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6-16 22:57
写作核心提示:
作文题目:关于名词解释谈话活动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撰写关于名词解释谈话活动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题目要求 1. 确保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名词解释”、“谈话活动”等,避免偏题。 2.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二、内容准备 1.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名词解释谈话活动的定义、特点、目的、方法等。 2. 分析名词解释谈话活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职场、社交等。 3. 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名词解释谈话活动的重要性。
三、结构安排 1.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名词解释谈话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引出作文主题。 2. 主体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名词解释谈话活动的定义和特点; b. 名词解释谈话活动的目的和作用; c. 名词解释谈话活动的方法和技巧; d. 名词解释谈话活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效果; e. 名词解释谈话活动的优势和局限性。 3.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名词解释谈话活动的重要性,提出建议或展望。
四、语言表达 1.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 2.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监察法赋予了监察机关必要的权限和调查措施,对每一项调查措施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和适用要求,实现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体现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的要求。
今天为大家详解监察机关15 项调查措施中的“谈话”。
谈话是指监察机关直接或者依法委托有关主体,对有问题线索反映、可能发生职务违法的监察对象,以面对面谈话的方式了解情况或者予以提醒。 谈话措施来源于党内监督制度。《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谈话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在于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使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党员干部得到提醒和警示,及时收敛收手,不至于突破底线而受到纪律处分甚至走向严重违法犯罪。
第十九条 对可能发生职务违法的监察对象,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可以直接或者委托有关机关、人员进行谈话或者要求说明情况。
【纪检监察机关可依法委托有关人员进行谈话】
A市纪委监委接到群众反映,市经信局副局长Z某(非中共党员)因妻子长期患糖尿病,需要定期到医院透析治疗,违规借用某私有企业别克商务车一部,按照一个月1000元的标准支付租车费,用于接送妻子到医院透析治疗。该企业原有商务车两部,用于接待客户和进行经贸洽谈,借给Z某一部后,另一部商务车近期也被抵债,导致无商务车可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老板碍于面子不好再要,员工对此议论纷纷。经研究,市纪委监委委托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对Z某进行了谈话,了解清楚情况后,对Z某进行了批评教育,要求Z某纠正借用管理对象车辆的不当行为。Z某向组织说明情况和缘由,并诚恳接受了批评,随即将商务车退还给企业。事后,经信局详细了解了Z某家庭的实际困难,通过工会给予Z某经济补助,Z某非常感激,工作更加勤勉敬业。
【解 读】
监察法第十九条规定:“对可能发生职务违法的监察对象,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可以直接或者委托有关机关、人员进行谈话或者要求说明情况。”这是关于监察机关运用谈话措施对可能发生职务违法的监察对象进行处理的规定。规定本条的主要目的是使监察工作与党内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第一种形态相匹配,使监察法规定的谈话既是一种严肃的法律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纪检监察合署办公,代表党和人民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不是把谈话对象当成犯罪嫌疑人,而是当成同志以诚相待、推心置腹,本着对同志和组织负责的态度,对其依法履职和廉洁从政的情况进行监督,谈话首先具有这方面的政治含义,起到红脸出汗、咬耳扯袖的提醒作用,然后才是发现问题和进行处理追责。对于谈话的对象和要件、主体和方式都有专门规定。谈话的对象是监察对象,要件是其可能发生职务违法,这主要是指监察对象有相关问题线索反映,或者有职务违法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
