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何以中国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20:15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何以中国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何以中国读书笔记作文注意事项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作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提高写作能力。以下是一些写何以中国读书笔记作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主题
1. 确定文章的核心观点,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结合实际,以“何以中国”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二、丰富内容
1. 广泛阅读,积累素材,丰富文章内容。 2. 引用经典文献、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自己对“何以中国”的理解和感悟。
三、结构合理
1.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何以中国”的背景,提出文章观点。 2. 主体部分: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层次分明。 3.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升华主题。
四、语言表达
1.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避免语病。 2.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3. 适当引用名言警句,提升文章的内涵。
五、格式规范
1. 标题:简洁明了,突出文章主题。 2. 字数:根据要求,合理控制字数。 3. 间距:段落之间

读书笔记|中国何以强

为扎实做好2017级新生学风建设工作,学校在“新生书单”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了“阅读•分享•求知”读书笔记评选活动。2017级全体新生撰写读书笔记2400余篇,经各学院推荐,征集参赛作品85篇,学校关工委老同志担任评委,经过文章查重和严格评审,最终确定特等奖1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17名。其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作品,将被推荐至《天津外国语大学报》和学校官方微信平台予以刊发。

自2013年起,学校已经连续5年开展“为新生推荐一本书”活动,2015年在“新生书单”的基础上推出“七个一”暑假作业,2017年《坚持立德树人,打造‘天外书单’学风精品项目》荣获天津市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优秀结项,“天外书单”项目已成为一项有基础、有活动、有表彰的文化创新项目。

近日起,学校官微将陆续刊发获奖读书笔记,以飨读者。希望获奖同学以本次“新生书单”评选活动为契机,自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带动身边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阅读、科研习惯,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在阅读中开启美好未来。

中国何以强

作者:韩笑

院系:英语学院

班级:170104班

阅读书籍《苦难辉煌》

无意间在爷爷的书架上瞥见了一本仅看书名就令人颇感震撼的书,名曰:《苦难辉煌》。于是怀着莫大好奇心从书架上将其抽下,扉页是爷爷的题字:“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2014)”。感动之余,决定精读,由是自问:中国何以强?

此书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中共早期起步之艰难,发展历程之艰辛;在内忧外患中绝处逢生,在历史的选择中奋起。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筚路蓝缕,终为中华民族赢得新的生命。其间历经世人无法想象、常人无法面对的苦难,但无数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仰,坚韧的品质,坚决的智慧,终将苦难书写成为照耀东方的辉煌。作者运用大量史料,从多种角度,纵横向同步描述,细致且相对客观地刻画了中华大地上曾经的混乱年代。尤为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大量取材,生动形象地凸显了各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从混乱繁杂的事件中清晰地挑明了各重大事件间的关联及其影响。对于一部并不薄的局部现代史书而言,此书叙述史实翔实丰富,论述观点鲜明新颖,可谓难得。

而我特别推崇此书的原因自然远不止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更在于这段对中华民族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本身。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确实从名义上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实被窃取后,虽由北洋政府统治,实则是军阀间的混战。在国家如此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联手北伐,却在北伐即将成功时遭反革命势力迫害,危在旦夕:外部受反革命势力排挤,内部几经挫折后军心不稳,上层受共产国际控制;而后又不断受到各系军阀、国民政府的连续打压和围剿;国难当头,暂时放下自身利益,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之后,再度奋起反抗反革命统治,最终解放全中国。其间千难万险,中共几度濒临覆灭危险。但她终究还是以顽强的生命力坚持下来,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曰“历史趋势之必然选择”。中华大地千年以农耕文明著称,而基于此,国家的主体必然属于人民。无论是先秦的奴隶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还是孙中山先生试验的资本主义共和制,都不适用于广大工农为主的中国。因此,社会主义能在中国生存,不如归功于共产主义的历史选择性。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极具前瞻性地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曰“中共党员之智慧”。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之初,受众大多为有志气有抱负的知识青年。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和核心成员,大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甚至许多人都有留洋经历,接触过最为先进的思想理念,而主要负责军事的将领也不乏黄埔军校和保定军校的高材生。中国共产党有着极高的集体智慧,与毛泽东思想相得益彰,共同铸就了中共优于其他组织的核心力量。在人数少、装备弱、补给不足等硬件劣势之下,能多次书写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与共产党人机智灵活的生存智慧密切相关。

三曰“中共党员之坚毅”。与国民党条件待遇相比,中共的条件着实令人望而却步:缺乏枪支弹药、缺乏衣食粮草,不但没有工资俸禄,还有不少政治委员身兼数职,一边养家,一边为党筹集经费。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吓退年轻的共产党员们。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对手,他们从不畏敌,而是不断地奋起反抗,突破了对手一道又一道封锁线。他们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克服了物质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压迫。面对暂时的失败和挫折,则是能屈能伸。此非胸怀大志而坚毅之人可为乎?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可谓风谲云诡。一百年的风雨飘摇,一百年的苦痛挣扎,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之时落定尘埃。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更在于,她不仅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独立,更带领新中国实现了富强。以一如既往的智慧和坚毅带领中国人民历经万千考验,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强的势头立足当今世界之林,甚至成为了堪当重任的大国。但是中国在发展的同时,世界更是在一刻不停地更新着。中国何以立足世界已由时间做出考验,经得历史证明。而中国何以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益强盛,获得长足发展,则是时代对我们新一代的考验。

