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大街》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21:11

怎么写《《大街》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街》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对某一情节的感悟、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等。
2. 概述作品:《大街》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简要介绍作品背景、作者、主要情节等,让读者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 表达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大街》的看法,包括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对人物性格、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观点。
4. 分析论证:在表达观点的基础上,要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如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描述具体情节等,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5. 情感投入:读后感作文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感动、共鸣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作文,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阐述观点和分析论证,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8. 观点独特:在众多读后感作文中,要力求观点独特,避免千篇一律。可以从不同角度

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作者:惟 见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然而,全球化浪潮下,今天语言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所有民族,都有无尽的记忆与传统渐渐被我们忘却。但语言就如生物基因一样,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以下简称《东言西语》)可以说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

郑子宁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语言不是来自实验室 而是生猛的日常生活

《周易·系辞》中有两句名言一直被征引:“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人们用这两句话时,落脚点往往在强调语言无法完整、准确、透彻地传递意义,于是扬意义而抑语言,而忘了前半句语言面对文字时,也同样具备自己的“寸有所长”。然而语言面对不能尽言的文字,是否真有所谓的优越感呢?这在中国恰恰相反,自秦朝开始,中国实现了“书同文”,文化、政治的大一统由此奠定,古代人口的流动性不强,各地方言走出故乡百里恐怕就难以交流,人与人的无碍沟通,靠的是统一的文字体系。读音可以不同,文字还是一个,会各地方言,不妨碍是个文盲;学了文字,才称得上知识分子。所以,哲学认证的意义至上和政治认证的文字至上,就这样把语言贬低成了“齐东野人之语”,只在“礼失求诸野”的时候,才偶有一点“采风”的价值。

一些立足意义本位或文字本位的学者,将语言学这个领域经营得枯燥乏味,他们的办法,仿佛把鱼捞到案板上研究它怎样游泳,而忘记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如赵元任、吕叔湘的学人传统,都是擅长把学院式的知识和道理拉回到常人身边,让人感觉语言的道理,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

郑子宁不是语言学科班出身,反倒是接续了这个传统,有机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他自称从小生活在吴语区和江淮官话交界的一个普通话家庭,所以对复杂的语言环境有与生俱来的体会。中学时,他偶然读到郑张尚芳的《上古音系》,从此步入方言学和音韵学的领域。他曾考虑是否以学术为业,但他最终选择了自学。幸好语言这门学问,新知不是来自实验室,而是生猛的日常生活。他像考古挖掘大地一样深入挖掘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现象(又有什么文化现象是与语言无关的呢),阐释现象下面隐藏着的深远文化信息。他在《东言西语》中,关注普通话与拼音,方言与古汉语,涵盖中西各种语言文化现象,耕耘在语言学的田野现场。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以一个很小或者富有争议的角度切入,深入探究问题的本源,而行文又轻松易读。

非科班出身,并非意味着其结论就不科学、不靠谱。许多所谓科班出身的学者,其学术结论也未必靠谱多少。关键是,语言学与生俱来就应该有草根气息,筛去了草根气息的语言,还能是语言本身吗?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哪个建房子的人会把家建成虚无缥缈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语言学三个字,听上去比文学、历史学甚至哲学都显得更为曲高和寡,但语言不就是说话吗?我们言说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我们曾有过的生活。

全书分五章:《普通话与拼音》《方言与古汉语》《语言与文化》《姓名与称谓》《异域与新知》。《普通话与拼音》一章,涉及标准语的流变、汉语拼音化、协和语与克里奥尔化、黑话等方面,比如《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台湾腔为什么这么“温柔”》等。《方言与古汉语》解答了许多人的疑问,比如“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等。《语言与文化》一章颇有考据趣味,看完这一章,才知道许多人爱吃的卤煮最早是甜的。《姓名与称谓》一章读来甚有趣味,《如何避免起一个烂大街的名字》《如何起个与时俱进的英文名》更是令人捧腹。《异域与新知》则涉及口音、继承法、元素命名等,也是从细部入手,一步一步将读者带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

