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叼狼》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文章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对主人公叼狼的敬佩、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民族文化的思考等。
2. 突出个人感受:读后感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要突出自己的感受,避免泛泛而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叼狼的性格特点:分析叼狼在故事中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智慧、忠诚等,并阐述这些特点给你带来的启示。
b. 故事情节:回顾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如高潮、转折等,并说明这些情节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c. 民族文化:探讨《叼狼》中所展现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如民族传统、民族英雄等,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对你有何启示。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文章,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以下是一个参考结构:
a. 引言:简要介绍《叼狼》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故事背景等,并引出文章主题。
b. 主体部分:从个人感受出发,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i. 叼狼的性格特点及启示;
ii. 故事情节及对你的影响;
iii.
作者供图
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如果离开城市,其实仍然还有荒野,在荒野之中,人类和其他的生灵是可以和谐共处的。——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1975年6月出生,蒙古族,男,自然文学作家。出版有《黑焰》、《鬼狗》、《驯鹿之国》、《黑狗哈拉诺亥》、《狼谷的孩子》、《最后的藏羚群》和《蒙古牧羊犬——王者的血脉》等作品。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十余个语种译介到国外。
----------------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作品主要以动物的视角来窥探着世间的一切。
“我从来不试图进入孩子的世界,我让他们进入我为他们构建的世界。”黑鹤笔下猎狗、驯鹿等动物的自然与纯净、野性与灵性、强悍与柔情,会使每一位渴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读者,尤其是少年读者为之动容。
近日,受《中国青年作家报》“壮丽70年·红色传承”栏目委托,黑龙江金融作家协会秘书长、读者代表陶化玺对儿童文学作家黑鹤进行了采访。
陶化玺(以下简称“问”):您是如何喜欢上儿童文学创作的?
黑鹤(以下简称“答”):在中国我的作品自动被归入儿童文学,其实我的作品翻译到国外,会被列入一个文学类型——自然文学,读者涵盖成年人和孩子。我个人喜欢做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目前在中国我发现成年人读书的已经太少了,我没有能力改变成年人,我想让更多喜欢阅读的孩子有更丰富的选择,这样也许更有意义。
幼年因为体弱多病,我被送到草原上的外祖母家,4岁至8岁是在草原上度过的。母亲相信草原上的空气和饮食可以让我强壮起来。我想那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我甚至认为,人完全可以在6岁之前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事实上,我现在所有的对待世界的方式都是在那个时期学习到的。
我8岁回到城里上学,那时经常想将自己在草原上经历的一切讲给身边的同学听——我在草原上养过两条像白色狮子一样漂亮的牧羊犬,它们能够把狼咬死叼回来;我在草原上曾经救助饲养过小狼、小鹿、小野兔、受伤的天鹅和大雁……但是我的同学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他们不相信,认为我是骗子。我根本无法说服他们,有一段时间都有些自闭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宣泄途径,就这样开始走上写作的道路,把童年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的孩子知道。而现在,我知道,自己的写作,其实有些时候也是在记录一些正在消逝的东西。一切都存在于那些遥远的瞬间,那时,草原上丰茂的牧草浩瀚无边,可以没过我的头顶,我骑着自己的小马驰过草原,伸开的双手能够触摸草尖。黄昏我的外祖母必须站在高处喊我回家吃饭,因为她看不见牧草中的我。那是最后的海洋。
回想起来,童年那种略显粗砺的生活让我一生受益匪浅。那两条白色牧羊犬陪我度过那段日子,也因为它们的陪伴,让我已经渐远的童年记忆愈显温暖,也更富于追缅的色彩。作为高大凶猛能够驱赶并且杀死狼的猛犬,它们不牧羊。而我,就是它们的羊。
问:对现在的小朋友来说,您这样的童年简直像一个传奇。
答:是的。我的两条狗,一条叫查干,蒙古语意谓白色,另一条叫阿尔斯楞,蒙古语意为狮子。我离开草原时未能带走我的牧羊犬,即使现在很多年过去了,一年中我还能梦到一两次它们。在火车站,它们一次次地努力想要跳上火车,但是车窗没有打开,它们一次次地滑落。在梦里我还能真切地听到它们的爪子抓搔火车车皮的声音。
多年以后我创作了《鬼狗》,就是为了纪念它们。我写的很多小说像《黑焰》《鬼狗》《黑狗哈拉诺亥》《叼狼》等,内容都是与狗有关的。在我离开后,它们每天走很远,去车站等待我,它们相信我从哪里离开,也一定会从哪里回来,直到死也没有等到我。我想,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那个时候结束的——得知我的牧羊犬死去的那一刻,我知道生命中有些东西永远地消失了。那个时候就想,也许有一天可以将我和我的狗故事写下来,给更多的孩子看。
查干阿尔斯楞,白色的狮子,它们从此只属于逝去的时光,或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未来。它们像我曾经闪亮的童年生活,永远地消失了。
问:儿童的内心是非常纯真而美好的,作为一个成年人您是怎样把作品转换到儿童的视角反映出来的?怎样用作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的呢?
