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4 1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防汛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防汛观后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确保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
2. 确定立意:在写作过程中,要确定自己的立意,即对防汛工作的看法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 防汛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b. 防汛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c. 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d. 防汛工作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e. 防汛工作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防汛观后感作文,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防汛工作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出主题。 b.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对防汛工作的看法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防汛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 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防汛工作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 防汛工作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防汛工作的重要性,并表达自己对未来防汛工作的期望。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 b. 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模糊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姚亚奇 任欢
盛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张用红字刻印的“生死牌”和六幅大照片,将人们带回23年前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抗洪现场:
官兵们赤膊跳入及胸的河里,用身躯搭起“人桥”与管涌殊死搏斗;从洪流围堵的家中,接过嗷嗷待哺的婴儿;在烈日的灼晒中,官兵们搬石料,垒堤坝,一身泥水一身汗……
连环画《九八抗洪》陈勇、卓莎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1998年,来势汹汹的洪水肆虐大半个中国。一时间,2亿多人受灾,不少工厂、良田被滔滔洪水吞噬。
危难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军民一心严防死守、顽强战斗,抒写下一幕幕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雄壮画面。经此大考,我们不但战胜了洪水,也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丰碑。
时光无言,岁月有痕。融入民族血脉的抗洪精神,愈发厚重、历久弥新,在一次次与滔天巨浪的搏斗中,迸发出支撑勇毅前行的磅礴伟力。近年来,我国多地经受洪涝灾害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和受灾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集结起万众一心,熔铸成中国力量!
长缨在手苍龙缚,何惧风高起浊流。无论洪水怎样肆虐,无论多少艰难险峻,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步伐。23年过去,伟大的抗洪精神巍然屹立,在风雨兼程中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初秋的江西九江,天高云淡,惠风和畅。浔阳西路的长江之畔,一座四面镂刻着“1998”的纪念碑,矗立在九八抗洪纪念广场中央。广场北侧,写着“甲21025”的船型建筑静卧江边。
这里,便是九江抗洪纪念馆。这座镌刻着时代精神的纪念馆,承载着这座枕水而居的城市对那场洪水的记忆——
密密匝匝的木桩被巨浪剥蚀着,官兵们浸泡在及膝的洪流中,不停地把沙袋堆砌起来。沉重的沙袋将他们的手掌磨出了血,风吹日晒在那些稚嫩的面庞上划出道道印痕,却始终无法压弯他们的脊梁……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20多年过去了,提起1998年的那场世纪大水,75岁的原九江市水利电力局局长程宣发,仍心有余悸。
1998年8月4日晚,高水位浸泡了39天的九江江洲镇长江大堤,被肆虐的洪魔撕开一道裂口!顷刻之间,整个乡镇坠入一片白浪。8月7日下午,守护九江城区的长江干堤出现溃口!奔腾的江水以每秒400立方米的惊人流量,张牙舞爪地扑向九江城区。
沉船堵口控制险情!调遣部队支援堵口抢险!一场勠力同心战洪魔的“阻击战”迅即打响。
2020年7月16日,在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镇,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三支队党员突击队转移受困群众。新华社发
夜晚的长江大堤,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宽阔的江面波涛汹涌,水位线步步逼近警戒线。抗洪抢险的集结号一次次吹响,官兵们听着号令一次次冲锋——
“站在江岸远远望去,城防大堤旗帜如林、映红天际,‘红军团’‘硬骨头六连’‘红色尖刀连’‘坚守英雄连’……英雄旗帜迎风猎猎,那一幕何等壮观。”参与1998年抗洪的老兵葛羽哲回忆,在军人眼里,那一面面旗帜是灵魂,是方向;在群众心里,那一面面旗帜是信心,是希望。
“我们的战士了不起!”担任江西九江抗洪部队前线总指挥的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董万瑞感慨地说,“一看到在决口处大战洪水的战士,我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流了好几次泪。”
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战士们的脚烂了;有的战士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都没吃一口饭;高温中,接连有官兵中暑晕倒……大江奔涌,危在旦夕。他们奋不顾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保护江堤的铜墙铁壁。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这些官兵不顾生死,勇往直前?
