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1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角儿》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观点: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对《角儿》这部作品的看法和观点。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为什么?这个观点将贯穿整篇作文。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丰富内容: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并阐述这些人物对自己的影响。
b. 故事情节: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情节对主题的体现。
c.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哲理、道德观念等,并阐述这些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d.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并评价这些特色对作品的影响。
4. 结合自身: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谈谈自己从作品中得到的启示,以及作品对自己的影响。
5. 语言表达:观后感作文的语言要生动、形象,避免使用过于平淡的叙述。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作为活跃在首都戏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艺术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紧扣时代脉搏,守正创新奋楫笃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河北梆子艺术,取得了骄人的艺术成就。王洪玲,作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党总支书记、团长,当今河北梆子的领军人物,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情,带领全团同志不断向着更高的艺术高峰攀登。在王洪玲团长的带领下,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出人、出戏,一部部经典保留剧目得以有序传承,名家涌现、新人辈出,让古老的梆子腔唱响神州大地;一出出新编大戏,讲好中国故事,讴歌时代精神,塑造出的鲜活艺术形象,成功屹立于中华戏曲艺术宝库,为提升河北梆子剧种的艺术水平赋能添彩,受到业内专家和广大戏迷观众盛赞。
2025年5月7日、8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携全本《王宝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再度重磅上演,受到广大戏迷观众的热烈关注,来自各地的戏迷观众们纷纷涌进剧场,为首都的戏曲舞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作为喜欢河北梆子的戏迷观众们,只要提起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提起“掌门人”王洪玲和梆子团的名家新秀,戏迷们的兴奋之情就难以言表,对于他们各自主演的剧目、代表的作品、唱表的风格、更是如数家珍、了如执掌。由王洪玲领衔主演的河北梆子《王宝钏》,以完整的叙事、巧妙的铺陈、精彩的唱腔和老中青年三代演员同台献艺、以老带新、传承创新的表演形式,更是倍受大家的喜爱。每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贴演此戏,喜欢河北梆子的戏迷们就像过年一样,竞相传告、相邀看戏。外地的戏迷们也是早早做好进京准备,翘首以盼殷殷期望,静等好戏开锣!河北梆子艺术的魅力,好角儿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河北梆子《王宝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也是河北梆子的看家戏,脍炙人口的唱腔、起伏跌宕的剧情,深受大家的喜爱。剧中主人公“王宝钏”韧如蒲苇的心性与情比金坚的坚守,与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高度吻合,让大家萌生共情与喜爱。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能演全本《王宝钏》的剧团早已寥寥无几。为了让这部经典剧目焕发艺术生机,十余年前,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就对这部经典剧目进行了全新的打磨与调整,以更加适合戏曲艺术的规律、河北梆子剧种的特点和时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先请已故著名的河北梆子编剧、作曲家姬君超先生对剧本《王宝钏》上部作了精心取舍和编排,突出了主要人物的故事主线,强化了叙事的完整性和矛盾冲突,使剧情结构更加紧凑、主线更为清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新编的《王宝钏》上本从“彩楼配”演起,接下来是“三击掌”、“降马归窑”、“别窑”。下本内容为“探窑传书”、“武家坡”、“算粮”和“大登殿”。重新调整的剧本去粗取精、匠心选材,以彰显作品价值内涵和强化人物为基调,突出河北梆子剧种的艺术特色,合理调度优化场次,在叙事手段、表现手法、舞美设计和灯光调度方面赋予了新意境、新追求,使得这部传统剧目的艺术面貌焕然一新,尤其在唱腔和音乐上下足了功夫。河北梆子的声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壮,但也不乏细腻婉转,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已故著名河北梆子编剧、作曲家姬君超先生作为《王宝钏》上部的唱腔设计,为这部经典剧目的再度焕彩立下了汗马功劳。此版本《王宝钏》板式丰富、运用巧妙、设计得当,汇集了河北梆子青衣、老生、花脸、老旦、武生、小生、花旦等不同行当的声腔风格和演唱特色,充分体现了河北梆子以“唱、做”见长的剧种风格。在“三击掌”一折中,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体验,更有利于演员情感的抒发和唱腔魅力的表现,将“王允”一角由传统的“花脸”应工,改为“老生”应工。这一匠心的变换,不仅让对手戏演员的唱功得以全面发挥,更是突出了人物形象,在演出中得到高度认可与好评。为深化人物内心情境,营造符合剧中人物的艺术氛围,在整体音乐的设计上也是颇有亮点,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技法,将河北梆子的音乐魅力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为令人可喜的是,全本《王宝钏》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演出实践和再提升、再创作,不仅让经典作品再度焕彩,更为河北梆子剧种赋能,成为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成功典范!