答:儿童的内心也许可以用“敏感而脆弱”来形容,“纯真而美好”有的时候仅仅是成年人的希望或者说一厢情愿,事实并非如此。
长久以为,我努力创作一种文学作品,这种作品是成年人和孩子都能够阅读。在我的作品里,直接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写作的并不多,我更喜欢用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这种以孩子为第一视角的作品似乎只有《驯鹿六季》。
我从来不试图进入孩子的世界,更想引导孩子们去阅读文学作品,希望能让他们进入我为他们构建的世界。
问:很多知名作家都有写作的大本营,并且喜欢将家乡作为写作的大本营。听说您在草原也有一个创作基地。
答:我现在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陈巴尔虎旗生活,这里是中国公认的最好的草原。仔细想想,我现在的生活似乎也是在复制童年曾经的生活。我在草原上建起我的营地,每年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在营地里生活,特别是冬天最寒冷的季节,雪会封住草原上的道路。营地里安静,我在营里写作,不受干扰。
问:您的作品主要写蒙古大草原、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及各种动物,您是想通过这类作品传递怎样的一种价值观?
答:我想让孩子们知道,除了城市,其实仍然还有荒野。在荒野之中,人类和其他的生灵是可以和谐共处的。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或者说,如果一个孩子读完我的书,能够感受到吹过草原与山脊的风,就足够了。
我前段时间完成的长篇小说《驯鹿六季》,应该算是一部成长小说,也是我个人与使鹿鄂温克人的友谊的一个总结。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走进使鹿鄂温克人的营地,那时还很年轻,在那些老人的口中,我是“小蒙古”。那时我住在使鹿鄂温克人最大的一个驯鹿营地里,因为几位老人的恪守,那里尚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传统。现在,很多老人已经逝去了,他们也带走了一些注定要消失的东西。在这个小说里,自始至终我没有交待那个孩子的名字,他只有一个在森林中的使鹿鄂温克语名字——夜鹰。他进入森林,在森林里获得认可,并且重拾生活的信心,这是成长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这种以动物为角色的自然文学创作,我会一直继续。也许我会写作一部真正以北方的荒野文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已经准备了很多年。
问:在创作中哪些作家对您的影响较大?
