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18:1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虞美人》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背景:《虞美人》是唐代诗人李煜的作品,创作背景是南唐后主李煜因国破家亡而作的抒怀之作。在写作时,要充分了解这一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2. 分析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虞美人”这一意象,代表着美丽、爱情和命运。在作文中,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挖掘其深层含义。
3. 理解诗歌结构:诗歌的结构对表达中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作文中,要分析诗歌的结构,如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等,以便更好地阐述诗歌的中心思想。
4. 关注诗歌情感:诗歌的中心思想往往蕴含在作者的情感表达中。在作文中,要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悲喜、忧愁、无奈等,从而揭示诗歌的中心思想。
5. 结合诗人生平: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意图和诗歌中的情感。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引用李煜的生平事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 深入挖掘中心思想:在分析诗歌意象、结构、情感和诗人生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诗歌的中心思想。例如,可以从国家兴亡、命运无常、爱情悲剧等角度进行阐述。
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中国。一个男人失去了一生中最痛爱的女人。一代伟人,心中也装有一个最爱的女人。
毛泽东和杨开慧,从两情相悦,到生离死别,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到底为我们留下了哪些泣血的文字?读完此文,我们不禁会慨叹,人生有多少无常,天命又何等无测!
1911年春天,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一个将在38年后赢得一个中国的农村年轻人,只身从湘潭县韶山冲毛家老屋出发,来到湖南省会长沙,考取了湘乡驻省中学,他就是毛泽东。那一年,毛泽东18岁。
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怀着一腔热血走进军营,在湖南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之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全省高等中学。
在学校,他对陈腐的校规总是看不惯,不安于现状,不久便退学。这一来,可把他的父亲惹怒了,父亲责怪他,无奈之下,毛泽东只好又考取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在这时,毛泽东遇到了他未来的岳父杨昌济,也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杨开慧。
1901年,杨开慧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杨昌济在开慧2岁时出国留学,女儿跟母亲在长沙县板仓乡下度过童年。
杨开慧从小爱读书、爱劳动。7岁开始上学,非常刻苦用功,特别喜欢诵读古典诗文。小毛泽东8岁的开慧待人温和谦让,气质娴静,长得聪颖秀丽,美丽动人,宛如一朵含苞欲放的梅花,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和她交往。
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转入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后来停学在家,由父亲指导自学。
这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和好友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罗学璜等到“杨寓”求教,讨论治学做人之道,探求救国救民之理。杨开慧因此结识毛泽东。
那时的毛泽东,思想激进,言谈举止都显露出非凡的气派。那时的杨开慧,是一位沉默而热心的旁听者,在听大人们谈天的时候,她时常被毛泽东和人们的谈论所吸引,尤其钦佩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对一些问题的深刻见解。一位少女小小的心房里,从此住进了这个伟岸的男人。
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举家北迁,随父亲住在了北京。
这一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在北京组织华法教育会,搞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一时间,许多有志的青年纷纷要求去“留学”。
毛泽东在湖南听到这个消息后,也觉得这是选择人生道路的一条出路,于是在湖南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
为了这事,和毛泽东一起组建新民学会的蔡和森亲自赶赴北京打前站进行联系。蔡和森到京后不久,两次写信催促毛泽东等人迅速来京。
这年9月间,毛泽东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并开始相爱。
北京的秋天是非常醉人的。毛泽东到京后,起初住在杨昌济老师家中,这时的开慧,已出落成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了,他们又有机会相见了。
后来,毛泽东和其他会员往来相聚,感到有许多不便,便搬到北京景山东街附近的一所小民房里,但他还是经常来往于杨老师家中。毛泽东经常带一些进步书报,还有他自己写的日记和学习笔记借给开慧阅读。
每当毛泽东来到她家,开慧一边低头翻看他带来的书报,一边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有时突然回眸投以甜甜的一笑。一来二去,他们彼此间的友情在逐步加深,爱的火花终于碰撞,他们相爱了。
在热恋的日子里,他们一同漫步在故宫护城河畔,看那洁白的梅花盛开;欣赏倒垂湖面的杨柳枝头上悬挂着的冰柱,他们忘情地倾诉着衷肠,随着对毛泽东的了解越来越深,她愈发流露出少女的爱慕之心。她曾忘情地说:“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毛泽东也有许多书信给开慧,向她表示爱意。
1920年,刚过元旦不久,一代学者杨昌济在北京与世长辞。这年2月,杨开慧和哥哥开智扶柩回到长沙,此时的开慧似乎长大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
这一年的某一天,天高云淡。虽然寒冬还未退尽,但春天已在柳枝萌芽,小鸟已在枝头啼唱。年轻貌美的开慧,在父亲的朋友李肖聃的大力帮助下,迈着轻盈的脚步,欢快地来到长沙福湘女中选修班,她要在这里开始她的读书生活。
这年夏天,毛泽东从上海也回到了长沙,他身穿白衣黑裤,兴致勃勃,风度翩翩。当他一来到湘福女中,立即吸引了数十双年轻姑娘的眼睛。
杨开慧一见是毛泽东,乌黑的双眸立即放射出炽热的爱的光芒,胸膛里多年蕴藏的温柔,随着美丽而多情的神态,一下绽放出来。她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嘴里喃喃地说:“润之,你怎么才回来?”
