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4 17: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曾国藩简历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介绍曾国藩的生平、成就和影响。在作文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避免偏离主题。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开头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曾国藩的背景和重要性;正文部分详细介绍曾国藩的生平、成就和影响;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曾国藩的历史地位。
3. 内容充实:在作文中,要尽量丰富内容,包括曾国藩的出生、成长、教育背景、政治生涯、军事成就、文化贡献等方面。通过这些内容,让读者对曾国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 语言规范:作文的语言要规范、流畅,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同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5. 事实准确:在介绍曾国藩的生平和成就时,要确保事实准确,避免出现夸大或虚构的内容。可以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纪录片等,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6. 逻辑严密:在叙述曾国藩的生平和成就时,要注意逻辑严密,使文章条理清晰。可以从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等方面进行梳理,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7.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曾国藩的生平和成就中的
之前和大家聊过有关权力跃迁的故事。
官场中的成功人士,他们履历中往往会有几处明显的“跃迁点”。
什么是跃迁点呢?
正如人一生中的绝大多数财富是凭借一次或几次关键交易获得的一样,宦海沉浮中诞生的成功者往往是多经历了几次“破格提拔”。
如果从踏入仕途开始画一张折线图,那么这张图里的折线会有几次明显的斜率突变。
以此为切入点,本篇聊一个大家熟悉的古代历史人物——曾国藩。
首先,试着梳理一份曾国藩的简历——
曾国藩,男,汉族,1811年11月生(嘉庆十六年),湖南长沙人。
清朝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湘军首领,正一品。
1833年(道光十三年,22岁)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3岁)考取举人,位列湖南乡试第三十六名。
1835年(道光十五年,24岁)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道光十六年,25岁)恩科会试再次落第,返回长沙。
【注:会试三年一次,恩科会试是皇帝于正科外特恩开科取士,相对罕见。】
1838年(道光十八年,27岁)会试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同年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1840年(道光二十年,29岁)授翰林院检讨。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2岁)钦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后补授翰林院侍讲、侍读。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4岁)任会试同考官,升侍讲学士。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5岁)充文渊阁直阁事。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6岁)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注:内阁学士标配从二品,加侍郎衔即正二品。】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8岁)授礼部右侍郎,之后历任署兵部左侍郎、署工部左侍郎、署吏部左侍郎。
【注:古代左尊右卑,左侍郎比右侍郎排名靠前一些;“署”为代理之意。】
1852年(咸丰二年,41岁)以署吏部左侍郎身份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
同年,奉命与湖南巡抚张亮基一起兴办团练抵御太平军。
1852~1860年间,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交锋,屡败屡战,期间正式职务仍为回乡前的侍郎。
