苏唐诗 摄

他镜头下的故宫,既有昔日皇城的威严大气,也有如今贴近老百姓的温暖亲和,就连故宫的一草一木,再平常不过,但在苏唐诗的镜头下也仿佛具有了灵魂。

《画境》。2019年9月,拍摄于故宫御花园。苏唐诗 摄

故宫之美,不仅在于高墙大殿的宏伟,一草一木,一花一果实,都可以美不胜收。它们用各自的方式,诉说着那些流逝的岁月。

2019年初,苏唐诗从3万张照片中认真筛选出148张,结集为一本摄影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

《天望》。2018年3月,拍摄于故宫乾清宫。苏唐诗 摄

他心怀忐忑地给单霁翔写信并附上摄影集,期待能得到这位“网红”院长的评价。

单霁翔理解苏唐诗的意思,本不打算回复,可翻看这本画册后,却被深深地打动了:

他看到了已然落下神坛、走向人间的太和殿广场,格局依旧恢弘,却多了些和蔼可亲;

看到了曾经深不可测的皇宫庭院里,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妈妈面前撒欢奔跑;

也看到了曾经象征着森严等级的硕大门钉上,覆盖着的布满沧桑的劳动者的手;

慈宁宫、寿康宫……其中的春夏秋冬,原来是如此魅力无限。

《温度》。2018年10月,北京故宫午门。苏唐诗 摄

单霁翔改变主意,为苏唐诗写下序言:“故宫之所以称为故宫,便是因为它属于历史,属于人民,属于新中国,属于新时代。它不应藏于深宫,不应站在旧时代的高处,眼神冷漠,俯瞰众生。”

“我们让人民丰衣足食,再让紫禁城走入人间,在人民的心目中,故宫之大美才能肆意绽放。”

“我其实十分感谢他的努力,感谢他用普通的摄影器材,踩着普通观众的脚印,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示出这样一座属于人民的故宫博物院,这也正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世间有如巧合:画册中有几幅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19年4月7日,那也正是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职务的收官之日。

苏唐诗。受访者供图

两个生活轨迹各不相同的人,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故宫深深的热爱。

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如陈年美酒,经得起时间考验和细细品味。看过苏唐诗那些大气又唯美照片的人,多半都会想,这是哪位摄影名家的作品?

其实不然。他常说,自己只是个来自河南小县城的老民警。

苏唐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热爱传统古文化的父亲按照“诗”字辈排名,给他取名为唐诗。

受家庭影响,他喜欢摄影、绘画和书法,但长大后却并没走上与此相关的工作岗位,而是从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民警。

基层民警工作繁杂,由于长期劳累,苏唐诗右耳失聪,还患上了严重的脊椎病,发作时甚至站都站不起来。不得已,他离开了一线工作岗位。

时间充裕一些后,他想起了少年时的梦想。2006年,苏唐诗买了一部相机,把摄影这个爱好重新捡了起来。

为了练习,苏唐诗拍过黄河故道的晨雾,拍过公园里的水鸟。花木、风景、河流、行人……都可以成为照片的素材,有人说他“见山拍山,见水拍水,走到哪儿拍到哪儿”。

《对语》。2018年10月,拍摄于故宫翊坤宫。苏唐诗 摄

苏唐诗不以为意,就这么走走停停拍了八年。2014年,他在网上看到一个古建筑摄影大赛,便投了一组稿子,没想到,最终被评为“年度古建筑摄影师”。

获奖令他有些意外,但也仿佛打开了另外一扇门,拍摄古建筑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此后,苏唐诗对拍摄古建筑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总觉得拎着相机出去,遇到古建筑不拍,好像吃了多大亏一样。

他仍然记得,在五台山显通寺,为了拍到理想的照片,自己在香炉脚兽旁趴了1个小时,压根没发现带火星的香灰掉在衣服上。为此,右胳膊留下了一道被灼伤的疤痕。

专注,永远是做好一件事不可缺少的条件。苏唐诗的摄影作品越来越富有意蕴,光影交错的背后,是对摄影艺术深深地热爱。

拍了大小古建筑后,他把镜头对准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紫禁城,“无论是建筑式样的大气,还是雕梁画栋的细腻,故宫都是古建筑中的精华所在。”

