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重点推荐|写作是一种对抗不快乐的方式

更新日期:2025-05-20 20:31

重点推荐|写作是一种对抗不快乐的方式"/

写作核心提示:

《写作:一种对抗不快乐的方式——作文推荐指南》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自我疗愈和情绪释放的途径。以下是一些关于重点推荐作文《写作:一种对抗不快乐的方式》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选题角度
1. 结合自身经历:选择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不快乐事件,通过写作回顾和反思,让读者产生共鸣。
2. 关注社会热点: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探讨不快乐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写作来对抗这种情绪。
3. 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边缘人群,通过写作传递正能量,激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
二、写作结构
1. 引入:用简洁的语言引出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 主体部分:分几个小节阐述写作对抗不快乐的方式,每个小节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论述。
3.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写作对抗不快乐的重要性,并提出对读者的期望。
三、写作技巧
1.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 情感投入: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情感。
3.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引用名言:适当引用名言、

重点推荐|写作是一种对抗不快乐的方式

重点推荐|写作是一种对抗不快乐的方式

——也谈散文创作的自我意识与群体分享

作者 崔洪国

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曾说过一句话:“我写作,因为我不快乐,因为写作是一种对抗不快乐的方式。”说到底,文学创作更多是个人的事,是个人的主动和自觉。

——题记

最近,与两位好友有过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交流互动。一位是大学同学张海燕,她平时喜欢即兴创作一些随笔、散文和诗歌,文字简约,文风清新,散文于散中有思想锐度和锋芒,诗歌流畅中有深意和温情,不少的文章和诗歌都很脱俗,不同反响。我很喜欢她的文章和诗歌,在朋友圈发现后就第一时间推送到我的壹点号和海报号,阅读和浏览都不错,说明她的文字还是很有受众的。但她很少自己投稿或者主动找我推送发表分享。在创作与分享上看得很开,很超脱,给人感觉都是一种云卷云舒,云淡风轻的感觉。她的微信名称就是云卷云舒,与她的性格还真得很像,对此,我从内心也非常佩服和敬重。前不久我们微信中说到创作和分享的话题,她说:“自己才是最好的永远的读者,记录当下的心情,然后自己翻翻看看,这就是最好的收获,至于发表或赢得别人的认可,那些都太功利了。”确实,文学的那种纯粹性与功利性很多时候是不相容的。

另一位是我的胶东散文好友张华荣老师,她是位热心肠,在胶东地域文学由点到面,影响力从小到大,通过省写作学会烟威联盟写作基地等平台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凝聚胶东散文创作群体方面助力甚多。华荣老师游历甚广,最近几年去过新疆等地,我从她的南疆纪行的系列散文及采集制作的图片和视频中一起共享了她眼中和心中的新疆之美,新疆之恋,重又唤起了自己对于大美新疆和多彩天山梦幻般的渴望和遥想。由此及彼的传递和影响,有时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一篇文章,一组图片,一段诉说也许就能催生意想不到的共鸣、共识和共情。文学穿针引线的奇妙性真得难以言说。那天,我们因为一件事交流起了关于文学创作和分享及其他相关话题,华荣老师说:“现在越来越觉得,写作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对文学创作的理解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更真实,更充实,更健康。在不烦扰别人的情况下提供一些有益的分享和借鉴。我非常欣赏和喜欢华荣老师那种云水从容,舒展自如的生活,生活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品质和精神。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作为最好的读者,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其实并不容易。自己很多时候是在文学创作的圈子里绕来绕去,绕来绕去。写了很多年,患得患失,终有一天突然顿悟了,原来文学创作并不能当饭吃,别人的看与不看,点赞与不点赞,与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与别人也没有太大关联。如果太过在意,就是自己太在乎这些功利性的东西了,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太过矫情,太自作多情了。我以前在不同的群和朋友圈里也有过不少这样的事,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叨扰,对于自己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负担。很久以前,创作完一篇散文,在各种平台发布后迫不及待地在第一时间所在的各个群,有的朋友圈。为了提醒别人阅读或点赞,还很费心思的从文中摘录出一段或者自己认为精彩的几句话,其实那几句话也未必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有不少同质化推送占用和浪费了很大的平台资源,效果并不好。有的平台就改了推送规则,个人号每天限制3篇,集体号限制5篇,其实是对推送过多过滥的一种规制。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各种各样的征文评奖太多。有的平台和征文还明示作者要自己在圈和群分享,拉多少评论和赞才能达到什么资格。打着各种名堂开展的征文和评比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不仅不严肃,对于文学创作并无多少益处。我之前对于类似的征文和评选活动很留意,很上心,有的一篇文章推送到不同的平台征文活动。平台还让投稿人在群里和朋友圈里到处拉评论,拉赞。这样的征文和评选最终走了样。很多的征文是主题和命题作文,想必也写不出妙笔生花来,有的缺少了自己创作的主体自觉性和内在主动性,文字也谈不少多少真情实感。以前想方设法让别人点赞评论,就如同推送了文章非要选取一段让人一定要看一样,成了我情你不愿的事,都很别扭和尴尬。要是这样的效果,类似的征文活动不参加也罢,还不如专注于创作本身,写出生动,写出鲜活,写出真情,写出实感,说不定更能吸引和打动人。

