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6 2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后出塞》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内容": - 首先要全面理解《后出塞》这首诗的内容,包括作者王昌龄的生平背景、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具体内容。 -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为了探讨作品中的社会意义或哲学思考。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后出塞》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本身,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分几个部分来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 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 对诗歌艺术价值的评价。 - 对诗歌主题或社会意义的探讨。 - 与自己生活经验的联系或感悟。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4. "论述深度": - 不要仅仅停留在对诗歌的表面理解,要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 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分析,使论述更有深度。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达
提起塞外诗词,你首先想到的会是哪一幅景象?
是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或是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或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是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或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亦或是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王国维
诚然,边塞诗词,带给人的,是一种苍茫、凄凉、萧瑟的感觉,无论是写景还是言情,总带着一种悲壮感,这是因为边塞生活艰苦,而古人在边塞生活,大多是不得已而为之,知识分子或许还能写出这样动人的诗歌作品,而那些行伍之人,大多只能落得马革裹尸的结果,“白骨乱蓬蒿”,更多的时候是连姓名也无法留下,令人不禁心头一酸、为之一叹!
从古至今,边塞诗歌极多,因此想写好也颇为不易,唐代边塞诗无疑是顶峰,宋代偶有佳做,而宋代之后,边塞诗词,就鲜有佳作了,除了少数几首作品外,其余均不值诵读,然而,清代著名词作家纳兰性德这首《蝶恋花·出塞》,却是一首不能忽略的作品,这首词无论从字句结构,还是感情基调上,都不输唐宋名家,而且纳兰性德的这首边塞诗,也有自己新颖独特的地方,无疑是一首佳作。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词作家之一。清词被称为“中兴”,像顾贞观、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人,都是清初词坛名家,著名词论家王国维先生,对纳兰性德尤其推崇,曾在《人间词话》中论及纳兰性德的词作,盛赞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虽然王先生的话有些过誉,但纳兰词的影响力,也是不凡,其实王国维之所以这样推崇纳兰词,无疑与他一贯的文艺理论和鉴赏风格有关,他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真感情、真景物,便是他推崇的“境界”二字。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词的上片,以广袤空旷的塞外之景,突出了荒凉凄冷的气氛,读来凄婉哀怨,给全词笼罩着一种低沉的基调。词的首句,恢弘大气,一种历史兴亡感扑面而来,说“今古河山无定据”,从古至今,万里江山属于谁家是没有定数的,彼时的朱家帝王,此时的爱新觉罗氏,朝代轮回不会因人而改变。可见,纳兰虽然身属权贵之列,但却有着清晰的历史认识。这一句词虽然简单,却“写出了兴亡”之感。
接着,他从这古今兴衰、山河无定的感伤中走了出来,描绘出了眼前所见之景,“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这是现实,是塞外营地的景象,在军营的号角声中,一队队壮士们,横刀立马,来回操练,这种壮观的景象,带给人一种苍凉又紧张的氛围,而且,虽然写得是眼前之景,可是古往今来的战事,仿佛尽皆写出了,历史不就是在这样频来频去的战声中,你方唱罢我登台吗?
然后一个设问,将塞外荒凉的自然景象,呈现了出来,说“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放眼望去一片荒凉的塞外,除了军营之外,几乎无一处人烟,这荒凉景象想向谁诉说都不能够。平沙万里,西风飒飒,只有几棵枫树,被西风吹红了叶子,充满了衰败景象,这满目的荒凉犹如词人满心的忧愁,能令人陷入深深地沉思之中。
