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秋尽 杜甫思想感情》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2 21:49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秋尽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秋尽》这首诗的杜甫思想感情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 首先要仔细阅读《秋尽》这首诗,理解其字面意义。 -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秋尽江南草未凋”、“塞上风云接地阴”等,体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2. "背景知识": - 研究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他写作此诗时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和心境。 - 考虑杜甫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3. "情感分析": - 分析诗中杜甫表达的情感,如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命运的无奈等。 - 思考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技巧来表现的。
4. "结构安排":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杜甫和《秋尽》的背景,引出主题。 - 主体部分分段分析诗歌的不同部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情感分析。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杜甫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5. "论证逻辑": - 使用具体的诗句和文学理论作为论据,支持你的观点。 - 确保论证过程逻辑清晰,避免主观臆断。
6. "语言

杜甫的一首《秋尽》,开篇平淡无奇,结尾却显得字字哽咽

暮秋时节、天气渐冷,槛菊萧疏、井梧零落。辽阔的天宇中,不时地可以看见成队的大雁正在迁徙;茂密的树林里,也能经常观察到一群鸟雀在夜幕下飞回巢穴。等到高楼大厦中亮起万家灯火,街道上也是一派车水马龙、喧嚣鼎沸的景象。

时光如果可以倒流,我们可以穿越到盛唐时代,也是在深秋之际,一位衣衫破旧的老者,正独自站在一条宽阔的大道边,默默地送别着好友。

前方车马扬起了大片的飞尘,虽然都快要迷住他的眼睛,这位老者却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朋友那越来越模糊的背影。下面分享杜甫的一首《秋尽》,开篇平淡无奇,结尾却显得字字哽咽。

秋尽

唐 ·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巴蜀,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家人也是四处流落。后来多亏恩公严武的大力资助,生活上有所改善。后来杜甫又在严大人的资助下建起了一座草堂,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不过好景不长,由于动乱延续,严武被召回京,杜甫一家人的生活又重新陷入困顿状态。诗人依依不舍地送走恩公之后,就开始慎重地考虑自己的出路。

可是由于硝烟四起,关隘重重,诗人本想离开巴蜀的愿望最终落空,他又不得不滞留梓州。这首诗借景抒情,转折自然,传达出诗圣忧国忧民的焦急心态。

暮秋之后即将进入冬季,对于缺吃少穿的杜甫一家人来说,可能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动荡年代,亲友们都不知下落,恩公也回归无期,诗人不能盲目等待,可是他眼下他确实是一筹莫展。

开篇就抒写了一种极其愁苦的状态,“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少城位于成都的西面,杜甫的草堂就修建在此处。诗人送走严武之后,好像有点神不守舍,他经常独自一人在浣花溪畔徘徊,思念着好友,又不断地盘算着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秋尽”二字,既介绍了时节特征,又委婉地道出杜甫年老体衰、步入暮年。诗人渴望离开巴蜀,寻觅新的落脚点,可是到处都是烽火硝烟,简直让他寸步难行,他尝试了几次,只好再次回到浣花溪畔。一个“寄”字,采用拟人手法,杜甫不提自己寄人篱下,却说茅斋暂寄在少城的角落,可谓高妙。

颔联用典,却显得极其自然贴切,“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东晋高士陶潜喜欢菊花,后世文人墨客也将菊花视为象征隐逸情怀的意象。秋尽之际,菊花即将凋残,诗人也不可能在动荡不定的地方隐居,更不能似前贤那般洒脱超逸。

“袁绍杯”出自《后汉书》,杜甫借助袁绍礼遇当时名士郑玄一事,表达严武对自己的百般关怀。作者用“徒逢”二字,叹息自己虽然有幸遇到知己,却又遗憾地与其离别,此后生活上将会更加困苦,前路也必然一片迷茫,杜甫一时间感觉自己仿佛失魂落魄。

作者在前两联主要介绍自己的生活困境,并表达了对恩公的思念之情。可是接下来如果继续这样描写,就会显得有些乏味。所以颈联开始转折,“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观看西边的日落,同时又想到那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阻断了来去的道路,让他无法回归,也不能与从北方前来的亲友团聚。