本案例中,Z某的身份是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属于监察法规定的监察对象范围,其违规借用私有企业车辆用于接送妻子就医,虽然情有可原,但于法不符。作为市经信局副局长,同私有企业之间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借用被管理对象的车辆,更是侵害了其职务的廉洁性。本案例中,监察机关按照监察法规定,依照管理权限,应该对Z某进行谈话并纠正其错误行为。依据监察法第十九条规定,可以由监察机关直接进行谈话,也可以委托有关机关、人员。这里的“有关机关、人员”,是指被谈话人所在机关、组织、企业等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经信局党组书记属于Z某单位党组主要负责人,符合受委托的条件,依据监察法规定,经监察委员会委托,对Z某进行了谈话。Z某向组织说明情况,并接受了批评,将商务车退还给企业,及时纠正了不当行为,证明这次谈话取得了很好效果,起到了红脸出汗、咬耳扯袖的作用。党组织了解情况后,以一定方式帮助干部解决实际困难,也体现了组织对干部的严管厚爱。
对职务违法的对象进行谈话,证明了监察工作决不仅限于案件查处工作。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既不是司法机关,也不是行政机构,而是政治机关,与党内监督一样,必须深入一线开展日常监督,从小处抓起、从日常抓起,将“四种形态”的精神全面用于监察实践,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落到实处。对有可能发生职务违法的监察对象,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养痈遗患,一定要尽早依法进行谈话或者要求其说明情况,避免其滑向职务违法犯罪的深渊。这既是监察机关履行好监督专责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对党负责、对干部负责的具体体现。
1965年,毛主席在中央办公厅召开的医疗会议上,罕见的发了一次脾气,甚至当场还痛斥了参会人员。
当时毛主席就对汇报工作的同志批评说,汇报了半天,全都是城里的医疗成就!难道国家的医疗只给城里人服务吗?
而毛主席这次之所以会发火,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众所周知,在旧社会,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随处可见,再加上广大农民囊中羞涩,因此,一旦生了病,那大多数只有两种办法。
小病的话挺一挺,要是大病,那就只能等死了。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这一问题相当重视,因此在1958年时,他就做出过指示,要积极培养医学人才,并让这些人才深入到农村为广大农民看病。
毛主席的指示自然是正确的,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培养医学人才,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培养大批专业的医学人才,更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其次,有不少已培养成的人才,最后还是留到了城市工作,这么一来,广大农村缺乏医生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一心记挂着广大农民医疗问题的毛主席,又做出指示,要求城市中的医院,组织专业的医疗队,下乡为农民诊治看病。
这个方法,得到了当时很多医疗专家的积极响应,不少医学界的大拿纷纷参与其中,比如著名的妇科专家林巧稚,以及儿科专家周华康等,都参与过这种深入农村送医的活动。
但是,随着一段时间的运行,这种办法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第一,是医疗队下农村,真正组织起来十分麻烦,毕竟这些参与其中的医生还有很多日常工作要做,所以每一次组织,都得大费周章的一通安排和协调。
这么一来,最终成功组织起来的次数就不会太多,而截止到1965年,全国范围内,也就组织了2800多次而已。
第二,由于每一次深入农村的医疗队人数有限,所以他们也做不到真正的深入,最多也就是走两三个乡镇,且在每个乡镇待的时间也不长。
这就导致了,大量前来寻医问药的农民,也绝大多数都是无功而返。
还有就是,这些下乡的医生,所到之处,各地还要负责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而这无形中就给农村增加了新的负担。
所以,这种医疗队下乡的办法,在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很少有人长期坚持下来,而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依旧存在。
而对于这种情况,毛主席一清二楚,并且他也极为不满。
最终,毛主席内心积压的火气,在1965年6月26日的那次医疗会议上彻底爆发,这次会议,毛主席直接痛斥,卫生部就不是人民的卫生部。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毛主席发火呢?除了农民看病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外,更重要的是当时会议上汇报的一组数字。
当天,毛主席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参加了卫生部的医疗会议,会议开始之初,为了不让大家怯场,毛主席和颜悦色的做了开场白,剩余的时间,他大多数都在听各位同志进行汇报。
并且,毛主席还带头鼓掌,这就让参会的众人更加积极踊跃发言。
不过,在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进行汇报后,毛主席的脸色开始沉了下来,起初,他还忍着怒气坐在那里,但越听他的火气越大。
钱信忠汇报了什么呢?
