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14: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桂林旅游广告词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突出桂林特色:桂林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而闻名。在广告词中,要突出桂林的特色,让读者对桂林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简洁明了:广告词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桂林的美丽风光和旅游特色,让读者一目了然。
3. 情感共鸣:广告词要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通过描绘桂林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激发读者对桂林的向往之情。
4. 创意新颖:在众多旅游广告中脱颖而出,需要创意新颖。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桂林的景色、文化、民俗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广告词中。
5. 目标受众:明确广告词的目标受众,针对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调整广告词的内容和风格。例如,针对家庭游客,可以强调桂林的亲子游资源;针对情侣,可以突出桂林的浪漫氛围。
6. 体现旅游价值:广告词要体现桂林旅游的价值,如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等。让读者了解桂林旅游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
7. 营销策略:结合当前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如节假日促销、限时优惠等,将广告词与营销活动相结合,提高
2018年12月底,为了“充分展示渭南文化旅游形象”,陕西渭南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渭南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标识;2018年11月下旬,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征集宁夏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标识,以“增强宁夏文化旅游的美誉度和吸引力”;截至2018年10月8日,通过“南京旅游形象宣传语”网上征集活动,南京市旅游委共收到来自国内近20个城市网民的2500多条投稿作品,并从中初选出50条入围作品。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挖掘自己的特色,重视旅游传播,关注旅游形象的塑造,催生了许多让人过目难忘的旅游广告词。优秀的旅游广告词是一座城市文化的代言,是对一座城市最凝练的展现,对游客而言,则是最动人的邀约,吸引着人们去了解、走近和感受一座城市。
入耳走心才动人
2018年7月,浙江乌镇推出最新旅游宣传片《心在乌镇》,片中有句台词:“一晃十年,再见面,还是熟悉的宁静……心的乌镇,来过,未曾离开。”这句“来过,未曾离开”的广告语与11年前那句经典广告词“来过,便不曾离开”仅一字之差,既勾起人们的回忆,又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今天的乌镇与10年前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缘故,它被称为“互联网古镇”,乌镇旅游加入了许多新元素,拥有了更多的朝气与活力。在古镇十字形的河流、白墙黛瓦、青石板路、乌篷船等之外,近年来,乌镇为游客提供越来越多的体验式旅游产品,营造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更加关注游客的“心”,不断强化乌镇与游客间的情感联系,“体验致胜”。这样的广告语,十分契合乌镇的旅游新定位和优势。
旅游名城云南大理的旅游广告语变迁,直接反映了旅游业的变迁和人们旅游需求的改变。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理推出了一系列城市形象广告语,诸如:“大理好风光世界共分享”“大理,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一路向西去大理”等。2002年,“风花雪月”被放进广告语,打造“自在大理”“逍遥大理”的城市形象,称得上真正成功的广告语,它给游客带来了关于大理的惬意想象和对自在生活的向往。这一年也成为大理旅游业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大理游客倍增,至今仍是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2003年,张艺谋为成都拍摄了城市宣传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此后,这句话成为成都最深入人心的广告词,被印上机场、街头、楼宇的广告牌,勾起无数人走进成都看一看的好奇心。如今,除了受国内游客青睐,在国际市场上,成都也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这些朗朗上口,让人入耳入心的广告语,真正起到了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扩大知名度的作用。
先声夺人创品牌
几乎所有的“80后”都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读到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结合着书中的插图,对桂林山水有了最初的印象和向往。800多年前,宋代浙江四明人王正功在广西桂林为官,在为赴京城赶考的桂林考生饯行的宴会上,当众赋诗:“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正是这一句诗,使桂林山水成为历代文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至今仍是桂林的最佳广告语和旅游品牌。
