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中国古代道德思想》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2 08:1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选择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或者选取某一具体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2. 研究背景:了解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历史背景,包括各个学派的形成、发展、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这有助于在作文中更好地阐述道德思想的形成过程。
3. 结构安排: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重要性;正文部分详细阐述某一学派或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价值。
4. 论证有力:在作文中,要运用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引用古代文献、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以增强说服力。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口语、网络用语等。同时,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避免偏颇:在阐述中国古代道德思想时,要客观公正,避免对某一学派或道德观念进行过分夸大或贬低。要全面展示各个学派的思想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7. 结合现实:在作文中,可以适当
张岂之丨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
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代。公元前16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在商朝,以上帝为至上神的宗教代替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公元前11世纪,在渭水流域发展起来的周人推翻殷商,建立了周朝。周人宗教思想有不少创新,例如,上帝和祖先神分离便是西周宗教思想的特色,还有,周人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道德伦理思想,出现了“德”和“孝”的道德范畴。商周宗教思想和早期阴阳五行说联系在一起。阴阳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的概念,阴阳观念发展成包含有对立统一的阴阳说,这在《周易》(指《周易》经文)一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孔子像
中国思想文化的灿烂时期在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这是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见本书第二讲)。与此时期相适应,以鲁国为中心,先后出现了“私学”学派——儒家和墨家。他们被称为“私学”,是因为这两大学派的学者已经不限于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卿大夫或世守的职官,有些还来自平民阶层。儒家的开创者是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家的开创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按照诸子学派兴起的先后,在儒、墨之后,出现了兼采儒墨而又批评儒墨的道家。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最早的代表。战国时代的思想学派繁多,被称为“诸子百家”。汉代司马谈按照诸子学说的主要倾向,把他们划分为阴阳、儒、墨、名(辩)、法、道德六家。班固《汉书•艺文志》则把诸子划分为儒、道、阴阳、法、名(辩)、墨、纵横、杂、农等九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以下我们对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要点作一些介绍。孔子(前551—前479),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幼年丧父,过着贫贱的生活。青年时代做过会计(“委吏”)和牛羊管理人(“乘田”)。30岁左右开始私人讲学活动。34岁去齐国,听到古乐《韶》乐,被它吸引,三月不知肉味。51岁在鲁国任中都宰,后来升任司空、大司寇。57岁带着弟子周游中原各国。68岁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教育。要了解孔子,首先需要阅读《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首先是,他以毕生的精力整理西周文献,作为教学的材料,它们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古代文献。那么,这些教材包括哪些书呢?1.《诗》——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近代学者指出,《诗经》中的诗来源很多,有的是乐官从民间采集而来;有些是官吏献给周王,而转入乐官手中;有些是贵族为祭祀或其他用途而创作的,又由乐官谱了曲;有的是诸侯进献的乐歌;还有的是各诸侯国的乐官带到周王朝的乐歌。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2.《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3.《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4.《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5.《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成书于商周之际。孔子研究《易》,用力甚勤,爱不忍释。《易传》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作品,用来解说《周易》。由于《易传》有十个部分,又称“十翼”,作者尚难断定。有的学者说,《易传》的作者是孔子,证据似不足。后代解说和发挥《周易》的著作很多,也都是“易传”。为了与秦汉以后解说和发挥《周易》的著作相区别,“十翼”又称《易大传》。6.《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14年(前481)。因《乐经》失传,故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这是儒家的基本经典。孔子对“五经”的研究和整理,是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孔子在思想文化史上的主要贡献还在于,他系统地提出了“人学”的思想观点。如何做一个君子?如何学做圣贤?人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在这些关于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上,孔子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些见解中有一个范畴,称之为“仁”。从《左传》和《国语》可以看出,在孔子以前和孔子同时,许多人都讲“仁”。《国语•周语》:“言仁必及人”,也就是说,凡讲“仁”一定涉及人的问题。这些为孔子“人学”的形成准备了思想资料。在此基础上,孔子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并赋予新内容,使“仁”成为意指人性的儒家“人学”思想范畴,从理论上解决现实的人成为理想的人、人之所以为人等问题。孔子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多次阐述关于“仁”的含义,这些不是以祖先神的崇拜为出发点,而以人的理性为基点;不是以氏族群体为出发点,而是以个人修身为基点;不是以维护一方牺牲另一方为出发点,而是力求照顾到人际双方要求为基点。例如孔子将“仁”解释为“爱人”,就显示了这样一些特点。孔子强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靠自己努力,从“我”做起。