他当时讲到了全国的医务人员分布情况,以及医疗经费使用的占比情况,而这便是毛主席发火的直接原因。
其中,他就提到,当时全国一共有14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而这140多万人,仅在各个城市里,就分布了接近百分之九十。
并且,这百分之九十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剩余的一小部分,则在县城里。
而分布在广大农村的卫生技术人员,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百分之十。
这组数据,让向来牵挂农民的毛主席,已经是怒火中烧,而这还不是让他最生气的,最生气的是关于医疗经费使用占比的数据。
关于医疗经费,当时汇报的情况是,城市用去了百分之七十五,而农村仅用了百分之25。
这一系列的数字,让毛主席再也坐不住了,他当即站了起来,对在场的医疗工作人员,做出了严厉的批评。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 15% 工作,而且这 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毛主席的这番话,可以说是相当的尖锐,而他在说这番话的同时,也是相当的痛心,他知道关于农村的医疗存在有不少问题,但是,他没想到我,问题会这么严重。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深知农民在面对生病时的那种无助,更知道农民因为缺医少药时的那种绝望。
因此,他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接二连三的对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做出了各种指示,原本他以为,情况不说得到解决,但起码有所改观。
但这一组数字告诉毛主席,还有无数老百姓,在承受着痛苦,想到这里,如何不令毛主席生气?
当然,仅仅发火肯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于我国的现状,以及卫生部门在解决农村医疗问题所遇到的困难,毛主席并非不清楚。
所以,完全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卫生部的同志们身上,也并不正确,同时,这也不符合毛主席历来的行事风格。
尤其是在卫生部的同志们提出,全国的医疗医院匮乏,医生数量捉襟见肘这个实际情况后,让毛主席也陷入了沉思。
如何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解决好农村医疗问题呢?这显然是一个难题,并且还是一个大大的难题。
而最终,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深思熟虑后,毛主席找到了答案。
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在面临一个棘手且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被这个问题牵着走的怪圈,最终越陷越深,以至于无法自拔。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而毛主席的思路,显然与我们不一样,他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跳出问题本身,然后抓住核心矛盾,最终做出解决办法。
因此,当时他就考虑到,目前农民看病难的主要矛盾点,就是集中在医疗资源匮乏,医生数量上这个层面。
如果按照常规的方式,去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显然还是无法彻底化解矛盾。
为啥呢?一个专业的医学人才,需要学习深造数年,这几年的时间,虽说确实是让医生的水平有了保证,但发展周期过长。
如果我国的总人口少,那么这种方式也许还行,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达几亿的大国,病患的人数自然也是数量庞大,因此,就算那种长时间培养出来的医生水平再高,却无法应对广大病患,那也是白搭。
所以,毛主席就考虑到,如何在短时间内扩充医疗队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经过深思熟虑,在一个多月后,毛主席在与卫生部长钱信忠等人的谈话中,就提出了一个构想。
这个构想,叫做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
毛主席对此解释道,要想解决农民医疗问题,首先就是要改革医疗教育、缩短医学学期,降低录入学历,简化医用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扩充医疗方面的人才。
为了让当时在场的几位同志彻底弄清楚其中意思,毛主席还做了一系列补充,详细明白的阐述了如何对进行医疗教育改革。
“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 3 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毛主席这番话,其实意思十分明显,他就是想告诉大家,在降低医学人才的教育门槛后,就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医术,然后经过专业的医生指导后,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最终快速毕业。
这样的医生,虽说在医术水平上,不可能和那些专家相提并论,但是,满足农村普通的疾病治疗以及疾病预防工作,还是能做到的。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觉得,毛主席在这种想法,是在轻视医学专业,会对医学的发展造成一定的破坏。
实际上,这种看法,太过片面。
毛主席历来就重视人才,尤其是那种高价值的人才,同时他也重视我国医学的发展,但是,他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
当时的情况是,大量的专业医生,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高、难、深等病症上,想办法去攻克去解决,而对于普通的常见病,热情度却一般。