历史不过是时间转动的产物,其本质是不过是前人所为之事。但历史之所以在人类文明中占有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更在于它对后人能产生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能取得今日的成就,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当归于“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时代的创新精神”。而在今日,时代创新精神更是尤为重要。

我们作为大学学生,是正在积蓄学识,以便在不远的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代的新生力量。而作为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我们所要思考的,不拘囿于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完善祖国专业人才队伍,更要以国际眼光和全球视角审时度势。这既需要我们有强大的知识储备作为根基,也同样需要时代的创新精神作为推力,加辅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致力于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于昨日而言,中国之强源于忠良志士;于明日而言,使中国强,当归于我辈之责。

来源 | 学生处

纪录片《何以中国》观看笔记

《何以中国》站在考古学搭起的阶梯上,随着考古学家的脚步,做万年的时光旅程,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起源与发展,探索对于和平统一的刻骨记忆,凝望在5000多年以前,形成的一个称作“中国”的共同体。

1.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距今一万年的陶罐,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炊具),表明人们可以粒食和蒸煮的方式加工食物。

2.“上山文化”: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陶器较一万年以前有所不同,种类较多,越来越精细,距今11000至8500年。

3.河北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北方最早的定居聚落,出土的打削器,工艺成熟的细石器,以及大量动物骨骼,表明采集与狩猎,仍是获取食物的重要手段。磨盘,磨棒和陶器的出现显示食物精细度和加工烹制已开始普及。

4.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发现“碳化黍”,说明8000年前黍成为最重要旱作品种,出土的“玉耳饰”,后来中国发展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玉文化,此为重要先声。

从小型流动的狩猎采集人群发展成为规划有度的大型村落社会。

5.“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饰品”,“骨笛”,各类木器石刀等工具,干栏式建筑,小桥流水,饭稻羹鱼,水稻栽培和家禽饲养让生活多了些精致的追求,优雅精美的饮食器具制作出来。距今约7000至5000年。

6.“仰韶文化”:早期称“半坡模式”,“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距今约7000年至6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得以显著发展。半地穴式房屋,生则同居,死则同葬的血缘联系。陶器最具有代表性的“象生”图案是“鱼纹”,“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独有的图案。彩陶大范围的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是史前的艺术高峰。出土一套绘画工具,迄今为止最早的一套完整的仰韶文化绘画工具。“陶埙”出现。关中平原和河南西部灵宝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

7.“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遗址”:以饮食、宴享的成套器具为媒介构建的礼仪,则是大汶口文化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开启中国特有的礼制,以配玉和玉兵器的数量,区别身份,成套的陶器组合,区别社会地位。距今5000年左右。

8.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出现大型建筑遗址,距今4700年左右,先民们凭着仅有的石制木制工具建造出来,中国木构建筑传统特色已展现。

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在江汉沅澧间扎根,农作数千年,由于人口增多,交流频繁,且河湖交错洪涝频繁,一个个规模庞大,人口集中的古城在湖沼边缘的平原地带拔地而起,成串联之势。通过仪式性的联盟,公共性的协作,层级城市体系构建,创建了一个个稳定的区域性政治联盟,造就一方强盛。

9.“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从大汶口文化脱胎而来并迅速发展,不再是大汶口时代那样营建以血源原则安排的大规模族人聚居,表明城内的居民已处于杂居状态,最初的城市生活开始了。

“两城镇遗址”:在4000多年以前已建成,现在所能看到面积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之一。

两城镇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心聚落,作为当时最发达的工业产品“陶器”具有巨大的产量和复杂的器类,“蛋壳陶”代表当时最顶尖的陶制技术,现在工艺都难以复制。

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城市产生频繁的交换至商贸活动,便产生了制度和权力,以便管理。随着社会城市的产生,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玉器是当时的高端产品,大部分玉制礼器大多出于祭祀遗迹中或中心部落,专供上层或仪式使用的奢侈品。“王”的身份阶层已经产生了。古国时代已迈入文明的门槛,成为东亚最早的区域性国家。

所有的地区都在不同程度的参与着此后作为“华夏文明”的整体构建。黄河之水奔腾而下,“中原”即将成为新的时代引领者。

10.“陶寺文化”:距今4300年前的古国“陶寺”,“山西临汾陶寺村遗址”,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墓葬,表明社会分化相当严重,权贵们的大墓中融汇四方之风的华美器具,新创的彩绘陶盘,绘有“龙”的图案,具有特殊意义。出土的“红铜铃”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金属乐器。“金石之声”时代即将到来,铜与玉石合鸣,正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明的重要内涵。

