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13: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思想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理解诗歌背景: - 了解《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及其生平,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创作背景。 - 研究元代的社会状况,了解当时的文化氛围和诗人的心境。
2. 分析诗歌内容: - 精读《天净沙·秋思》,理解其意境、意象和情感。 -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秋思、孤雁、古道、西风、瘦马等,探究其象征意义。
3. 提炼主题思想: -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对故乡的思念、人生无常、漂泊无依等。 -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生平经历、社会背景的关系。
4. 构建文章结构: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和诗歌内容。 - 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对故乡的思念、人生无常、漂泊无依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诗歌主题思想的重要性,并表达自己的感悟。
5. 运用修辞手法: - 在作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 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运用生动的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字里行间总给人一股萧瑟凄凉之感。它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呢?
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与腾讯视频、一心明德文化共同打造的诗歌雅集文化综艺节目《邻家诗话》第十期正式上线啦。在本期节目中,THE-9谢可寅、周剑之与刘丰、牛魔一起来到风景秀丽的阁美荟,共同饮茶品诗,鉴赏元曲中的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
刘丰和牛魔首先用牛奶、米酒制作了宫廷奶酪,这是一种在元明清时期非常珍贵的美食,被用作宫廷御膳。嘉宾们一边品尝着点心,感受当时元大都的味道,一边“回到那时”,聊起了元曲和马致远其人。
事实上,《天净沙·秋思》最早出现在元代《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一书中,里面并未标注作者。元末明初,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中同样没有表明这首小令的作者。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才明确将马致远列为作者。从这以后,大家才普遍接受了这一观点。
小令的作者究竟是谁?如今,我们也只能通过有限的记载去推测。“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启示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马致远有许多别称。有人称他为“马神仙”,一方面,因为他活了七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较长寿;另一方面则与他的创作倾向有关。他写的杂剧很多与神仙相关,例如吕洞宾、陈抟老祖等。作品中包含大量教化度人的故事,颇具神话色彩。
还有人称他为“曲状元”。这是因为马致远有百余首传世作品,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才子。
从马致远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大致了解他的人生历程。“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在人生的前二十年中,马致远可以见到宫阙,说明他可能生活在大都。
人到中年,“献诗上龙楼”,据说他曾向统治阶层献上作品,谋得一官半职,有了一段羁旅岁月。羁旅行役的漂泊之苦也成了他创作的重要灵感。
人生的后半程,“东篱半世蹉跎”,表达了他不顺遂的经历和烦闷的心绪。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致远的一生,也更能理解他笔下的愁思。
听完THE-9谢可寅的朗诵后,嘉宾们一起“字斟句酌”,细细品读《天净沙·秋思》。“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文人雅士总是借秋来抒发愁绪。在诸多写秋的作品中,这首小令缘何成为“秋思之祖”呢?
周剑之老师介绍说,它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写法,即用意象进行组合。作品的前三句,共十八个字,一共描写了九种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属于近景,“小桥流水人家”属于远景,由近及远。“古道西风瘦马”则置于整个大场景的中心,形成了一幅非常有层次、有情绪的画面。
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几笔,描写出了一个形单影只的愁苦之人,一匹瘦马作伴,远离家乡,浪迹天涯。整首作品语言凝练却意境深远,用有限的意象表达出了无限的情感。
牛魔补充说,马致远的愁绪并非臆想,而是从生活中来的。元朝,读书人地位低下,九儒十丐,文人空有才华却上升无门。有些文人给人代笔练字,还有人做了编剧,撰写戏剧谋生。
因此,在元代的许多文学、文艺作品中,这种愁绪都可以窥见一二。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都夹杂着那个时代给予文人的压抑情绪。
了解时代背景后,我们更能懂得作者彼时的心情,也更感这首作品的绝妙。王国维就曾评价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含蓄却有余味,让人能够反复地去咀嚼,去品味。
节目中,嘉宾们还奉献了一场蒙古风格的“诗歌乐舞”。在最后的“邻家雅趣”中,大家又跟随周展羽老师学习沙画,以手为笔,以沙为墨,其中又发生了哪些趣事?