攻克疑难杂症,确实对医学的发展有帮助,但漠视广大群众的基本需求,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所以毛主席当时就做出了这样的指示。
“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通存在的疾病怎么预防,怎么改进治疗,放的力量很少,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当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
从毛主席的这一番话中我们就能看出,他是直指问题的要害与核心,简明扼要的就把问题重点阐述的一清二楚。
更重要的是,他遵从了一贯以来就保持的宗旨,即不管是什么政策,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可以说,毛主席的指示,不仅是在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是在解决当时我国在医疗领域遇到的问题。
从看病中看到“病”,这就是毛主席非同常人的高瞻远瞩。
而在他的这种指示之下,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应运而生,而这个角色,将在之后承担数亿人民的健康。
他们的名字,叫做“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这个名词,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出现。
为什么后来会有赤脚医生这种叫法呢?实际上,这背后,与两个人有很大关系,正是他们二人,才让赤脚医生这个亲切的称呼被大江南北所熟知。
当年,即1965年,毛主席在做出相关指示之后,各地便陆续展开了行动,而当时的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便是最早进行相关行动的公社之一。
在1965年夏天,这个川沙县江镇公社,便开办起了医学速成培训班。
这个培训班教授的科目,主要就是针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另外还有一些基础医学常识的教授。
培训班开办后,在第一批学员里,有一个叫做王桂珍的,她学东西很快,因此顺利结业,并在结业之后,成为了一名卫生员。
不过,同样是卫生员,王桂珍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坐在卫生员等人上门看病,而是背起了药箱,深入田间地头,主动为农民治病。
刚开始,人们对这个初学医的王桂珍并没有太大信心,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发现,王桂珍确实能治好病。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桂珍的名声便逐渐大了起来,而王桂珍自己,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医术得到了快速进步。
加上她时常自己采集药草制作,收费相当低廉,且对于那些常见病基本上都能药到病除,一来二去,更让她的名气更大。
当然,王桂珍也不是所有时间都在看病,不忙的时候,她就会参加农业劳动,而当地多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很多时候,人们都会看到王桂珍打着一双赤脚。
时间长了,人们便叫王桂珍是“赤脚医生”。
另外一个人,叫做黄钰祥,他和王桂珍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苏州医专毕业,并在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工作,而到了医学速成班开班之后,他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其中的老师之一。
而他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会经常下到农村为农民治病,由于他医术高明,加上与王桂珍一样的古道热肠,所以,名声也逐渐大了起来。
其实赤脚这两个字,在当地就等同于劳动的意思,而王桂珍与黄钰祥这种平时劳动,有病人的时候进行诊治,恰恰就符合不脱离劳动的同时,也能行医的意思。
因此,赤脚医生这个称呼,逐渐就代指王桂珍与黄钰祥这样的人。
可不要小看这群人,他们在当时起到的效果,远远大于上海当局的预期,一大批身体有各种小毛病的农民,经过他们的治疗,或是减轻了病痛,或是得到痊愈,总之,他们为老百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并没有给国家带去过重的负担,上海当局仅仅是投入了几个月的培训费用,,就实现了之前不敢想象的效果。
而这,也与毛主席当初的设想和预期达到了一致。
当初,毛主席在确定对医疗进行改革之后,就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他提出,“正规的培训是来不及的,国家也难以负担,所以,主要的任务就是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培养出大批卫生员”。
而经过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得到的结果就能看出,这完全与毛主席的规划是一个样。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疑问,为什么这群新手医务工作者,却能达到令人意外的良好效果呢?其实,这还是毛主席的先见之明在起作用。
当初,毛主席在做出培养大批卫生员的同时,就专门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强调,那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的力量。
为什么过去大医院医生下乡诊治最终会不了了之?就是因为单纯的依靠西医,不仅要动用大量人员,同时还要动用大量医疗设备,这些且不说农民能不能负担的起,就是实现起来,就很困难。
而饱读诗书的毛主席,深知我国传统医学有多么大的潜力,因此,他就强调了充分利用中医的观点。
为啥要强调充分利用中医?就是因为中医不需要太多的医疗设备,同时各种草药也都能就地取材,这么算下来,成本自然就低了很多。