在湖北省洪湖市,紧邻长江堤岸的一座砖木结构的吊脚楼静静矗立。步入吊脚楼,一张斑驳的老照片映入眼眸:小伙子们用独轮车推土;妇女们挑着竹筐一筐一筐地运送石头;连白发老人也提着草袋,让年轻人往里铲土……
吊脚楼的“主人”,是著名国际友人、新西兰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这张拍摄于1932年的老照片,将苏区土地上万众一心抗洪的景象刻入历史风云。
“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展现在我面前,男女老少在被洪水冲毁的旧堤废墟上日夜修建新堤,工程进展之快是我从没见过的。”写下这段感言的路易·艾黎,被独轮车、竹筐、草袋背后的精神信仰深深震撼。
吊脚楼下,长江水滚滚向东。1932、1998,不同的时空坐标,蕴藏着同样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穿越时空,筑起了一道洪水冲不垮的坚强堤坝,激励着人们一次次投入抗洪战斗。
在人水对决中,有一种理念最宝贵,这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有一种力量最强大,这就是来自社会各方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
2020年汛期,我国南方多地发生洪涝灾害。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次就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强调“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满科学部署和深切关怀的批示之中,贯穿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闻“汛”而动、向水而行、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展现着群策群力的家国担当。
2020年汛期,每日近20万干部群众在八百里洞庭的千里水线上巡查防守,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网格员用脚步丈量出基层实情;人民军队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封决口、堵管涌、加固堤防、抢通道路、转移群众;水文“尖兵们”每日在数个测站之间奔波测报……每一份力量都汇聚成浩瀚之力,助力化险为夷。
洪水无情人有情!灾害面前,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上下一心,共抗洪灾、共渡难关。逸动的迷彩绿、太阳红、火焰蓝、志愿橙,各种平凡而艳丽的色彩,汇成一条条希望之舟,在滔滔浪涌中筑起坚而不摧的生命线。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中华民族向来是不怕困难、英勇无敌的民族,中国人民向来是直面挑战、顽强奋斗的人民。
在抗洪救灾一线,尽管洪魔肆虐,来势汹汹,但人民群众的士气始终是高涨的,信心始终是饱满的,脚步始终是坚定有力的。
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哪里?
信心来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
2016年7月,我国北方遭遇暴雨袭击,南方汛情同期持续。面对严峻的抗洪救灾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月三谈抗洪,对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切实落实防汛抗洪责任制”“科学精准预测预报”“突出防御重点”“全力保障人员安全”“强化军民联防联动机制”“抓紧谋划灾后水利建设”,六点要求科学精准聚焦防汛救灾重点和难点,为高效防洪抗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信心来自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向死而生、向险而行的豪情和勇气。
“洪水不退,我不离堤!”面对1998年的特大洪水,时任江西省九江市新港镇江矶村党支部书记的陈申桃郑重许下诺言。
那一年,他和乡亲们一起奋斗百天,排除大小险情100多处,开挖人字沟400多条;那一年,他的儿子陈建14岁。
2020年,当洪水再度袭来,已经退休的陈申桃和儿子陈建一起,并肩加入到抗洪抢险的队伍。22年前的诺言,父子俩携手践行。巡堤查险、加固堤坝、处理管涌……哪里有险情,父子俩就奔着哪里去……
在抗洪救灾一线,更多的英雄人物涌现出来——时任空降兵某部少将马殿圣,指挥战役性堵涌抢险10余次,肩扛沙包冲锋在前,在数百公里长的荆江与洪湖大堤上坚守了20多个昼夜;湖北嘉鱼洲湾民垸决口中,空军某高炮团指导员高建成,在洪水中奋力救下一个又一个百姓和战友,自己却终因体力不支,被洪流挟卷而去;原广州军区某部战士李向群,在抗洪数日间参加了8次抢险战斗,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每次被送进医院救醒后,又立即拔掉输液针管上堤战斗,终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年仅20岁……
正是这些抗洪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起抗洪抢险的伟大力量!