虽然戏迷观众都是多次观看王洪玲主演此剧,但是每一次观演都能给大家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历久弥新更觉魅力无两。在当晚的演出中,王洪玲的震撼表演给现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象。一板一腔,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一举一动,华彩呈现令人叫绝。“彩楼配”的端庄秀丽、“三击掌”的坚贞不屈、“归窑”的温良贤惠、“大登殿”的华彩重生,精湛的表演,动人的声腔,将演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爆棚的掌声、叫好声时时响彻全场。河北梆子声腔素以高亢激越著称,但是为塑造好人物亦有细腻婉转的一面。王洪玲作为资深的艺术家,表演真挚感人,细腻入微之处更显真功,多个细节的表演深深打动了每位观众。“三击掌”作为戏份最重的一场戏,既重唱也重做,矛盾冲突激烈,人物情感丰富复杂,极为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王洪玲将戏曲艺术程式化的表演技法化于人物之中,将主人公的恪尽孝道、知书达理、温良坚贞揭示的层次分明、可信可敬,塑造刻画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将王宝钏不忍绝情、一忍再忍,情难舍、意难平的两难境地,昭示的生动形象、感人至深,一步步营造出的悲情氛围,让人感同身受,不禁潸然泪下。剧中多个核心唱段“奉圣命定终身择善而选”“曾记得韩信受过胯下辱”“在寒窑左盼右盼望穿双眼”“金牌调银牌宣”、“讲什么节孝两双全”韵调别致、情感充沛,行腔婉转、润腔细腻,展示了王洪玲在演唱方面高超的艺术造诣。了解王洪玲的戏迷们都知道,她的嗓音天赋极好,又“挂味儿”,高音处穿云裂帛珠落玉盘,低音处行云流水泉响叮咚,且“腭嗽”“喷口”“夯音”等特殊技巧娴熟老练,但更为难得的是,她的演唱饱含深情,同样的板式和曲调,能将人物不同的内心情感诠释的淋漓尽致,令人深深折服!王洪玲在艺术上的成功绝不是仅凭借良好天赋,更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敬畏,是埋藏在心底的从艺初心和为实现艺术梦想而砥砺前行的信心与勇气!
全本《王宝钏》的演出阵容,花团锦簇强强联合,既有名家献艺,又有新人担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张树群、杨秀琴、郭砚夫三位老师虽已退休,但是心系青年人的成长和剧团的艺术发展,老骥伏枥甘为人梯,分别饰演薛平贵和王宝钏。三位老师过硬的唱、念、做、表获得了观众们高度的认可和肯定。剧团的青年新秀张颖超,在此次演出中饰演“三击掌”中的王允和“武家坡”中的薛平贵,其韵味十足的唱腔和细致规范的表演,成功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受到大家好评。虽然他是临时“钻锅”学演“三击掌”中的王允,但是凭借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多位老师的悉心传授,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此次演出任务,在表演中与王洪玲的配合默契,表演节奏和火候控制的恰到好处,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剧团青年新秀马曌在“算粮”一折中饰演的薛平贵令人眼前一亮,嗓音圆润,身段潇洒。康佳乐作为一名颇有实力的青年旦角演员,在“探窑”和“武家坡”中饰演的王宝钏也得到了戏迷观众们的好评。在她的表演和唱腔上,细心的观众能够看到王洪玲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色,康佳乐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迈开了扎实的步伐,希望她在名师的教授下早日打开个人的艺术之门,成为河北梆子的优秀传承人,为续写河北梆子风华做出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金民合塑造的王允、刘朝云塑造的王母、魏爽塑造的代战公主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得掌声不断、叫好连连。
此次《王宝钏》的成功上演,不仅是对河北梆子艺术的一次深情礼赞,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实践。它让我们看到,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依然能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人心,连接古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和传承发展树立了典范。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能够继续秉持初心,勇于创新,创作出更多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让河北梆子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摄影:海棠)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李红根
