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0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合唱艺术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后感的基本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所观看的合唱表演,包括时间、地点、演出团队等。 - 主体:详细描述观看合唱表演的体验,包括音乐、演唱、编排等方面。 - 结尾:总结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合唱艺术的看法和认识。
2. 观察与描述 - 观察表演者的表现:注意演唱者的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 - 描述音乐特点:分析音乐的风格、旋律、和声等。 - 关注编排与舞台效果:观察舞台设计、灯光、服装等对表演的影响。
3. 评价与思考 - 评价演唱者的表现:客观评价演唱者的音色、技巧、表现力等。 - 分析音乐的魅力:探讨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思想、文化内涵等。 - 思考合唱艺术的价值:从文化、教育、审美等角度思考合唱艺术的意义。
4. 举例说明 - 结合具体事例,说明演唱者的优点和不足。 - 用具体场景描述音乐带来的感受,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富有文采。 - 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表达方式。 - 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6. 结构安排 - 确保文章有明确的引言、
老丁/文
2021年5月9日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当晚的深圳音乐厅观众满满,翘首期待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精心准备的音乐大礼。百合合唱团每年都准时奉献一场年度音乐会,既是对团队成长的重要记录,更是向喜爱她们的深圳乐迷回馈最好的音乐礼物。成立于1997年的百合合唱团,青春不老,初心永在,一批批的百合同学们用歌声向观众讲述她们所认知的世界。
时空的四季
本次音乐会名为“向阳而歌”,分为“春夏秋冬”、“大地之声”、“一寸丹心”、“空影寻星”及“艺海璨珠”5个章节,每个章节由4首合唱歌曲组成。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巧妙编排之下彰显整场音乐会的叙事性。
开篇从“春夏秋冬”开始,第一首《春燕》是该团委约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官宇博士所作。取自云南少数民族调性的不寻常开始,通过民间的“农耕小调”“思念调”等素材传递了这首创作于疫情隔离期间对春天、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在不断转化的调性和不协和和声进行中,变形之中满怀希望,形单影只的春燕孤鸣,到尾声成群燕子鸣叫营造的环绕声直到远去,点明了疫情之下的艰难与美好希望。
接下来的瑞典传统歌曲《在这甜蜜夏日里》(I Denna Ljuva Sommartid),傅思颖、王新童两位领唱的声音你难以拒绝,纯净美妙,齐整如一。三拍子的律动更带出夏日对北欧人民神圣的意义。《秋》(歌词选自著名诗人Rainer Maria Rilke里尔克的诗)弱的部分更显高级感的万物萧瑟。《雪花的快乐》(徐志摩作词、周鑫泉作曲)用积极温暖的色彩呈现出严冬中的希望以及每个令人珍惜的确幸之感。以上四首已不同维度将观众带入音乐会的主题氛围,从领略四季之美,发现大自然四时不同之情趣开始,广阔的空间和各具特色的切入点营造出极高的声音标准和整场音乐会基调。
第二部分“大地之声”,则展示了百合合唱团在发掘民族音乐素材在童声合唱领域的应用与实践的累累硕果。来自蒙族、傣族、傈僳族的三首作品再加上德国友人老锣的基于中国民族调式的“喊山”则构成了根植于大地母亲的强大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基因,更难能可贵的是发掘音乐素材并改编成合唱作品的作曲家们,在漫雪老师大力推动努力之下,让这些鲜为人知的民族音乐宝藏之美被大家所了解。几首作品极富特色的和声色彩以及表演性极强的肢体律动,均展示了百合孩子们的超强能力,保持演唱稳定精准的同时与肢体自然协调并放松的表演,与音乐浑然一体,甚至怀疑这些孩子是不是就是那些些少数民族来自大山的孩子们。
