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家风小故事丨蔡元培:以德立身 以学兴家

更新日期:2025-05-20 19:30

家风小故事丨蔡元培:以德立身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家风小故事《蔡元培:以德立身 以学兴家》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 - 主题应围绕“家风”展开,突出蔡元培的家庭教育理念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2. "故事背景": - 简要介绍蔡元培的生平背景,如他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为读者提供故事发生的背景。
3. "故事情节": -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风故事,如蔡元培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以身作则等。 - 故事情节要具体、生动,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4. "人物塑造": - 突出蔡元培的形象,展现他“以德立身,以学兴家”的品格。 - 同时,也要展现蔡元培子女的成长历程,体现家风对他们的影响。
5.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枯燥乏味。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 "结构安排":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蔡元培的生平背景,引出家风主题。 - 主体部分:详细叙述家风故事,突出“以德立身,以学兴家”的主题。 - 结尾部分:总结故事,强调家风对

家风小故事丨蔡元培:以德立身 以学兴家

蔡元培(1868年-1940年),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代“学贯中西”的佼佼者。他曾三游海外,救亡图存,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蔡光普为人宽厚,母亲周氏勤俭贤惠。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母亲周氏独自支撑起家庭。周氏虽文化有限,却深明大义,坚持“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她要求孩子们“慎言”,每次与人交谈前必深思熟虑,事后反思言行是否妥当。家境艰难时,周氏谢绝亲友援助,典卖衣服首饰,坚持让孩子读书。周氏对品德养成尤为重视,一次,年幼的蔡元培哄骗弟弟交出半块兰花豆腐干,被母亲以竹条惩戒,教育他“不苟取、不妄言”的道理。此事成为蔡元培一生谨记的诚信启蒙课。



蔡元培25岁时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职。接连目睹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失败的他,逐渐意识到:只靠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不能从根本上救中国,要救国必先培养革新的人才。随后,蔡元培毅然告别官场回到家乡办学,从此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后来,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他毅然决然选择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下,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短短几年,北京大学就成了令全国学子无限向往的第一学府。


蔡元培非常重视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他认为:比起学习成绩,健全的人格修养更为重要。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自然也体现在他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上。生活中,蔡元培非常爱护和尊重孩子们。如果子女对某方面有兴趣和学习的意愿,他都会创造条件满足并精心培养。


在为孩子们买的纪念册上,蔡元培曾分别题写“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以勉励子女们坚毅勇敢、志存高远。



蔡元培一生清廉如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因应酬较繁,开销亦大,部属眼见他入不敷出,就在他原有的薪水之外多加了20元。蔡元培发现后立即退回多发的薪水,直言“生活苦不要紧,守法必须严格”。这种清廉自守的精神延续至后代:其故居原享有免租待遇,蔡元培妻子周峻去世后,子女主动申请缴费,称“做子女的不应享受政府给母亲的优惠”。


蔡元培的家风,始于母亲周氏的坚韧与智慧,成于其自身对教育、品格的坚守,最终化为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遗产。正如他在《中国人的修养》中所言:“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这种以德立身、以学兴家的家风,不仅是蔡氏家族的瑰宝,更为当代家庭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典范。


来源:福州市妇联综合全国妇联女性之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家风网等

编辑校对:余雪林

编审:李南轩

运营:中新社福建分社融媒体中心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