答:如果仅仅谈动物小说和自然文学的影响,我想我最初的自然文学观应该还是受俄罗斯作家的影响,像比安基的作品《森林报》、《阿尔沙克的秘密》,艾特玛托夫的作品《白轮船》、《死刑台》等,我都很喜欢。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先生的作品,也让我对中国北方的荒野产生了兴趣。
前段时间,我去俄罗斯领取了比安基国际文学奖的小说奖大奖。这一切颇有轮回的意味。大概9岁的时候,我得到一本书——《阿尔沙克的秘密》。作者是维塔里·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这是比安基先生短篇小说的一个选集,共有14个短篇小说,小说的发生地在俄罗斯广袤的森林和无边的草原,主角是猞猁、驼鹿、猎隼、狼、熊这些动物。这是一本改变了我的人生的书,我想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自然文学作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本书的出现,它向我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从来不仅仅只有人类,这些野生动物曾经是森林和草原真正的主人,人类进入荒野,其实是在闯入它们的世界。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也一直是在学习如何与自然和平共处,这也为我最终走上自然文学创作的道路塑造了一个最基本的自然观。
我记得自己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一瞬间在我的脑海里跳出一个想法——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也可以写出像这位俄罗斯作家一样的自然文学作品。那时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我就知道,俄罗斯在北方,更北的北方。我想,正是这本书为幼小的我埋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在很多年以后,以一个中国自然文学作家的身份,去莫斯科领这个奖。
如果说文学启蒙,我想应该是卡彭铁尔的《人间王国》,我第一次意识到,小说还可这样写。
问:您作品里写的很多精彩的故事,譬如《母狼》、《驯鹿牛仔裤》、《饲狼》等,很多章节我读的时候都是泪流满面,真的是您所亲身经历的吗?
答:“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我无法经历所有的一切。动物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也就是以动物为主要角色的小说。而小说都是杜撰的,但是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就是细节一定是真实的。我创作的动物小说作品一直以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为背景地,我了解这片土地。
我在创作关于蒙古马的长篇小说《血驹》时,只是搜集素材就花费了三年半的时间,其间走访了呼伦贝尔草原上很多牧马人,我会送给每位采访过的牧马人一双马靴。我也不记得送出了多少马靴,总之,后来我已经跟淘宝上卖靴子的卖家都成为朋友了。而我这么做,是为了向那些年老的牧人表达自己的敬意,感谢他们将最真实并最具有震撼力的细节分享给我。我在创作动物小说作品的时候,所有的细节都会符合动物的自然属性。
当然,加入作者的想象完全是可以的,只要不违背动物的自然属性,否则就会成为动物魔幻文学或者动物童话。
问:很多家长都重视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在儿童阅读及写作上,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答:关于阅读,要说的特别多。
在目前,至少在一点上能够达成共识,无论一个成年人自己是否读书,他都明白,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读书。
一个孩子拥有写作的能力,仍然是建立在足够的阅读基础之上。我们目前提倡的亲子阅读,意味着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之中。我也不太相信一个家庭中如果家长天天看手机,孩子会主动寻找阅读,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学校。有效陪伴,是目前家长真正需要注意的事。
随着各类影视作品以及各种童话故事的描摹,贪婪、凶狠、狡诈似乎成为了狼的代名词。甚至,在我们小时候,老人们吓唬顽童不听话时,也会蹦出一句被狼叼走这样的“恐吓语”,
小学课文蒲松龄的《狼》,也将狼隐喻成恶人,那勇敢的屠夫险些被假寐的狼迷惑,文章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需像屠户一样勇敢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那个故事在我们脑海中烙下了“狼不仅坏还阴险狡诈”的印记。
其实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狼是很聪慧的,为了生存必须运用一些小计谋,然而这些计谋落在人的眼中却已变味,如果换个视角,站在狼的位置观察世界,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享誉大西洋两岸的狼专家埃莉·H·拉丁格,通过25年来对野狼群潜心观察和研究发现:
狼是极聪明并富有人情味的动物;它们会共同抚育后代,照料年迈的老狼和负伤者;它们遵从头狼的领导,在狼群中女性有着最终决定权;它们会因爱人去世而心碎,也会为寻找未来而远走他乡;它们会思考、会做梦、会制定计划……
