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大学生读书笔记一千字》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4 11:49

如何写《大学生读书笔记一千字》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学生读书笔记一千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题明确,有针对性
1.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样在写作过程中能够保持热情,提高写作质量。
2. 确定作文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主题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 针对书籍中的重点内容、观点、人物等进行梳理,确保作文有针对性。
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1.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背景、内容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2. 主体部分:分段论述,每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段落之间要有过渡,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
3.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笔记的中心思想,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三、语言表达,准确生动
1.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俚语等。
2.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3. 注意语句通顺,避免出现病句、错别字等。
四、观点鲜明,论述有力
1. 针对书籍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理由。
2.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观点的正确性或错误性。
3. 论述过程中,注意逻辑严密,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五、篇幅适中,控制在一千字左右
1.

书单|何为大学?大学何为?上大学前可以读这些书

闫力元

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开始陆续发放,高三毕业的学子们将迎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令人期待的大学生活即将展开。那么,有哪些书适合在上大学之前阅读?大学的学术规范是怎样的?如何写学术论文?如何理解大学精神?下面是我们推荐的几本适合大一新生在开学前读的书。

《十九札:一位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

朱青生/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2013年11月版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教育和研究两重身份,大学的学生也会接触乃至参与到前沿的学术研究,那么做学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十九札》就试图与学术相关的这些问题。这本书是北大教授朱青生写给学生的十九封信的结集,这些信件了学生关于学习生活的一些疑问,如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进行学术阅读、如何积累研究资料、如何进行提问等,很适合初入学的大学生阅读。朱青生在这些文章中介绍了外语的重要性、论文注释、术语、索引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学术阅读和学术资料整理的方法(引得卡片和研究卡片),对于大学期间学术写作、学术研究都会有所帮助。此外,书中还附有一篇北大课程大纲的原文摘录,虽然有凑篇幅之嫌,但对于大学新生,也可以借此了解大学课程面貌。

朱青生对于大学学者和教育的理解,非常强调理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将大学教育视作一种专业训练,这十九篇文章,对于培养大学新生的专业意识和科学精神不无帮助。

《通识写作:怎样进行学术表达》

葛剑雄/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不局限于本专业的通识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本科教育的重点。这意味着大学生要超越本专业的范围,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写作。这本《通识写作》就是针对通识课程的论文写作问题,由复旦大学文理社科的十位老师各自贡献一篇文章,解答学术写作的方法问题。

这十篇文章侧重点各有不同,如郁喆隽的《互联网时代的学术阅读和文献管理》一文,比较关注阅读方法、文献综述的写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侯体健的《从读书笔记到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一文则重点关注写作的前期准备,即阅读中读书笔记的写作和材料的收集。段怀清的文章在梳理了各类常见的文学论文写作模式的同时,又从文学理论的高度进行思考,认为论文写作者熟悉形式的同时,也要对形式的功能保持警惕。仇鹿鸣的《学术史回顾的写法》则关注学术史回顾这一特定的写作模式,总结了这一模式的写法和注意点。这些文章关注不同的角度,但各自都很有见地,不仅仅对于跨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写作很有帮助,而且即便是本专业的学生,也能从阅读中学到很多论文写作和前期阅读准备的方法。

《大学何为》

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陈平原先生的这本《大学何为》关注的是大学精神问题,也是他“大学五书”( 包括《大学何为》、《老北大的故事》、《大学有精神》等多本)的开篇之作。

陈平原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对于有关中国大学的研究也用力颇多。这本书收录了陈平原有关大学的多篇文章,分为“大学记忆”、“大学理念”、“我的大学”三大部分。“大学记忆”对大学教育的历史做了一些考证和梳理的工作,这一部分学术性最强,谈到了文学史中的大学、传统书院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近现代中国大学的诞生过程等议题。陈平原的“大学理念”,总体上较为温和,他既倡导大学的独立性和兼容并包的“消极自由”,提倡一种稳健的逐步的改革,也重视中国大学的本土性和历史性。因而要求大学“服一方水土”,对历史上北大深深介入中国历史进程的取向表示认可。他在这一部分中也谈到了自己对于公众非常关心的大学排名等问题的看法。第三部分“我的大学”中的一组文章,谈到了他对于读书、研究的看法,比如要有非功利的阅读,要以个人生活经验作为阅读的底色等,对于即将开启大学生活的新生们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这些文章是陈平原对于自己大学生活和做学问的一些回顾,陈平原读书时正是中国校园的“八十年代”,许多描述令人向往。

《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

智效民/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5月版

《大学之魂》是智效民对八位民国老校长的介绍,分别是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任鸿隽、罗家伦、胡先骕,他们无一不是享受盛誉又为中国大学教育做出过实际贡献的大学校长。同时,这本书又不是简单地爬梳史料,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注,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这本书实际上是关注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向何处去”的问题,他对于教育产业化之后产生的诸多弊端有着深切的感受,对于功利化的大学精神也深感惋惜。作者写下这八位老校长的经历和理念,也是希望借古人言,对当下的大学教育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如其中关于北大老校长蒋梦麟先生的一篇,就花大篇幅讲述了他的大学理念,他把教育与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结合起来,并提出了“学生治自”等针对性的理念措施。胡适强调“无为而治”,且敢于破格录取学历并不高的教授,录取沈从文的故事最终成为一段佳话。他还倡导文理沟通,不过早接受专才教育,这些理念都很值得现代教育学习。

书中各篇都有着类似的特点,让读者能够一窥民国时这些优秀大学者的治校理念,同时也对于当下的大学教育更多进行反思。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而言,读这本书就如同亲聆各位学者的真知灼见。了解何为好的大学理念,并以此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是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课。