作者描写日暮时的景象,看似闲笔,其实一切景语皆是情语,其中有漂泊之苦、分离之忧,也有家国之痛、社稷之叹。如此写法不仅不让人感觉累赘,而且更显得沉郁顿挫。此时此刻,杜甫不再只是考虑个人的悲苦,诗歌的意境已经升华到天涯远隔的广大平民百姓的高度。

结尾悲忧掺杂,又委婉地寄托了诗人对前途的期待,“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诗人感慨自己远离故乡,又难与亲人团聚,流落异地不知不觉就已多年,几乎快要忘记亲友们的容颜。他迫切地期待官军早日平复叛乱,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自己的一家人也能过上舒心和安稳的日子。

最后两句虽然朴实无华,细细揣摩,其实诗人说出这番话却是字字哽咽,令人感慨万千。盛世不再、繁华如烟,似水年华、一去不回,诗人纵然相信大唐王朝可以扭转危局,可是他又担心自己可能看不到那一天了。诗圣此时即使不是万念俱灰,不过早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踌躇满志,而其忧国忧民的襟怀却始终没有改变,也让后世读者崇敬不已!

杜甫笔下的秋天,写尽人生百态


时光如水,匆匆而过,不经意间,秋天已走到了深处。

季羡林曾说:“每到深秋,我心头不由自主地涌现出“西风凋碧树,落叶满长安”这两句诗。深以为然。

深秋时节,黄叶飘零,风清露冷,一派萧瑟之景,却又透着无尽的诗意。

读秋,必读杜甫。杜甫笔下的秋天,写尽人生百态,惊艳了世人一千多年。

0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公元765年5月,杜甫一家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九月,他们抵达夔州,这首诗正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深秋时节,杜甫登临高处,远眺秋色,眼前的景象与他的心情一样充满了萧瑟。

天空高远,风急浪涌,猿猴的啼声中透着的无限的哀伤。一叶孤舟静泊,沙滩上白茫茫一片,几只沙鸥在水面上盘旋,久久不愿离去。无数落叶纷纷扬扬,滔滔江水滚滚而来,似乎无穷无尽。

据载,这一时期的杜甫由于长期漂泊,缺医少药,营养不良,身体每况愈下。诗中的“百年多病”,正是他晚年贫病交加,生活潦倒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写景,写情,皆透出一种无边的孤寂与悲凉。苍茫景色与杜甫的内心相呼应,仿佛昭示着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令人不胜唏嘘。


02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深秋时节,露白霜重,红叶满山。整个巫山巫峡,都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

江水清冷,连绵不绝地涌动,与阴沉的天空相连,整个景色透出一股苍茫的凄清。

面对眼前这令人压抑的景象,杜甫不禁怅然,想到多年的漂泊生涯,忍不住潸然泪下。菊花依旧在凛秋中开放,而往事却一再萦绕心头。他不禁自问:何时才能归乡?

秋已晚了,天也寒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着缝制冬衣,尺子在量,剪刀在裁,哪怕你站在白帝城的高处,也能听到夜晚捣衣的声音。

最冷不过知交零落,平生梦寒。杜甫情深,他见秋而悲,思念故友,思念家园,更心系多灾多难的国家。

03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杜甫《宿赞公房 》

安史之乱后,长安沦陷,杜甫和家人辗转流落到秦州。

在秦州暂时安顿下来后,杜甫无意间得知友人赞公和尚,居住在秦州西南的西枝村,顿感欣喜万分。

在这战火肆虐的乱世中,两位饱受磨难之人,竟能在这荒僻他乡意外相逢,倍感难得。他们相对而坐,聊不尽离别后的感怀与牵挂。

不觉间,夜色已深,陇上的明月仿佛也读懂了他们的情感,圆圆的月光映照着这静谧的夜晚,为这份久别重逢的情谊平添了几分温馨。

秋风飒飒,菊花凌霜而放,莲花虽已枯萎,依然残留着丝丝清香,这何尝不是诗人不畏强权,坚守自我的精神写照。

整首诗风格劲健圆润,蕴含禅意,透出一种无畏的旷达与超然。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