在埃莉·H·拉丁格笔下的《狼的智慧:我的25年荒野观狼之旅》(以下简称《狼的智慧》)一书中通过拉丁格对狼群真实生活的写照,你会发现,狼很爱它的家人,它们会负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它们不轻言放弃……细细品味,原来狼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像我们。
狼群
在我们的世界里,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无法统一意见,特别对于隔代的祖孙情,更是体现了对孩子无尽的包容,以至于有些家庭的父母在孩子犯错惩罚时,会遭到爷爷奶奶的质疑,他们总认为你对孩子的惩罚过重,或者有些小事就不该惩罚,甚至有些还会父母小时候的糗事曝光出来,让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威信大打折扣。
在狼群中,这些现象就不会发生,虽然在平常的生活中,长辈们会纵容小狼们的顽皮,也会给小狼们足够的爱,然而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狼群会统一意见,防止小狼有机可乘。这些在途经拉马山的某个狼群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来。
那是一个夏天,这个狼群正在前往黄石公园。如同人类的孩子会被新奇的东西吸引一样,一只小狼觉得跟大人们在一起赶路很无趣,于是它东闻西嗅,不时跑到旁边去找寻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也许是周围总有吸引小狼的东西,于是它总是掉队。前期狼群会停下来等它,然事不过三,为了让小狼遵守纪律,不影响整个狼群的行动,在小狼又一次脱离队伍时,狼群并没有等它。
在小狼终于意识到跟不上狼群时,它害怕地大叫,希望狼群会像前几次一样停下来等它。然而这次的喊叫并没有起到作用,小狼一直到晚上才赶上狼群,从此,小狼再也不敢随意脱离队伍了。
狼群在教育子女上有它们的坚持,它们之所以在半路丢下小狼继续赶路,是希望小狼能懂得尊重大家。毕竟狼在捕食时是团队作战,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喜好影响大局。
当然,这并不是说狼群不懂得爱惜幼狼,在小狼还未出生时,狼爸爸或其他的子女们会给狼妈妈带来食物,保证狼妈妈与幼狼的营养。幼狼出生后,消化系统弱,大家会吐出半消化的食物给狼宝宝吃。不仅如此,狼群中所有长辈都会协助管教小狼,甚至年龄稍大的同辈也会惩罚犯错的小狼。
反观我们人类,总是太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很少能与父母家人取得统一意见,孩子犯错后,往往会因为惩罚的力度引发争议,特别是老人会忽略一些事情,认为小孩子犯点错误很正常,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有机可乘,他们会在众多家庭成员的意见中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尽可能让自己逃脱责罚。
殊不知,管教孩子时的意见不统一,恰恰是家庭教育中很大的弊端。
狩猎中的野狼
虽然在家庭教育中,有些老人会扯后腿,但不可否认的是老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多从生活实践出来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就像倪萍在《姥姥语录》里写的:
姥姥说的话都是绕口令一样的大白话,绕来绕去都是人人明白的理儿,可是做起来就不太情愿。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老人唠叨的那些理儿。
就像上次与妈妈聊天时提到的一位老人,她八十几岁了还下田干农活,除了农忙很少能在田间看到老人的家人。那次聊天时,在妈妈愤愤的话语中得知,村里拆迁后老人家的儿子搬到其孙女家住了,他们以两个孙女都是住的小高层为由,拒绝带老人一起居住,让忙活了一辈子的老人搬到小女儿家去住。
得知此消息的我为老人感到心痛,一辈子的精力都给了儿子,老了却被送到女儿家,想来老人也会不甘吧,毕竟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很重,结果老了却是只能指望“小棉袄”。
这种情况在狼群里是不会出现的,虽然老狼日渐衰弱,牙齿咬合力也已退化,但是它们有着丰富的狩猎经验,在狼群中还是很受尊敬的。
在黄石公园里一位年轻的头狼,不仅让老头狼继续生活在狼群中,还会在老狼受伤时帮它舔舐伤口,而老狼也在一次狩猎中利用自身的经验为狼群获得食物。
那次狼群外出狩猎,新头狼因为睡过头而错失了与狼群一起活动的时机。狩猎时狼群遇到了一头瘸腿的野牛,虽然野牛有着缺陷,但它庞大的体积对狼群也是不小的挑战。是老头狼冲上去咬住了野牛的尾巴,让野牛无法正常自卫,为其他狼创造了进攻的条件。
虽然野牛还是挣脱了狼群,找到绝佳的防守位置,它将身体藏在岩石夹缝里。面对露在外面的长长的牛角,让着实让野狼们很无奈,但这却难不住老头狼。只见老头狼一边跑一边观察,出其不意咬住了野牛的后腿,之后松开,如此反复,终于将野牛杀死。
这只老头狼在头狼不在的情况下担起了头狼的责任,并用它丰富的狩猎经验,为狼群获得了食物。而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虽然他们有些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但是他们的言语间蕴含着很多人生哲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退一万步讲,父母将我们拉扯大,难道我们就不该有反哺之心吗?