语言是载体,是我们交流的工具,然而现在大部分讲语言的书,只见工具,人没有了,生活没有了。郑子宁在分析语言现象时,涉及的民族文化、政治历史、交际心理、社会风尚、宗教信仰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拆字、隐语、双关、歇后语,甚至扣钱的谐音梗,都是看似枯燥的语言学研究本自具足的游乐场。

“合理的阐释”往往是一种意外的巧合

语言的交流属性,注定了它无法教条主义地从几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推出一系列符合逻辑的结论,而是需要对现象进行经验主义的归纳,以大致摸索出一些规律。

郑子宁在文化现象中描摹出语言的许多出人意料的规律。例如语言的使用可能具有多者更多、少者更少的“马太效应”。只要人们在公共场所和口头书面交流中频繁使用某语言的某种变体,该变体就能够演变成为这种语言的标准语,然而一旦这种标准语被确定下来,使用久了,原地域使用它的人就会不可避免地说得越来越不标准,因此语言又仿佛符合二律背反或曰波粒二象性。这是因为,所有自然语言都始终处于变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语发源地的方言也会产生新的变化。但标准语是人为规定的,其变化往往跟不上方言的脚步,结果标准语发源地的人说话就不再那么标准。懂得了这一点,相信除了要参加普通话考试的语文老师或播音员外,其他朋友再也不用为普通话说不标准而“难受,想哭”了。

如果人真的能穿越,语言会是问题吗?穿越到清朝,勉强还能够圆梦,穿越到元明,古人会觉得你口音怪异,而穿越到唐朝以前就比较惨了,运气好会被当作他国来客,运气差点就会被当作外国奸细处理了。

唐朝时,广东属于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当时真正地位崇高的是中原读书人的口音,尤其是洛阳一带的口音。当然,粤语虽非唐朝官话,还是保留了不少中原旧音。在中唐以后,北方陷入长期战乱,岭南却少受北方音变的影响。

作为发展一千多年的汉语分支,粤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远远说不上是古汉语活化石,千年演变之下也让它在很多时候不能还原古诗的押韵。所以,想要穿越回唐朝,说一口粤语也是不太有用的。

郑子宁的文章,都是在有趣的文化现象背后勾连出语言学的分析。他在分析这些语言现象时,立足于音和义的结合在先、文字的联系在后这一现代语言学的基础认识。中国人囿于汉字思维,往往习惯于专从会意的角度解字,虽然有趣,却并不科学。词的引申义是在词的动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约定俗成有了某一含义并在日常语言中普及传承,需从客观事实上予以承认,却不一定非要在字源上找到依据。这种寻找依据的做法,即便偶尔得到“合理的阐释”,也往往是一种意外的巧合。文字学专家裘锡圭先生指出,形声字的产生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就是在形声字大量出现之后,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仍然是不多见的”。由此可见,词与意的最初关联,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清晰确切,仿佛可以在对其音译符号原型的探本中“正本清源”。语言的意义,只能在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中去归纳总结。

许多人往往因“汉字是象形文字”这一错误常识曲为解说,但专业的语言文字学者早已令人信服地论述了历史的、动态的语言形成的过程,望字生义只是一种“阐释学”,与文字发展过程的真相并不对等。郑子宁在涉及古汉语的论述时,往往从音韵和阐释入手,这是把专业知识作为立足点的正道,避免了中国人分析语言文字最常落入的象形陷阱。

