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21: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石头的故事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故事内容": - 首先要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 分析故事中的石头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贯穿整个故事。
2. "明确读后感写作目的": -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感受,是赞赏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故事背后的哲理。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故事内容,点明石头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你的主要观点。 - "主体":分段阐述你的观点,可以包括: - 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如石头如何推动故事发展。 - 对人物塑造的评价,如石头如何影响人物性格。 - 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如石头象征的深层含义。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表达你对故事的总体感受。
4.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正式性和学术性。
5. "逻辑性": - 确保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连贯。
6. "个人观点": - 在读后感中,要充分表达
散文《约见石头》,是一篇散发着泥土清香、大自然浪漫色彩的好文,该篇文字深深打动了我。所约见的“石头”是位于宣威市偏远贫困山区攀枝嘎村委会一个叫冲子村的地方,当地的村民被四壁峻峭的石头围绕,没有土地耕种,当年的老书记带领村民开山拓土,造出一千多亩土地,改变了生存状态。作家朱华胜老师(笔名山地)常常深入实地考察采访,行走在普通百姓生活里,写下诸多散发着乡村气息的文字。
初见“攀枝嘎”陌生而独特的名字,我搜索了一下百度,是宣威市辖区下的一处偏僻的村寨,四面环山,山高谷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阅读过程中,仿佛我也与朱华胜老师一道走进攀枝嘠的冲子村,看到杏花梨花桃花掩映着一栋栋低矮的房屋,吃着苕子摇着尾巴的黄牛,还有石墙角废弃的石碓窝、石磨、石板。我喜欢这幅清秀的山村画卷,被画中小小的灵动所吸引,“牛背上的蝴蝶起起落落,扑扑闪闪。”“一只小狗伸着红舌头舔水,哗啦哗啦响。”我也喜欢那一块块房前屋后的大菜园、小菜园,“大的如屋顶般大,小的如巴掌。”巴掌小的是真的小,所谓“房顶般大”其实也很小。一开始,我以为星星点点的小菜园是有意雕琢的小资情调,露珠粒粒的蔬菜就为展示农村精致的生活,转念想,又觉得农家人远离城镇,留用大块的自留地才合乎情理。顺着文字往下走,我碰到酸楚的东西,这里的“小”不是精致,是珍稀宝贵的意思。原来,小村的秀雅美丽曾经背负过太多的痛楚,那些沉默的石头上流淌过的斑斑泪痕,到如今都还依稀可见。
冲子村困顿于四壁山石,过去的景象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穷山僻壤的,道路不便,石头上生不出草,庄稼种不出来。可想而知,村民的生活之窘迫,几乎陷入绝境。当然,村民也有别的选择,比如外出谋生,搬迁。可大家都走了,冲子村的根也就断了。以生产队长刘家有为首的冲子村民响应攀枝嘠老书记的号召,选择了最具挑战、最艰辛的一条道路,那就是开山炸石背土。在他的带领下,男人炸山,女人抠土、背土,长年累月,风雨无阻。据记载,整个攀枝嘠硬生生炸开六座山头,用沃土铺灌贫瘠,乱石琢成砾壤,造出一千多亩土地,在寸草不生的石堆上开垦出一个世外桃源。冲子村作为其中的一个自然村,自此有了土地,庄稼长出来了,苍凉的石头山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才在朱华胜老师的笔下看到今天的冲子村,小狗嬉戏,牲畜入圈,花香娇染映红了石墙。诚然,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何其微小。然而,大自然面前,人类的信心磅礴浩瀚。
艾青有一首小诗《我爱这土地》,讲到如果她是一只鸟,会用嘶哑的喉咙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诗末最后一句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每每读到这里,有一股暖流充盈了我的眼眶。这是一位爱国诗人对故土的热恋,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深爱着饱受磨难的母亲那样的情感。朱华胜老师“约会石头”字字句句刻琢着淳朴的农家人对家园无言的深情,攀枝嘎清秀的山寨,勤劳勇敢的村民们创造的奇迹,石头上发生的历历往事如潺潺细流静静流淌。抛落在山谷里的村寨,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磨砺着村民。居住在村子里的人真的苦命,可他们并不顺服于宿命,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硬骨头的庄稼汉。热血流淌,化为滚烫的汗水滴在砾石上,誓死与命运相拼,这是愚公移山式的现代版的大无畏精神。作品带给了读者反思,今天,我们不开山炸石,更不毁林开荒造地,但是当年他们这种不屈服于命运、勇于生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传承的。如今的刘家有老人家已经九十岁高龄,谈及当年为了生存开山时炸断的三根手指头并没有痛苦。那段艰险的岁月早成为了回忆,老人家也因此骄傲了一生。当年,冲子村只有两名共产党员,即刘家有和他的老伴。他们干活总是冲在前面,休息却在最后。散文极富生活气息地描绘了他们一家的情况,挂着的腊肉飘着肉香。这是石头里长出来的香,是刘家有与老伴先苦后甜的果实。
今天的冲子村,依然被石壁环抱在山洼里,一条狭窄的石台阶好似天梯,它挣脱石壁的怀抱往天空的方向伸展出去,仿佛可以直抵云霄。党的政策好了,当地的政府牵头投钱修路、引水、架线,通讯和道路样样便捷,村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寂静的小村添了不少活力。过年过节,红白喜事寨子里都要热闹一番。近几年,游客越来越多,慕名去的游客无不为冲子村的精神所感叹,那些山石上的往事流传开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悉听。我虽遗憾没有得以机会去一趟攀枝嘎,有幸受邀于与石相约的文字,成为“约见石头”的一位读者。
与《约见石头》一样,朱华胜老师不少的作品如《反求》《菌子王》《金色约会》《爸爸》等等都飘着泥土味,能感受到普通人的疼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一次向老师请教,谈到《反求》乡村教师不顾为师的尊严,苦口婆心劝学生返回课堂。我知道故事来源于现实生活,可这样的情节依然令我难以置信。朱老师说当你走近群众这样的境况就不足为奇了。《菌子王》胡金润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痛失挚爱,生活的种种磨难内化在她的身体里,永远也挣脱不开。她不是不痛,是超离了疼痛。《金色的约会》写的是贵州乐民古银杏树,笔者带我们赴会履约,和他一道穿越古银杏的年轮,走在金光灿灿的时光隧道上,与人格化的银杏树来了一次神往的约会。《爸爸》讲述了一对生活在底层的父女的故事等等。《约见石头》这么感人,便是融入到生活、融入到社会底层、融入到普通百姓家的原因。朱华胜老师的作品可贵之处诸多,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他的创作贴近生活,或者说作品本身即生活。这是我最欠缺的,也是碌碌平庸的我难下功夫花时间费精力做到做好的。老师常常实地考察,面对面采访,这才动笔来灌溉。他的文字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把感情藏蕴在深韵的笔触里,放在老百姓的故事当中,让读者慢慢去品。他讲的道理浅显易懂,哲思纵深辽阔,常有化雨为甘露,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老师也是慈悲的,他的内心充盈着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他也是追求唯美的,读他的作品,不知不觉走进到一个神秘独特的精神世界里。
我从朱华胜老师的《约见石头》获得颇多感触,借此写下一篇浅薄的文字,以此来抒发感受,表达对他的敬重之情。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