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做计划,其实是你拖延症的一种

更新日期:2025-05-18 13:00

做计划,其实是你拖延症的一种"/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做计划背后的拖延症:注意事项与自我反思
正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却总是拖延着不肯动手。这时,我们往往会安慰自己说:“我要先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然而,事实上,制定计划往往成为我们拖延的另一种形式。那么,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避免计划成为拖延的掩护呢?
一、明确目标,避免过度规划
1. 设定具体目标:在制定计划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确保计划具有针对性。
2. 避免过度规划:不要试图一次性规划好所有细节,这样容易造成心理负担,反而增加拖延的可能性。
二、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效率
1. 优先级排序:将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排序,优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任务。
2. 制定时间表:将任务分配到具体的时间段,避免任务堆积。
三、设定短期目标,逐步推进
1. 分解任务: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逐步完成。
2. 设定短期目标:为自己设定短期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四、保持灵活性,适时调整计划
1. 观察进度:定期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
2. 保持灵活性: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敢于调整策略,寻找解决方案。
五、克服心理障碍,勇敢面对拖延

做计划,其实是你拖延症的一种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计划控。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笔记本,开始写计划: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开始写稿子,几点运动……甚至几点摸鱼都要安排得井井有条。


那时候我特别骄傲,觉得自己超级自律。

但计划做得越细,我的罪恶感就越强。

因为我发现,我根本就完成不了那些写在计划里的任务。


一天下来,最熟练的动作就是——把今天的任务,挪到明天。


然后告诉自己一句话:“明天我一定开始。”

为什么做计划反而成了拖延的温床?


怕做得不完美


我曾经不敢开始写一篇文章,因为我总想等状态好一点的时候写。


结果写作计划排了三天,一句话没落下。


做计划是一种掌控感,但真正去做一件事,就会暴露你的不完美。


于是我们宁愿永远规划,也不愿意冒着失败的风险开始。


自我安慰式努力


计划写完了,会有一种我很努力的错觉。

哪怕你一整天都在刷视频,你也能告诉自己:

我今天不是懒,是还没开始而已。


这种自欺欺人的感觉,短期来看确实舒服。

但长期来看,它会彻底摧毁一个人的执行力。


替代性的满足感


有研究说,大脑在你计划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提前分泌多巴胺。

就是说,你只是写了明天要跑步,大脑就会奖励你一份好棒棒。


所以你会越计划越多,越写越起劲,就是不开始动手。

我不是说计划不重要。计划当然有用,它能帮我们理清思路、降低焦虑。


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把90%的时间花在计划上,而真正开始做只占10%,那计划就变成了阻碍。


所以试着把计划缩小,只安排下一小时



不再写今天要完成一篇稿子,而是写接下来一小时,写开头300字。


大目标太虚无,小目标才有执行力。


设启动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


与其告诉自己今天要写完报告,不如说:我只写开头三句话。


很多时候,我们不缺毅力,缺的是启动那一下。


而启动,一定是靠极小的动作来完成的。


做完了,再写总结,而不是提前计划一整天


我现在会在晚上复盘,而不是早上定计划。


因为白天的事充满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复盘才是真实。


我们不需要完美开始,只需要开始了,就已经赢过90%的自己了。

热门标签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