信心更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来自勇于抗击一切灾难、战胜一切邪恶的精神伟力。
这种伟力,构筑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上;构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上;构筑在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抓出了巨大的精神储备、队伍储备、综合国力的储备上。
滔滔洪水,见证着历史的足迹。抗洪大堤,写满信念的力量、人民的力量。
2020年7月17日,武警江西总队赣州支队官兵在九江彭泽县芙蓉墩圩堤搬运沙袋。新华社发
九州同风雨,患难见真情。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已经凝聚成激励一代代中国人英勇奋斗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应对了2013年东北地区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大洪水,2016年长江、太湖等流域大洪水,2020年严重洪涝灾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
今年7月,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面对来势汹涌的洪水,来自四面八方的勇士们,迅速打响了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战斗。截至7月底,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累计投入4.6万人次,民兵6.1万人次,参与到河南的抗洪抢险;应急管理部分三批次从12个省份调派消防救援力量约4000人,紧急驰援河南……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在湖北武汉龙王庙公园,一组巨型浮雕屹立其中,其中一幅“生死牌”雕塑,将驻足的游人拉回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1998年夏,素有“武汉防汛第一险段”之称的龙王庙险段闸口面临决堤之险。一时间,挟风裹雨,浊浪翻滚。
“当时我们就是在生死一线上,就是在那个闸口上,闸口亡我们也亡。”武汉市江汉区公安分局满春派出所民警黄启雁回忆。
“誓与大堤共存亡!”以黄启雁为代表的16名党员组成临时党支部,签下 “生死牌”,用身体与洪水展开搏斗。
随后,长江、汉江干堤及各支流大堤上的抗洪军民纷纷竖立了“生死牌”,签下“军令状”,组建“敢死队”,向洪水宣战。
如今,“生死牌”已经不再是一块简单的牌子,它已化作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象征,化作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广大官兵以勇敢的气魄和坚定的毅力誓与洪水决一死战,迎着困难和危险奋力前进。越是情况危急,他们越是不屈不挠。他们在抗洪一线筑起一道道牢不可摧的血肉堤坝,一次又一次顽强地战胜了洪峰,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阔诗篇。
历史会永远记住1998年9月15日。这一天,汹涌的长江水缓缓退去。洪魔面前,全体抗洪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形成了敢于胜利的不竭动力。
时光荏苒,“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困难,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开拓进取,乘风破浪。
2003年,非典疫情袭来,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卫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留下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打响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战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展现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朝阳初升,美丽的洪湖沐浴在片片金光之中。站在路易·艾黎当年曾登过多次的长江堤——官保堤,看波光粼粼,听涛声阵阵。蓦然回首,路易·艾黎说过的那句话在记者耳畔久久回响:“中国人民有一种精神,有一种从长征、延安、洪湖、抗战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出来的精神。中国人民充满这种高尚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引领未来……”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7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合肥4月24日电题:百万雄师身后,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写在渡江战役胜利72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刘菁、李亚彪、张紫赟