人们总是向往着美好的爱情,年轻的孩子们总爱追寻内心的莫名的情愫,在女孩的生日或者某些节日时,优秀的女孩总会收到很多的礼物。男孩在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时,会使出浑身解数讨女孩子欢心。
很好奇野狼在遇到自己爱慕的异性是如何表达的呢?
拉丁格在《狼的智慧》中为我解答了这一疑问。
也是在拉马尔山谷,德鲁伊狼群的成员们在某个山丘上嬉戏。一只年轻的孤狼渐渐出现在狼群的视野中,引起了小小的骚动。它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大胆的入侵者,在众多狼成员中有一只年轻的母狼似乎对这只孤狼产生了某种情愫,只见它尾巴尖在小心翼翼地左右拍打着,似乎怕大家长们发现。
随着入侵者越来越近的脚步,原本嬉戏的狼群开始列队而站,此时孤狼前进的步伐也变得坚硬而谨慎。年轻的母狼似乎被孤狼的勇气折服,开始大胆地摇摆着整条尾巴。头狼看到女儿的举动似乎很不满意,又或许想试探孤狼,它冲向这个大胆的入侵者。
在短暂的打斗和撕咬后,孤狼逃走了,不过它只跑了几米远就又转身回来,只见它夹紧尾巴讨好头狼,在头狼的默许下,孤狼在不远处的雪地里趴了下来,慢慢释放魅力与仰慕自己的母狼打成一片。然而美好的爱情总不及家庭的重要,在狼群动身时,年轻的母狼最终选择了家庭。
面对刚刚获得的爱情,俊美的孤狼会放弃吗?
为了爱情孤狼开始改变战略,它怯怯接近的头狼摆出投降的姿态,希望狼爸爸能够接纳它让它加入狼群。同时在狼爸爸看不到的地方却摆出骄傲的姿态与心仪的爱人调情。在头狼冲向它时,它就会夹起尾巴眼躺在地上,表明自己的立场,直到狼群完全接受它。
不可否认,这只孤狼的情商很高,它知道如何在追求心仪的女性时讨好家长,更好的收获自己的爱情。
在《狼的智慧》中,拉丁格提到第一次与能够决定她是否能留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狼园见习岗位上的头狼殷宝见面时的一幕:
头狼强有力的后腿向下一蹲,做好扑跳准备,而我则全力迎住了随后的这一扑。殷宝并没有把我扑倒,它手掌大的爪子落在了我的肩上,骇人的缭牙离我的脸只有几厘米近。当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可接下来殷宝开始用它那粗糙的舌头不停地舔我的脸。就是从这个“吻”开始,我不可自拔地患上了“狼瘾”。
也正是因为拉丁格患上了“狼瘾”,才让我们见识到狼的真实生活,了解属于狼的智慧,发现狼的潜在,得知原来狼与我们是如此相像。
相信,当你翻开《狼的智慧》一书后,在埃莉·H·拉丁格25年的荒野观狼之旅笔记中,会有更多的感悟,会重新理解道德、责任与爱的意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