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朱熹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3 03:13

如何写《朱熹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朱熹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朱熹的思想、学说或其生平事迹的感受和看法。可以围绕朱熹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方面展开。
2. 收集资料: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收集有关朱熹的资料,包括其生平事迹、主要著作、思想观点等,以便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朱熹的生平事迹或主要思想,引起读者的兴趣。 - 正文:详细阐述自己对朱熹的思想、学说或生平事迹的感受和看法,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朱熹的敬意或对未来的展望。
4.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可以赞同朱熹的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5. 论证充分:在阐述观点时,要运用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引用朱熹的著作、名言,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论证。
6. 语言表达:作文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天理”的真谛——大型历史纪录片《朱熹》观后感

来源:闽北日报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撰写论著81种,739卷,约800余万字,所涉及到的有经学、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知识。朱熹的《弟子规》《朱子家训》在长期一段时间成了人们品德行为的准则,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熹在武夷山求学、著述、讲学,整整生活了50年,在九曲溪畔的“武夷精舍”,五夫“紫阳书院”留下他孜孜不倦的身影。“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著名学者蔡尚思高度概括朱熹与孔子,在中国古今历史上所拥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朱熹理学最重要的宗旨就是一个“理”字,这个“理”就是所谓的“天理”“地理”和“人之常理”。看过《朱熹》纪录片后,我才明白,只有这个“理”字,才能纵贯古今,将天地人融合在一块,这就是朱熹终其一生研究的理学精髓。

“天理”是自然存在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比如说自然界固有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周而复始永恒不变。自然铁律一旦遭到破坏就产生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比如海啸、地震、泥石流等等,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明白其中这理,遵守其中这理,顺其自然,人才能与自然共生存。

“地理”是地球中万物相生相克之理,但万物离不开“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基本元素。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人们利用物质相克之理,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例如,人们运用冶炼技术,将矿石变成金属,又将金属广泛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科技军事方面,这就是古人“火克金”留给后人最大的启示。再如“木克土”,在山上种植树木,就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更能抑制河患水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山变绿了,水自然也绿了,空气自然就好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也就提升了。

“人理”即“人之常理”,泛指人的道德伦理。朱熹是理学宗师,更是继孔孟之后儒家的传承者。儒家所导倡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遵循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我们可将这“八德”具体化,即:孝敬父母、兄弟友爱、忠于祖国、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坚持正义、廉洁奉公、知错就改。这些品德行为,就是做人必须遵守的规矩,也就是朱熹所倡导的“理”。懂理的人,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有健康心态的人,品质高尚的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有理,就有真善美;破坏了这些理,社会就充斥着假丑恶。讲理则文明、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弄清朱熹理学的“源头活水”,明白一个“理”字,我们心里才有一把尺,做事有准则,处事有规矩。不违天理人伦,社会才有正能量。运用好“理”的精神力量,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 聂炳福

朱熹经典哲理诗6首,首首蕴含大智慧,读懂一生受益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将“理”与“诗”结合,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哲理诗。他以诗说理,却又不将理讲得多么分明,人们须得透过一层去感知,才能领悟到他“欲说却不着一言”的境界。

读一读朱熹这6首最经典的哲理诗,感受其说理诗的高妙,也感悟其寄寓在寥寥数语间的大智慧。

01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人生易老,学问却不能轻易达成,所以,一点点的光阴也不可轻视、不容浪费。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却总要等到某一刻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时光飞逝,什么叫“往事不可追”。这首诗里,朱熹后两句构建的场景形象生动:还未等到池塘春草的美梦醒来,阶前的梧桐树叶已经泛起秋声。

读朱熹这首劝学诗,能感知到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就是这般的触目惊心。待到蓦然回首,才知光阴已逝,一事无成。人到中年,或许便是这样的时刻。

有人说,这道理谁不懂得呢?可很多时候,年少时的光阴却真的白白错过了。只在“偶然”间回首,才能真正悟到。

0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被人“误读”很久的诗,乍一读来,它似乎通篇都在写春日里的风景,令人感到自然界百花齐放的生机与美丽。一般《千家诗》的注本里也说它是一首游春踏青的写景诗。其实,这也是一首哲理诗。

要知道,在朱熹所在的年代,“泗水滨”早已沦陷,他未曾真正到实地去寻春。诗中吹生万物、吹开百花的春风其实暗喻圣人之道,它拂过世间,便随处是生机勃勃、万物向上的生动景象。

而到如今,“春风”的含义则更可以随着语境有更广的运用。

0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也是朱熹非常有名的一首哲理诗,同《春日》一样,说理而不露痕迹,全都寓于景中。这正是朱熹哲理诗的高明之处。

他写眼前方塘就如同镜子一般,倒映着天光云影,不知何处是天,何处是水。前两句写水塘的清澈,后两句追问缘由,传递出一个道理:只有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令水塘清明如镜、灵气生动。

这首诗寓意很深,适用度很广:读书、学知识,乃至任何一门艺术,甚至生意,生命,生态,概莫能外。

04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观书有感》的第二首,也是通过形象的事例来讲读书治学有关的道理。当水浅舟大时,即使费很大的力气,也未必能够推动舟行;而当一夜春水上涨,小船却能在江水中如同羽毛一般轻盈,不费太大力气,它便能自由自在穿行水间。

读书、写作,需要灵感,也需要足够的基本功。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灵感喷薄而出时,便能够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05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舟行江上,诗人着一蓑衣漂流,担心一夜风雨狂狼之后,四周会变成如何惨淡的光景呢?等到天明时分,诗人忐忑地试着卷起篷帘看,只见四围之间,依然山青树绿,天地青青。

世间风大雨多浪急迫,但若能站成青山绿树般的永恒,便能立于不变不更、处变不惊之地。历经风雨,青山依旧苍翠,绿树依然葱茏,江山不改颜色。

06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偶题三首·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随着水流去寻找溪水的源头,到得源头却惘然。这才知道,真正的源头怕是无法抵达的,还是手拄着拐杖欣赏这路途中的美色吧。

有没有感到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信步而去,信手写来,朱熹这些哲理诗没有枯燥说教,却又处处闪现着理性的光芒。似有所指,却不点破,千年之后的我们,从中收获的或许是不一样的所得。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