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法律知识教育心得体会》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7 10: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法律知识教育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法律知识教育。围绕这一主题,阐述你对法律知识教育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引言、正文、结尾。
a. 引言:简要介绍法律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你写作这篇心得体会的初衷。
b. 正文:正文部分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法律知识教育的意义:阐述法律知识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 法律知识教育的现状:分析我国法律知识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
- 法律知识教育的挑战:探讨在法律知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 法律知识教育的启示: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法律知识教育给你带来的启示和收获。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法律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3.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准确、流畅、生动。注意以下几点:
a.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b.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避免单调重复。
4. 内容充实:作文内容要充实,有深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法律知识教育给你带来的
书香《法律稻草人》:一本读来并不轻松的法学随笔
内容简介
《法律稻草人》是张建伟教授近年来关于法律学术、法学教育以及司法实践的一系列短文精品,文章或借题阐发或针砭时弊,但都恪守学术界限,阐释法律精神,言短意长,点到为止,隽永中饱含深趣,是比较难得的法律人文读物,尤其适合关注法律的人文阅读爱好者。
作者简介
张建伟,清华大学法院教授。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证据法。著有《从消极到积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认识相对主义与诉讼的竞技化》、《窦娥的“二度遇害”》、《阿Q之死的标本意义》、《法学之殇》等论文,以及《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刑事司法体制原理》等学术名著和《刑事诉讼法通义》、《证据法要义》等教材。学术随笔、杂文曾结集《法律皇帝的新衣》。
评论
《法律稻草人》是一部由张建伟教授近年来撰写的50余篇短文构成的文集。其中,既有对钉子户和司法公信力的现实关注,也有对白马非马和形式主义的法哲学思考;既有对关于包公、窦娥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司法文化的透彻分析,也有对《威尼斯商人》、《基督山伯爵》等西方经典作品中体现的法律传统的独特理解;既有中国法律教育、司法考试之弊端的深刻洞察,也有对西方著名法学家(如贝卡里亚、霍姆斯等)及其思想的精辟评述。
张建伟在序中写道,在一个不尊重法律的社会,法律只能吓鸟,不正像个稻草人?在法律只是稻草人的社会,没有人相信,法律的正当程序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好办法。人们遇到麻烦即使求助于司法,也对司法心存疑虑,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明君、贤相和清官身上,但又不太相信自己真有遇上他们的好运气。这是一本随笔小书,它关注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真理,而是法律在真实生活中的状态,它嘻笑谐谑的笔头嘲弄的并非法治的理想,而是这样的理想落在现实沙洲上的窘困与无奈。
张教授从其独特的角度观察与审视着街头和剧场中的微观法治,正是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关注与思考中国的法治实践,并且在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认为,构建法治国家的确需要制定法律制度,但有了法制,还需要有人出面对违法行为摆手说不可以。
没有制止与惩罚,法治就始终贴在墙上,不会自己走下来;此外,还需要具有法商较高的人,因为如果没有守法意识和自由精神,法律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法治社会期待的人。或许,这种藏在隐喻与叙事背后的法理,才是作者通过《法律稻草人》中的文字真正所欲表达的想法吧。
相逢皂角树 圆梦最高法 ——最高人民法院部分法律实习生实习心得体会摘登
2017年2月14日,这一年的情人节尤为特殊。因为法律实习生制度,我有幸和最高人民法院邂逅了。
走进东交民巷27号的那一刻,一种激动与惶惑交织的复杂心情油然而生。激动于来到了最高审判机关学习锻炼,这是无数法科生的梦想;惶惑在学与用的快速转变,对法律实习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刚到最高人民法院实习时,正好赶上执行局《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规范》付梓前夕,我与另一名实习生共同参与校审书稿,也因此全面系统地学习了执行工作的相关规定,为后来协助法官承办执行案件打下了良好基础。转眼间,当年相聚于皂角树下的55名实习生都已踏上各自的工作岗位。而我也因为在那个夏天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追求和人生理想,毅然选择成为了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助理。
回首那个难忘的春夏,法律实习生制度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交互的桥梁。也是从那时起,追逐法治梦想在我的内心深深扎根。我想,经过司法实践的淬炼洗礼后,我们终有一日能成长为体味群众冷暖、畅叙百姓家常的好法官。
在结束最高人民法院的实习5年以后,接到了机关团委的电话回访,转眼已到十一期。感谢最高人民法院还记得我们每一位曾经短暂进行过6个月学习的学生。
我一直觉得,在最高人民法院实习过的每一位法科生,身上都会始终带有这个“学校”留给我们的永恒印记。这指的并非是来源于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光环,而是经过6个月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每一位由此“毕业”的学子,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在深刻的法律实践中,形成的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收获的严谨、认真、负责的品质。
我当初在审监庭实习。得益于法律实习生制度的充分落实,我能够在资深法官的指导下,全面参与案件审理的辅助工作。在辅助资深法官办案的过程中,我细致地体会到法官的办案思路与方法,从实践层面上真正理解了司法裁判是如何在多元的案件事实和繁杂的法律规定之中寻找更优解。
我相信从最高人民法院“毕业”的我们,无论最后走向了哪里,从事的何种工作,每一位学习法律、信仰法律的我们,最终都会以自己的力量,去促进法律共同体的建设。
2018年,我有幸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第五批法律实习生,在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同事的关心关照和实习小伙伴们的互勉互助下,度过了迄今最难得、最难舍、最难忘的6个月实习时光。