毛泽东深情地望着杨开慧,心中燃起爱情的火焰,他拉住开慧的手说:“开慧,我们结婚吧,好吗?”杨开慧挣开他的手,双眸闪亮,顾盼有情,好半天才羞涩地说:“好吧,待到红梅怒放的时候。”
日落日升,桂香梅红,转眼间已是1920年腊月,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令人激动的一天终于来临,三年相恋、三年情思终于有了结果,他们在“五四”精神感召下,冲破封建的藩篱,幸福地结合了。
婚后,毛泽东对开慧的爱恋仍一往情深,开慧不仅是毛泽东生活上的“痴情”伴侣,也是他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当毛泽东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时,她除了负责交通联络工作外,还经常协助毛泽东收集资料,抄写文稿,夫妻常常工作到深夜。
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
1924年6月,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和毛岸青也来到上海,协助毛泽东开展工作,并同向警予一起组织女工夜校。
1925年2月,杨开慧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
1926年,随毛泽东在广州开展革命工作。
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3月,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杨开慧的心血。
然而,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夫妻间有时不得不暂时分别一段时间。那时,哪怕只是短短地分离,也会加剧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无限眷恋,分别时节,他时常写信给杨开慧。
早在1921年,毛泽东写给开慧的一首《虞美人·枕上》就已成文,“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表现了毛泽东对开慧诉不尽的衷肠,倾注了他的深情厚谊,诗中温柔缠绵的词句,难掩一代伟人的情高谊长。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军阀密探发现,当晚凌晨80余人团团包围了杨开慧的家。她被逮捕时,连同8岁的儿子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同被抓去。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一个多月后,噩耗传到瑞金。毛泽东极度悲伤,强抑内心悲痛,挥笔致函杨老夫人及杨开慧的亲属,沉痛地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寄款为杨开慧修墓立碑。
解放后,毛泽东仍常怀念杨开慧。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士钊曾请教毛泽东“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则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毛泽东与杨开慧,夫妻10年,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一张合影照片,也没有更多的文字信息。
十年夫妻,妻子血洒疆场,丈夫还在打天下的路上,从此阴阳两隔,作为丈夫的他,只能寄款,委托别人,为自己的“枕上”人,修墓立碑……
毛泽东为他心中的“骄杨”,只留下了一首叫《虞美人·枕上》的词作。可以说这首词作,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首情诗,写给自己心中最痛最爱的那个女人……伟人的心,也是肉长成。
功夫在诗外。毛泽东诗外之功在于,当小我的亲情、友情、爱情,必须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这个“大我”“超我”的“大道”之情作出牺牲的时候,他选择牺牲自己小我的“枕上”,头枕江山,胸怀人民。
伟大的诗歌,在于得道。
《虞美人·枕上》
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
汪建新
《沁园春·长沙》最早披露于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8月出版、萧三著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号首次发表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时,以《沁园春·长沙》为首篇。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毛主席诗词》,开篇仍是《沁园春·长沙》。显然,该词是经毛泽东自己认定的诗词创作的正式起点。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其高度是由这首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确立的,《沁园春·长沙》堪称是青年毛泽东的精品力作。
韶山脱险奔长沙
1920年11月,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创建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6月底,毛泽东与何叔衡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回湖南后,他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和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4月, 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2月,毛泽东带着妻儿从上海回韶山养病,并领导农民运动,创建了中共韶山支部。
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在回忆1925年他在湖南的情况时说:“以前我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中间的阶级斗争的程度,但是,在(1925年)‘五卅惨案’以后,以及在继之而起的政治活动的巨浪中, 湖南农民变得非常富有战斗性。我离开了我在休养的家,发动了一个把农村组织起来的运动。在几个月之内,我们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会,这引起了地主的仇恨,他们要求把我抓起来。赵恒惕派军队追捕我,于是我逃到广州。”据《毛泽东年谱(1893— 1949)》上卷记述:“8月28日,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得到成胥生关于毛泽东组织农民进行‘平粜阻禁’斗争的密报后,电令湘潭县团防局派快兵逮捕毛泽东。本日,毛泽东在湘潭、韶山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 离开韶山,去长沙。”