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所谓“爱人”,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己、尽己和推己及人两方面结合,即“忠恕之道”。为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孔子要求双方相互尊重。比如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来对待儿子。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以此为例,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重现西周礼乐盛世,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同时他又把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这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论,成为儒家“人学”思想的核心,在儒学历史演变中,这个核心没有变化。孔子谈到许多重要的道德规范。《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即自重;宽即宽厚;信即信用;敏即敏捷,引申为孜孜不倦;惠即关心他人。除此,在《论语》中还有多种道德规范的分类,如:温(温和)、良(善良)、恭(自重、自尊)、俭(俭朴)、让(谦让)等。这些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孔子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恪守道德规范,将道义放在第一位,这样生活才能充实。人的生活目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追求富贵。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富贵,但是这要加以限制;限制就是道义。这就是说,符合道义的富贵才可以取,不合道义的富贵决不可取。人为道义而活,非为富贵而生,这样才有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观点提高了“人”的价值,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人生价值观的哲人。此外,孔子在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方面都有许多深刻的论述,限于篇幅,这里从略。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逝世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人们对他褒贬不一。像他这样引起后人热议的思想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中国哪些品德道德思想绝不能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品德与道德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核心价值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是维系社会和谐、文化传承和人格修养的基石。以下是一些被认为“绝不能丢”的关键品德与道德思想:
### **1. 仁爱(仁)**
- **核心内涵**: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强调推己及人、关爱他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仁爱体现为尊重生命、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它有助于缓解人际冷漠,构建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
### **2. 诚信**
- **核心内涵**:“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
- **现实意义**:在商业、学术、政治等领域,诚信是维系信任的基础。缺乏诚信会破坏社会秩序,而坚守诚信能推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3. 孝道**
- **核心内涵**: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文化中家庭伦理的核心。
- **现实意义**:孝道不仅是家庭和谐的纽带,也体现了对长辈经验与智慧的尊重。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孝道精神与现代养老制度结合,能缓解社会矛盾。
### **4. 忠义与责任感**
- **核心内涵**:忠于国家、民族,对家庭、职业、社会承担责任。
- **现实意义**:忠义精神在当代体现为公民意识、职业操守和民族认同感。它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个人实现价值的途径。
### **5. 谦逊与礼让**
- **核心内涵**:“礼之用,和为贵”,强调谦虚、礼貌、包容。
- **现实意义**: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谦逊与礼让有助于减少冲突,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合作,尤其在国际交往中体现大国风范。
### **6. 勤俭持家**
- **核心内涵**:勤劳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 **现实意义**:面对资源紧张与环境问题,勤俭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根基。
### **7. 自强不息**
- **核心内涵**:《周易》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不断自我完善与奋斗。
- **现实意义**: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自强精神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鼓励创新与终身学习。
### **8. 公正与正义**
- **核心内涵**:儒家“义利之辨”强调以道义为先,追求社会公平。
- **现实意义**: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公正与正义是制度设计的核心原则,也是公民维护权益、推动社会进步的道德基础。
### **9. 和谐共生**
- **核心内涵**: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 **现实意义**:在生态危机与全球挑战下,这一思想为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哲学依据。
### **10. 文化自信与历史传承**
- **核心内涵**:对自身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避免全盘西化或盲目排外。
- **现实意义**: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有助于在全球化中保持独特性,同时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 **为何这些品德“绝不能丢”?**
1. **社会稳定的基石**:传统道德规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减少冲突,促进秩序。
2. **文化认同的根源**: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3. **现代文明的补充**:在技术理性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传统道德提供了情感、伦理和人文关怀的维度。
4. **全球治理的启示**:如“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思想,为解决国际争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
### **结语**
这些品德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活化。例如,孝道可以与现代养老政策结合,诚信可融入数字时代的信用体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才能让中华文明的精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全球文明多样性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