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15: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品酒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品酒观后感主题,如品酒体验、酒文化、酒的品质等。明确主题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品酒背景,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使用恰当、生动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可读性。以下是一些语言表达方面的建议:
a. 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形象感。
b.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保持文章的正式性。
c. 注意词语搭配,使句子通顺、富有节奏感。
4. 观点明确:在文章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对酒的品质、口感、酒文化等方面的看法。观点应具有独特性,避免与他人雷同。
5. 结合实际:在论述观点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如品酒时的场景、感受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一些与品酒相关的名言、典故或资料,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的学术性
作者:肖炎方
湖北荆州作家张卫平,下过乡,做过工,扛过枪,发表文章无数。他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酒海大沉浮》被多家报刊连载;在全国酒文化遗址保护大会上发言《文献传说与文物辉映下的中国酒文化》,后发表在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会刊《传统.文化.生活》。
荆州某刊物曾为张卫平开办了“名人与酒.卫平专栏”,为我们讲述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与酒的故事,文章酒趣纷呈,人物性格各异,既有闲情逸致,又有人生经验,文化涵养厚重,发酵因子重生。那时,我还以为他自己并不怎么喝酒,只是为写酒而强说酒,为作酒文寻找酒的感觉,酝酿酒的氛围,渲染酒的文化,让众人乐乐罢了。那段时间,我每周总有两天不喝酒,因为每逢周末捧读着卫平专栏,我就醉了——醉翁之意全在酒了。
这几天,我又天天在看酒,羡酒,尝酒,品酒,醉酒,醉倒在张卫平的随笔集《对酒当歌》里。谁知,不拿笔不能动,处处佳妙无双,满纸整篇可圈可点;一篇看完了,不想翻第二篇,还想再读第一篇;然而,第二篇又像下一座山,下一个景点吸引着我,我终于克制狼吞虎咽的毛病,每天细嚼慢咽几篇,每天醉眼朦胧,醉里挑灯看卫平。我和过去的文学青年、文学崇拜者一样,爱美,爱摘抄,爱剪辑;告诉你,张卫平的《对酒当歌》,比之当年的酒专栏,滋味更浓,书里书外酒香四溢,处处可摘抄,张张可剪辑。
我读过的所有书,序言大都是名家所作,当然也有自序的;张卫平的《对酒当歌》,序言却是儿子张旗所写,可谓罕见。儿子虽由文学少年已长大成人,如今在大地方干着大事业,仍然是父亲的第一读者,仍以能从父亲电邮而去酒文中闻到酒香为快慰,并且非常欣赏“一个学历不高的文化人生动地讲述着李白们的酒人酒事酒情,反映出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辉煌与悲哀,进而充分展现中国酒文化的魅力”。儿子在序言《父亲好酒》里写道,父亲过去总觉得“喝点酒反而是心灵最安静的时候”,可“年过半百,事业再无攀登之时,家庭孩子生活本来安静了,父亲喝的酒却不香了……依然生活在酒的世界里,不是用口品,而是用笔写。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喜欢父亲这样的状态”。这是父子对生命的礼拜,是对酒文化的崇拜。平时过年儿子就从京城赶回家给父亲斟酒,看他喝酒,也端杯陪他。父子在京荆两地互鼓励,竞写作,对酌酒,这将成为中国酒文化父子情的佳话而进入别人的书中,或载入史册。
文如其人,酒如其人。酒在中国,历来作为感情的载体。神奇的琼浆玉液里既有酒香,更蕴涵智慧。文学家说,酒能激发灵感,外交家亦然。酒,常常使诗人与艺术家进入情感喷发的境界。李白喝酒是浪骇,杜甫喝酒是郁闷,陶渊明喝酒是逃避。酒场如战场。酒徒傻喝,聪明人智喝。冷成金说:“侠无酒不显其壮,酒无侠不显其烈。”张潮说:“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侠借酒气,酒助侠胆;因此女人,友情,悬念和酒构成了古龙武侠小说四要素。王蒙说:“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神州大地多琼液,大块文章乐未休。”酒中有文,文中有酒,酒与文人,几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乔冠华嗜酒如命,饮酒如水,像李白一样,“酒杯一端,文思如涌;一口下肚,运笔如有神”;所以,当年重大国际时评,包括毛泽东写给外国元首的贺信,多出自于他手。文人爱酒,酒是心灵的解脱;政客爱酒,酒是政治手腕,是政治工具;君王也爱酒,用酒沟通君臣的关系……这些有关酒人酒事酒情的精辟论述,作家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书中随处可见,如同鱼戏莲叶间,情理互现,情趣无限。