提起旅游广告语,“好客山东”算是一个经典案例。2008年,山东省旅游品牌“好客山东”推出,被认为高度概括了山东文化,将连绵2000多年的“好客文化”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递出了最生动的旅游信息。业界人士指出:“其语言简洁凝练,准确提炼和概括出山东鲜活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视觉冲击力猛烈,语言感召力强烈,让人读来上口,过目难忘。”“好客山东”的广告语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一时举国皆知,并沿用至今,让游客萌生去山东旅游的愿望。“好客山东”也成为山东高品质旅游品牌的标志。
一句“叫得响”的旅游广告词带来的品牌效应也不限于旅游。“风花雪月”成为大理的旅游品牌,还延伸到了其它领域。在大理有一款“风花雪月”牌啤酒,深受当地人及游客喜爱。
“合体裁衣”很重要
目前,几乎所有的省份和地级市都有自己的旅游广告词或城市形象宣传词。然而,真正做到独一无二、妥帖恰当的并不多,大多数广告词只有“共性”而缺乏“个性”,例如,“神奇”“美丽”“浪漫”“明珠”等是许多地方旅游广告词中的高频词,自身特色不明确,让人很难对应上具体的目的地,也难免给人流于表面、大而不当之感。
青海省提出“大美青海”的广告词之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许多地方也纷纷效仿,喊出“大美”的口号。然而这些地方并不似青海一般,拥有青海湖、三江源、雪山冰川、山峦草原等优质壮观的旅游资源,因而显得名不副实。
好的旅游广告词一定是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的。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如果面面俱到、一股脑地放进广告词,反而会让人什么也记不住。“世界是嘈杂的,广西是宁静的”则“剑走偏锋”,从人们的感受着手,满足了都市人寻求心灵安宁的需求,让人一下子记住了广西这个山水之地。2016年1月1日起,“大山大水不夜城,重情重义重庆人”作为全新的重庆旅游口号亮相,与此前“重庆,非去不可”的广告语相比,由简单直白的“推销”转变为具体的描述和情感表达,全面、鲜活地反映了重庆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最佳广告语让广西桂林闻名遐迩。山水是桂林的标志,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桂林最大的资源,因山水而兴的旅游业,则是这座城市的代表性支柱产业。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桂林始终走在前列,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甲天下”的山水,打造“甲天下”的旅游品质,让桂林成为游客心中那个必去目的地。
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
桂林之美,在乎山水。一江春水,百里画廊,清波荡漾,奇峰林立,城市与山水和谐共融是桂林独特的城市景观。
近年来,桂林注重水生态保护和水系景观打造,全长13.8公里的“两江四湖”二期和21公里的临桂新区环城水系相继建成通航,秦代古运河灵渠、唐代桂柳运河及会仙湿地得到修复利用,构成了新老城区两个“两江四湖”相呼应、长江珠江水系相贯通的大桂林水城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了桂林城市生态景观,形成水城交融的山水自然景观与城市旅游业态相融合的“两江四湖现象”。“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山水生态名城彰显新风貌。
城在山水中,对桂林来说是优势,也是挑战。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如何与山水和谐相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桂林有思考,更有行动。
漓江上分布着三四十个洲岛,位于桂林市区的有5个,叠彩区的伏龙洲岛是其一。岛上有居民23户、137人,大多是世代居住在此的渔民。过去,岛上开着大大小小的鱼餐馆,生活污水直排漓江,给生态造成了压力。2016年,桂林开始全面的洲岛整治,拆除违规搭建的鱼餐馆,搬迁岛上居民,对洲岛进行生态修复。
被大家戏称为“黄岛主”的黄岗祖上五代都居住在伏龙洲岛,之前他在岛上经营一家鱼餐馆,年收入10多万元。一开始他不愿搬迁,通过政府上门做工作,他慢慢理解并接受了。黄岗坦言:“时代在前进,现在要绿水青山,伏龙洲老百姓不带头,桂林怎么美得起来。”于是他带头,和其他村民一起搬离洲岛。如今他故地重游,伏龙洲岛正在改造,即将变成游人休闲漫步的优美景点,他感慨地说:“能对桂林的绿水青山有贡献,我感到很欣慰。”
据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石明介绍,近年来,桂林实施漓江截污治污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9%,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漓江常年保持Ⅱ类水质;开展污染源治理,整治、搬迁违规鱼餐馆、养殖场等污染源;实施生态复绿,关停漓江风景名胜区所有采石场并复绿山体;开展漓江沿岸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工程,打造中心城市景观带和休闲旅游业态聚集区。桂林城市的颜值和品位不断提升,充分诠释了“山、水、城”和谐共生的桂林经验。
翻开山水,阅读文化
桂林之美,不仅在山水。如果把桂林比作一本书,山水是这本书的封面,翻开封面,阅读的是文化。