2024年8月20日晚,广大戏迷观众期待已久的名家合作版京剧《四郎探母》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震撼上演。演出现场花团锦簇群星璀璨、流派纷呈异彩流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联袂倾情演绎,为戏迷观众们奉上了一场京剧艺术的盛宴,给大家带来了真正的艺术享受,共同谱写了一曲令人难忘的梨园佳话。
此次演出以“和谐传家 孝老爱亲”为主题,重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希望通过这次公益演出,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和谐传家”的力量,让“孝老爱亲”在新时代持续弘扬。承办方中华遗嘱库和支持单位传家集团,尽显企业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京剧院作为演出单位,对此次演出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该院作为国有文艺院团、作为首都一支重要文艺力量,一直聚焦公益事业、公益领域、公益演出的贡献与赋能。为保证此次演出的整体艺术水平,体现剧院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方面取得累累硕果,精心安排了不同流派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担纲倾情演绎。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演员与流派的设置上,与1956年的那场经典《四郎探母》一脉相承,反映出主办方、演出单位和所有参演人员不遗余力地扛起“供给优秀文化资源”“输出精神文明产品”的使命重任。
郑潇饰铁镜公主 谭筱羽饰杨延辉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部久演不衰的骨子老戏,倍受戏迷观众的喜爱,剧中的经典唱段更是广为传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部戏也是“拴角儿“的一出好戏,多位京剧名家联袂合作,不同流派的演员饰演剧中的同一个角色,亦成为该剧的最大亮点。此次合作版《四郎探母》强强联手阵容豪华,不仅汇聚了备受关注的青年新秀、约请了当红的传人翘楚,更诚请艺术造诣高超、德艺双馨,且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一代艺术家倾情加盟华彩亮相。演出当晚,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不同的艺术风采、精湛的表演水平,使得震耳的掌声、喝彩声燃爆全场,令现场的每位戏迷观众由衷赞叹、过足戏瘾。
李慧饰铁镜公主 尤雅莹饰萧太后
此次合作演出的《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由李慧、郑潇、窦晓璇和表演艺术家温如华分别饰演;“杨延辉”的饰演者为谭筱羽、凌珂和穆雨。“萧太后”由尤雅莹和表演艺术家尚慧敏饰演。“佘太君”由沈文莉和表演艺术家赵葆秀分别担纲。剧中的“大国舅”和“二国舅”由京剧名丑黄柏雪和梅庆羊饰演、“杨宗保”和“杨六郎”分别由青年才俊周晓盟和费翔饰演。每位演员出彩的艺术呈现均给现场观众们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虽然演出结束,但余音缭绕不绝于耳,声情样貌历历在目,让观众们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此次演出最大的亮点是,虽然每位演员所宗流派不同、唱念做表各有风格,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潜心研习所宗流派特色,遵循戏曲艺术表演规律,承袭“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艺术理念,用娴熟的做表刻画人物、用完美的声腔传递真情,用心用情传承戏曲艺术的精髓和文化内涵,让人听得舒服、看的过瘾,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极佳的艺术体验。
凌珂 饰 杨延辉
周晓盟 饰 杨宗保
穆雨 饰 杨延辉
温如华 饰 铁镜公主
在当晚的演出中,观众们一方面陶醉于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另一方面从他们的表演中深刻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文化魅力。青年京剧优秀人才的代表人物李慧和尤雅莹,在当晚的演出中分饰“铁镜公主”和“萧太后”,两位青年才俊的出色表演倍受观众赞誉。李慧作为黄(桂秋)派第三代传人,将黄派唱腔的甜润娇美刚柔相济领悟得入木三,颇受青年戏迷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尤雅莹以艺术上的快速成长令人刮目相看,俊美的扮相、刚劲甜美的唱腔和规范的身段做派,赢得了大家的好评。李慧和尤雅莹在“盗令”中成功塑造了“铁镜公主”和“萧太后”的艺术形象。李慧的演唱全面体现了黄派的唱腔特点,让人听来既清新刚劲清脆悦耳,又委婉甜润亲切感人。一句“我还没走呢”,处理的既清新俏皮,又不失所饰人物身份,现场观众的满堂掌声就是对演员表演水平的最大认可。尤雅莹虽然年纪尚轻,但是功底扎实,其塑造的“萧太后”既不失一国之主的威严,又有作为母亲的慈爱。她的演唱深得尚派精华,加之良好的艺术天赋,演唱水平愈发成熟老道。郑潇、窦晓璇艺宗梅派,历经多年的舞台艺术锤炼,已逐步形成了个人的艺术表演风格。郑潇在“坐宫”中塑造的“铁镜公主”美丽端庄落落大方,唱腔甜美圆润,京白清脆悦耳。无论是“四猜”还是与“杨延辉”的对唱均完成得可圈可点,体现出良好的艺术功底和对唱念的娴熟把控能力。窦晓璇作为当红的梅派青年名家,唱腔华美、表演细腻,文武兼备、戏路宽广,喜欢和拥趸者甚众。此次合作演出,她饰演“回令”中的“铁镜公主”,俊美秀丽不失华贵,唱念生动传神,节奏把控得,对人物内心的情绪驾驭的皆游刃有余,尽显梅(兰芳)艺术的独特魅力。
