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观后感写作高招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22:41

观后感写作高招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观后感写作高招:注意事项与技巧解析
正文:
观后感作为一种对电影、书籍、讲座等内容的个人思考和感悟,是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一、明确主题
1. 确定观后感的中心思想,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避免主题模糊,确保文章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
二、充分准备
1. 仔细阅读或观看作品,全面了解其内容。 2. 收集相关资料,为写作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构清晰
1.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如名称、作者、类型等。 2. 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艺术特色等,结合自身感悟进行阐述。 3.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四、语言表达
1.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啰嗦。 2.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 注意语法、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五、观点鲜明
1. 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明确、有力,避免含糊其辞。 2. 论证观点时,要有理有据,避免主观臆断。
六、情感真挚
1. 在写作过程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读余爱民、张力丹《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有感

原标题:情理交融 务实管用——读余爱民、张力丹《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有感

作者:胡道远

在全国上下大兴调查研究的时刻,余爱民、张力丹老师的大作《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出版了,作为余爱民老师的“小老乡”,我第一时间在网上下单,第一时间拜读,第一时间写下这篇读后感,或可以算作一份小小的“调研报告”。

未见其人,先学其文——从我与余爱民老师的小小交集说起

我至今没有见过余爱民老师一面。

余爱民老师是我的前辈,我们都是湖北省监利市老乡。1998年我在老家读初中时,第一次知晓了余爱民的名字——他是《监利报》总编辑。当时老家遇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监利报》是当时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多篇重要的报道都出自余爱民老师之手。我现在还记得《监利报》简朴的报纸样式和那篇《监利十万灾民呼唤救助》的募捐信。

后来我到外地读大学以及参加工作,回老家的时间变少了,但关心家乡的心不变,通过网络了解家乡动态是重要的渠道。我从家乡文学刊物《监利人》的公众号上读到了多篇余爱民老师的文章,令我印象深刻。

余爱民老师写的《四十年沐雨节风跟你走——一个平凡人的奋斗故事》,讲他辍学当民办老师,到乡镇干部团委书记,任县市报总编辑和县委办公室干部,提拔到省委政研室当调研员,把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给我们年轻人以强烈的震撼,其个人发展的能动性与时代需求的历史性相结合的深刻启示,堪称监利版的《平凡的世界》。还有《如何搞好调查研究》《谈谈公文写作》,关于调查研究和公文写作的系统论述,深入浅出,真正是令人敬佩的调研大专家。还有《共赏故乡千年月》,抒发对家乡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大荆州一定要发展起来——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研究报告》,写得激情澎湃,情深意切,高度深度兼具,作为家乡人深受鼓舞。

余爱民老师不是“流量明星”,他是从我熟悉的老家田埂上走出来的,他的成长历程真实可信,对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启发更大,更有“操作性”。他真诚向上的人生态度,勤奋钻研的工作态度,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事业理念,都给人深刻启迪。“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就是我师。

情理交融,知行合一 ——读后七点深刻的体会

《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是余爱民老师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奉献给调研同行的心血之作。一口气读完,我有七点体会。

真挚的情感。余爱民老师在书中自然流露的对老百姓的热爱,对农村农业的热爱,对调研事业的热爱,乃至对生活的热爱,是真诚自然掩饰不住的。真挚的情感是最打动人的,也是做人做事做文章的最根本的灵魂。可以说这本书中所引的调研报告,都是余老师将心注入的作品。让我不禁想起,习近平主席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形成的文集的题目:“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爱之切,才会不断追求知之深;在知之深中,不断深化爱之切。人如其名,爱民者,人恒敬之。

专业的力度。总的围绕“如何搞好调查研究、如何写出务实有效的调研报告”,从大家关心的7个问题,每个部分都有严密的论述和操作性的总结。抓住调研“十个好时机”、“两点一线”锁定调研目标、做好调查的“五到十见法”,做好研究的“烧熟七菜、熬好一汤”,写作“十去十求”,六种办法争取领导批示,都是深刻的总结。读了令人如身临其境,像跟着作者一起走完调研研究的全部流程,回味无穷。