安徽省芜湖市长江江景(2020年3月15日摄)。新华社发(郑远 摄)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篇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的新华社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将人们带回72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中。
枪林弹雨的长江上,百万雄师气吞万里如虎。他们身后,上万名船工赴死不惜,划桨掌舵运送战士横渡长江;上千万名群众踊跃支前,喊出“豁出性命支援解放军”。人民军队以木帆船突破敌军军舰江防天险。
这是渡江战役纪念馆(2020年8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滚滚长江东去,人间正道沧桑。依靠人民,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背后最磅礴的力量。
2021年3月16日,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的学生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学习渡江战役历史。新华社发
不怕死的冲锋:穿着“老衣”上战场
1949年4月20日夜,百万雄师在千里江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6月2日解放崇明岛,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加速全国解放步伐。
在长江上,2万多名船工参加渡江战斗,仅安徽无为、宿松、怀宁三个县就分别有2000多名船工参战,有的父子、兄弟齐上船,运送大军过江。
参加渡江作战的民工担架队整装待发(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渡江前,船工们明白,那将是向死的战斗。
渡江时,船工们坚信,那是不怕死的冲锋。
“老衣”,是按当地风俗为去世的人穿上的衣服。渡船出发前,不少船工穿上“老衣”,抱着誓死运送解放军“打过长江去”的决心。
渡江船上的机枪手们在凝神注视江南敌人,准备射击(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照片档案馆供图)
20时许,渡江战役在中线安庆至芜湖间率先打响。夜幕掩护下,突击船像离弦之箭,直驶南岸。船过江心,南岸国民党军队的轻重机枪猛射过来。
“照明弹和火光将黑夜里的长江照得透亮。”当年年龄最小的船工、今年86岁的渡江战役“一等功臣”马毛姐回忆说:“不知道害怕,一心想着送解放军过江。”
就在这一晚,14岁的马毛姐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小棉袄,不顾劝阻,跳上木船。她掌舵,哥哥划桨,从无为长江边出发渡江。
敌人的子弹雨点般袭来,打烂了船帆,也从马毛姐右臂穿过。她忍着伤痛,拼尽全力往江对岸划去,整晚横渡长江6趟,把3批解放军送上南岸。
1949年4月22日,一位19岁的小姑娘(图中摇桨者)划着自家的船送解放军渡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就在这一晚,芜湖船工车胜科永远失去了父亲和二弟。
在运送第一批渡江突击队时,先是车胜科的父亲被击中胸部,接着二弟中弹。车胜科左手受伤,用右手独臂划船。把第一船战士送过大江返回北岸后,父亲微弱喘息着叮嘱车胜科:“不要管我,快送解放军过江!”
车胜科将父亲和二弟交给救护队,叫上三弟和堂叔,再次撑船起帆。待他战斗结束回到家,父亲和二弟已经牺牲。
就在第二日,安庆市长江边的怀宁和望江两县127名回族青年,组成回民渡江突击队,先头船勇往直前,30分钟横渡长江。
突击队队员马吉荣胸口中弹,“莫管我!快!快!快!快顶上去!”说完他倒了下去,再也没起来。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照片档案馆供图)
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不怕死冲锋的大无畏精神,“照亮”了夜晚的江面。
渡江战役中,仅无为就涌现出一等功臣296人、二等功臣937人。牺牲的支前民工,有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施昌旺说,渡江战役中,每一名解放军战士的身后,至少站着十位支前群众。百万雄师,千万人民,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无往而不胜。
船工们出发前立下誓言,保证把解放军送过长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从未犹豫的选择:“跟着共产党过上好日子”
安徽博物院展陈着一件褪色的小棉袄,那正是马毛姐渡江时身穿的那件。很多参观者凝视它许久,问讲解员:“一个14岁的小丫头,何以能如此勇敢决绝?”
“只有共产党、解放军关心穷人!”