成本低,就意味着价格低廉,而农民也就吃得起。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毛主席才会做出强调,不得不说,毛主席深谋远虑,以及考虑问题的全面,真的是非常人所能及。
事实上,当时的赤脚医生,也确实如毛主席设想的那样,比如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叫做“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就是形容赤脚医生工作时的状态。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一个个赤脚医生,为当时广大农民消除了病痛,同时收费低廉,赢得了老百姓的深切喜爱之情。
而随着这种不脱产卫生员的模式的推广,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赤脚医生,同时,更多的人也主动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
“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是当时那个年代赤脚医生最好的写照,他们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深入田间地头,为父老乡亲看病诊治。
毫不夸张的说,他们是真正的把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理念贯彻和实践到了极致。
不仅如此,除了能给广大农村的老百姓解除病痛之外,当时国家组织的各项防疫、保健等工作,也是由这些赤脚医生完成的。
换句话说,一个个赤脚医生,还肩负起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卫生防疫保健工作。
在赤脚医生被推广开来之后,也不是没有新的问题出现。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虽说药价和看病的费用低了很多,但仍不乏有看不起病的百姓。
对于这群收入低下,甚至是没有收入的人来讲,看病真的是不敢想的事情。
如何尽可能让更多的农民看得起病,真正的把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这是当时存在的一个新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向来不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而在当时,一个湖北宜昌的男人,用一种特别的办法,将这个问题化解。
这个人,叫做覃祥官。
覃祥官也是一名赤脚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他见到过太多因为看不起病而导致病情耽误,最终恶化的人。
虽说他也是古道热肠,本着能帮一个是一个的心思去帮助对方,但奈何他的能力也有限,不可能做到帮助所有人。
在这种情况下,覃祥官就开始琢磨。
最终,他结合过去农村办信用社、办供销合作社的经验,想到了一个主意,就是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实行合作医疗。
具体的办法,就是在运行地区,一个农民,每人每年交上一块钱的合作医疗费用,然后,村里从收取上来的集体公益金中,提出5毛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
这样的话,只要是老百姓谁生病了,看病时只需要交5分钱的挂号费,包括看病抓药等其他费用全免,就能让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抓的起药。
另外,对于剩余的公共医疗费用,用于进行中药材的种植规模扩大,医疗器械的购进等等支出。
这么一来,就意味着,用集体的力量,实现人人享受医疗服务。
这个办法,在1966年8月,率先在覃祥官所在的卫生院运行,而在运行过程中,覃祥官还主动亲自或者安排其他医务人员深入农民家中了解病患情况,尽可能做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原则。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这个地区,基本实现了“出钱不多,治疗便利 ;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社”的良好效果。
覃祥官的成功,引起了湖北省委的重视,更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68年,一份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报告被送到毛主席的书桌前,毛主席看到后,连连称赞。
至此,在毛主席的肯定和支持下,农村合作医疗被广泛推广,而作为中国亿万农民的最大福利制度,为此受益的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而覃祥官这个湖北男人,也被世人所铭记。
赤脚医生的出现,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形成,在那个年代拯救了亿万国人,而造成其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在1965年时毛主席的那一次发火。
正是因为他老人家时时刻刻不忘广大农民,并且还有着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周到详细的考虑问题方式,这才最终催生了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这一现象。
虽然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赤脚医生在当代已经消失,但他们打着赤脚、背着药箱深入千家万户为老百姓看病的形象,依旧是国人对那个时代最温暖的回忆。
这份回忆,不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模糊消散,反而会越来越清晰,正如毛主席在我们心中的光辉形象一样,历久弥坚。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