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0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工人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对工人的观后感。可以围绕工人的劳动精神、工作态度、生活状况等方面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应该具备以下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观看的工人相关内容,引出主题。 - 主体:详细描述观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工人的劳动精神:强调工人在艰苦环境下坚守岗位,为实现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精神。 b. 工作态度:描述工人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和敬业态度。 c. 生活状况:关注工人的生活条件,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关注。 d.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工人的认识和理解。 - 结论: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工人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作文的正式性。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文采。
4. 内容充实:在描述观后感时,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 结合实际事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 引用相关数据、名言等,增强文章
包起帆。记者 李宁 摄
改革开放40年,给中国工人带来了发展的好机遇,也搭建了建功立业的大舞台。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这名从码头工人起步,以非凡毅力坚持创新,用创新劳动成果为“解放”码头工人、推动港口生产力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劳动者,就是这40年来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现年67岁的包起帆履历丰富,做过码头装卸工、机修工,担任过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港)副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不过,在他看来,“工人”才是自己永恒的底色。
他将创新作为生命的动力,不断将创新转换为生产力。在创新道路上,他以“非主流派”的身份取得了令很多“主流派”也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次获得日内瓦、巴黎、匹兹堡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用抓斗改变了装卸工的命运
包起帆安排的采访日程和他出差临时居住的客房一样“局促”。在北京铁道大厦一间普通双人间客房里,他利用参加某科技项目评审会的间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厚厚的镜片下,他的眼神炯炯,透出特殊的亲和力,话题首先回到了50年前的上海港……1968年,初中没毕业的包起帆成了上海港木材装卸公司的装卸工。他工作的地方,是上海港最大的运输木材、矿石的专业化码头。
木材从美国、加拿大、北欧等地运来,细的直径有碗口那么粗,粗的直径足有一人高。
包起帆和工友们装卸原木,都是拿着28毫米粗的钢丝下到船舱,把木头捆起来,再利用吊机吊到舱外去。人要在木材堆上爬来爬去。
危险如影随形。他清楚地记得,从进港到1981年,短短十几年,他所在的码头死了11名工人,重伤和轻伤的职工多达546人。
他举起留有疤痕的左手大拇指说:“我有一次去挂钩,大拇指被木头卡在了吊钩上,钢丝松下来后才发现骨头都卡断了。”十指连心的疼痛使他产生一种本能的愿望:一定要摆脱危险、繁重的劳动!
半工半读4年,1981年,包起帆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通过技术革新促进经济发展。
“大学毕业后,我就想,码头上的黄砂石子都能用抓斗来抓,那原木能不能用抓斗来抓呢?”他把想法跟一些老师傅讲了,他们说“抱歉不行”,1958年就有人搞出了木材抓斗,但不能用,到上世纪70年代,也有工程师搞过,还是不能用,都被扔到废钢堆里去了。
让木材抓斗从图纸变成实物。
包起帆(中)与团队一起研究生铁抓斗方案。
“你不搞我不搞,装卸木材还会死人。1981年,我所在的码头死了3个人,3人的年龄加起来没超过80岁。有一名工人20多岁就死了,领导让去送葬,我不忍心去。我想,与其到现场掉几滴眼泪,还不如好好动脑筋。”包起帆下决心要改变装卸工人的命运。
他抽空就往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地方跑,白天查找资料,晚上回到家里画图。
辗转半年多时间,第一个木材抓斗终于从图纸变成了实物。叉车第一次把抓斗送到码头,工人们都围上来看热闹,有人问:“包起帆,你这个抓斗行不行啊?”当时国外也没有用在港口的抓斗,人们心里没底。
“当看到抓斗把12米长的原木抓上来时,我的心都要跳出来,开心得不得了!”谈起往事,他难掩兴奋之情。
木材抓斗搞好特别是装卸工艺革新之后,工人们摆脱了危险的作业环境。自此,上海港木材装卸码头再没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
然而从1981年到1984年,全国9个沿海港口因木材装卸作业死亡14人、重伤64人。如何才能扭转这种局面,交通部也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
当时没有专业评估,事实就是最好的评估——一大捆一大捆的原木不需要工人就能够完成装卸。后来,交通部组织全国港口企业数百人到上海开现场会,介绍包起帆发明的抓斗;1984年,又专门发文向全国港口推广。
木材抓斗搞好后,包起帆又把目光放在生铁抓斗、废钢抓斗上。一块生铁有三四十公斤重,全靠工人搬。生铁抓斗一下子就把工人的劳动效率提高了8.8倍。
他发明的废钢块料抓斗,能像手指一样灵活。1993年,废钢抓斗在法国巴黎国际展览会上获得金牌,评委称赞:“他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要用复杂的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中国人了不起!”
