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高中作文小说》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3 03:26

写作《高中作文小说》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高中作文小说作文注意事项
在高中阶段,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说作文作为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文形式,备受师生喜爱。为了写出一篇优秀的小说作文,以下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明确主题,突出中心思想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情感。
2. 突出中心思想:围绕主题展开叙述,使文章的中心思想贯穿全文,避免偏题。
二、构思新颖,情节引人入胜
1. 构思新颖:巧妙地运用新颖的题材、独特的视角或奇特的情节,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2. 情节引人入胜:合理安排情节,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塑造人物,展现个性特点
1. 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立体。
2. 展现个性特点: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独特的个性特点。
四、描绘环境,渲染氛围
1. 环境描写生动: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使环境描写生动、具体。
2. 渲染氛围: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与故事情节相符合的氛围。
五、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效果
1. 修辞手法恰当:根据文章内容和情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

高考作文丨关于写信这件事,推荐这部小说《高山上的小邮局》

6月7日上午,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今年语文全国卷I的作文题也是一道材料题,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以时间为检索,罗列从2000年到2018年的大事,中国取得的一些成就,想像一下这封信可以封存到“时光瓶”内,给2035年18岁的人读。

关于写信这件事,刚刚由世纪文景出版的西班牙作家安赫莱斯·多尼亚特的《高山上的小邮局》,就是一部关于信的小说,关注的正是手写书信的价值。这部小说讲述了手写书信改变一群人的故事。

这部小说的作者安赫莱斯·多尼亚特一直保持着与亲友写信的习惯,至今还保存着各地寄来的情书和明信片。正是因为对于手写信的热爱,她写下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高山上的小邮局》所讲述的故事,也与一个难以释怀的赎罪愿望有关。在小说中,萨拉是村子里唯一的邮差,邮政总局通知她,她即将被调任到马德里,但是萨拉和村民都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萨拉的邻居,八十岁的老太太罗莎,想要留住被自己视为亲人的萨拉,而这促使她将心头萦绕多年的事情付诸行动:给六十年前绝交的好友写一封信,请求获得她的原谅。

六十年前,罗莎的闺蜜路易莎爱上了一位叫阿韦尔的男子,罗莎答应帮助她接近阿韦尔,结果自己也爱上了他,后来与他结婚。路易莎在悲伤和愤怒中不辞而别,从此二人失去了联系。六十年后,罗莎用颤抖的双手在信中写下:“你的信,还有你,都是我欠下的债。”

罗莎把信寄到了路易莎的老宅地址,虽然她不知道路易莎是否还能看到这封信,但她还是期待收信人能把匿名书信接龙继续下去,从而帮助萨拉。事实上,路易莎已经不在人世,收到这封信的人是路易莎的孙女阿尔玛。阿尔玛把匿名信接龙传递了下去。一个个陌生人在书信中敞开心扉:一心想成为诗人、拒绝常规生活但又不知如何选择未来的阿尔玛;隐居在村子里、失去灵感的女诗人玛拉·波斯基;为了照顾患病父亲而无法离开山村,但一直渴望旅行的男孩亚历克斯;在厨房度过了大部分时间的家庭主妇希帕蒂娅;抛弃了丈夫和孩子以寻求自由但陷入迷茫的萨拉伊/曼努埃拉;从秘鲁来到波韦尼尔谋生的女清洁工卡罗尔……他们的人生轨迹开始交汇,彼此通过聆听对方的渴望与创伤,而重新与世界相连。

安赫莱斯·多尼亚特

作者安赫莱斯·多尼亚特表示,写这本书的最大动机在于:“我想要强调小事情的价值,想要说明一个小小的举动如何改变一个人或一个村子的命运,而且这种举动可以由任何人来完成,即使他们没有意识到。”在故事里,令书信接龙得以顺利继续的,正是每个人物的善念。对于匿名信,他们一开始或许感到不解,或许感到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参与到这个行动中。这些人物是一群怀抱梦想但陷入迷茫的普通人。在帮助萨拉的行动中,他们再一次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并最终发现,自己的内心虽然经历过痛苦和挫败,但对幸福的希望仍然没有死去。

