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中国人》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2 01:50

《中国人》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人》读书笔记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中国人》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在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基本信息。
2. 概述内容:在作文中,要概括地介绍《中国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观点、论证过程、研究方法等。这有助于读者对书籍的整体把握。
3. 突出重点:在读书笔记中,要突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这些重点内容可以是作者的观点、论证方法、研究结论等。在作文中,要详细阐述这些重点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评析。
4. 结合实际:在阐述作者观点和论证过程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身边的事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生动性。
5. 表达观点:在读书笔记中,要表达自己对《中国人》这本书的观点和看法。可以赞同作者的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反驳。在作文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合理的理由。
6.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结构要清晰。在作文中,要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层次分明。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
a.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基本信息。
b. 概述内容:概括地介绍《中国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c.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5)

孔子之后,下一个主要的哲学家就是墨子。他姓墨名翟。在古代,墨子和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但有趣的的,他俩的学说又是相互对立的。墨子所代表的阶级和孔子所代表的阶级正好相反。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而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即平民阶层。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而墨子则是古代文化的批判者与革新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而墨子则是战斗的传教士。

之前的章节讲过哲学学派的兴起是从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教授的是“儒”,而墨子教授的则是武艺战事的“侠”。随着周朝的没落,那些武士和军事专家就成为了散落民间的“游侠”,谁雇佣他们就给谁服务,他们的职业道德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由于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即平民阶层。所以儒家是相对对立的。他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

(一) 儒家不相信天鬼存在。

(二) 儒家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把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

(三) 儒家强调音乐,同样把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

(四) 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民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

由于墨家所代表的是底层人民的观点,所以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里面关于第四条“命”的问题是有误解的,儒家认为的天命绝不是宿命论的。

墨家哲学的中心思想是兼爱。

兼爱”就是在他们团队所提倡的“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基础上扩展开的,主张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低、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他分别用“三表”来论证了兼爱的正确性和可取性。

第一表是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即通过考察历史记载中前人的间接经验来判断言论的是非。墨子认为古代圣王如禹、汤、文、武等,他们推行兼爱等理念使得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这些事例为兼爱学说提供了历史依据,证明兼爱是古已有之且行之有效的治国理念与道德准则。

第二表是“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就是以广大群众的直接感觉经验为依据。墨子认为天下百姓都希望得到关爱和利益,厌恶伤害和灾祸。如果大家都能兼爱,那么人与人之间就能相互帮助、相互关爱,这种现象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比如邻里之间相互扶持、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等,这说明兼爱符合百姓的利益和愿望,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这是三表中最重要的一表。墨子将 “中国家百姓之利” 作为判断一切价值的标准,也是证明兼爱最可取的关键所在。他认为兼爱能够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如能避免战争、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使百姓安居乐业等。

墨子通过 “三表” 从历史经验、百姓经验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论证了兼爱学说的正确性和可取性,认为兼爱是一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繁荣、保障百姓幸福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念。

如果兼爱能够实施成功,那么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做到,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为什么要利天下,我为什么要去无差别的爱每一个人。墨子学说就先告知,爱别人是一种个人的保险和投资,一定会得到偿还的。

但是这种诱导显然还是缺乏主动性,墨子就给他的兼爱学说设立了宗教和道德的制裁,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引导人们实行兼爱,以解决当时社会的混乱和纷争问题。他讲到了两个概念“天志”和“明鬼”,其中讲到了天帝的存在性,墨子认为天帝是存在的,天帝爱人,天帝的意志就是人要彼此相爱。天帝还经常监察人的行为,特别是统治阶级的行动,会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同“天帝”一样存在的还有“明神”,他们也在行使着同样的行为。

墨子学说里认为达成“兼爱”除了靠宗教的力量,还要依靠政治的力量,也就是必须要形成国家。他认为国家是由人民意志设立的,人先于国,国家的产生是为了结束混乱状态,实现社会的有序治理和人民的福祉。同时,墨子还强调选举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贤能的君主和官员,并以 “兼爱” 作为选举的标准,希望选出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万民谋福利的 “兼君”。

可以说墨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传播和实践自己的学说,以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墨家思想的精髓,为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而不懈努力,其言行一致的精神为后世所敬仰。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6)

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他出身于今河北省南部,在汉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全国思想的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秦朝统治短暂,汉朝继承其中央集权理念,董仲舒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推动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术为标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制度性确保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其思想集中于《春秋繁露》。他融合阴阳家宇宙观与儒家政治社会哲学,认为天人密切互动,“天” 兼具自然与上苍含义。阴阳家与五行家思想在其学说中合流,既有阴阳观念,也有五行理论。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董仲舒认为宇宙由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和人十种成分组成。阴阳之气如水流般渗透天地间,五行次序为木、火、土、金、水,“比相生而间相胜”。木、火、金、水各主一季一方,土居中辅助,四季嬗替由阴阳运行解释,阳气主导三时生长,阴气主一时肃杀,体现 “天之任阳不任阴”。天人一体,人是天的复制品,高于万物,需靠 “礼”“乐” 教化修养完成天地未尽之功,天、地、人不可或缺。

人性的学说

人由阴阳二气生成,人性含 “性” 与 “情”,“性” 对应阳可成仁,“情” 对应阴生贪欲。他不同意孟子 “性善论”,认为性如禾,善如米,善需王教促成,强调文化价值,接近荀子又别于其性恶论,认为善是人性发展而非悖逆,与孟子差异在于“未善” 与 “已善” 的表述。

社会伦理学说

董仲舒以阴阳学说为社会秩序依据,提出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父子、夫妇分别为阴阳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为仁、义、礼、智、信,汉代学者将其与五行关联。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泛指道德规范,人的发展应循此,这是文化文明的主要内涵。

政治哲学

君王有责任助大众发展品德,其统治源于天命,以庆、赏、罚、刑 “四政” 取法四季,政府组织也仿四季模式。天人和一,政府失误会致自然异常,既可是天怒的目的论警示,也可是同类相动的机械论结果,二者存在矛盾。

历史哲学

董仲舒改邹衍五德说为 “三统” 论,即黑统、白统、赤统循环,夏、商、周分别代表黑、白、赤统,新朝代需改制度服色等表明承天命,但大纲人伦等不变。该理论既为君权提供合法性,又限制君权,宣告朝代统治有限期。他认为孔子承受天命创立黑统,《春秋》是其道统体现,通过 “春秋笔法” 含微言大义。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对《春秋》的评注中有 “三世说”,何休进一步发挥,将春秋时期分为 “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对应孔子传闻、听闻、亲见之世,体现从整顿鲁国到教化蛮夷的过程,接近《大学》修身治国平天下步骤。《礼记・礼运》篇则描述了 “乱世”“小康”“大同” 的社会阶段,“大同世界” 是众人向往的理想状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