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02: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鲁迅的书的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写的读书笔记的主题,是关于鲁迅的某一部作品,还是关于鲁迅的生平、思想或作品的整体评价。
2. 理解原著:在写作之前,务必认真阅读原著,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观点和作品的艺术特色。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为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3. 结构安排:读书笔记作文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正文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观点明确:在正文部分,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结合作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看法。
5. 举例论证:在阐述观点时,要善于运用原著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让读者信服你的观点。
6. 深入挖掘:在分析鲁迅作品时,要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探讨鲁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等。
7. 语言表达: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力求准确、简洁、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词汇,保持学术性。
8. 引用规范:在引用鲁迅作品中的语句时,要注明出处,遵循学术规范
✲✲✲
本书收录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全部篇幅。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却篇篇经典,其内容多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对国民灵魂、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同时善于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发掘问题的内在本质,铸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因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摘自豆瓣《狂人日记》简介鲁迅自称其所倡导的文学,不仅是“为人生”,而且是“改良这人生”的文学,在这部小说集《狂人日记》里无不贯彻这一主张。
小学时家里就藏有鲁迅作品,但因年幼知识匮乏并不能读懂它,甚至是完全看不下去就丢在了一旁,转过身便跟姐姐吐槽了一句“鲁迅的书真的好难懂”。而在这个年龄再读时大多已能读懂其中的批判及深意,不再只是懵懂记得“孔乙己“闰土”“圆规腿”“祥林嫂”这样的碎片。
这本书没有一篇是差劲或多余的,甚至可以说若觉得差劲兴许该反思是否自己的思想觉悟不够。
令我印象深刻的太多太多,诸如“写满吃人二字的书”把封建时代吃人的真相通过狂人之口,以癫狂的状态将其吐露出来;《孔乙己》的故事凄凉无比,将人类的麻木冷漠刻画得入木三分,但个人功底不够能品味出来的意味过于表面,得感谢一位群友给我推荐了相关的解说,让我对其中深意更领悟了几分;《药》也是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篇,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朴实而深刻,将吃“人血馒头”的愚昧百姓刻画得淋漓尽致!
《啊Q正传》、《故乡》、《祝福》也对封建社会的思想顽疾进行了狠狠地批判及讽刺,在这想浅谈下《故乡》,我已记不清在语文教材中是以何命名,能够肯定的是当我看到《故乡》二字时未曾料到其主人公便是那个西瓜地里的少年闰土。
在这篇小说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阶级观念”,还有底层人民的艰辛无奈。少年闰土跟迅哥儿是好友,成年闰土虽仍想念迅哥儿,但再相见时他却极其自然地喊了声“老爷”,这看似不经意的称呼变化却道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束缚。然而还有更令人神伤的是,二代闰土与迅哥儿——水生与宏儿,他们也将重复这样的人生,悲哀啊……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如是说。
这是一本每一个当代青年都应细读并从中得到启发的佳作,或者说是警示。思想顽疾比起生理疼痛或物质贫穷更加可怕,鲁迅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通过先辈们的斗争,思想解放获得了显著成效,但小说中讽刺的现象至今仍在上演,这场“思想”战争想必会是无比漫长的,但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好与坏,虽偶尔对世态炎凉感到悲哀,也依旧庆幸中国能有鲁迅先生这样的人物存在,也希望这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们大多数人虽不够出众,但望能像鲁迅说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就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 部分原文摘录
2022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1周年。先生虽已远去,但其人其文永被铭记。
他弃医从文的魄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卑,无论是百年前,还是百年后,鲁迅先生永远都是文人中的“顶流”。时代需要鲁迅精神,我们需要重读鲁迅。
01《鲁迅研究笔记》内容简介《鲁迅研究笔记》是一部论文集,作者是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先生。王老师长期从事鲁迅思想研究,发表专著若干,研究水平和成果得到钱理群、陈平原等著名学者的认可、称赞,是中生代鲁迅研究的主要学者。
钱理群教授亲自从王老师众多研究著作和论文中,为本书选取了20篇文章,编为五辑,并为每一辑写了点评,为全书撰写了总评和前言。
全书的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鲁迅思想的总体性质,处在婚恋、母子、父子关系中的鲁迅的灵魂样态,鲁迅对孔子和孔学的批判,与左翼文学的异同,以及一些余论和杂文。全书研究功底扎实,引述精博切要,对鲁迅思想的把握,有根有据,成一家之言;对鲁迅灵魂的剖析,中肯体贴,于细微处见到鲁迅的真精神。
作者简介
王得后,著名学者,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6年调入北京鲁迅研究室,从事专业研究。著有《两地书研究》、《鲁迅心解》、《(呐喊)导读》、《鲁迅与中国文化精神》、《人海语丝》、《世纪末杂言》等专著。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
02《鲁迅背景小考》内容简介对“鲁迅研究”来说,除过“鲁迅的本体研究”外,还有“鲁迅的背景研究”。鲁迅背景客观而巨大的存在是鲁迅背景研究的基础。看不见或者轻视鲁迅的时空背景,就无法对鲁迅本身进行客观的、准确的把握。
本书讨论了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场舞弊案,青年鲁迅在南京就读的两所军事学堂,以及他的终生挚友许寿裳命殒台岛一案等内容。史料稀见,论述平实,观点新颖。
作者简介
陈占彪,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巴黎第十大学访问学者。著《五四知识分子的淑世意识》《五四细节》《自由及其幻象:当代城市休闲消费的发生》《当代娱乐文化的伦理危机》等。编《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五四现场》《五四图史》《甲午五十年:媾和·书愤·明耻》《三岛蜷伏 日月重光:抗战胜利受降现场》《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等。主编《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等。
03《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内容简介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化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一书,将鲁迅形象的生成置于20世纪中国的语境中,在此基础上考察鲁迅形象的建构与嬗变,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审思鲁迅形象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品格。同时,将鲁迅这一精神资源介入国际思想的交锋中,以此廓清鲁迅思想的中国立场,开掘其中国智慧及人类性主题。在此基础上,集中围绕鲁迅相关的理论问题展开理论分析,提出鲁迅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开掘的可能性命题。
作者简介
陈国恩,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10项。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17部。
来源:微信公众号“商务印书馆”
编辑:倪杰(实习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