1860年(咸丰十年,49岁)4月奉命赴江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从一品。
同年6月,实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
1861年(咸丰十一年,50岁)加太子太保,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辖区超出两江总督范围),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
1864年(同治三年,53岁)攻破天京,授一等侯爵,世袭罔替
1867年(同治六年,56岁)补授体仁阁大学士,后改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
1868年(同治七年,57岁)调任直隶总督。
1870年(同治九年,61岁)再调任两江总督。
1872年病逝,谥号“文正”。
OK,接下来分析一下曾国藩的简历。
据统计,从入关第二年(1645年)首次开科取士到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考试,两百六十年间大清一共录取了26849名进士。
平均一年100人。
考虑到通常情况下三年一会试,故每科进士大概是300人左右。
会试与殿试算一套考试,因为殿试只对通过会试的考生定名次,没有落榜者。
殿试结束就有了一甲、二甲、三甲之分,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是直接授官的,入选翰林院。
其他的二甲、三甲则要再经过一次“朝考”。
曾国藩会试和殿试的排名不算高,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
他表现出彩的时机正是在朝考,逆风翻盘,成为皇帝亲拔的第二名。
进士们经历完朝考后,一般分两条路线:
第一条为管培生路线,少数精英留在京城从翰林院开始仕途。
曾国藩便是这条路线,选翰林院庶吉士,俗称的“点翰林”。
翰林院庶吉士虽然品级不高,只有七品,但角色类似于今天的中央选调生或管培生——重点培养的角色。
他们被分配到京城各重要部门进行工作实习,有时还会被某些军机大臣、尚书侍郎等选为门生。
庶吉士实习三年后会由吏部统一安排各种实缺,相当于中管干部,因此提拔的非常快
大家看曾国藩的简历,从1838年中进士开始仕途青云直上,短短十年间升为正二品实职侍郎。
堪称官场小旋风。
第二条为正常分配路线,绝大多数进士直接分到六部做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考中进士的标准配置为处级干部——七品或从七品。
可由于官场僧多粥少,很多到地方的新科进士其实分不到知县这种正七品实缺。
有的给州府里的通判打打副手;有的弄个“候补知县”;还有的考中时年龄已不小,随便给安排个闲职养老了事。
像之前游戏文提到的袁崇焕那种,考中进士直接授福建邵武知县,这种情况在清朝是比较少见的。
从1847年开始,之前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在正二品侍郎的位置上徘徊了整整十三年。
这十三年间,1853年之前他在京城署各种侍郎,几乎把六部干了一个遍。
1853年丁忧在家时接到朝廷的旨意,让他赶紧筹办民团与太平军作战。
曾国藩虽然是一代理学大师,但却不是书呆子。
皇帝要他办团练打仗,可招兵买马需要钱啊,朝廷两手一摊不给钱怎么办呢?
于是曾国藩给咸丰皇帝上了一封奏折(大概意思)——
微臣知道陛下穷,裤兜里没钱,要不陛下赏微臣一些文凭和虚职委任状吧,微臣拿去找富绅们换点银子……
就这样,曾国藩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拉起了一支一万多人、装备精良的军事武装。
古代官员们的“乡谊之情”很重,
由于早年极为出色的仕途表现,使得曾国藩在湖南一带的官场威望很高,是湘籍官员们争相交结的对象。
一时间,像胡林翼、左宗棠等很多名臣聚拢在其麾下。
或直接受其指挥,或与之建立起密切的合作联系,提供后勤粮草补给等。
毕竟是文人带兵,曾国藩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关注思想建设,他亲自写了一份《讨粤匪檄》。
诸如“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等名句,都是出自他的这篇檄文。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中,清廷对曾国藩这些汉臣又爱又怕。
爱是因为他们能打仗,可以保大清的江山。
怕自然是忌惮其拥兵做大,成尾大不掉之势。
咱们大清的皇帝们史书学的那是一个好,要不是碰到“千年未有之变局”,再坐个百八十年江山也说不定。
为了控制住这些前线作战的汉族将领,朝廷安排了满人官文出任湖广总督,负责总后勤补给,做一个帮助皇帝掌控局面的“政治官”。
即《权力的偏好》一文中讲述的故事。
对于曾国藩的品级和职务,朝廷更是吝啬的很,拼死拼活几年一直是个正二品。
期间一度赏曾国藩一个“署湖北巡抚”,被其果断推辞掉了。
老子不干。
我一个京城混了这么多年的正牌二品侍郎,现在麾下带着几万大军征伐,你给我一个标配从二品的巡抚,还是“署”(代理)……
湘军炮兵队
视角切换到另一方。
为什么早期清廷对曾国藩这些团练领袖十分“硬气”呢?