《暖阳》。2018年12月,北京故宫颐和轩。苏唐诗 摄

随着科技的发展,打开手机,谁都可以轻松完成拍摄。但苏唐诗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经过精心设想。

“以前拍故宫,想着要突出它的气势、拍出它的恢弘与威严。”苏唐诗慢慢感觉到,也许这并不能全面反映故宫,不能表达自己的对故宫的感情。为此,他一度觉得有些困惑。

《守》。2017年2月,北京故宫太和殿广场、苏唐诗 摄

2018年3月,苏唐诗在国家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摄影集,里面的每一帧照片,镜头语言十分朴素,从细微处着眼,但却恰到好处体现了古建筑最本真的美。

他一下找到了思路,列出一个时间跨度为一到两年的拍摄计划,“从故宫的春夏秋冬开始拍,多寻找一些细腻的小景。”

《皇城轶事》。2018年12月,北京故宫午门广场。苏唐诗 摄

有时器材不合手,苏唐诗便会向朋友借来好一点的镜头。期间,他多次往返于北京和河南老家,去一趟就拍个两三天。

许多人都曾从他拍摄的照片中领略到故宫的美,却并不知道背后艰辛。一幅红墙黄瓦的雪景图,可能需要苏唐诗在下雪的天气,吹着冷风在故宫一待就是一整天,手脚经常冻得失去知觉。

《天上》。2018年7月,拍摄于故宫隆宗门广场。苏唐诗 摄

故宫游客是出了名的多,苏唐诗又执拗地不想后期P图,希望照片能够一次成型。为了躲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总是提前买好票,故宫一开门就扛着相机往里冲,在众多游客中,最早进故宫,最晚出故宫。

天长日久,苏唐诗总结出一套经验:冲到太和门千万别逗留,接着往太和殿跑,那时人不会太多,加上拍摄技法,就可以成功避开人群,拍到一个很安静的场景;也不能贪心恋战,一次拍不成,就多来几次,千万别怕费事。

《祥光瑞兽》。2017年1月,北京故宫东六宫。苏唐诗 摄

偶尔,这套办法也有失灵的时候。故宫御花园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春天配上一树娇艳欲滴的杏花,美景天成。许多人都爱围着拍照,苏唐诗左突右冲,也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无奈之下,他想到一个主意,发动群众,招呼大家排好队,一起找最好的角度拍最好的照片。这招果然灵验,趁着人群闪避的瞬间,苏唐诗拍下了那幅杏花美景。

2017年,拍摄于故宫太和门广场。苏唐诗 摄

为了拍故宫的雨景,他曾被淋得浑身湿透。有一次下午四点多,临近故宫闭馆,突然下起了雨,不多时雨停,故宫地面上水平如镜,天空云海翻腾,极为壮观。

苏唐诗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跟在正在清场的工作人员身后,只顾疯狂地按着快门,拍了十几张照片,这也成为他后来最得意的作品。

他就这么不厌其烦地反复拍了六年,渐渐对故宫“了如指掌”:哪个拍摄角度最好,什么时候光线最佳,闭上眼睛,甚至能想象出站在故宫某个角落,能够看到什么样的景致。

在苏唐诗的眼中,古建筑是会说话的,它们穿越悠悠岁月,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时光荏苒,那些深藏其中的文化记忆,被他用照片一一展示出来。

《时光》,2017年1月,摄于北京故宫中右门。苏唐诗 摄

不只是故宫,他拍过天坛、颐和园……苏唐诗把这些照片发到网上,也惊喜地发现有许多古建筑爱好者会跟自己交流心得,“我也从来没想到有这么年轻人喜爱古建筑。他们是真心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有人劝他开班讲授摄影,也有人劝他出书。经过慎重思考,苏唐诗同意了。他希望,能够借此令更多人关注古建筑文化,进而树立起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因为拍故宫、因为拍古建筑,苏唐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别人管他叫名人,他自嘲只是个“人名”,“无论什么时候,都得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苏唐诗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所有人都能来到中国,来到故宫,看看我们的古建筑,看看我们的璀璨的文化,感受到它们这样的美。

责编:李昔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