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09:30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综合活动方案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活动目标
1. 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宗旨,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根据活动目标,设定合理、具体、可量化的指标。
二、合理规划活动内容
1. 根据活动主题,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注重寓教于乐。 2. 结合参与者的年龄、兴趣、特长等因素,合理安排活动项目。 3. 确保活动内容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三、制定详细的活动流程
1. 制定活动时间表,明确活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2. 规划活动场地,确保场地设施符合活动需求。 3. 明确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和职责,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四、做好人员安排
1. 确定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明确各自职责。 2. 对活动参与者进行分组,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3. 培训活动指导者,提高其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理能力。
五、保障活动安全
1. 制定活动安全预案,确保活动过程中安全无虞。 2. 对活动场地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3.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急救包、消防器材等。
六、注重活动宣传
1. 制定活动宣传方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2. 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宣传资料,提高活动知名度。 3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是七至九年级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其他部分相比,综合与实践部分更多地体现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思维的训练,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内容不充实、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因此,如何发挥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优势,促使学生着眼于现实生活,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形成相对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是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复杂课程。在课程实施前,学校数学学科组应做好充分的顶层设计。首先,对课程的管理要精细化。学校应根据学情特点,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置系统的、合理的综合与实践课程。课程规划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充分使用本区域的、学校的现有资源,规定课时安排,统筹课程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其次,内容的选取要切合实际。课程要凸显综合知识、实践操作两大核心,聚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和素养。课程内容的组织可以打破章节间的界限,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数学知识为工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学校可以在每学期设置一个学习主题,让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开展探究学习。例如,在八年级上学期,可设置研究房屋装修的课程主题,通过一个已知面积的真实房屋的图纸,让学生设计相应的装修方案。比如:设计一个在房屋中铺满瓷砖的方案,方案涉及选用什么形状的瓷砖,需要使用多少瓷砖等问题;确定房屋内灯具安装的位置,设计铺设电线的方案,什么方案使得铺设电线的花费最少(即电线使用的长度最短)。课程主题要切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时,学生需要的数学知识主要是三角形、全等变换、对称轴变换等,研究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提高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使用教材的素材设计课程内容
在各个版本初中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均有体现。数学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数学活动”“综合与实践”等部分的内容作为开展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素材。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往往囿于篇幅的限制,省略了由现实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的提炼过程,教师可以还原问题的实际面貌,挖掘、整理成现实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迁移、转化的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材中高度的测量内容,介绍了利用三角形相似知识计算三角形对应边长度的问题。这个例子可以设计成综合与实践的课题,要求学生估计校园内旗杆的高度,提出估计高度的方案并说明方案的合理性。
设置数学活动提升课程影响力
开展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可以极大提高教师、学生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和热情。活动应在数学学科组的统筹下开展,要有计划性和延续性。这样才能持续稳定地增强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活动的设计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选取素材,设置探究问题。活动的设计要准确把握问题的探究难度,让更多的学生有信心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的设计要严格控制应用数学知识的范围,应该符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
例如,在以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解读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设计主题为“学生在校午餐满意度情况调查”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比赛,每个小组自主设计问卷,发放问卷,统计问卷数据,分析问卷数据,最后写出《学生在校午餐满意度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既可以体验主题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同时又加深了对数学课程中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完善、发展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就是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索的具体实践。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数学教研员,吉林大学统计学在读博士)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17日第11版
作者:梁凯毓
3月24日从市教育局获悉,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体育活动的七项措施》,加快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实施学生强健体质计划。落实健康第—教育理念,强化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刚性要求,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确保每名中小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打造人人出汗的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高中每周3至5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
丰富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力,以学生参与20分钟有氧运动为标准,形成一个或若干个基本覆盖全校的项目,带动学生广泛参与。市县两级共同督促学校落实校内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对未落实的学校随时通报。
认真组织学生班级联赛。各学校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小学每班不少于4场,初中不少于3场,高中不少于2场。比赛项目由各校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安排。各学校每年春季、秋季分别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体育节和运动会。
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加强市、区、校三级学生体测数据和体检数据的整合、分析与比对功能,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帮助家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针对体质健康统测排名后1/3的学校,因地制宜制定改进和提升方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全体教师的体育综合素养,引导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形成全员体育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将体育教师承担的体育课间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体育竞赛等工作统筹计入教师工作量。
推进体教融合机制。发挥体育部门在体育科研、竞赛组织、场馆使用、运动员和教练员选派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支持中小学体育发展。
并州新闻 记者 张晓丽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