11.“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在此时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转变,开启了以铜礼器为核心,政治与伦理秩序合一的三代文明。

1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这是夏都“斟鄩”,夏朝是王权世袭的开端,“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青铜钺”,有军事统帅权的首领所持,标志着青铜文明开始。距今2000年左右。

二里头的崛起是“中国”这个文化共同体内第一次出现超强的政治文化核心,呈现融合集中的“王朝气象”,这一文化核心正处于周人所称的“中国”,影响波及四方,确立了中华文明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点,从此历尽沧海桑田,永不离散。

13.“三星堆遗址”: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镇,出土“人神合一像”“青铜面具,金面罩,青铜神树,青铜鸟族神像”等,呈现出距今3000年的“神秘古蜀”,三星堆人对商礼制体系中中原独有的青铜范铸技术的应用,表现自身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见证中国多元一体交融汇聚的缩影。

14.殷商: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玄鸟子孙成汤得天命,约公元前1600年前在山西“鸣条之战”中击败夏王桀,在河南郑州建都城,称之为“亳”。郑州商城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礼器组合、兵器、工具,工艺精湛,已发展成为最尖端的大型青铜器铸造技术。从武丁时代开始,(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中国拥有迄今可以确认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最早的马车。象形文字,是商朝的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15.周礼天下:

商以农为本,夷狄以牧为生,周人的祖先曾摇摆于两种生活方式之间,商人把他们视为夷狄一伙,却又常常遭夷狄侵扰。古公亶父成为周人首领时族人劳作,家有余粮,安居乐业,却又遭夷狄抢杀,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往岐邑,在此起城郭筑屋舍,务农事,成为商邑西陲小邦。以仁德得人心的周,逐渐强大,在商王的授意下承担起为商治理西土的角色,被封为西伯。此时的周开始与东方诸侯联姻,试图融入中原社会。

16.周文王姬发秉承祖父理念,笃仁、敬老、慈少、礼贤,前来归顺的人越来越多,周的强大引起商王的忌惮,文王被囚禁于羑里七年,经周人多方奔走,才得以释放,回去后继续修德正,积聚力量,为伐商做准备。

17.武王伐纣:武王姬发即位后修建镐京(西安),又称“丰镐”,“宗周”。克商之战称为“行天之罚”。陕西临潼零口镇出土的利簋(青铜簋,用以记功并作为祭祀祖先的礼器)底部铭文,记录了武王伐周的事件。

商朝以灿烂的青铜和完善的文字体系,将中华文明推送到新的发展高度,但商的覆亡也说明对神权的独占以及大规模的征战和杀殉已经不足以威服四方。

周王克商后与周公商议,周人身份和疆域的转型,决定营建洛邑。成王即位后,在周公召公的辅佐下,完成了武王营建洛邑的遗愿,自此“镐邑为宗周,洛邑为成周”。这里是周人以“天下”的视觉确立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的核心,位于天下之中的宗土国“中国”。

18.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镇的“何尊”是周室贵族“何”,为纪念成王的训诫和封赏而作,底部刻有铭文,首次提到“中国”二字,这是看到最早的以文字书写的“中国”之名。

周初分封诸侯国71个,其中姬姓53个。不同族群在周人统治下融合,将根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与国家治理密切联系起来,使得家国一体。

从周穆王、共王开始,以“食器”成为新的礼器体系主流,代替商以“酒器”为主的青铜礼器系统。“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被寄予这些世俗色彩浓厚的青铜礼器中,物化为“礼制”。

19.平王东迁:西周至幽王时,东西方战略布局的失衡,暴其弊端,申侯以女儿申后和外孙宜臼被废一事为由,联合曾国与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此后,平王迁往成周(洛阳)。

20.秦的崛起:在周由盛转衰的同时,西陲小族“秦”进入周王室与东方诸侯的视线。秦人早期的历史几乎重复周人先祖的道路,从艰难求存于西戎之侧,到为周王室守卫西土,幽王被杀时,秦襄公曾带兵相救,后又以兵护送平王东迁而封为诸侯,并赐以岐西之地。自此,西边的秦国开始崛起,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角,并开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春秋时,秦武公所铸的“秦公鎛”上刻有铭文记载,“华夏”这一文明体的概念自此确立。

21.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扰攘五六百年,历史上称为乱世。然而,此时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碰撞和融合,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严格法度,推行郡县,编定户口,实现“书同文、车同轨”,覆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全方位的改革,推动秦国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使国力强大,以关中平原为中心营地,分别向北,西,南三个方向直指剑锋,随后东出函谷,匡合天下!

22.一统天下: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赵,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三晋的强兵劲弩,楚的坚守抵抗,齐的合纵连横,燕的舍生忘死…秦终结了数百年的纷争,延续和实现了周的家国理想,将华夏九州推入统一多民族的伟大时代!

人聚成邑,邑聚成国。经夏商周而历秦汉,生长在世界东方的古代中国文明,跋涉数千年岁月而来,历尽霜雪而初心未改,创造出了灿烂盛大的中华文明!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