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挑选《中秋节的活动内容》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9 07:56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中秋节活动内容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中秋节的活动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中秋节及其活动背景;正文部分详细描述活动内容;结尾部分总结活动意义和感受。
3. 内容丰富: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中秋节的活动内容,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放灯笼等。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现象,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4. 语言生动: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作文语言生动形象。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作文的表现力。
5. 体现文化内涵: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作文中要体现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团圆、思念、赏月等。
6. 注意时间顺序:在描述活动内容时,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活动的全过程。
7. 适当引用诗词:可以引用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增加作文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性。
8. 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中秋节活动的真实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
9. 避免夸大其词:在描述活动内容时,要真实客观,避免夸大其词,以免误导读者。
10. 注意字数和格式:根据
宣讲家文稿: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当代魅力
“秋”字,形象地表达了把食物放在火上加热直至成熟的景象。所以,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就是和节气相对应,比如中秋节对应秋分节气。在很早的时候,中秋节就在秋分这一天,后来为了契合团圆主题,将中秋节的时间定在了月中的月圆之夜。很多人都知道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那么今天聊中秋节,还有什么新话题?我想,很多事情如果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未必能有发自内心的感悟,而只有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传承、发展、创新,才能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让传统节日通过我们的手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那么,如何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一、中秋节与秋分节气紧密联系传统节日对应重要节气。先民为适应气候变化,主动采取措施、总结经验的行为,慢慢演变成了节日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来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年龄阶段,而是面向所有中国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只有主动适应自然变化,才能顺利度日。传统节日习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而是先民在提醒后人节气的变化,通过节令食品督促后人调整生活作息。中秋节对应秋天这一典型环境。秋分是秋天第四个节气,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等长,从这一天以后,黑夜渐长,白天渐短,炎炎夏日彻底结束,秋高气爽的时候到来了。另外,秋分时节,月亮离地球很近,加上秋高气爽的天气特征,月亮显得又大又圆又亮。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以天上的月圆为前提,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团圆。赏月、拜月、吟月、咏月,甚至是戏月,民间开展了一系列与月亮有关的民俗活动,来应和中秋节团圆的主题。世代中国人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中生发出的对于天时的感悟、对于大地的感恩,都是心中一份美好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出世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也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的美好追求。二、中秋节的文化主题由中秋节诞生的背景,我们来谈中秋节的文化主题。有人说,传统节日与吃食紧密相关,比如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甚至直接将端午节说成“粽子节”、中秋节说成“月饼节”。实际上,将节日与节令食品结合,是古人通过这样一个普遍易于接受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文化内涵,比如月饼体现的就是团圆的主题。过好中秋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团圆”二字上。说到团圆,每个中国人都会有所感触。过去的农耕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家中人丁兴旺,意味着充足的劳动力,也就意味着富足的生活。所以,“人丁兴旺”是古代家族格外重视的理念。此外,人口一多,就涉及分工和分配问题,古代家族强调的是共同富裕、相互帮助。所以,“家庭和睦”是古代家族另一个格外重视的理念。中国人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解,可以通过“人”字一撇一捺的结构看出。“一撇”和“一捺”拆开看,只是两个笔画,而只有相互支持、相互依靠,才能构成“人”字,由此才能构成和谐的社会关系。所以,中秋节团圆的文化主题,包含着中国古人对“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等理念的美好追求。“团圆”之意体现在中秋节习俗的点滴细节上。以中秋赏月这一习俗为例。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月圆之夜,而中国古人却只在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举行庆祝活动。正月十五的庆祝活动,表达的是春天万物复苏、播种耕作的喜悦;八月十五的庆祝活动,表达的是秋天收获的喜悦。这二者之间,体现的是因果关系。中秋之夜的赏月,除收获的喜悦之情外,还包含着凝聚家族的重要力量,引发出中国古人对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留下了很多关于中秋节的记述。这些有感而发的文字,从不直接对如何过好中秋节、中秋节的重大意义进行着墨,而是集中于中秋节习俗的点滴细节,对赏月、拜月、做月饼、玩兔儿爷等丰富内容进行详细讲述。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作为一家之主的祁老太爷一直徘徊在街上。在以往的和平时期,祁老太爷都会带着重孙子、重孙女到街上挑兔儿爷。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祁老太爷终于决定给两个孩子买兔儿爷。可见,兔儿爷是亲情沟通的重要媒介。小朋友看到兔儿爷,想起的都是家中长辈的疼爱。