初心与赤诚
第三部分“一寸丹心”选取了《十送》、《军港之夜》、《灯火里的中国》及《我爱你中国》(汪峰版)四首作品,献礼建党100周年,也是整场音乐会的点睛之笔。特别感受到的是四首歌曲出自不同时期,但经过重新编排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感与生命力。《十送》改编自赣南采茶戏曲调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经典歌曲“十送红军”,经过重新编排,营造全新的多维立体听觉空间,旋律及和声风格也从赣南带入国际,甚至钢琴伴奏的考究与演唱的协作引人入胜,让原本简单的“十送”单曲循环模式变成完全没有听够的由内心抒发和触碰灵魂的交响模式。而《军港之夜》变成三段体,第二段三拍子加持的摇摆与荡漾的海浪感,第三段的爵士风,赋予经典作品新时代特色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全新感受。
中场休息之后,第四部分的“空影寻星”,则从古至今追求中国传统与现代诗词之美,作品《空》有感于延绵不绝的和声背景在复调手法反复出现的诗词之间的回声与交替。特别是意犹未尽的未解决和声的结尾,中国传统诗词意犹未尽以及留白的韵味久久环绕。《寻路的鸟》为首演作品,作曲家非常有想象力,巧妙把同样有想象力和哲思的词戏剧般地完美结合一起,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第五部分“艺海璨珠”放眼世界,还原并超越经典作品之美。从莫扎特、普塞尔到现当代作曲家。最熟悉的莫扎特歌剧《魔笛》男女声二重唱“帕帕基娜和帕帕基诺”,由童声演唱起来毫无违和感,干净纯粹地透露着幽默诙谐。最后一首作品“失落世界的回声”由新加坡作曲家林健雄(Darius Lim)创作,他的作品被全球多个合唱团演唱。在贝斯、手钟等各路打击乐加盟之下,这首恢弘壮阔营造出多层声音空间的作品,极具未来感,也预示无论从少年乃至全人类的战胜困难,迎接光明未来的愿望。全场爆发出的呼喊与叫好声无疑是对这个深圳制造的本土合唱团队最热烈的回应,在鲜花和掌声中,胡漫雪指挥与全体团员返场一首网红歌曲“少年”,而且绝对保持与原曲的风格一致,胡老师亲自客串灵魂鼓手,全场观众合着音乐一起打拍子,线上神曲线下绽放,现场气氛达致最高点。
世界的少年
整场听下来感触良多,艺术呈现方面,童声合唱纯美纯粹的风格在呈现复杂作品上会有些困难,但百合合唱团梯队式的建制,不同年龄团员演唱不同的作品,在这场音乐会上更体现了童声细分方面更多的探索,发掘了听觉上音色更多的可能性。五个部分串联下来,经过精心遴选的作品也体现了整场音乐会的脉络与线索,部分曲目叙事性及戏剧化的声音表现更拓展了童声合唱的艺术发展张力。其二,有感于百合合唱团作为深圳本土成长的学生合唱团体,体现了与世界同步并具有极高水准的演唱实力。
全场20首作品中,5首为首演作品,其余15首作品中,只有4首公开演唱过,11首为全新排演曲目,难度与挑战相当大。这也成就了百合合唱团按照合唱艺术规律创立发展并收获的同时,推动了合唱艺术创作、丰富了童声合唱作品,发掘多民族合唱艺术潜力,为年轻作曲家、指挥创造展示机会,让一批批百合培养的音乐天使们更见未来,体现“小团见大局”的高规格、高标准与高格局。
作为多年“百合”的忠实听众,现场聆听的感觉很奇妙,会经常被声音的艺术感动到眼眶湿润。1849年波兰作家李贝尔特提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童声合唱更是独一无二、转瞬即逝、无法复刻的时间之艺术。学生合唱团必须要面临新老团员交替的难题,保持一贯的高水准相当不易,一个个百合少女成就了一批批的百合人,每次我们能听到的现场也是绝对珍贵和值得铭记的。现场每个如珍珠般晶莹剔透的同学们用他们的努力和天赋,展示了基于当下的对世界的认知,内心的美好愿景以及合唱艺术之美。祝贺与祝福,期待再次聆听百合之声在时间上的相遇。
(摄影:Kin)
审读:谭录岗
作者:陈志音(《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