穆雨饰杨延辉 赵葆秀饰佘太君
此次合作版京剧《四郎探母》中,三位“杨延辉”的扮演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谭筱羽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的谭(鑫培)门之后,家学渊源,自幼酷爱京剧艺术,良好的艺术天分,辅之多位名师的悉心传授和多年的勤学苦练,在同辈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老生艺术表演人才。谭筱羽饰演“坐宫”一折中的“杨四郎”,其沉稳老练的气质,感情真挚的做表,宽厚醇净的嗓音和韵味老道的唱念,完美表现出“杨延辉”郁郁寡欢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心情。谭筱羽的唱功出色,尤其是“叫小番”的嘎调,气冲霄汉声震寰宇,让人听着极为过瘾。她的念白,字韵规范,吐字讲究,将所饰人物内心情感与技艺巧妙融汇在一起,取得了令观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特邀的大连京剧院青年老生名家凌珂的艺术表现力,同样给现场观众带来惊喜,再一次彰显出超群的艺术实力。在此次演出中,他饰演“交令”“过关”巡营”“见弟”见娘”场次的“杨延辉”。此剧是凌珂常演的剧目,曾与多位不同流派的名家新秀合作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此次的演出再次透露出娴熟的表演技艺和出色的唱功风采,多次赢得响彻全场的掌声和喝彩。穆雨是北京京剧院的中坚艺术力量,在广大戏迷观众中有着较高的声誉。在当晚的演中,他饰演“见妻”“哭堂”“回令”的“杨延辉”。作为马派艺术的优秀传人,穆雨不仅擅唱更擅表,将“杨延辉”对结发之妻的愧疚难舍、对老娘难以离舍、对兄弟姐妹的骨肉亲情,表演的层次分明、张驰有度,将人物刻画的鲜活生动。穆雨在多个经典唱段中,将马派艺术的声腔特色诠释得韵味十足声情并茂。
谭筱羽 饰 杨延辉
京剧《四郎探母》角色众多、行当齐全、性格鲜明,各有亮色。青年小生才俊周晓盟将“杨宗保”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艺术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他的演唱极具姜(妙香)派小生的唱腔风格,受到了现场戏迷观众的热烈欢迎。京剧老旦名家沈文莉塑造的“佘太君”、京剧名丑演黄柏雪和梅庆羊分别饰演的“大国舅”和“二国舅”均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艺术印象,充分展示出不同行当、流派的艺术之美。
窦晓璇饰铁镜公主 尚慧敏饰萧太后
此次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合演的《四郎探母》,三位资深艺术家尚慧敏、赵葆秀和温如华,他们精湛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极具个人表演特色的舞台艺术表现力,让现场所有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和钦佩不已。尚慧敏作为尚派的杰出传人、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的长孙女、京剧尚派非遗传承人,培养了多位优秀的尚派传人,为弘扬尚派艺术、传承戏曲文化做出卓越的艺术贡献。此次尚慧敏不顾年高体迈示范演出,不仅让大家再次领略尚派的艺术魅力,更让观众们看到了老一代艺术家们对戏曲艺术的敬畏和挚爱之情。虽已近耄耋之年,但依然保持着如此旺盛的艺术活力,这对帮助青年人如何学习继承流派、化用表演技法,诠释塑造人物有着启迪和教育意义。尚慧敏的一举一动、一字一腔,传情达意美不胜收,活脱脱儿的就是“活萧太后”。赵葆秀作为当今京剧老旦行当的领军人物,一直用实际行动关心着青年演员的成长,为京剧老旦行当的传承与发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当晚的演出中,赵葆秀的声音依然饱满结实富有磁性,行腔仍旧平稳有韧劲,显示出雄厚的艺术底蕴。温如华作为京剧张(君秋)派旦行表演艺术家,虽然已77岁高龄,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艺术状态,甜美圆润的嗓音和细腻委婉的行腔令人尤为称道。温如华做戏更是一绝,且极为符合人物。他在下场时用手轻指怀抱的“小阿哥”,口中喃喃私语,此处真是无声胜有声,达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谢 幕
一个流派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多演戏,一个演员的艺术成长,也要靠一出出戏的历练和沉淀。但毋庸置疑的是,只要高水平的演出,才有传承和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笔者作为一名喜欢戏曲艺术的忠实观众,同时也是一名从事电视艺术的工作者,也看过已记不清多少场次的演出了,细细算来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屈指可数。值得欣慰的是,2024年8月20日的这场演出,一定会令我久久难以忘怀,这份温暖的记忆将会一直铭记在心。
( 作者:李红根、摄影:孙觉非 )
//
原标题:《一场能让戏迷观众记住的戏——观老中青三代合演京剧《四郎探母》有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