纳兰性德这首词的上片,有议论,有写景,也有抒情,但绵密流畅,不事雕琢,结尾以景言情,极易引起人们的思考和伤感,这也为下片作出了铺垫。下片依然是一种哀婉伤感的情绪,有景有情,与上片遥相呼应,不似一般边塞诗词的套路。
下片首句说“从前幽怨应无数”,从词意来看,这是暗用了昭君出塞的典故,当年王昭君出塞之时,一定是满腔幽怨无处倾诉的吧。王昭君是古典四大美女之一,但是她的形象中,往往有着爱国的色彩,或许她并不知道,因她的牺牲,换来了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和睦,可和亲之事,多少带点不情愿。
而身为侍卫的纳兰性德,他也有一腔爱国情怀,可惜的是“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昭君远离故土,与匈奴和亲,最终成为一抔黄土,杜甫不也说“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嘛!所以纳兰性德的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情怀,最终的结局,仍然是青冢黄昏路,显得凄凉又无无奈。
所以他说,“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自己对心中理想的这一往情深,究竟有多深呢?词人不明说,只用“深山夕照深秋雨”七个字来,看似写景的背后,实则是词人内心凄凉的答案。深山夕照,已然有苍茫落寞之感,深秋之雨,又带给人无限寒意,这两者叠加,正是词人的心情,也是词人情深的结果,这种含蓄深婉的表达,极其耐人虚无内,也为全词留下深深地余味,让读者不禁为之一叹。
从整体上来说,纳兰性德这首词,以出塞所见之景为载体,将那种无限凄凉的感情寄托其中,有词人的理想,又有词人的感叹,情与景的融合,更是手法娴熟,妙绝无比,即便放之于唐宋时期,无疑也是一首佳作。
《出塞书》 梁晓阳 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梁晓阳,广西北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玉林市作家协会主席、北流市文联主席,有作品在《花城》《中国作家》《天涯》《美文》等刊物发表,出版有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长篇小说《出塞书》等多部。曾获首届三毛散文奖。
你有没有试过,走进一本书的世界,仿佛自己就见过了很多种人生,无关年纪,无关际遇。
我遇到了。
作为一名虔诚的读者,我满怀期待地翻阅着眼前这本厚重的书——《出塞书》。
《出塞书》作者梁晓阳,是一位生长于桂东南地区,具有扎实文字功底,并且热衷于文学创作的作家。他笔下的《出塞书》,跨越了千山万水。
内陆到塞外,有多远的距离?上万公里。
为何热爱?因为塞外那里,有着作者另一个家,那是他的第二故乡。
曾经。他满怀期待出走塞外,最终于远方遇到“故乡”,并坚定地热爱上那个遥远的故乡。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动力或者信念能让一个人十几年如一日,不知疲惫地万里奔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作者的诗和远方在新疆,那里有亲人,有亲人的故事,有说不尽的百态人生。
那里,是其妻子“阿依”的家,是“阿依”父母努力认真顽强生活的地方。自从作者走进那里,那里便也成了他的家。
那片包容的土地容纳了“阿依”的父母,也包容了许许多多和“阿依”父母一样为了生存而奔走新疆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地方动荡不安之时,遥远而辽阔的新疆,成了一些居无定所的人们的避难所,也成为他们心中还能重新找到希望的地方。老一辈人深谙“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所以他们在离桂万里之外的新疆找到了新的天地,在不断攻坚克难中寻找到了新的生活。
“这里是离广西万里之遥的伊犁河上游,是吉尔尕朗河畔,是新源老马场。”深入伊犁后,作者宛若发现了新大陆,“稠稠的糊糊顺着嗓子滑下去,温暖而满足的感觉从喉咙里升上来。”最称心的食物就是最美的佳肴,愉悦的心情下,目之所及都是美景,味蕾触碰到的食物都是美食。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来说,西北边疆的那片地域显得新奇而陌生。在南方,每年潮湿的回南天,炎热的盛夏,湿冷的冬天等,难免让人感到不适和不安,加之日常生活琐碎和工作的负累,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生活压力及恐惧,作者亦不能幸免。他从这样的际遇中走来,从求学到工作,在个人的理想主义和家人的殷切期盼中不断努力和挣扎。他也曾试图寻求平衡点,却发现理想和现实始终差距甚远,只是,作者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并且敢于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
跳脱文本,以作者的人生历程投射我们自身的成长足迹,不也同样相似吗?少不更事的年纪,我们也曾夸下海口,做过弥天大梦,长大后才发现,那些遥不可及的梦的背后,都是现实带给我们的刺痛,被生活的荆棘丛扎得千疮百孔之后,我们都成了那个因为知道痛的滋味而畏惧痛的人。于是,许多不敢对生活有期待,不敢对未来许愿的人们臣服了,认命了,在远离梦想的地方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甚至以为这世界的半径似乎只有从蜗居的一隅之地到单位的距离。