毛泽东如何在韶山脱险?当年雪耻会会员郭运泉回忆说:县议员、开明绅士郭麓宾“在县长办公桌上看到了赵恒惕的密电,上写着‘立即逮捕毛泽东, 就地正法’。他看后退出县长办公室,写信交给侄郭士奎(在此县当炊事员),叫他连夜送给毛主席。主席拆开信看,我也在旁边看到,信上写着‘泽东兄, 事急,省里密电拿你,务希在今晚离开韶山’。”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也回忆说:“那天下午,泽东同志在谭家冲开会,县里郭麓宾派人送信到家里,派来的人是竹南湾张满姑的崽,姓郭。送来信后,家里就派人去谭家冲喊了他。他接到信,又用开水泡点饭吃, 轿子是我给他请的。泽东同志先给他们讲好,抬的谁?抬的郎中。送轿子的人,只一天一夜就回来了。团防局隔了几天才来捉泽东同志。因泽东同志没在家,只开了些钱就了事。”
关于1925年9月上旬的情形,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描述道:“这时,毛泽东已到了长沙。就在赵恒惕的眼皮下举行秘密会议,向中共湘区委报告韶山农民运动的情况。他还到湘江边上,橘子洲头,回想当年风华正茂的师范生生活,写下有名的《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之后,他前往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激越豪迈赞秋景
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秋因萧瑟凋敝、满目苍凉等特质给人以某种特殊感受。“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闷、生命的忧患。这一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最终形成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学意识。
毛泽东诗词创作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几乎找不到一首直接描写春天的作品,却有多首诗词吟咏秋色或写于秋天。《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赞美秋天最全面、最生动、最成功的作品。毛泽东没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调,他打破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高扬赞秋情愫,展现出辽阔豪迈的艺术境界,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沁园春·长沙》上阕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呈现给读者一派壮丽的湘江秋景。他走进自然,站在时代的高峰上,以宽广博大的胸怀、精微深远的洞察力以及哲理思想和浪漫诗情相结合的语言,创造出不同凡响、耐人寻味的“秋”意象,充满新颖别致的风采神韵,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堪称咏秋诗词的典范。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毛泽东独自伫立于橘子洲头,目送湘江经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进洞庭湖,汇入长江。“寒秋”一词给人寒气扑面、秋风凄厉之感,既点明了作者到达长沙的时间,暗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也是作者自己身处险境的切肤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给人一种大河之中、小洲之上的空旷感。
上阕的主体是绘景,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描绘出立体的壮美秋景, 恰如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可谓是大笔写意。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岳麓山群峰耸立,层次分明,像是染了红色,俨然“霜叶红于二月花”。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练, 秋江碧波,蜿蜒流过的湘江如翡翠般清澈晶莹,千帆竞发, 生机勃勃,可谓“秋水共长天一色”。仰视:“鹰击长空。”秋高气爽, 雄鹰振翅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湘江水透明见底,天空景象映射到清澈的湘江水中,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是游在空中,活脱脱一个“翔”字给人无限遐思。
苏轼《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沁园春·长沙》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面对如此生机盎然的秋景,作者不禁心动神驰,喷涌出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深刻揭示秋景之真谛和自然之奥秘,进而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惊天动地的诘问。
仰天长问怅寥廓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沁园春·长沙》的诗眼,振聋发聩,真乃千古绝唱。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37首)之后,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组织翻译出版英译本。1964年1月,毛泽东应英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释。他说:“‘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 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这句诗,既充满深沉的理性,又洋溢昂扬的激情,是青年毛泽东忧患意识的高度凝练,也是他上下求索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的怅然天问,与屈原的不朽名篇《天问》遥相呼应。屈原被逐,心中忧愁憔悴,仰望苍穹提出170多个问题而成《天问》。