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德的自我评价》,(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4 01: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德的自我评价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德的自我评价。德是指一个人的品德、道德和德性,可以从诚信、善良、勤奋、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组织:
a. 引言:简要介绍德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选择写这篇关于德的自我评价。
b. 主体:从不同方面对自己的德进行评价,如诚信、善良、勤奋、责任感等。
c. 结论:总结自己的德,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3. 客观公正:在评价自己的德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4. 举例说明:为了使评价更加具体,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具体事例来阐述。这样可以使作文更具说服力。
5. 体现个性:在评价自己的德时,要尽量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人的德都有其独特之处,要抓住自己的特点进行评价。
6.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简洁、流畅,避免冗长和啰嗦。同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7. 避免夸大其词:在评价自己的德时,要避免夸大其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要过度美化自己。
8. 体现成长与进步:在
“德”的含义
在《道德经》中,“德”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德”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是万物遵循道的规律而展现出的特性和品质。
具体来说,“德”可以理解为:
1. 品德和德行:指个人内在的修养、善良、正直、宽容等美好的品质。
2. 遵循规律的行为:按照道的法则行事,顺应自然、社会和人性的规律。
3. 施惠与仁爱:对他人怀有善意,给予帮助和关爱。
4. 内在的力量和智慧:拥有德的人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具有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总之,“德”是一种符合道的精神和行为的总和,是实现和谐、美好与进步的重要因素。
每日一字——德
德dé德【dé】,甲骨文的字形是在“行”的中间夹了一个向上直视的眼睛,这是“直”字。但多数是以彳和直组成的会意字,其本意是行走时,眼睛要直视前方,不要心不在焉地往两边看。西周时的人尤其重视“德行”,所以西周时的金文,在“直”的下面添加了一个“心”字。这才有了“德”这个字。有的则省去了彳,直接写作“悳”,以“直心”来表示道德、德行的意思。在古文中,悳也写作“㥁”。秦篆把“德”字规范成了以彳为意符、以悳(㥁)为声符的形声字。01说 文 解 字“《說文解字·彳部》德:升也。从彳㥁聲。段玉裁注:升當作登......登德雙聲......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是把“德”假借作了“得”。意思是用力向前走、向上攀登,就一定会“得”到些什么。其实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德”也多是假借作得失的“得”。而作为道德与德行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是写成“悳”。“《說文解字·心部》悳: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㥁,古文。段玉裁注:内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爲之。德者、升也。古字或叚得爲之。”“内得于己”,就是向內自我反省,通过修养自己的身心而得到做人的善念。“外得于人”,就是向外惠泽于人,将自己悟到的善念也让别人得到。“心存善念”,这才是“德”这个字真正的本意。古时候的很多地名中,都喜欢用“德”这个字。如:常德、承德、顺德、宁德、建德、德清、德州。商家取的名号也喜欢用“德”,如:全聚德、蔡同德。02文 献 选 读“《論語·憲問》: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在旧的《论语》版本中原来就写成:以直報怨,以悳報悳。“《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民众所尊崇的自然常理,就是善良与美好的品德。“《尚書·大禹謨》: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大禹对虞舜说:所谓“德”,就是善政,政府行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养民。“正德”,就是端正德行,君主首先要自正其德,为大众作表率,才配得上治民。“利用”,利用物资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厚生”,就是减轻税赋、富裕民生,使民众丰衣足食。政府把这三件事做好了,就是善政。“《尚書·皋陶謨》:行有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德”包含一些什么内容?皋陶说,人性有“九德”:1)“宽而栗”。度量要宽弘豁达,但又要不失认真和缜密,防止马马虎虎的毛病,力求不出一点差错。2)“柔而立”。性情要柔顺温和,但又要不失主见,切莫人云亦云,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3)“愿而恭”。做人要谨慎厚道,不是胆小怕事,不能不辨是非,更不能同流合污。但又要不失谦恭。4)“乱而敬”。善于排解纷乱、有治理才干的人,常常自恃其能而马虎疏忽,因此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要认真做事。5)“扰而毅”。和顺的人,常常优柔寡断,为纷乱的意见所迷惑。因此必须以刚毅、果決來弥补自己的不足。6)“直而溫”。直率的人,是非分明、正直耿介,但还要不失温和,防止态度生硬而伤及他人。7)“简而廉”。朴实简率、平易近人,但又要有原則,简而不傲,品行方正而有节操。8)“刚而塞”。要刚健而笃实,但不是刚愎自用,不是鲁莽而缺少涵养。9)“強而义”。人可以強硬而不屈不挠,但前提是必须要合乎正义和公益。皋陶说的这“九德”,既是修养自身的标准,也是知人善任的标准,更是选拔官员的标准。“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得),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道家所讲的“德”和儒家講的“德”是不一樣的。儒家讲的“德”是正心,而道家讲的“德”既是道德的德,又是得失的“得”。“得”就是去拿別人的东西,这是人类本能的欲望。但有了得失的“得”,那就沒有了道德的“德”。上等的德,是不自以为有德,和抛弃伪善的德。你如果老想着用“德”来伪装自己,老想着去“得”到什么,那“德”就沒有地方安身了。下等世俗的德,是什么都想要“得”,什么都不想失去。结果“德”就失去了。道家崇尚的最高境界是舍去贪欲而“不得”。所以“上德不得”,不是在于他得到了什么,而是在于他舍弃了什么,舍弃了什么就有德了。就像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那样。所以老子的思想,归根结底是让人们舍弃欲望。“《韓非子·解老》:德者,內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於外也。神不淫於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於德。德則無德,不德則在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对老子的《道德经》有进一步的深刻体会。“德”,是向內的自我反省。而“得”,是向外要得到什么东西。“上德不德”,是说要清心寡欲、守神于內心而不是老想着去“得”。“德”,就是得到和保全了内心善良的人性,而没有游移于自身之外。“以无为集”,就是内心集而不散;“以无欲成”,就是以无为、无欲之心才能有成。如果整天想着要“得”,内心就不稳固了;不稳固了则无功,无功就是源于想“得”。“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如果一直想着要去得到,那么“德”就游移在身外而没有归宿,就没有它生存安息的空间了。自以为有德,就是无德;不自以为有德,就是保全了德。所以说:“最高的德,就是不自以为有德,这才是有德。”“《論語·里仁》:德不孤,必有鄰。”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他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前来相聚。“《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老好人没有是非之心,所以是败坏道德的人。喜欢道听途说,不辨真假,信谣传谣,所以也是道德败坏。“《荀子·正論》: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如果这个人的“德”与他的地位不能相称,能力与他的官职不能相称,奖赏与他的功劳不能相称,惩罚与他的罪过不能相称,这是最大的不祥。03成 语 典 故厚德载物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担当重任。“《周易·坤卦·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积善成德长期积小善而为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高尚的大德。“《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