人们常说,为了生活,我们才过着这朝九晚五的生活,但这一过程,又仿佛正在渐渐侵蚀掉人们活着的斗志,不敢谈理想,甚至不敢有所期待。诚然,作者也曾受过这样的困扰,“当我在许多个深夜里写着‘同志们’,写着‘召开这个会议的目的’,用排山倒海的语气写‘一二三四五’这些部分的时候,我似乎看不到自己了,我变成了一架文字机器,从他们下班后,我就开始吭吭哧哧地运动着,一直响到深夜两点,有时候甚至响彻通宵……”
书中很大的篇幅描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年少到成年,从求学到就业,从单身到成家,等等。人生中的每一重要时间节点都在书中有所呈现。“那是一个全民热读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年代。”作者从初一开始就沉迷于武侠小说,于是,他成了一个“想入非非”的人,“它们实实在在地写到了亘古苍凉的西域,写到了明月云海下的天山。这些书里的人物和描写,对一个当时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又生活在炎热逼仄的南方少年来说,自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魔力。”也许是把精力和兴趣都分给了文学,也难免落下了学业,以至于作者的求学路并不顺畅。父亲希望他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走上仕途,光宗耀祖。在老一辈看来,仕途应该是孩子跳出农门最好的途径了吧。
作者在回应父亲期待参加工作的那前半段时间里,一直一丝不苟,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那份工作不仅能给予他和家人生活必需的经济来源,也是父老乡亲的期盼,是作者有可能在仕途上走向光明的一个机会。“乡镇书记,那是我老家的人视为大官的职位,因为他们办一点事都要找村委会,村委会总是说要等书记镇长研究了才能办……”
此后,也算不负家里所望,凭借着扎实的文字功底,作者顺利进入行政系统,从事了撰写材料的工作。但,久而久之,作者仿佛迷失了方向。行政工作于作者而言,越来越令他疲倦。他不得不在自己的岗位上爱岗敬业,但另一方面,他又想试图寻找到另一处净土,能够容得下他,容得下他的天马行空,容得下他的“想入非非”,还有空间能让他肆无忌惮地抛开柴米油盐的困扰,延续高中时未做完的文学梦。“我期望寻找到一个既能体现自己写作才华也能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地方。”
于是,一个对于作者而言,曾经只是出现在地图上和书本中的地理名词,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他的生活,那就是——新疆。
新疆,一个听起来遥远的地方,那里装着作者的梦,那里是他灵魂的栖息地,是他的诗与远方。这是他融入新疆的怀抱后释放出来的最真切的感受。
与妻子“阿依”结婚六年后,作者与妻子第一次踏上回新疆的旅途。从南宁出发一直北上,再从郑州开始西行,“一个‘7’字的旅行真正开始,一种人生迎来转折的感觉再次浮上我的心头。”
“旅程刚刚开始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一会儿想到此行的目标就是关山万里的塞外伊犁,我一生中第一次走这么遥远的旅程,带着探望亲人的愿望,还朦朦胧胧地带着一个梦想,还有一种逃避的心理,心中不觉涌起一种易水壮士的悲壮。”也就是这一次旅程,真正重新燃起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也打开了他重新定义梦想的新视野,更让他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时常认为,能怀揣着期待生活的人是幸运的,诚如新疆对于作者,那不是一种任务式的迁徙,而是一种治愈式的复原。“我来到了伊犁,就在新源老马场上,面对这个博大而且陌生的草原世界,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于此而言,作者何其幸运,伊犁这片辽阔浩瀚的沃土足以滋润他的梦想,足以让他能够放下生存的负累,追逐那尘封多年的文学理想。作者一去到那里,就爱上那里,从此以后,他真正开启了往返于桂新的转场,并且一直坚持着。“想着我在南方遥远的家乡,真是不可思议,我曾经为了来到这里做了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梦,然后一个月前,我和阿依经历了漫长的旅程,来到(阿依说是回到)了眼前这个我逐渐喜欢上的地方。”
燕子南飞是为了取暖,作者的来回跋涉又何尝不是因为找到了方向呢?作者用笔触描述了另一片遥远地域上生活着的人的百态人生,于读者而言,那不仅是一种文本分享,更是一种间接经历,那片我们或许一辈子都不曾有机会涉足的土地,那些或许我们一辈子都遇不到的故事,就切实地发生在另一些人的命运里,那么遥远,又那么真实。而作者,他仿佛肩负着一种更深重的使命,他通过敲打键盘,将故事变成铅字,带着村里人的故事走向更辽阔的地方,那些命运的与众不同,那些生命的生生不息,都将被插上翅膀,跨过山河,来到读者眼前,呈现祖国山河风光,也呈现平常普通命运的与众不同,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平凡而伟大吧。
带着热爱出走,带着求知探索,带着敬畏思考,带着初心坚守,眼前的长途跋涉都会变成日后的最深印记,还有那么多未完待续的故事,等着在作者的笔下走向辽阔和长远,读者也有理由期待,守候和感动,其实远方和未来一样,只要脚步不止,总有一天能抵达。
(作者简介:庞尉婷,女,供职于左江日报社,有文艺评论及散文作品等在《左江日报》《崇左文艺》《北流文艺》《甜乡》《红豆》等报刊发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