回想一下自己文学创作的历程,大概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因为经历过了,也感觉到了其中一些荒唐之处,所以还是想说出来,如果能让文学的创作回归文学本身,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想最初,喜欢文字,大概是在每个人的幼儿和小学启蒙阶段。说话说得顺溜了,说得悦耳了,好听了,大人会夸赞几句,类似现在的微信点赞,或者给你买本小人书,给你买点糖果作为奖赏,也类似于如今的各种征文评选吧,当然我说的是那种海量的征文和评选。然后自己就有了不少的信心,尝试着说更好听的话,落到纸笔上就是自己看着赏心悦目,别人也看着优美动人的文字。小学中学时候的文字更多还是班主任的命题作文,不能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当然了,好的文字还是掩不住藏不住的,有的作者也许在这个阶段就能脱颖而出。倘若成名了,除了自己的天才,也离不了老师谆谆的教导和教诲,因为年少,内心还很纯净,文字本身也看不出有多少的急功近利。

到了大学阶段,因为知识积累和阅读量的激增和蝶变,每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加之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和象牙塔,受社会性的影响还少,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桎梏少,思想活跃,写出来的文字也是自由的、主体的、自我的、灵动的。虽然少底层生活的那种逻辑和烟火,但不同人之间因为兴趣爱好和阅读广度的不同,视野也有不同,有的文字已经开始有很强的辨识和光芒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学四年,有的同学的文章很容易就上了报纸和杂志,哪怕是一个豆腐块,在一个班里也是大事,积少成多就成了一种影响力了。有的早期的文字看着还找不到感觉,到了后来就有格局,有气度,有温度,也就是我们说的大器晚成了。还有的也很喜欢文学创作,但是始终找不到感觉,为赋新词强说愁,在自己文学的道路上左冲右突,虽然书也读了不少,好的文章也背了不少,但消化成自己的东西难,文学创作成了很勉为其难的事。自己就感觉不是文学创作的料,就走上了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不管怎么说,这个人生阶段的文学创作更多是书生意气,更多是自己、自我的主体和自觉表达,没有太多功利性在里面。这与大学接受的教育中对于纯粹文学的信仰也不无关系。当然了,也有平时写不出来,拿不出手,临近毕业了,赶紧写点文章,找几家报刊杂志投个稿,投石问路发表几篇为自己积累点就业资源,这样的情况也有,但并不普遍。

我真正开始文学创作是在1995年参加工作以后,在闲暇之余,我会把一些自己与同事侦办的案件从法律和社会广角的维度写出来,当然是为了警示和教化。因为在学校里就喜欢写一些零散的文章,所以毕业后还传承了这个爱好。有时间我和好友会到县城的大街小巷,会到城西的徒骇河畔,会到城外广袤的田园寻找所谓的灵感,然后循着自己的步履写下来。有时回到老家,回到鲁北平原深处那个古朴的村落和院子,我也会情思绵绵,情感充沛,也会写出如涓涓细流的故乡亲情。那些年,我写过很多关于徒骇河、锅子饼、沾化冬枣和故乡麦子、棒子、水湾和西崖的散文,很多是我童年的影像,很多是我工作后随时采撷和收集到的影像,都成为我文章的素材、意象和色彩。这些文章不少收录在我的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中,现在想想,这本书的题目其实很契合我那个时段的心灵和思想。那时的文学创作更多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学爱好,一种文学追求,一种文学梦想,一种纯粹文学理想必达的寻觅和探索。是文学青年到文学情怀,文学使命的外在表达。工作是自己谋生和养家糊口的手段,但不是自己人生的全部,工作之外,总要有点爱好吧,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说真的,那时也没有如今这么丰富的传播手段,一篇文章发表在鲁北的地市级报纸上,自己也真没有在意有多少人会阅读和点赞,自己是否会在有一天成为一名梦想的作家,这些都没有成为自己文学创作的负累,所以写文章是自由的,轻松的,畅快的,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那是自己的事。

从2010年以后的接近10年时间里,我的文学创作基本处于一个停滞期。特别是2010年到济南后的最初几年里,好像感觉自己人生的舞台大了,工作精益求精成为了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自己也有些飘了,就像县城的小职员到了省城有了大平台,可以大有可为了,现在想想,实在是一种很可笑的想法。从县城到省城,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个工作而已,人不还是那个人嘛!省城自有省城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习惯,工作之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属于自己和家人,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此适应不过来,工作之余辗转于那些觥筹交错的场合,言不由衷的奉承话说了不少,听了不少,现在想来,大多都是不走心的交际和应酬。大好的时光在匆匆之间流走了,自己曾经钟情的文学创作放到了很不起眼的角落,文学的田野荒芜了。

