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8 18:0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连续败诉,知网的“两面性”注定无法持续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和立场 - 明确文章要探讨的主题是连续败诉和知网的“两面性”。 - 确定自己的立场,是支持还是反对知网的“两面性”。
2. 收集相关资料 - 查找关于连续败诉的案例,了解败诉的原因和影响。 - 收集关于知网的“两面性”的资料,包括其优点和缺点。 -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文章提供法律依据。
3. 结构安排 - 引言:简要介绍连续败诉和知网的“两面性”。 - 主体部分:分别论述连续败诉和知网的“两面性”。 - 连续败诉:分析败诉的原因,如法律依据不足、证据不足等。 - 知网的“两面性”:分析其优点和缺点,如版权保护、学术资源丰富等。 - 结论: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流畅的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逻辑性,使文章条理清晰。 - 避免使用过于主观的词汇,保持客观公正。
5. 引用和参考文献 - 在文章中引用相关案例、法律法规和政策时,注明出处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近日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简称“知网”)与周秀鸾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二审时驳回了知网的上诉。
周秀鸾与丈夫赵德馨同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此前,赵德馨就知网擅自收录他的100多篇文章的行为进行了起诉,打赢了官司。现在,周秀鸾也选择了维权。法院判决知网就单篇文章赔偿周秀鸾2100元到2400元不等。
一审之后,知网之所以上诉,其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否认侵权,二是认为一审判定的赔偿金额明显过高。其实在赵德馨等案落地之后,知网再来否认自己侵权已经没有多少实质意义,所以,知网选择上诉,“一审法院判定的赔偿金额明显过高”实际是其眼里最重要的理由。
单篇文章赔偿作者2100元到2400元,这个标准高吗?考虑到周秀鸾的文章的篇幅多在七八千字到万字之间,这样的赔偿标准实在不能算高。当然,正如赵德馨诉知网一案中知网的委托诉讼代理人所言,即使按照赵德馨一案200元/千字的标准来赔偿作者,知网在库作品大概也要赔偿1200亿元。
但知网类似的苦衷显然未能被公众所谅解。
一方面,到现在为止,像赵德馨、周秀鸾这样坚持要和知网较真的著作权人毕竟还很少;另一方面,当知网叫苦称“赔不起”的时候,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知网的另一副嘴脸。前不久,“中科院因近千万续订费用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不是引发过热议?
更有媒体披露,仅2021年上半年,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就接近了5亿元,毛利率则达到了51.3%。这样财大气粗的知网,居然声称连著作权人的稿费都“赔不起”,谁信?
知网二审败诉的消息在网上遭遇了群嘲。这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情绪。面对中科院等用户,知网的价格每年都在上涨,高昂的订阅费用已成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重担”。一旦转过身来面对著作权人,却又叫穷喊冤,这样的两面性怎么会不让人厌恶?
“两面”知网的生意一度做得风生水起,但现在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风险。不仅是“涉嫌垄断”的指控,而且在连续的败诉之后,注定还要迎来更多像赵德馨周秀鸾这样的作者奋起维权,“赔不起”很可能一语成谶。
过去舆论一再呼吁知网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即要么公益,要么市场,或者将自己的业务划分为非基础服务和基础服务两种,利用前者赚钱,后者则用来满足公众对分享和获得知识的一般性需求,低价甚至免费。然而这种呼吁几乎从未得到过知网的回应。但现在时移势易,为了解困,明晰自己的功能和定位也许是知网的唯一选择。
如果定位于市场化,那就严格按照法律尊重著作权人的所有权益;如果偏重于公益,就要将定价机制透明化。面对一个能够证明自己偏重于公益的知网,著作权人不妨降低自己的要求,即使引发版权官司,司法机关也会依法作出公正的裁判。
无论如何,对知网来说,依旧摆出两副面孔,希望在哪一面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样的生意肯定不能持续下去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