理论的高度。书中对陈云同志“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反复、比较、交换”十五字诀的提倡,对唯物辩证主义的提倡,对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追求,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也是毛主席《实践论》的活学活用,“润物无声”式的应用,尤其是其中关于深入研究的“三四五法”。

解决问题的深度。调研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调研成效的最高标准。我来自农村,对“三农问题”有一些切身体会,农业的主要问题是谁来种田和怎么种田;农民的问题是农民工和“三留守”问题;农村的问题是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具体包括“两水”(水利建设和安全饮水)、“两债”(乡村两级债务)、“两路”(通组公路和通田公路)、“两房”(老房不拆除、新房无规划)等,这些问题书中写得明白,我也体会较深。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成因及解决办法》中,关于大户和农民土地流转的矛盾解决,采用“先虚后实”的办法,是高招、妙招、顶用的招,符合农村当时的情况,体现了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深入调查研究的“威力”。

成熟的技巧。书中有很多操作性的指导,务实管用,还有范例和示例直接参考,可以当作调查研究的工具书来使用。哪怕你是新手,你也很快可以上手。

追求创新和卓越。追求“人人眼中所见,人人笔中所无”的提炼穿透力,追求文字的生动活泼、标题的新颖、结构的创新,追求调研解决问题的深度,追求“以文辅政”的实践效果。这是贯穿全书的“一股真气”。

生动接地气。余爱民老师20余年坚持不懈调查研究,来自于跑遍全县21个乡镇105个村的韧劲,跑遍102个自来水厂的韧劲,“沉到活水里面抓鱼”,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就是在在农村这片广阔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地“挖呀挖呀挖”。在正文里和在范文的调查报告中,有很多农民群众基层干部的方言土语、歇后语、顺口溜。“老乡的土话”特别亲切,我都能想到他们说这个话的表情。同时调研报告揭示的问题看得我是触目惊心,一身冷汗,真实的情况往往是最震撼的。尤其是监利县的《税费改革之后公益事业怎么办?》《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成因及解决办法》《建设平安和谐的新农村》,以及农村妇女土地流转权益的问题,我都有亲身经历。包括现在农村高价彩礼现象和严重“光棍汉”现象,农村春节赌博和网络赌博的问题,也引起人们很多的思考。

总之,读完《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有情感、理论和现实经历的多重共振之感,有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贯通之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工作的借鉴作用

我现在从事投资相关的工作,调查研究是开展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功。为了做好投资,获取良好的收益,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判断: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对产业的判断,对资本市场的判断,对企业家和企业的分析判断,时刻都不开深入的调研研究。可以说调查研究是创造财富的基础。真正把一个企业搞起来,让他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领导和部下的调查研究之功,领导的调研之功体现在决策的正确果敢和用人的科学英明上;而部下的调研之功,则体现在市场的成功开拓和工作的优秀卓越上。这种调研之功能够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地坚持下来是很难的。重视调查研究与轻视调查研究的结果,决定真金白银的获得或者失去,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甚至残酷性。

《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这本书对我们投资领域的调查研究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老话讲“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调研研究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目的都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我读过之后,很受启发,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个“一理二史三实四逻辑五直觉六实践”的方法论,即对理论搞清楚,对历史搞清楚,对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搞清楚,想明白关键逻辑,做投资决策不能排斥经验和直觉,然后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决策的效果。这是我的学习成果,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成果转化。

余爱民老师是调查研究的楷模,《如何写好调查研究报告》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向余爱民老师学习,一辈子当群众的小学生,一辈子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努力用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助推人生高质量发展。

文章合为时而著——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观后有感

作者:张志君

日前,应邀观看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拍摄,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联合摄制,徐洁勤执导的纪录电影《您的声音》,感慨良多。个人觉得,这是一部有助于化解相关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称,堪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好电影。