回想起那段经历,我们用生动实践诠释了“聚是一团火”的青年担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相聚在东交民巷27号,共同秉持法治信念书写人生新篇章。我们在旁听庭审、列席会议时感受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神圣庄严,在撰写报告、走访调研间体会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使命担当。在这里,我们不仅研习了法律,还收获了友谊。“皂角树—法律实习生之家”微信交流群仍时常碰撞着法律思辨的火花,同批实习的小伙伴都已成为定期碰面畅聊的朋友。共同回味实习生活的酸甜苦辣,是我们聚会永远的“主菜”。
现如今,我已在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知产庭工作满3年。正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实习获得的宝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想信念,促使我积极投身于人民司法事业。我们法律实习生也将在法治进程中彰显作为、奉献青春,以实际行动朝着“散是满天星”的理想目标不竭奋进。
2018年8月,我有幸作为第六批法律实习生的一员加入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实习生活。通过本次实习,我在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法律人的职业素养与道德等方面都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和更深刻的认识。本次实习是我学习生涯中一次难得的实践体验,也是对我今后职业发展极具指导意义的宝贵经历。
一是丰富了法律工作体验。最高人民法院为实习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全流程参与案件办理,借阅图书馆纸质及电子书籍丰富知识内涵,参加法律数据库检索培训会提升工作效率,便捷高效和全方位体验法院工作的状态。
二是提高了法律应用能力。通过参与办理实习工作中接触的真实案件,提高了我学习研究相关法律文件和案例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了我应用法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案件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法律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提升了法律职业修养。在处理来信来访的相关工作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人民群众对维护自身权益的恳切期盼,再次坚定了我作为法律人的职业信仰,以公平正义为原则底线,强化理论素养、增强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微薄力量。
3年前,我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第七批法律实习生,初遇院内那棵高大正直,象征守正涤浊的百年皂角树,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春秋间,皂角树由新芽初吐变为硕果满枝。我在组织的关怀指导下,汲取着司法实践的巨大养分,淬炼政治素养,苦练业务本领。通过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对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直接参与司法调研和司法行政工作,我意识到起草的每个字都关乎人民切身利益,马虎不得;通过聆听大法官们的授课,我由衷地感受到“我们办理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以及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解开“人生难题”的责任担当。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担任法律实习生的宝贵经历,让我进一步认定了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的职业发展目标。如今,我有幸成为最高人民法院的一棵“新苗”,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记院党组嘱托,牢记职责使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从初春到盛夏,从小花园里玉兰花开到石榴压弯枝头,回想起在最高人民法院监察局实习的半年时光,我的感受可以用感恩与收获两个词来概括。
首先是感恩。感谢法律实习生制度,感谢院领导和辛勤付出的指导老师们,让幸运的我走进了国家最高审判机关,体验最高、最好的实践平台、最资深的实务导师和最丰富的司法资源。这段实习经历,值得我永远骄傲和自豪。
其次是收获。在半年里我收获颇丰,并将终身受益。通过实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整理卷宗、记录评议、制作文书等过程中,我体会到司法的严谨、公正与温度。
周强院长曾勉励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珍惜机遇,发挥专业特长,在司法实践中成长提高,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周强院长的殷切嘱托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时时刻刻激励着我。最高人民法院的实习经历早已在我的心中种下了法治梦想的火种,我愿意用一生去点亮、去散播、去发光发热,努力成为一名正义温暖的法律人。
在最高人民法院担任法律实习生的经历一直是我成长的道标。它不仅标志着我走进四级法院的小目标的完成,更使我有幸参与到重大司法意见的起草发布、重大案件的审理审判活动中,加深了我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的认知,帮助我在心态上完成了从书斋向实践的转变。
第八批法律实习生分阶段的培养模式使我既能在综合部门从事司法调研和司法行政相关工作,又能在审判业务部门从事司法辅助工作。我犹记得司改办规划处夜里10点以后还亮着的点点明灯,调研处为司法改革事业认真尽责地调研活动,协调处“内勤无小事”的殷切教诲;犹记得民二庭把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大攻坚战等平时只能在新闻上见到的宏大叙事,全面贯彻到案件审理和司法调研等各项工作中的优良作风。这段经历使我进一步坚定投身人民司法事业的决心。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会继续努力,做一名无愧于这个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法律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作为法律实习生制度的受益者,回想起在霞光映衬着的国徽下踏入最高人民法院门庭那一刻,心又如浪潮澎湃。
一桩桩疑难复杂案件在这里尘埃落定,一条条司法解释在这里脱胎定型,一场场司法变革在这里波澜初兴……何其有幸,能零距离感受法官如何用鞭辟入里的阐述完成一次次释法说理。见证法官们用往来奔忙的调研,夜以继日的思辨,以凌厉之笔锋,载万钧之伟力,书写真知灼见,纾解急难愁盼。何其有幸,能在民一庭优秀前辈的指导下参与疑难案件审理,参与人民法庭大调研、司法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心中热切的理想就这样化为具象,让我向往将自己燃作萤火,照亮所有向着公平正义的期盼与冀望。
曾有幸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上作为实习生代表发言,会上周强院长的殷切期望言犹在耳。我也如愿从“优秀法律实习生”成为一名政法干警,入职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凭海临风驶向理想彼岸。我将勇挑时代重担、主动担当作为,把青春和热爱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