哪里不安全、哪里成本高,就在哪里动脑筋。短短几年下来,包起帆发明了五六十种大大小小的抓斗。这些成果实现了装卸工艺流程的变革,使港口装卸从人力化迈向了机械化,不仅推广到了全国港口,还在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并出口到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启中国内贸标准集装箱先河
改革开放为技术革新打开了一扇“门”,也为国企改革开启了一扇“窗”。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瓶颈”,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上海港也不例外。1995年,上级让包起帆改行,到上海港龙吴港务公司(简称龙吴公司)当经理。
龙吴公司地处黄浦江上游,船到龙吴码头比到黄埔江口要多花6个小时,有时候码头几天等不来一艘船,经营异常困难,每天要亏损30多万元。没船没活干时,工人们就抱怨码头地段不好,有些灰心丧气。
“但是我想,组织上把投资4亿多元的大企业交给我,2500多名职工看着我,我怎能束手无策?”包起帆当时急得团团转。
“不闯出一条新路,就只能等死。”经过审时度势,他瞄准了内贸标准集装箱业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交通运输系统就搞过5吨的内贸集装箱航线——上海到大连,大连到汉口,但没做多久就散伙了。直到1995年,我国内贸件杂货水上运输还在依赖散装形式,内贸标准集装箱运输产业仍是空白。
包起帆盘算,小的集装箱做不起来,用国际标准的集装箱能不能做内贸?有人跟他讲“没有条件”:第一,中国没有运内贸集装箱的船;第二,缺少可装集装箱的内贸货;第三,龙吴码头没有装卸集装箱的设备。
“但我想改革开放起步不久,中国的内贸将来一定会走标准集装箱之路,国外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做?”他认准了这是一条能使企业脱困的正确道路。
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连续4次到北京寻求支持,8次到南方寻找愿意合作的船公司、货主和码头,解决了设备、工艺、单证、计算机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交通部的支持下,终于在1996年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
与此同时,他还创新管理理念,探索现代物流在港口的实践,积极组建现代化物流仓储中心。先后与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青岛等方面合作,建立了牛羊油储运库、水果冷链库、水泥配置库、出口大米基地。
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发展内贸标准集装箱,不仅搞活了龙吴公司,也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大发展。从“零”起步,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内贸标准集装箱已遍布全国50多个港口,2017年,吞吐量达到了9218万标箱。
推动港口从机械化向自动化变革
过去,港口从人力化向机械化变革。跨入新世纪,港口步入从机械化向自动化、智能化变革的新时期。
2001年,包起帆被调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从此,他的创新舞台更大了。他努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职工加入到创新团队中来,由此开启了让上海港依靠创新走向世界第一大港的壮丽征程。
包起帆说:“10年前很多人对自动化不理解。但社会进步总要有人做超前的事。作为分管技术的负责人,我觉得我有这份责任。上海港在迈向世界第一大港的路上,技术不能落后,要跟上这个步伐。”
在技术创新方面,2001年,他和外高桥一期的同事们系统地开展了现代集装箱码头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一系列技术和工艺创新成果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码头集装箱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该发明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者世界联合会金奖。
2003年,他提出创意并主持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集卡快速自动装卸的技术难题。2006年,他提出创意并主持研制了世界上首台全自动桥式抓斗卸船机、全自动散货装船机和我国首台全自动散货斗轮堆取料机。
在码头建设方面,2003年起,他主持上海外高桥四、五、六期集装箱码头建设,以现代物流理念规划码头布局;率先实现双40英尺集装箱桥吊在港口的应用,并开发出配套的工艺系统。该项目取得了7.7亿元的经济效益,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6年,他主持上海港罗泾港区二期散杂货码头建设,通过一系列创新,形成了包括管控一体化、装备自动化、服务定制化的现代散杂货码头的建设集成技术,使工期缩短了22个月,投资较批复工程概算节约了7.7亿元。为此,他于2009年荣获世界工程组织“阿西布·萨巴格优秀工程建设奖”。
在推动港口节能减排方面,2010年,他发明了世界上首台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解决了我国港口岸基供电难题,被交通运输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这一成果获2010年发明者世界联合会授予的创新大奖。
实现中国交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在企业界流传着一句话:一流的做标准,二流的做品牌,三流的做产品。包起帆不满足于“二流、三流”,他力争“一流”。
我国是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第一大国,集装箱制造量居全世界产量的90%以上,但在这一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却鲜有中国的声音,更难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发明进入国际标准。
将自主创新的集装箱RFID(射频识别)管理方案推向世界,并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成了包起帆创新的又一目标。
“不过,真进去了才发现水很深。”包起帆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集装箱技术委员会由20多个成员国的资深专家组成,只有一半以上专家投赞成票,并同时至少有5个国家愿意一起做,国际标准的新提案才能通过。
由于我国首次参与该领域国际标准制定,2009年6月,首轮新项目提案投票即遭到失败,发达国家几乎都投了反对票。
消息传来,包起帆“深受打击”。“很多同事都说算了吧,可我不甘心,人家打了我一个嘴巴,我很痛,但我咬咬牙。我认为老外未必是真的和我们过不去。”精心准备后,他把ISO的各国专家请到了上海港,在码头耐心介绍、现场演示。这次,这些外国专家看懂了。