这份美好的印象会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并一代代传递下去。中秋节团圆的文化主题,不是通过说教展现出来的,而是体现在这些细节中,让人能亲身感受到并以实际行动传承下去。三、中秋节的习俗人们在秋分时节生发的对团圆的渴望、对丰收的喜悦,产生了各种庆祝活动,构成了中秋节的丰富内容。早年间,一进入阴历八月,街上就开始有了中秋节的氛围了。成熟的水果汇聚到城里的果子局,到处都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果香。果子局为了扩大影响面,会特意在店门口支出一个摊位,摆上应季的水果,有的店铺还会用大喇叭放一些京剧或流行音乐,招揽生意。在街头巷尾,人们还能听到叫卖兔儿爷的声音,这也是属于中秋节的独特景象。大大小小款式不同的兔儿爷,或用扁担挑着,或用独轮车推着,或摆出兔儿爷山的造型。(一)赏月古代,文人墨客以吟诗作赋的方式赞美月亮,比如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京有很多适合赏月的地方,比如丰台的卢沟桥,城里的景山公园、北海公园等地。举头望月,看到一轮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挂在天上,往往激发人们内心的遐想。人们想象着,月亮上有一棵桂树,吴刚一直在砍树,桂树随砍随合,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个故事表达了生生不息这一永恒主题,也体现出中国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二)吃月饼“月饼”这种叫法,古已有之。一种说法是,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御花园赏月,杨贵妃抬头看着悬挂天空的圆月,恰如这圆圆的小饼,遂脱口而出“月饼”二字。从此,这种从西域传来的“胡饼”改名“月饼”。由于中秋节是一个丰收的节日,故而月饼也有“丰收饼”的别名。值得注意的是,月饼不是以果腹为目的的食品,而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一种感悟节日主题的重要媒介。北京人偏爱“自来红”“自来白”这两种口味。这也是了解北京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三)赏灯很多地方有中秋节赏灯的习俗。人们认为,灯本身具有着魔幻新奇的魅力,给灯做一些装饰,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比如,羊角灯。(四)团圆宴严格意义上来说,中秋夜的团圆宴属于家宴,而不是朋友之间的聚会,或维系社会关系的社交活动。家族性的团聚,象征着古人对“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的美好追求。北方的团圆宴上往往有应季的大闸蟹,体现节日团圆主题的烙饼,以及家庭成员都爱吃的特色菜。(五)祭月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的探索从未中断。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星球,古人一直对月球有无尽的遐想。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礼遇自然、表达感恩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秋分这天,古代帝王会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这个仪式体现了中国古人顺应自然、感恩自然的诉求和情感。(六)拜月拜月仪式与祭月仪式,有一定的差别。“祭”这一行为,往往代表国家、官方,是一种正式的,纳入国家典章制度的仪式。而拜月仪式,则更为世俗化,是属于广大普通百姓的祭祀仪式。(七)玩月这是一个比较具有娱乐性,比较轻松的话题。很多朋友小时候可能都体会过,走在路上,抬头看到月亮在自己的斜前方,走过一段路后,发现月亮还在自己的斜前方,仿佛月亮一直在陪伴我们走路。这是一种玩月的方式。(八)兔儿爷兔儿爷是北京地区中秋节的重要文化符号。近年来,兔儿爷造型更加多样,实现与中轴线、“一带一路”等文化主题的有机结合,既延续了传统形式,又焕发出新的活力。(九)国内各地区的特色民俗活动国内各地的中秋习俗,特色鲜明。比如,在宝岛台湾,男女青年在日月潭相会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福州、厦门等地流行博饼活动,据传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为安抚军人的思乡之情创立的娱乐活动。江浙一带,人们在中秋节会举行祭海仪式,将祭祀物品放在一艘很大的船里推到海上,以表示对大海的感恩之情。(十)国际上的民俗活动离中国本土较远的地区,如欧洲北美等地,会组织一些舞龙舞狮等活动来庆祝中秋节。中国周边地区,受东方文化熏陶,很多民俗活动与中国类似。比如,日本将中秋节称为“月见节”,赏月是其中的重要活动。越南将中秋节称为“望月节”。在新加坡,中秋节相互赠送月饼是当地的重要习俗。总之,如何在当今时代过好传统节日,作为民俗工作者,我的建议是,从细节处感悟文化内涵。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尝试做月饼。网上有很多教程,按照步骤一步步做,我们会发现做月饼这件事不难,而且有很多乐趣。自己做的月饼,寄托着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将这样一份月饼馈赠亲友,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亲自体会做月饼的过程很重要。又如,我们可以在网上买一个兔儿爷坯子,一家人一起画兔儿爷,在这一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只有真正从细节处着手,才能获得重要的人生体验,才能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我们每个人,既是传统文化的享受者,也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只有通过不断地体验、感悟,才能进行传承、创新。我相信,如果大家能接受我的建议,一定会有所收获。祝愿大家,未来的每一个节日,都能过得快快乐乐,吉祥欢喜!作者:高巍 北京民俗学会会长
封面来源:摄图网
活动预告 | 中秋手作 情满简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起源于先秦,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在中秋月圆之时就有吃月饼、饮桂花酒的习俗,每块圆圆的月饼都在提示家的味道。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中秋佳节,来简博穿越千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雅与美。
活动一:探秘简博·中秋
活动对象:中、小学生
活动地点:展厅
活动流程:咨询台领取答题卡,参观展厅问题,答对即可领取博物馆文创礼品一份。礼品数量有限,赠完即止。
活动人数:不限(无需报名)
活动时间:9月15日—17日(共计3天)9:00—16:00
温馨提示:请自备答题用笔。
活动二:穿越时空的映画
活动对象:全体观众活动地点:一楼小剧场活动流程:现场排队选择心仪汉服,在古代书房场景拍照留念。活动人数:不限(无需报名)活动时间:9月16日 9:30—11:00/14:30—16:00活动三:简牍里的中国节·月圆中秋 情满简博
活动对象:4—12岁学生活动地点:简博工坊活动流程:《月圆中秋》小课堂,亲子制作冰皮月饼等活动人数:16组家庭(限一大一小)报名时间:9月11日(周三)10:00签到时间:9月17日(周二)14:20活动时间:9月17日(周二)14:30如何报名:点击长沙简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菜单栏“预约”,选择“活动预约”进行报名,名额有限,先到先得。(亲子活动要求每个家庭派出一大一小参加,有二宝的家庭,如未报名,请其他监护人在场外照看休息。)
温馨提示:
1、活动预约成功后将自动生成检票二维码,报名成功者可凭二维码扫码入馆。14周岁以下的儿童需有成年人陪同方能入馆,陪同监护人需在简博微信公众号进行门票预约。
2、因故无法参加,请在活动前一天12:00前在“活动预约”中取消。无故缺席者将被列入黑名单。迟到15分钟视为自动放弃活动。参加活动后可盖社会实践章。
3、报名人数少于三组(人),或遇不可抗力情况,教育活动可能临时取消,请密切关注微信公众号。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