8月1日,由太原师范学院编创的大型情景交响合唱新作《太行大合唱》在山西大剧院正式公演。众所周知,《黄河大合唱》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因其特殊分量与文献价值,1992年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在2019年该作问世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太原师范学院党委和全体师生汲取了创作灵感,编创出交响合唱《太行大合唱》,表达对经典的学习与致敬。
《太行大合唱》分为序篇和“不屈的太行”“父辈的太行”“奋斗的太行”“追梦的太行”四个乐章及尾声,总体结构与章节布局严谨工整。全篇用经典歌曲首尾呼应,序曲后、尾声前插入原生态民歌手演唱的“太行山呀嘿,高呀高呀嘿”,匠心独运。音乐中既有对太行风骨的赞颂,又有对三晋大地形貌的展现。太行英烈和劳模个人事迹、太行军队与百姓的群体形象,无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乐章中的三首歌曲表现了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行儿女不畏强敌顽强拼搏的精神。混声合唱《向北方,上太行》开门见山,历史的深邃厚重与抗战的群情激昂交织更迭;男声小合唱与混声合唱《我们听到了游击队歌》在多声部的重叠穿插中,经典老歌作为清晰的“背景”,新创词曲与之呼应,仿佛可以听到当代青年与前辈战士穿越时空的交流对话;《打了多少漂亮仗》是一首快节奏的进行曲式,为作品平添一抹欢欣鼓舞的色彩。
第二乐章包含一首童声女声合唱《红星杨》、一首女声独唱《父亲》,前者以高耸挺拔的植物比喻信念坚定的人物,从而升华到世代传扬的太行精神。后者为该乐章的主打曲目,这是“父辈荣光”的核心解读、左权将军之女左太北的心灵之歌。歌曲所承载的情感内涵超越了父女之情,引发了观众更为深广的共鸣。
第三乐章的三首歌曲,音乐语言亲切而淳朴,是全篇最富三晋乡土风韵的作品。女声独唱与混声合唱《山西好风光》与歌唱家郭兰英为大家所耳熟能详的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异曲同工且新意迭出;混声合唱《这条路,这双手》则讲述了全国劳模申纪兰带领乡亲艰苦奋斗创造奇迹的动人故事;男声独唱《三晋风华》犹如民族歌剧的大段咏叹调,起承转合荡气回肠。这一乐章在管弦乐队里运用竹笛、板胡两种民族乐器领衔,其天然的韵味为全剧增色不少。
第四乐章由混声合唱《太行礼赞》和男女声领唱与混声合唱《携手追梦路》两首歌曲组成,展现了新一代共产党人与山西人民心连心,其音乐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注重高度、宽度与深度。
尾声《太行颂》是作曲家王立平1984年为电视片《太行丰碑》谱写的主题曲。将此作置于大轴之位,可见编创者的用心。编创者们希望太行精神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代代相传,同时借此向前辈艺术家致敬。牛宝林一登场,全场掌声雷动,这位闻名遐迩的歌唱家虽年逾古稀但宝刀未老,他并未模仿原唱版本,而是将自己的理解与表达融入其间,歌声嘹亮情感真挚,音乐与文辞的处理分寸合度,充分展示了艺术的魅力,赢得全场观众发自内心的喝彩。
《太行大合唱》全篇在乐章之间穿插了《一条悠长的山脉》《女儿的记忆》等四段配乐诗朗诵。用一位老人的讲述、一个女孩的聆听,配以优美动人的钢琴音乐。四段音乐分别对应《红星杨》《父亲》和《三晋风华》《太行礼赞》四个主题,根据朗诵者的情绪起伏和节奏,现场即兴演奏。
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为新作《太行大合唱》提供了可资学习的范本。如果说经典《黄河大合唱》是以母亲河的“水”为模本创作流传,新作《太行大合唱》则以英雄山的“山”树碑立传。
《太行大合唱》有山西的味、太行的魂,整部作品与山西文化、太行文化和太行精神紧密相连。作为一所综合师范院校,太原师范学院自主创排这样一部大型情景交响合唱作品,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作为交响合唱,合唱足够分量,如果在交响性上进一步加强,这部作品将更有感人的力量。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30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