有了文字,人类才迈进了文明时代

专业的语言学知识运用于汉语世界,最有趣的结果是对许多象征主义的玄想进行了祛魅。传统文化里经常充斥着一些似是而非的伪古董。例如古诗词吟诵,本是古人辅助记忆的手段,没什么神秘可言,不是用来表演的艺术形式,更不是了不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子宁甚至认为,吟诵的作用原理和以“哔哩哔哩”为代表的网络流行的“鬼畜”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不断重复的语音和乐段配合,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目的。至于方言吟诵,更是清朝以来才形成的新“传统”,因为根据明朝到中国的传教士记载,明朝上流社会的读书人说的都是官话,只有不识字的贩夫走卒才说方言。但今天的吟诵却普遍使用当地方言,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而言,这是假古董无疑了。

文字的产生,的确是文化的重大进步,因为有了文字,人类才迈进了文明时代,那些原来只能靠口耳相传的历史知识和生存技术,才能穿越时空,留存至今。

今天我们回忆传统文化遗产,最为清晰的,肯定是甲骨卜辞之后的文献。此前的历史,如混沌未凿,因为口语时代的那些口传心授之法,早已灰飞烟灭。古人造字,初衷大概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那些靠语言传承的精神成果,但由于文字这一载体并不能真正还原口语的全部鲜活和当时的整体语境,所以对文字的依赖往往让人忽视了语言和语境的变迁,使我们蒙受的文化损失也难以计算。如神话传说、英雄史诗这些口传心授时代的作品,在汉字崇拜的世界未得充分流传。对比极其重视声音而轻视文字的印度,这种文化差异尤其明显:印度留下的大部头史诗、上万首“本颂诗”的思想文化著作,都是口诵传承的产物。西方有关于变乱了人类语言的巴别塔隐喻,其实从语言学中我们便能得知,不需上帝显灵,语言在交流的历史中自己就能变乱了自己。

文字时代人们因忽略了语言而留下的各种疑难杂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说不定可以得到解决。音频技术可以存储我们的语音,视频技术可以保留我们的语境,计算机可以编辑出各种拟声效果。语言学研究在新媒体时代,可能会引爆其全部活力和魅力。就像郑子宁和他的小伙伴们通过给电视剧《封神榜》配上以古汉语拟音而让人们在熟悉的事物面前突然感到了陌生的高能趣味。语言学的日常生活属性,通过高科技的帮助,就在这样接地气的狂欢行为中,重新回到出走了数千年的“存在的家”。(惟 见)

来源: 解放日报

报告文学《绿道》带你感受充满魅力的军旅故事(1)

刚刚过去的“八一”建军节,全面拉开了2018年征兵工作的大幕,又有一大批莘莘学子携笔从戎,即将踏上充满挑战的人生大道。这是一条绿色的大道,大道上洒满阳光,鲜花盛开。这是一条宽广的大道,大道上充满热爱、血性和奉献。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以文字和播音相融合的形式,推出报告文学——《绿道》,讲述了35年前一位高中学子参军入伍,通过不懈奋斗成长为一名优秀中高级指挥军官的从军历程,其中真实生动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坚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投身强国强军的时代浪潮。看故事,听故事,感受充满魅力的军旅故事——我们共同经历的绿道。

题记:

这是一条绿色的大道,大道上洒满阳光、鲜花盛开……

这是一条宽广的大道,大道上充满热爱、血性、奉献……

场景、故事若有相似、类同,不属偶然,也并非巧合,证明在这条大道上,你一直在和他同行……

上篇:底 色

  • 1、泪洒西瓜地

1983年8月下旬的一天。

湖北省随县万店公社的万店镇,烈日当空,热浪滚滚。

这天正是万店逢集的日子,农贸市场上人挤人、车挨车,熙熙攘攘,水泄不通。远远望去,看不到人们的面孔,眼前展现的全是人们头上的草帽,一顶接着一顶,涌动着连成一片,仿佛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漂浮着草帽的湖面。有人说,这时候如果其中一顶草帽着火了,就会把整个万店镇的农贸市场引着,火光冲天。

农贸市场的一角,停着一辆装满西瓜的架子车,车头上插着一个半张报纸大小的纸板,上写:“西瓜,两毛钱一斤。”车子两边站着两位卖西瓜的年轻人。年纪大点的看上去二十出头,另一位年纪更小,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两位小伙子,各戴着一顶因淋过雨水而发黄的草帽,黝黑的脸庞上,一直是大汗淋漓。