“把解放军送过江,江对岸的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马毛姐送解放军渡江时所穿的打满补丁的棉袄,现被安徽博物院收藏(2021年4月17日摄);下图为:2021年3月24日,马毛姐讲述渡江战役的经历。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渡江战役胜利72周年之际,记者探访马毛姐时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的质朴如初。
彼时,无为等长江以北一带刚解放,解放军分田分粮,从小被送去做童养媳的马毛姐回到了自己家,尝到“好日子”的滋味。
跟着共产党,牺牲也不怕,这是人民群众在深切体会中做出的历史选择。
2021年4月14日拍摄的惠生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长江无为大堤惠生堤岸,柳树已冒出茂密新芽。去年汛期,惠生堤挡住洪水,守护了百姓安宁。
7.25公里的惠生堤,是抗日根据地的著名水利工程。原此区域的百姓深受洪灾之苦,1943年,时任皖中根据地行署主任的吕惠生带领民工,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抵御国民党顽固派的骚扰,艰难修筑而成。
“惠生堤这个名字,是老百姓后来叫出来的。并不只是因为修筑它的某一个人,而是因为在老百姓眼里,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惠及民生。”原无为县党史办主任王敏林说。
在皖中抗日根据地时期,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免税赋、重人权。渡江战役中,部队规定,船上战士要用身体围成圈将船工护住。无为老百姓亲身体会到,从战争年代起,中国共产党就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一切为民者,民向往之。
人民解放军抢滩登陆(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长江南岸,百姓也在翘首以盼。渡江战役前,江南繁昌青年农民王刚友等避开严密封锁,渡过长江投奔解放军,介绍江南敌情动态、地理环境。渡江时,王刚友作为突击队向导登上木帆船,上岸后领着突击队搜索敌人的每一座明碉暗堡。
百万雄师身后站着千万支前群众,那是人民群众用最深沉的信任和最坚定的支持,书写紧跟共产党的历史选择。
2020年7月16日,惠生堤防汛仓库边的堤坝出现管涌。危急关头,周边村民扛着铁锹和编织袋赶来,为堵住管涌赢得了时间。
人民的选择穿越时空,从未改变。
创造奇迹的支前:“最后一把米和最后一个儿”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有一件庞大的革命文物,那是一条长8.86米、连桅杆高6.7米、多处有弹痕的木船。
张孝华送解放军过江所使用的船只的展览图片。新华社发(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船的主人是渡江战役“二等功臣”张孝华。1948年冬,他用多年积蓄新造了这条木帆船。船帆尚未做好,张孝华就带着船和独生儿子,报名备战。
“国民党从长江北岸撤退时,将能带走的船都带走了,这给解放军渡江带来巨大困难。”施昌旺说,人民群众给了最无私的支援。
渡江支前工作人员、93岁的离休干部陈少宽在芜湖市的家中(2021年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紫赟 摄
对靠江而生的渔民来说,船是赖以为生的命根子,“但他们毫不犹豫,有的把沉到水底的船,寻出来捐了。家里没船的,卸下门板、拆了木箱做船。”渡江支前工作人员、93岁的芜湖市繁昌区离休干部陈少宽回忆说。
半个月时间,人民解放军就征集到1万余条船。
人民群众给解放军送鞋子(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上千万名渡江支前群众为解放军送粮草纳布鞋、修路桥挖沟渠、抬担架运物资。
长江安徽段至今流传着老百姓当年的一段顺口溜:“最后一把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军过大江。”
解放区农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特等渡江英雄”车胜科的女儿说,父亲在世时总是自豪地说起船工们的创造和智慧,他们拿出烤火用的圆木桶绑在船头,塞上浸湿的棉被作为掩体。船工们还用木头扎成4米多宽、10米多长的木排,装上汽车引擎、垒起棉花胎,架上轻重武器,制成“水上土炮艇”。回民渡江突击队研究出一种不用帆、速度快的水轮船,并快速改装出20多条。
“经过多次练习,渡江船只平均航速达每分钟70米,靠岸后半分钟便可抢滩登陆。”渡江战役纪念馆“90后”讲解员石慧说。
石慧的爷爷参加过渡江战役。为更多地了解爷爷那一辈人的战斗故事,财会专业毕业的她跨行当起讲解员。
9年来,石慧每天穿行于馆藏史料里,越发读懂胜利背后人民的力量,也见证着这种力量传承至今,把一件又一件攻坚难事变成胜利奇迹。
沿江地区的船户将隐藏在水底的船只拉出来,支援解放军渡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渡江战役纪念馆供图)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时代变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依靠人民夺取胜利永不改变。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