小说是在情节的叙述和书中的每一封信的内容本身相互交织中推进的。在一封封信中,我们看到了每个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而且总是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恐惧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陷入渴望自由而又必须履行责任的矛盾,为了生计而独自在异乡生活、默默忍受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每一封信都向读者暴露了人物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因此唤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我们都需要逃避自己,需要成为他人,需要认识其他地方,需要靠近已经离去的、我们深爱的人,需要在远方的时候有回家的感觉……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写信是实现这些愿望的一种可能的方法。”

“不是天才”,陈鲲羽

央视网消息:陈鲲羽最近有点“火”。

走在学校里,常常有同学向他挥手喊他“鲲神”,偶尔还会有小学弟小学妹们找到他的寝室,聊上一会儿,再要上一个签名。

在去报名《加油向未来》节目之前,他没想到过自己会一夜之间走红网络,甚至登上热搜榜。“清华学霸”“鲲神”“考试吉祥物”“我和清华之间只差一个陈鲲羽”……面对网友给他起的称谓,这名18岁的少年笑着摸了摸头,“我可不算‘天才’,学校里比我牛的人很多。考试还是要好好学,不能信‘锦鲤’和吉祥物。”

陈鲲羽在学校里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陈鲲羽在节目上一经出场,便惊艳了一众网友。从等离子体与可控核聚变,到前景星系,乃至于引力透镜、RSA加密法、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从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识,从实验推理到数据计算,这位18岁的少年似乎无所不懂。加上随口而出的科普知识,滔滔不绝的原理解释,一人单挑23人的自信无畏,好一副“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的模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陈鲲羽同样适用。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他,三、四岁开始读科普读物,从而积攒了相当的知识广度;16岁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主攻等离子体与可控核聚变;作为优秀的理科生,却对哲学和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写科幻小说是他的爱好,在知乎上积攒了许多读者粉丝;口才出众,热衷辩论,曾代表清华辩论队与许多高校打过比赛……无怪乎网友纷纷感叹,陈鲲羽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而看似年少气盛的他,在平时生活中却低调沉着、谦逊有加。“学校里厉害的人太多了。我有个室友,他读的书就比我要高一个层次,我还不够努力。而且在科学领域里,谁敢说自己是大神。”节目结束回到学校后,他依旧会为了做好一个实验而通宵熬夜,会为了一场重要的竞赛全力以赴尽全力准备,会永怀求知之心,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继续探索他热爱的科学。

在知乎“00后长大最想做什么职业”的话题中,陈鲲羽做了这样一段回复:“可控核聚变,永远的五十年。我要看到自己搭建的星辰,在地表燃烧,然后用它的光芒,照亮文明更广阔的前路。”积极向上,好学上进,生机勃勃,这正是当下少年应有的模样。

我只想献身科研

火遍网络之后,有一些节目找到了他,但他毫不犹豫地全部拒绝了。参加《加油向未来》,只是他在暑假期间“想玩一玩”而做出的选择。“录节目这种事,经历一次就够了。但其实我不适合做这些,我还是喜欢做科研。”

陈鲲羽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十分明确而笃定:本科毕业后读硕士、读博士,而后进入科研单位……“只要自己脑子跟得上,我就一直做下去。”

科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物理无边,吾上下而求索。陈鲲羽所研究的等离子体与可控核聚变方向,是一项实现条件异常苛刻,却对未来有着深远影响。一旦研究成功,将能产生产量巨大且环保健康、无辐射污染的能源。目前,这项研究距离成功还有着“永远五十年的差距”。虽然我国在研究上有着一定优势,去年东方超环(EAST)实现一亿度运行也让这一研究项目有了巨大进展,但何时成功仍未可知。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需要付出太多心血却难有成果,且收入并不高。但这些都不能影响陈鲲羽的坚定信念。他曾和同学开玩笑地探讨过,如果要转行,去做什么?教学生,开竞赛班,对于他们来说,既容易又收入高,年收入可能轻轻松松就能破百万。但赚得多,却失去了理想,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对钱并不敏感。如果一年挣十几二十万,就足够我花了,挣一百万,多出来的钱我也不知道去做什么。”在他前辈的学长中,也曾有人年少时如他般怀揣理想,却在步入社会后变得功利起来。但他觉得,这不会是自己的选择。为了,是那份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