时近中午,原本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农贸市场,人流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消退,大街上慢慢地变得冷清起来。

“哥,这样不行,人家旁边三毛一斤的都卖完了,咱们便宜一毛还是卖不动啊。”发问的是年纪小的那位。

“你说咋办呢?谁叫咱的西瓜是泡了水的呢?人家都吆喝着包红包甜,咱敢这么吆喝吗?”当哥的反问道。两人是堂兄弟,家住塔湾6大队的黄家畈村。哥哥叫黄明发,弟弟名叫黄明村。

明村刚满16岁,高中才毕业。两个多月前,他在学校参加完一年一度的大学统考以后,他便回到村里。一时不知干什么好,便被堂哥邀来一起种西瓜。至于能否考上大学的事,他压根就没有抱一点希望。这倒不是因为他在学校表现不好或学习成绩太差。他就读的是公社办的十年一贯制的学校,五年小学五年中学,十年一气读完。自从上学以来,黄明村一直当班长,学习成绩也都在年级排前十名之内,去年还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可是,他们这个公社地处随县的一隅,被周围的山岭环绕,天然形成了一个似乎与世界隔绝了的小盆地,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可想而知,他们这个社办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十分低下,自从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以来,还没有一个孩子能考上大学,别说本科生,就连个大学专科的都没有,所有的孩子,读完十年书便回家种地,几乎没有例外。这就是为什么说黄明村对考大学没有信心和不抱任何希望的原因。

黄明村以前也参加过生产队的劳动,对各种农活并不陌生,但是要说种西瓜,这还是头一回。

这天晚上回到家,明村把要跟明发哥去种西瓜的事,讲给了父亲听,想听听他老人家的意见。父亲当即对他说:“你没有种过西瓜,也不当紧。没有种过,还能没有见过吗?咱农村有句老话: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况且你明发哥你还不了解?年纪虽然长不了你几岁,可在生产队谁都服他。他不仅样样农活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学啥会啥,干啥成啥。前几年,他听说万店那边来了个河南种瓜的师傅,离咱这里几十里地,明发前后跑去十几趟,向人家学种西瓜的技术。后来,他便在咱生产队自己种,三年了,收入也很可观,比种别的庄稼强很多。”父亲还告诉他,说:“你明发哥,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他从小心底善良,知老知少。你刚下学,跟着他种一季西瓜也好,赚多少钱在其次,跟人家学学如何吃苦耐劳,如何为人处世,这些对你还更当紧。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学到的功夫,而且很多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在黄明村的记忆中,父亲平时并不是个话很多的人,今天讲到明发哥,说了这么多给他听,他心里明白,父亲明里是说明发哥,实际上也对自己的一种期望。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从黄明村还没有出生时就干,至今已经是二十多年了。父亲打得一手好算盘。小时候他就经常看到,别人打算盘是一只手,一个子一个子地在上下拨拉,而父亲可以两只手在算盘上动作,算盘珠子随着他的指尖上下飞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父亲常给他们兄弟五人说,做人就像算账一样,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帐要是做假了,坑害的就是全生产队的父老乡亲,人要是假了,走到哪人家也不会相信你了。所以,父亲当了二十几年的会计,帐上没有出过一丝一毫的错误,在社员们那里是有口皆碑,享有很高的威望,也深得黄明村兄弟们的敬重。

在父亲的支持下,当天黄明村就跟着明发哥下地侍候瓜苗了。这年他们一共承包了生产队十亩西瓜地。因为父亲的话说在了前面,黄明村处处盯着明发哥的每个动作,生怕漏掉了什么。他首先发现,明发哥干活时,特别专注,可以说是一丝不苟。本来种西瓜就不像是种什么冬瓜、南瓜、地瓜好摆弄,西瓜苗娇嫩得很,特别是到了开花、坐果的时候,更得小心翼翼。