《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蔡元培/著 陈平原/导读,海豚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前一本谈民国老校长的书中,竟然没有蔡元培先生的专篇,让人颇为惊讶。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收录了蔡元培关于大学、教育、中西文化沟通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同时,这本书不单是对于蔡先生言论的简单收录,还有陈平原先生的导读,因此,这本书也包含了陈平原的许多大学理念,可以看做对于前一本书的补充。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覃彪喜/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9月版

前几本书,大都是学者谈论大学精神或大学写作的著作,这一本书的副标题是“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视角与前几本书大异,不抽象讨论大学精神或考据大学历史,而是与现实十分切近,重视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环节的社会功用。这些忠告,可能也是刚入大学的学生们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如:选专业如何选?冷门和热门的专业有多大区别?大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应该如何?如何看待勤工俭学?如何培养好的社会关系?如何正确对待恋爱和性?考研和留学应该如何抉择,是否应该直接就业?求职中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问题,可能是前面那些从宏观层面讨论大学精神的书不会涉及的,但确实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真实得宛如从知乎中提取出来的问答。固然,书中给出的未必是标准答案,而且也缺少一些超越性的思考维度,但作为实际的生活经验而言,还是可以闲暇时偶尔翻阅一下的,也许便会从中获得启发。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丁晓

读书随笔|横看成岭侧成峰——我读《红楼梦》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记得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家博尔赫斯也说过读经典时的真实感受:“每次重读都像初读般新鲜”。《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历久弥新,让人欲罢不能的作品。在几十年的漫长人生中,我曾经读过好多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每次与它互动,都会从中汲取不同的感悟与认知,有的时候甚至出现大相径庭的不同感受,而这些感受,鲜明地映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差异与变迁。

十二岁那年,刚刚结束不堪回首的动荡岁月,《红楼梦》不再作为禁书,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书店里,使我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到了语文老师数次提及的经典。那时的我,青春年少,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幻想。一翻开书,我便被宝黛之间纯真而又曲折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我不自觉地倾心于林黛玉的率真,厌恶薛宝钗的世故;欣赏晴雯的刚烈,嫌弃袭人的顺从。至于那些晦涩的诗词判词,对我来说如同天书,我总是匆匆跳过,一心扑在情节的发展上。读到贾政管教宝玉的情节,一时让我感同身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宝玉厌学,向往自由的天性被压抑,这与我在学校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产生了跨时空的共鸣。每日在题海中苦苦挣扎,我也渴望能挣脱学习的枷锁,去追寻自己的喜好。年幼的认知只能使自己有这样浅显的判断,我对《红楼梦》的印象只能如此而已。

时光荏苒,十八岁的我步入了大学校园。我的专业是中文,我的《文学概论》老师是红学研究专家李丕显教授,在他的循循教导下,再次翻开《红楼梦》,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我开始留意书中的经济细节,比如乌进孝交租时贾府的入不敷出,以及探春改革时的种种举措,从中我窥探到了家族管理的复杂;对于宝钗、袭人等人的处世哲学,我不再单纯地从情感角度去评判,而是有了更为理性的审视;王熙凤的家庭管理手段,在经济管理课堂上似乎也能找到现代的解读,她的精明能干、手段强硬,让我不禁思考,在未来的职场中,我们该如何站稳脚跟;至于宝玉,虽身处富贵之家,物质需求早已满足,但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情感的共鸣,这与我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心境不谋而合。课堂上老师鞭挞入里,在课外,同学之间经常为个别人物理解的不同,争得脸红耳赤,我也常常参与其中,青春的我们从书中寻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启示,获取了经验和智慧。

不知不觉,步入了中年。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我经历了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了失败的苦涩,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再读《红楼梦》,我开始体悟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存在主义意味,感受到繁华背后的虚无。我的关注焦点从主角逐渐转移到了边缘人物,像贾芸的努力求生、倪二的侠义心肠、卜世仁的势利凉薄,都让我感慨万千。我曾尝试去分析贾府衰败的必然性,发现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必然的因素。秦可卿托梦与中年危机预防心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对未来的一种担忧和警示。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从最初被人取笑的乡下老妪,到后来成为拯救巧姐的关键人物,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我想起一本书里曾说:“年轻时笑贾政迂腐,现在自己成了贾政。”此时的我,也深有同感,曾经不理解的长辈们的做法,如今自己也在经历着、重复着。

如今,我已六十岁,人生渐近黄昏。再次捧起《红楼梦》,在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倒影。对于高鹗续书的价值,我有了重新的评估,不再有狗尾续貂的轻易否定。对书中太虚幻境与临终关怀的哲学对话,产生了深度的共鸣,让我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归宿。而“宝玉出家”与现代修行热的比较,展示了不同时代人们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对我来说,《红楼梦》就像一位忠实的挚友,陪伴我走过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在每个时期都给予我独特的启示。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在他们的故事中观照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在自己的生活中体会到了书中的哲理。在青少年时期,它是我爱情的启蒙;青年时期,是我生活的指南;中年时期,是我人生的反思;老年时期,是我生命的精神归宿。

合上书卷,掩卷深思,我仿佛从一场漫长的梦境中苏醒。《红楼梦》其实就是一个神奇的多棱镜,折射出不同年龄段的人生色彩,也反映出不同时代价值观的变迁。它让我明白,绚烂的人生也犹如书中的故事,有繁华也有衰落,有欢笑也有泪水。而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无论何时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得到心灵的慰藉。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典值得回味。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还会继续与《红楼梦》相伴,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和领悟。而这,正是《红楼梦》的独特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在十二金钗的不同倩影中,照见无数个可能的自己,也让我们在经典的滋养中,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