人生的很多高光其实是昙花一现,更多的人是在平凡中寻找平凡,度过平凡,并没有太多过人之处。南柯梦醒,毕竟是十年光阴匆遽而逝,要有多少殚精竭虑的思考和行吟才能找回这逝去的十年呢,实在是难于登天。倘若自己从当初就明白这个道理,把更多的精力留给自己梦想和喜欢的文学天堂,文学田园,文学牧场,自己该有多少慨当以慷的人生感叹和感悟。可惜的是,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没有那么多倘若。

济南是一个很有温情和温度的城市,不仅美在山水,美在古城,美在河湖,更美在那种不加雕琢的市井烟火和世态从容。济南给人的感觉是不矫情,不虚拟,很真实,在每天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中自显优雅和气定神闲之态。2020年从面海朝阳的海阳回到美丽的泉城济南,我开始留心观察和思考这个城市。从海阳回济南之前我就开始做着一些文学性的铺垫了。我把海阳的山水人文收纳进自己的文字,对海阳的朝霞和落日,对万米金沙滩和北部的绿水青山,山村果园投注了很多的目光。回到济南后,文学的笔触就缺少了断层,更加自然和流畅了。但那个过程也经历了不少的阵痛。有时,我会怀疑我的文字是否那么恰如其分的传达了街巷济南的凡俗烟火,是否那么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山水济南的风景神韵,是否那么情真意切地叙述了人文济南的情感情怀。当然了,这种怀疑更多是对自己不辞长作济南人的那份执着中,对自己书写济南的文字近乎苛刻的追求。

还有一个自我层面的原因就是2020年以后,文字传播的介质比之前更丰富,传播的形式更多样,传播的时间更快捷。百度、、网易,各种平台都可以作为传播的介质,纸媒之外,微信公众号、号、壹点号、海报号,文字、图片、视频都可以成为传播的途径和形式。以前一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可能需要半年,而且期间还不能一稿多投,如今,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创作到推送发表可能一天之内就完成了。当然了,纸媒和期刊依然故我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毕竟它们也有过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耀和历史担当。但是在自媒体和全媒体面前,纸媒和期刊也面临尴尬的处境,很多也开始选择转型了,有的也开设了自己的自媒体公众号和电子阅读等。全媒体时代那种摧古拉朽的力量已经势不可挡。有一段时间,我也特别关注自己发到微信朋友圈文章的点赞,很留意自己在壹点号和海报号文章的浏览和阅读总量。久而久之,对这些事情的过多关注影响和分散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那种专注,自己也仿佛陷入到了推送、分享、关注阅读,从兴奋到失意再到兴奋的循环中,进入到了一个瓶颈和茧房中,多了不少的困惑和彷徨。

最初,我参加征文比赛,进入最后一个环节,需要人气流量,我也在朋友圈里推送分享,联系朋友分享、点赞。当时妻子和女儿都不理解,说我弄得自己太累了,网上的人气流量很多是花钱买来的,没有多少意义。那段时间,我自己走不出来。有一阵,我频繁地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文章,生怕自己的朋友看不到。有朋友也善意提醒我说:“大家都知道你热爱文学,散文写得也不错,但是没必要天天在朋友圈推送,光速阅读的时代,推送分享多了,就少有人看了。”我当时还将信将疑。有的时候,我也会在不同的群和圈里分享我最新的散文,熟悉的会客套地说几句,不过就是写得很好,写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不熟悉的见了面不好说自己没看,只好左顾而言他。现在不少创作者正在经历的过程其实在自己身上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好像是文学爱好者的一个通病。想想,还是功利性、功利心使然,如果想开了,把文学作为自己的事情,放下功利心,抛开功利性,可能一切就释然了。文学创作就真得具有了文学的崇高和美感。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国学大师王国维这两句话是很值得深思和推崇的。前者说的是文学创作对内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对外能够感动他人,靠的就是意和境这两个要素。后者说的是用自己的主观视角去看待事物,那么事物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这与他提出的治学三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讲的也都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性、自我性、内在性和自觉性。文学创作到了一定时间和量的积累,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是察自己所察,悟自己所悟,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所写。倘若自己所察、所悟、所想、所写的文字与他人有了共情和共鸣,或者说触动了别人的心弦,大概率是不同的事物因为文学的纯粹性打通了彼此连通的任脉和督脉,不经意间就呼应了。而不是你非要分享,非要选取一段强迫性让人阅读,非要分享后让人评论和点赞的结果。

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曾说过一句话:“我写作,因为我不快乐,因为写作是一种对抗不快乐的方式。”说到底,文学创作更多是个人的事,是个人的主动和自觉。不久前还跟好友仁杰通了话,说到了文章中提到的这些话题和创作出版等,彼此的共识是文学应当保有独特的高贵性、纯粹性和主体的自我性,不必强己所难,更不必强人所难。我跟仁杰说,真想有朝一日放下所谓的辛劳和忙碌,心无旁骛地沉浸到那些名著中,行吟在烟霞和烟火中,行走在文字中,看自己喜欢的风月,写自己欣赏的风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真实的自己,不去麻烦别人,不去叨扰别人,爱自己的人间和天堂,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

壹点号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