太阳像个大火盆悬在头上,瞄上一眼就能让人头晕。明发哥一天到晚戴顶草帽,穿条露着膀子的背心,一步也舍不得离开瓜地,两只胳膊被晒得油黑发亮。黄明村开始也学着明发哥的样子,可不到两天,胳膊被晒得通红通红的,火辣辣地疼。明发哥说:“明村,你这样不行,我的皮老,你的皮嫩,快去给我到树阴下歇着去。”他哪里肯去歇着呢?后来明发哥从地头搭的临时住的瓜棚里找出一件长袖衬衣,让他穿上,这才感觉好一些。

就这样,哥儿俩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地忙了一个多月,瓜秧长势喜人,从此两人不分白天黑夜,吃住在地头的瓜棚里。常言说:“人勤地不懒。”又过一个多月,西瓜地里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站在地头往里一看,满地滚的都是长大了的西瓜,大的已经可能有十来斤了,村里人谁来看了,都赞不绝口地说这哥儿俩年纪不大本事不小。

这天明发哥欣喜地告诉他说:“有几个瓜已经熟透了,咱们去摘回来吧。”黄明村当然也很高兴,以为终于可以亲口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了,于是屁颠屁颠地跟着明发哥从地这头到地那头,一共挑出了五个西瓜,每个都差不多有十来斤,全抱回到地头的瓜棚里。可这时明发哥把早准备好的切西瓜的刀擦了擦,却又放在了一边,说:“现在还不能切,等会有赶集回来的人,路过这里,咱再切。”

后来的情况是,凡有人路过,明发哥就招呼人来吃瓜。五个瓜也不经吃,没多久就没有了。这时,黄明村看到明发哥脸上浮出了笑容,是那种非常满足的笑容。突然,明发哥一拍脑袋,说:“哎呀,忘记了,明村,你不是还一块瓜没吃的吗?”

黄明村尴尬地笑笑,说:“哥,你不是也没有嚐一口吗?你不吃,我也不好意思吃呀。”

明发哥说:“你这小老弟,读书读傻了是吧?这你也跟着我学吗?不过,不当紧的,咱俩守着这么大个瓜田,还愁没有瓜吃吗?再说了,刚才那几个瓜给赶集的人吃,是给他们解了渴,如果我们自己吃了,最多也就是多洒两泡尿。”

听了明发哥这句话,黄明村感动了,他觉得眼角有点湿润。同时,他也彻底明白了,为什么父亲要自己跟着明发哥多多学习了。不仅是学种西瓜。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大片西瓜将要熟还没有完全熟的时候,半夜里一场暴雨袭来,流经村里的涢河洪水猛涨,冲垮了河堤,十亩瓜地全泡在了水里,大大小小的西瓜在水中漂了起来。没到中午,天晴雨住,瓜地里的水退去了,可经大太阳一晒,不消一个时辰,瓜秧全部死了。

吃苦,不怕;流汗,不怕。一心想着吃了苦流了汗,就一定能收获丰收,收获快乐,谁曾想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黄明村终于控制不住,放声哭了起来,边哭边朝一旁的明发喊道:“哥啊,这可咋办呀!咋办呀!”

一直在明村心目中神通广大的明发哥,这时泪水汪汪地望着一片狼藉的西瓜地,叹了口气,说:“唉,老天爷不给我们面子,你哥能有啥办法!”