楚庄王一鸣惊人,都以为是臣子冒死谏言所为,其实是他因羽翼未丰,内忧外患,如操之过急,内斗不过重权在握的老臣,外战不胜如狼似虎的邻国,只能装出一副沉溺于鼓乐酒色之中的样子,暗中积累力量。天下人皆知刘备韬光养晦,有谁知楚庄王亦韬光养晦叶灵凤说鲁迅“躲在酒缸的后面,挥洒着他艺术的武器”;冯乃超则道:“是常在幽暗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我从不安分顺从,一向爱钻牛角尖,爱唱反调,爱求异思维,可《孔乙己》教过多少遍,却只知鲁迅抽烟厉害,却从不知道他喝酒;只知《孔乙己》是一把刺向封建科举制度的匕首,却从不知道“。他用一个落魄书生的一生,表达了自己对酒的亲近理解却又拒斥的情感”。是张卫平告诉了我,让我从《对酒当歌》一书里获得了很多知识。《对酒当歌》闪着知识的光芒,更闪着作家思想的光芒。
中国人喜欢读故事,对未知领域特感兴趣,所以宫廷戏很走俏;中国饮者无数,但对帝王将相、大文豪、大军事家、大外交家们的饮酒则知之甚少,本书即可满足你。除了人们熟知的《王羲之:醉写天下第一行书》、《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毕卓:今朝有酒今朝醉》、《楚庄王:纵横捭阖酒助战》、《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柳永:人生得意须尽欢》、《刘邦:醉唱“大风”赴“鸿门”》、《李白:将进酒,杯莫停》、《苏轼:把酒问青天》等等,还有许多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传奇。
《乔羽:三次败倒石榴裙下》,为何醉也!何以得知他在荆州饮酒时,诉之于张卫平也。乔羽来荆州,听说老婆临时决定不同行了,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又可以喝酒了。”来了,城南城北,都是农家小院农家饭,虽然已年届80,却一直嚷嚷着酒没喝好。推杯换盏之中,词坛泰斗语出惊人:不要与女人喝酒!
我只知自己以前是憨喝,笨喝,苕喝,干喝,傻喝,看了张卫平《对酒当歌》,才知自己白喝了几十年。
最近看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徐贵祥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以前听书听过这部小说,感觉小说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有血有肉。小说描写的风景优美,仿佛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徐贵祥在这部作品中,写了沈轩辕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个性运筹帷幄的多重身份的主人翁:他既是我党地下工作的领导人物、又是临危授命的陆安州行政专员兼少将警备司令。为完成抗击日军的侵略任务,他又以有学识有尊严的江南儒商身份和才干赢得日军松冈大佐的信任,担当起陆安州汉奸政权的市长。而沈轩辕的副官、汉奸武装桃花坞自卫团头子方索瓦更是“神通广大”,他“缘于信仰深处”的“汉奸”表现,既对自诩深谙中国人心理、欲“以中国人治中国人”的松冈之形象做了铺衬,又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精彩绝伦的“卧底”英雄。在沈轩辕们施展雄才团结组织群众、分裂瓦解敌人的努力之下,终于形成了国、共、伪、匪、民各方合力齐心抗日统一战线的态势。
徐贵祥在这部小说里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非常客观地写好我们的敌人,把日军司令写得个性鲜明、写得形象真实、刻画人物深刻。陆安州驻屯军司令官松冈大佐,因为有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经历,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熟悉超过了很多中国人,他平日放下军刀、穿着中式绸衫在驻屯的陆安城里散步,访问当地士绅,与他们谈论诗词歌赋品酒品茶。他需要身边的奴才式的中国人,但他内心里鄙视他们;他喜欢同体面的、有主见的,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交朋友。这个酷爱中国文化的日军大佐,又是最残酷而忠实的军国主义信徒,他的种种奇怪言行举止都是符合其人格心理、精神信仰和现实的。
看小说,故事要好看,情节要曲折才吸引人,人物形象要鲜明个性,语言要有特色,这样才能吸引人坚持看下去。这部小说都具备了,值得一看,一旦开卷就会欲罢不能,想一气呵成而后快。喜欢革命历史小说的人可以看看。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