桂林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交汇之地,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桂林大力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工程,让人们翻开山水封面,感受文化魅力。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唐代诗人宋之问曾在桂林逍遥楼写下这句诗。建于唐代的逍遥楼毁于战火。2014年,桂林市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建逍遥楼,重建的逍遥楼为二层三檐仿唐式建筑,现已成为展现桂林历史文化的新地标。
毗邻逍遥楼的是以东西巷、靖江王府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街区。过去这里是棚户区,基础设施差,污水横流,2013年起,桂林投资11.24亿元对其进行改造。街区以市井街巷、名人府邸为特色,以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为目标,还原明清古建筑风格,保留龙氏故居、马启邦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以及其他历史建筑,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在这条街上,游客可以去讲古堂吃茶听桂戏、去广场看历史人物话剧、在厚博坊感受非遗雕版彩色拓印、在小吃店品尝桂林特色美食……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游玩的畅快,也能体会到桂林厚重的历史文化。
“旅游是文化之体,文化是旅游之魂。”桂林市秀峰区区委书记蒋育亮这样阐释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我们绝不片面追求商业化,在规划的时候就设计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用一个街区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这里是桂林留得住游客的地方。”蒋育亮说。
桂林的多样文化如闪闪发光的散珠碎玉,为了把它们串起来,保护好、利用好,桂林提出了“三部曲”:一是进行抢救式搜集,整理归纳;二是研究、论证、提炼、包装,凸显其价值;三是通过项目和活动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在“三部曲”的努力下,灵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东西巷、逍遥楼等历史文化新地标崛起,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功开通,《印象·刘三姐》成为旅游文化知名品牌……桂林历史文化得到系统挖掘和保护利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城市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升级,打造旅游“新八景”
提起桂林著名旅游景点,首先想到的是以“訾洲烟雨”“桂岭晴岚”“西峰夕照”等为代表的“桂林八景”,象鼻山、独秀峰、十里画廊等更是广为人知,这些是桂林旅游的经典线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桂林旅游业不断提质升级,先后涌现出一批创新发展的旅游项目,跳出传统景点式旅游的窠臼,创造桂林旅游新业态。
阳朔西街是中外游客聚集的一条街,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这里交融汇集,形成集中外文化交流、乡村休闲、特色民宿、艺术体验等元素于一体的西街现象。阳朔旅游传统观光游览模式向国际化、乡土化、高端化、全域化转变,阳朔成为全国旅游全域旅游标杆、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桂林总结西街现象经验,探索出一条跳出景区、创新业态、全民参与的新模式,实现“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形成全景旅游、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桂林经验。
赵继峰是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村民,2014年开始经营用自家小楼改建的民宿,是草坪乡最早开始做民宿的商户。“以前我们这里没有知名度,游客不多,现在一年比一年火,房间总是满的。”赵继峰说。2013年,为配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政府对草坪回族乡进行全新规划,打造国际范和民族特色有机融合的休闲旅游主题小镇。公路扩建、供水系统改造、老街风貌改造、民族特色村寨改造等近80个建设项目,让草坪乡这块璞玉焕发光芒。如今,热闹的商铺、熙熙攘攘的游客随处可见,2017年,草坪回族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200多万元。
现在除了传统风景点,游客还可以享受多种旅游方式和内容。县域旅游迅速发展,休闲绿道连接乡村,农家驿站星罗棋布,形成山水风光体验之旅等八大旅游精品线路;万达文旅、宋城演艺、地中海俱乐部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引领产业走向的高端旅游项目纷纷进驻桂林;生态旅游、健康旅游蓬勃发展,打造了一批新兴旅游品牌。这些创新旅游项目极大丰富了桂林旅游内涵,推动桂林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发展,使桂林旅游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古有“老八景”,今有丰富旅游业态的“新八景”,桂林正用改革创新,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将桂林旅游精品推向世界舞台。
(本报记者 安胜蓝 周仕兴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