没有办法的办法。当天下午,哥儿俩只好把西瓜全部摘下来,堆在路边上,准备一车一车地拉到镇上去卖。西瓜的个头都长成了,可是大部分没有完全熟透,无法和别人家的“包红包甜”的瓜相提并论。这就是他们一个上午一个瓜也没有卖掉的原因。

“哥,咱这样等下去不行啊,今天这车卖不了,还要往回拉吗?咱西瓜地里还有一大堆呢!”黄明村一边用胳膊抹了抹顺脸往下淌的汗水,一边又着急地问起明发哥。明发蹲在架子车边上,用草帽盖住脸,一言不发。

看着明发哥垂头丧气的样子,黄明村马上道:“哥,你相信不?我有办法了。”

明发哥抬起头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一下弟弟,还没来及问他什么办法呢,只见明村从地上捡起半截粉笔头,在插在架子车头的纸板上,刷刷刷地改动了两个字。把原来的“两毛钱一斤”,改后成了“三毛钱一个”。

“明村,你疯了?人家论斤卖,咱论个卖,不等于是白送人吗?”

“哥,你别急。就算真的是白送人了,也比再拉回去,让它们全部烂在地里好不是?”

明发哥听明村这么说,想了想,没再哼声,这时听明村已经开始吆喝起来了。

“西瓜,西瓜,三毛钱一个的西瓜!”

明村这么一喊,立竿见影,马上有几个人围拢了过来。

有人问道:“小伙子,包红包甜吗?”

黄明村笑着说:“我给您说这位大叔,要包红包甜,您三毛钱只能买一斤半。我们这里是三毛钱可买一个。”

又有人问道:“小伙子,你说的意思是,你们的西瓜肯定是不红也不甜了?”

黄明村还是笑说:“这位大哥,我可没有这么说呀?实话实说,我们的这车西瓜中间,有红的有甜的,也有不那么红那么甜的。那就看您选瓜的水平和运气了。”

听他这么一说,围拢来的人更多了。人群中有人说:“人家这孩子说的是实话。三毛钱一个,就算是挑上个不红不甜的,我看也比喝凉水强。”这个人边说边挤到明村面前,说,“小伙子,我也不挑了,先递给我一个,这三毛钱你接着。”

事态发展,急转直下。这一架子车一百多个西瓜,不到一个小时,卖得一个不剩。最后明发哥把钱数了数,然后告诉明村:一共是四十八块六。然后又说:“明村啊,这样下来,虽然比我们原先设想的赔了不少,但没有你这个办法,真要是都烂在地里,就一个子儿也收不回呀。”

明村说:“哥,你说的是。洪水淹了咱的西瓜,这是天灾,我们无法抗拒。但是,咱还是可以想办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也就是说,能挽回一点是一点。我想,明天我们起床早点,去随县县城,三十多公里,走快点也就五个来小时。县城的瓜肯定卖得贵。咱们还是老办法,人家如果也是卖两毛钱一斤,咱还是三毛钱一个,人家如果是三毛钱一斤,咱们就卖四毛钱一个。”

明发说:“哥今天才看清了,这些年你的书没有白读,肚子里的墨水比哥多,脑袋瓜灵。自从你跟着我一起种瓜,你爹,就是我二叔,一见面就提醒我说,要我好好教你,带你,今儿这事证明了,二叔话是错的。不是你跟我学,而是我要跟你学。明村,打今儿开始,卖瓜的事情上,哥听你的。”

哥儿俩就这样往随县县城和万店的镇上连着跑了几天,地里的瓜全部处理完了,一共收了近三百块钱。

两人最后散伙时,明发从一把散钱中数出二十块递给明村,说:“弟儿,这些你拿着,剩下的我去给生产队缴瓜地的承包费。”

明村问道:“够吗?不够吧?”

明发一脸的沮丧,说:“还差一些,我再另想办法。”

明村一听,说:“那怎么行?这二十块钱我不能拿。”

明发说:“你不拿不行,我不能让你跟着我白干两三个月呀。”

明村说:“哥,你说啥话哩?咋是白干呢?这两三个月,跟着哥种瓜卖瓜,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至于出的力,流的汗,就算是我给哥缴的拜师钱了。”

明发苦笑一声,说:“别气你哥了。种出这样的西瓜,我都没脸见人了,还敢收你这个徒弟的拜师钱呀。”

(待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