“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这种不对称的结果,往小了说,可能影响个人的相关决策;往大了说,则有可能会影响到社会乃至国家的治理。所以,用古人的话说:“不可不察”。笔者认为,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有助于化解不同的行为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一是有助于化解公务人员和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国古人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管理者也就是公务人员和被管理者,也就是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说法。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在宇下”和“在草野”者虽然知道“漏雨”和政治得失与否,但是却不一定有稳定且通畅的渠道向上反映。所谓的微服私访,其实解决不了所有的公务人员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最早来源于1987年北京市设立的“市长电话”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简称12345热线),应当说在化解公务人员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方面确实起到了其他渠道难以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何将这个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让更多的人熟知,让更多的地方学习?恰如该片导演徐洁勤所说,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能够“展现更多‘看不到的地方’”,有助于帮助更多的地方的公务人员更好地化解他们与其所在地老百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是有助于化解公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信息不对称。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已有349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12345”热线电话端和互联网端。虽然“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但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同一行政区域内部不同的行业部门之间,同一行业部门内部不同的层级之间,可能还存在程度不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这些不对称有很多办法,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至少是其中很重要的选项。恰如一位来自北京之外的城市“12345”热线从业人员所说:“看了这部电影,我们从北京的同行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12345’热线服务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的问世将有助于更好地化解相关公务人员之间有可能存在的相互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是有助于化解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发布的《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5.8万人。这2000多万居民都是12345热线的潜在用户。而12345热线的工作人员即使再多,与这些潜在用户相比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对于北京市居民来说,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将想要表述的东西表述清楚,以便不挤占12345工作人员宝贵的时间资源,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而每一个投诉,它的解决都需要一段时间。如何看待这段时间的有无和长短,就存在着一个诉后如何调整心理预期的问题。在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这些方面,纪录电影《您的声音》也通过胡同停车治理、老楼加装电梯、话务员成长、街道书记工作、接诉即办立法、外国记者调研、应急抢险等7个故事,给12345热线的潜在用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他山之石”,确实有助于化解作为12345热线潜在用户的北京市民之间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是有助于化解相关理论工作者和12345热线从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12345热线理论上涉及到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学、行政学、文化学等很多领域,特别是涉及到社会治理领域。众所周知,社会治理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性难题,在这方面相关的理论工作者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都知道,文艺创作和新闻传播都强调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其实,理论研究也应当做到这“三贴近”,从12345热线从业者的维度加以考量,他们也存在着如何将相关理论工作者相对比较枯燥的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换成自己理解的个性话语,然后将个性话语转化成公众理解的群众用语这样的“三转化”问题。纪录电影《您的声音》通过鲜活案例中的相关故事给予人们宝贵的启示,有助于化解理论工作者和实际从业人员之间有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在立法过程中做了很多调研,到今天看到形成的文字、法条出现在银幕上,在一桩桩具体的事中落实,内心很激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放的这番话告诉我们,这部电影确实有助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五是有助于化解外国老百姓和中国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本土社交媒体抖音的海外版TikTok的美国用户,纷纷迁徙到中国本土的另外一款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上。对于这件事,很多人都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读。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外国的老百姓和中国的老百姓都非常想了解对方的真实生活。应当说,在这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小红书在内的中国本土社交媒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本土的社交媒体。不管怎么说,社交媒体都是一种比较偏“碎片化”的媒体平台,呈现的只是“碎片化”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要想完整准确地了解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没有社交媒体是不行的,仅靠社交媒体又是不够的。纪录电影《您的声音》用纪实的方法讲述了7个完整的故事,有助于更多的外国老百姓了解真实的、完整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达好中国声音,化解中外老百姓之间有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正是由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您的声音》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娱乐意义,更具有教育意义,不仅具有其所在领域的大众传播学意义,更具有推进创新社会治理,服务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达好中国声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意义,用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的话说就是一部“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好电影。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三级研究员(三级教授)、河北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来源: 光明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