没过多久,再进行第二轮项目提案投票,他成功了——ISO中央秘书处正式发文,任命包起帆负责领导该标准制定。之后,历经汉堡、巴黎、上海、华盛顿、圣地亚哥共5次会议的交锋,与国外专家开展了百余次的对话和邮件沟通,中国集装箱RFID相关国际标准——ISO18186(2011)终于在日内瓦ISO中央秘书处正式发布。这也成为我国自1978年开始参与ISO活动以来,在物流、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的发布仅仅是一个新的开端,后续维护和拓展是标准能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根据规定,国际标准每5年需进行一次系统性回顾评审投票,以评定该标准是否存续。2016年,ISO18186顺利通过ISO的系统性回顾评审投票,被英国、荷兰、丹麦、捷克采纳为国家标准,日本和俄罗斯也计划采纳为国家标准,美国和德国确认该标准在本国得到了实际应用,展示了中国创新在国际上的生命力。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业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激励各行各业劳动者建功新时代
新华社记者
奋进新时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应该是什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激励各行各业劳动者勤于创造、勇于奋斗,以劳动创造幸福,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关键词】奋斗
【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劳模说】姜妍:全国劳动模范、沈鼓集团客服公司总工程师
姜妍是我国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在20多年的工作中,她和她的团队一次次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先后攻克了45万吨级、80万吨级、100万吨级、120万吨级的乙烯压缩机设计难关,不断刷新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
姜妍说,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我们深感重任在肩,将继续在研发领域啃下硬骨头,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劳动者说】戴继双(全国劳动模范、沈鼓集团董事长):全国劳模称号是荣誉更是责任。未来要把劳模精神传承好,发扬好,继续在研发创新上勇攀高峰。
马长好(沈鼓集团转子车间车工):我是车工,也是资深主任级制造师。只要你肯学、肯干,有技术就一定不会被埋没。
【关键词】主力军
【总书记说】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
【劳模说】薛荣:全国劳动模范、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
今年春节,薛荣的日程表上只有两个字:抗疫。2月12日,薛荣带领一批党员突击队员逆行驰援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并捐赠了一批消毒防护物资。疫情期间,在党员带动下,圆方集团6万名员工中有1.6万人在126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工作,把“后勤”做到了抗疫“前线”。
薛荣说,总书记要求我们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我们要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作为集团的党委书记,我要带领全体职工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为百姓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劳动者说】吕亚(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炼轧厂副厂长):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们要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
杨长太(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党支部书记):感党恩,知奋进。我们要为家乡建设出力奋斗,努力让日子越过越好。
【关键词】劳动者素质
【总书记说】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劳模说】万亚勇:全国劳动模范、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
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高技术人才,万亚勇靠的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以他名字命名的电机耐压测试法被评为浙江省职工先进操作法,在同行业中得到广泛推广。他致力于探索创新成果转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900多万元。他还积极带徒传技,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累计培养熟练电气安装工、设备维修工近600人。
万亚勇说,总书记强调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高素质人才从哪里来?一是靠勤奋学习,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二是靠思想引领,不断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劳动者说】胡正伟(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一分公司信号工):刚刚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我要在火热的建设中锻造出彩人生。
蔡通杰(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人才兴企,我要密切关注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关键词】共建共享
【总书记说】使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
【劳模说】汪其德: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南江五郎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汪其德扎根农村,发展南江黄羊养殖业,带富乡邻,成为当地脱贫“领头羊”。针对贫困户资金短缺的实际,汪其德探索出“借羊还羊”的发展模式,近三年来,他向全县700余户村民借羊3万余只,户均养殖收入超过1.5万元。
汪其德说,在办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今后要把南江黄羊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带动山区更多群众共同致富。
【劳动者说】张培军(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党支部书记):我们要继续健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机制,让老乡们都能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
李国芝(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诺水河镇小骡马村村民):我们村这几年变化大了,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路通到了家门口,家里种植的青花椒、大黄、银耳不愁卖不出去了。我要更加苦干,让日子过得更舒心。(执笔记者:赵文君,参与记者:汪伟、张浩然、顾小立、吴晓颖)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