让我们一起,穿梭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诗词之中,尽情感受它们的美和韵味。
文 案:杨胜楠 王凤栖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属名词罗列,为啥给人感觉意境悠远?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作“秋思之祖”,以前就这篇小令写过赏析文章,也分析过他这种奇特的名词罗列写景方法。
这其实是古诗词比较常见的一种写景方法。光是名词罗列,就能给出一整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甚至注入感情。这种方式看似不符合语法结构,却能产生的独特的效果。
名词罗列法,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是这首《秋思》实在太过有名,而且运用镜头到极致,就特别明显。但是这种写景法从初创到后来的发展,其实是分出了不同的用法的。
这种写法,就个人所知,较早出现是在晚唐时期,杜牧的诗《忆游朱坡四韵》:
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
猎逢韩嫣骑,树识馆陶园。
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村。
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这其中的首联“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就使用过这种写景方法,但是杜牧这两句并非简单的名词罗列,而是在名词的下面暗藏着逻辑关系,只是把动词省略掉了。可能是受五言的限制,也可能就是这么写的,如今我们可以归入“诗家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当我们翻译成白话文时,会自动增补连接起这些名词之间的动词,达到表意清晰:“秋草长满了回家的路,覆盎门掩映在夕阳之下。”
不过也还有另外的用法。
我们再看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都是名词,注意并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么简单,我们甚至可以拆分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来看待名词的罗列,当然没必要那么细分,因为“鸡声”是偏正结构合成词,不过可以看出这两句诗的精工对仗。那么这些名词意象之间有没有动态的关系,需要添加动词来表示相互作用才能通读呢?
其实不需要。意像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平等的,大家一起构建了一整幅清晨山间茅店小桥的清冷画面,从声音到颜色,从大的景象再到小的景致,共同勾画一幅早间出行的画面。
只能惊叹温八叉是个中高手。
而《天净沙·秋思》很明显就是走的温庭筠这个路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之间、九个意象之间都没有动态的逻辑关系,有的只是方位、远近的不断切换。这是有意区别于唐诗宋词繁花似锦的写法。我们看杜牧的“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是可以感受到那种画面的堆积效果,因为有静有动,有生命在浮动。而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方面意象选择比较冷清,再一方面就是意象相互之间没有积极互动,只有更加冷清的罗列对比。
同样是罗列名词,这就是区别。
而马致远很明显就是用这种静态景物比惨的效果,勾勒出一幅白描画的不同部位。我们看地上,看天上,看远处,看近处,这里有枯藤,那里有昏鸦,近处有小桥,边上有人家,更远是古道,西风吹瘦马。正是这种没有偏爱,没有突出重点的描写,让读者自然在这种萧瑟的意象群中体会到“天地不仁”的苍茫、苍凉的感觉。
天地无情,凉风习习——换句话说,不就是觉得悠远、寒凉?
这种写法在偏冷的创作中用得很多,但未必用得好。为什么呢?就好像我画完了整个一条龙,到处都很生动,却又笔墨均匀,关键在哪儿呢?还是需要点睛。不是说浓墨重彩的写法就不需要点睛,而是浓墨重彩的写法就已经突出了局部,像杜牧的首联,因为蕴含了动态感情,自然就为整首诗创立了基调,我们看一而知二,大概就能了解整首诗要表达怎样的一个情感。
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如果只有前面这三句悠远的写景,那就是庸作。
他需要画龙点睛。所以这首小令的真正高妙手笔,是在最后两句。
这些词的罗列如果没有最后两句的“点睛之笔”,无论如何精致、萧瑟,都不能真正打动读者。
倒数第二句他选择了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一举把前面九个意象统摄了起来,造成了一个时空统一的场地,前面所有的景色都找到了自己的正确位置,共同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夕阳秋色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个完整的景和意象里,这首作品的“眼”也就呼之欲出。
断肠人在天涯。有人参与的景色才是有灵魂的,人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意象,所有的自然,所有的眼前景和心中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种写景融情的方法正是宋朝之后对唐风反古的一种追求,相对淳朴的风格开启了散曲疏阔清朗表达“秋思”,以及表达其他情感一个新的路子,以至于《中原音韵 · 小令定格》称此这个作品为“秋思之祖”。
写景再好,无情非高品。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