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出访苏联的火车上,同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谈起屈原时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到现在,《天问》究竟讲什么, 没有解释清楚。《天问》讲什么,读不懂,只知其大意。《天问》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 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毛泽东一生钟情屈原,研究《楚辞》,探寻《天问》。毛泽东不仅继承了屈原的诗词传统和浪漫精神,也弘扬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自古就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不朽精神。毛泽东生不逢时,“长夜难明赤县天”,彼时中华民族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蹂躏,内遭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早在韶山读私塾时,毛泽东就读了《盛世危言》《支那分割之命运》等书,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国家贫穷落后。毛泽东自幼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具有强烈而厚重的忧患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中,也深深地寓含在他寄情抒怀的诗词里,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的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成为他勇于探索和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不断激发他奋发图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
对于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各种新思潮、新学说,青年毛泽东都深浅不同地学习过、研究过,有的还认真地实践过。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1921年初,毛泽东把新民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但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现成方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诘问,蕴含着“敢问路在何方”的深邃思考,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
往昔峥嵘岁月稠
长沙是毛泽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征途的光辉起点。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12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4年至1918 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 他与蔡和森等人创建新民学会。“五四”时期,毛泽东积极参与、组织长沙学生和市民的反帝爱国运动。1919年,他主编了《湘江评论》。随后,他又领导了驱逐北洋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毛泽东在长沙的经历可谓波澜壮阔,他伫立橘子洲头,怎会不抚今追昔?
《沁园春·长沙》下阕深情回忆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以“忆”字为统领,以情为线,带情叙事, 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 点明作者过去常和志同道合的学子来橘子洲游览,为下文做铺垫。“峥嵘岁月稠”,是“曾游”的时代特征。一个“恰”字打开记忆的闸口,“同学少年”是“百侣”的年龄特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是“百侣”的素质特征;“挥斥”“指点”“激扬”, 表达“百侣”的活跃气势与热血豪情。“粪土当年万户侯”,典出《离骚》“苏粪壤以充岭兮, 谓申椒其不芳”,“粪壤”是楚怀王左右的亲信奸臣, 如上宫大夫靳尚之流。“百侣”们撰写激浊扬清的文章,反对弊政、提倡革新。在热血青年们的眼中,那些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达官贵人,如同封建时代的万户侯一样,卑鄙无耻,为人不齿,粪土不如。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58年12月21 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句诗表面上是在回忆湘江游泳的经历,同时也隐含作者真心希望昔日的“百侣”们能同自己继续搏击时代大潮,“到中流击水”,不断掀起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沁园春·长沙》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美辞章,写秋景而不衰飒,忆往事而不惆怅,体现了革命者改写中国历史的豪情壮志,也充分展现了诗人毛泽东豪迈奔放的革命气概。词中景物壮丽,人物英俊,事迹卓绝, 情感豪迈,相互辉映,大气磅礴。毛泽东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这首词使深刻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不愧是显示青年毛泽东卓越诗情的上乘之作。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13期,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一级巡视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点击查看“毛泽东诗词中的青春意气”系列其他文章
孩儿立志出乡关——《七绝·呈父亲》解析
惊涛拍岸怒声吼——《四言诗·〈明耻篇〉题志》解析
长歌痛悼思君深——《五古·挽易昌陶》解析
君行吾为发浩歌——《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解析
与天与地与人斗——《四言诗·奋斗》解析
一掬慈容何处寻——《四言诗·祭母文》解析
一钩残月向西流——《虞美人·枕上》解析
凭割断愁丝恨缕——《贺新郎·别友》解析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