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0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诗词读后感的6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对诗词内容的感悟、对诗人情感的体会,还是对诗词艺术特色的赏析。明确主题有助于文章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2. 选择诗词:挑选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确保其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便于深入挖掘和解读。
3. 结构安排:一篇600字的读后感,一般可分为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诗词的作者、背景和主题;主体部分重点阐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4. 引用诗词:在作文中适当引用诗词原文,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用时要注意准确、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或断句错误。
5. 感悟与体会:结合诗词内容,阐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诗词的意境:描述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分析其意境特点。
b. 诗人的情感:解读诗人的情感,体会其喜怒哀乐。
c. 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等,探讨其艺术价值。
d. 诗词的现实意义:结合现实生活,阐述诗词所蕴含的哲理或启示。
6. 举例论证:在阐述感悟和体会时,可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它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它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毛泽东,他大气蓬勃充满着的豪情壮志,在他的诗中体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他心中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他从“学不成名誓不还”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从一介书生变成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他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天翻地覆慨而慷”——从上下求索到彻底改变中国命运。这是实践的维度。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毛泽东实现了他的初心,也成就了千秋伟业。
他的诗词也是令人流连忘返。毛主席心中的激情,是经过二万五千里的洗涤之后得来的。他的诗,有时犹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婉约;犹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有犹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浪漫。就像他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告诉了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道理。他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表达了重阳节的点点滴滴。他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看出梅花的品质。
用毛泽东的三句诗,就能勾勒出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3.人间正道是沧桑。
他们跨过山和大海,是复兴中国的不朽力量!
指导教师:
品读红色经典,弘扬红色精神,不忘红色初心。本篇读后感正是这种红色价值观的体现。小作者从《沁园春·雪》入手,能从文学和思想的两个层面赏析,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能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中国历史,颇有个人的见地。(八年级(7)班孙晨荷)
人同此心,心同此想,这就是共鸣。共鸣,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心意相通的表现。
翻开历史,与苏轼产生共鸣者,如过江之鲫,我亦如此。只要自己处于困境,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的想起苏轼的《自题画像》: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写这首诗时,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的一生,是在党争愈演愈烈的北宋时期度过。他不为新旧两党所容,长期受到打击和迫害。他被一贬再贬,最后被发配到极度偏僻荒凉的儋州海南岛了。
这预示着他的仕途已经终结,这对于他来说,是多么无情的打击。他从小就展示出超乎寻常的才干,到后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直心想着着致君尧舜,出相入仕,干出一番大事业。而且还在年轻的时候,他便得到当时身为兵部尚书兼一代文宗的欧阳修的大力奖掖,有望之承其衣钵,放他出人头地的想法。他也的确没有让欧阳修失望,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也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文坛闯将,取欧阳而代之,成为文坛宗主,声名之显赫,一时社会青年才俊,荟萃门下,苏门四徒,辉盖千门,真可谓是门庭若市,呈殷殷之盛。
然而,有才如此,历史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却夹在新旧两党中间,成了肉夹馍,无端地成了两党打击迫害的对象,成了历史的牺牲品,从此在政坛销声匿迹。首先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甚至差点身首异处。接着新党垮台,旧党执政,他再次被贬到广东惠州。当时,广东可没有像今天这样地位尊崇,而是荒僻萧条、瘴疠横行的南蛮之地,一般作为朝廷流放犯人或者贬谪官员的。被流放或者被贬谪到这里,很多官员都认为是走上了不归路,长亭送别情景,宛若生死离别,悲情浓重。所以,唐朝一代文豪韩愈被贬谪到潮州时,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必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诗十分形象的说明了这一切,像这样的诗歌太多了,比如柳宗元、刘禹锡的诗歌等等。
可苏轼更深重的灾难还在后头,迟暮之年,还被贬到更加偏远的孤悬海岛——今天的海南。即便不久遇赦北还,可此时的他却已看破官场,正如他所说,他已是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了。
更为悲催的是,苏轼在北还路上,客死他乡,一代千古巨星就这样黯然殒落,恰如当年的杜甫,舟中死于湖南耒阳。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这就是悲剧,历史向来是不吝于上演这样的悲剧的。这样的悲剧看得我们胆战心惊。
对于苏轼来说,是历史铸就了他的人生的悲剧,使他成为历史的牺牲品,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道厚重的祭品。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像周瑜那样英雄美人式的理想,建功立业,佳人在抱,所以,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里,他把这样一个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但是,他最后的
对苏轼本人来说,我是由衷地倾慕和敬仰的。我倾慕的不仅仅是他那有如浩浩汤汤的惊人才情,更多的是他那种不已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的悠然,可以看到刘禹锡的超然,可以看到王维的恬淡和安静,也可以看到李白的飘逸和杜甫的沉郁。即使他处于极端恶劣的环境,即使他从人生的巅峰跌入低谷,他都能够坦然面对,没有过分的郁郁寡欢,没有沉沦,没有埋没,而是一如既往地对生活充满着追求、希望和激情,有了这些,才会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神采飞扬、意气风发,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薄纱似的情怀,才会有“横看云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和思辨,才会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笑看风云笑对人生。更重要的是,兼济天下之志,从来没有忘记,每到一个新的任所,殚精竭虑,以民为本,造福一方百姓,留下了一段段千古佳话,留与人们作美谈。
斯人已逝,然青山苍苍,江水泱泱,东坡之风,山高水长。他的旷达、超乎物我和兼济天下之志,千百年来一直珍藏在士人的胸怀,成为他们精神的休憩所,尤其是对于那些如他一样漂泊沦落、屡不得志的士子来说,更是一剂清新剂和疗伤药,激励着他们鼓舞着他们,如被充配边疆伊犁还引吭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被绑缚刑场还高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等,他们都是一直奉苏轼为圭臬的。
我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何不像苏轼一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来笑看风云,笑对人生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