那是因为皇帝手中有自己的王牌部队——江南江北大营。
太平军攻克南京后,为了保护王朝的重要税赋来源地苏杭地区,咸丰从全国征调精兵强将布置到南京周边,组成两支强大的野战军团。
一支在南京孝陵卫一带驻扎,称江南大营。
一支在扬州城外驻扎,称江北大营。
其中最核心的江南大营1856年被太平军击破过,1858年初钦差大臣和春再度重建。
和春是满洲正黄旗人,时任从一品江宁将军,统掌清军精锐部队围困南京。
其苦心经营的江南大营驻扎着清军数万官兵,绕着紫金山连营数十座,以各种大小土城作为堡垒据点,用以围困南京城中的太平军。
在咸丰眼中,显然江宁将军和春的江南江北大营才是以清朝“正规军”的角色承担主要作战任务。
是战局关键、朝廷重寄,主要的军需银饷得优先供应。
至于临时组建的湘军武装,1860年之前更多是在“边缘战场”与太平军作战。
不能说不重要,但肯定不是头牌。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860年2月。
随着洪仁玕从香港归来加封“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太平天国后期在政治上一度有所改观。
天京的决策层制定了精妙的“围魏救赵”计划:
首先以闪击杭州作为诱饵,吸引清军从江南大营调精兵一万余驰援。
随后李秀成、陈玉成等太平军名将集中兵力强攻江南大营。
经过数日激战,太平军一举摧毁清军工事,重创清军主力。
钦差大臣和春逃跑途中自杀(一说病死);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常州遁上海,后被朝廷斩首于菜市口。
眼看局面不可收拾,咸丰皇帝急令曾国藩赴江苏坐镇。
上任途中,在正二品岗位上徘徊了十几年的曾国藩被火线直升为两江总督,挂兵部尚书衔,从一品。
1860年6月,朝廷加封其为钦差大臣,督办四省军务。
之后曾国藩上书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荐李鸿章为江苏巡抚,一一得到批准。
整个清末的湘淮系班底就这样被拉了起来。
担任江苏巡抚时期的李鸿章。1862年李鸿章出任巡抚时只有39岁,是全国18位巡抚中最年轻的一个
最后,给本篇洋洋洒洒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作为清末产生过重大影响力的湘军领袖,曾国藩仕途一场有两个关键节点:
第一个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27岁)时的朝考。
进士有三个等级,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的会试与殿试成绩并不理想,只是三甲的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按照清朝进士的发展路线,能混个知府、道台已经算颇多造化。
因为最终“点翰林”是要看综合成绩的,在会试、殿试都平平无奇的情况下,逆风翻盘的可能性极低。
比如更早的著名疆臣林则徐,他是以殿试二甲第四名(即该科300位进士的第7名)、朝考第五名的成绩授翰林院庶吉士。
这才是正常的配置。
另一方面,曾国藩于官场之上毫无背景——出身农家,父亲只是个乡间秀才。
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
他于当年的朝考中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拔为第二,选翰林院庶吉士。
实际上,道光皇帝相当喜欢曾国藩。
道光二十三年的翰林大考中,曾的卷子再度被皇帝激赏,连跳数级拔擢为从五品。
这便是在京城当官的机遇——贵人贵事多。
曾国藩仕途的第二个转折点是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之战。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军事上最精彩的一战,陈玉成、李秀成等人将清廷国防军精锐消灭殆尽的同时,也把另一个更强大的对手给自己塑造了出来。
此后,曾国藩等人自行拉起的团练武装成为真正的王朝中坚力量。
朝廷的军饷再也没法优先配给八旗将军了。
历史的走向就这样在因缘巧合中被改变。
全篇完。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然诵参悟。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的。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受地主阶级利益的局限,官至一品大员,代表着封建统治势力。但是,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必然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单就这个意义,研究、了解曾国藩也是非常必要的。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经过了中国哀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无论曾国藩属何种类型的人,如何评说,历史是公正和客观的。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曾国藩对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留下的《曾文正公文集》一书,在历史上受到世人的重视。
《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国藩撰写,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李瀚章编辑,共167卷,初于1876年刊行,几经刻印,卷数不一。全集包括奏搞、批牍、治兵语录、文集、诗集、杂著、日记、书扎、家书、家训等部分。但流传至今,并受世人重视的,亦只有其中的“家书”真正遗留下来了,难怪著名学者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