“搞基础科研,就是奔着全球的科技前景去,是为了人类的未来。你说我是为国献身么,可能也说得过去,但我觉得不用说得那么高尚,因为这就是我从小到大的理想。”

“只要我脑子还跟得上,还能做下去,我就不会转行。”谈到未来,陈鲲羽的眼中仿佛有星辰,闪着璀璨的光芒。

对话陈鲲羽:你看,我真的不是天才

央视网:网友评价你是“无所不会”的“天才”少年,奉你为“考试锦鲤”,你怎么看?

陈鲲羽:其实我的知识面并没有超出课本以外太多。节目中的题目,基本上都是涵盖在中学化学、数学的知识点内的,再加一些刚好我现在专业学的物理内容,没有特别超纲的内容。我肯定不是天才,清华里“大神”、“牛人”太多了,我只是平时经常参加辩论赛,可能口才好一些,更适合上节目。但我那些同学如果也去参加节目,从知识水平来说,都可以是吊打别人的“大神”。至于“考试锦鲤”,信锦鲤没用,转发我的照片也不能保佑你考好成绩,学习还是要自己努力。

央视网:很好奇你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你今天的成绩是否和他们对你从小到大的培养有关系?

陈鲲羽: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程师。其实小时候他们更多培养我的是让我读了许多诗词歌赋,文学作品,但是我对那些兴趣都不大,现在来看可以说是“辜负”了他们的努力了。但他们教会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一直看科普读物到现在。多读书,这个是很重要的。

央视网:在节目上大家会觉得你说话很“直”,非常有自信,你平时也是这样的性格吗?

陈鲲羽:可能我们搞物理的人就是这样。如果说一件事之前需要先要想怎么委婉地、绕着圈儿的表达,我就崩溃了。学我们这个专业的人说话,能简化尽量简化,能少说尽量少说,就是这样。

央视网:你如何看待搞科研的不如办竞赛班的人挣得多这件事?

陈鲲羽:说实话,搞科研的人虽然自己有水平,但是这个行业投入回报率太低了。就算水平很高,也不见得就能研究出什么重要成果。而且这个行业和市场没什么关系,挣得少就少吧,市场规律嘛,没有办法。学理工科的人也都不太看重钱,也不太会花钱,所以不那么功利。

央视网:你今年才18岁。一般你这个年龄的孩子才刚进大学,为什么已经上大三了?

陈鲲羽:我读的是一个“少儿班”,学制和正常上学的不太一样,小学少一年,初中少一年,所以班里同学基本上都是16岁左右高考。

央视网:进这个“少儿班”的选拔是不是要求很高,竞争很激烈?当年和你一起的同学们都去哪儿了?

陈鲲羽:我们当时入小学时挑人,是3000人考试,最后筛选出来80个人。而后上初中的时候再分流一波,等到读高中的时候,就只剩了30人。后来我们这30个人,考上清华北大的4个,北京、天津其他重点大学去了一半左右,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也去了几个,还有两个出国了。

央视网:听你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感觉你应该从小到大一直都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你是不是去哪里都会被夸奖的那种?

陈鲲羽:不不不,少年班里同学就都很聪明,到了清华牛人更多了。而且我是学理科的,更会觉得自己这也学不会、那也做不对。我们有个老师,有次上课讲到一个问题时一句话就带过了,因为他觉得“很简单,你们回去想十分钟就能明白”,但事实上我回宿舍后想了几个小时。所以你看,我真的不是天才。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