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05: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风景谈》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风景谈》的作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2. "梳理文章结构": - 分析《风景谈》的结构,如引言、正文、结尾等部分,明确每个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3. "提炼中心思想": - 通过阅读,提炼出《风景谈》的中心思想,如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等。
4. "具体分析段落": - 对文章中的关键段落进行具体分析,如描绘自然景观的段落、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等。
5. "联系自身实际": - 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谈谈对《风景谈》的理解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人色彩。
6.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生动、流畅,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7. "遵循作文格式": - 按照作文格式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如标题、开头、正文、结尾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事项:
"一、开头": - 简要介绍《风景谈》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 提出自己对《风景谈》的整体感受。
"二、正文"
茅盾的《风景谈》第7段有几句话:
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
这几句话是这篇文章很好的切入点,你如果读懂读透了这几句话,便可由此发散出去,提纲挈领,统率全文。
由这几句话可以引申出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文章的主旨。
第一,“这个值得什么?”,“这个”指的是哪里?为什么不明说呢?
这个问题好解决,“这个”指的是延安,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作者不便明言延安,只好采用“曲笔”手法,以谈风景之名,“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本课的“学习提示”里也有说:
《风景谈》写于1940年底。茅盾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不得不在写作中运用曲笔。他回忆自己在延安参观、讲学时的见闻,怀着对延安的热爱,借谈“风景”向国统区人民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讴歌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
“学习提示”是一课学习的总纲,在教学中应该循着这条线抽丝剥茧,鞭辟入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才能真正读懂这篇文章,读懂风景背后的“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第二,“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是啊,比这风景好的地方多的是,作者为什么偏偏写这里呢?
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文章4、6、8、10段有四段单独的议论,其余的段落也有夹叙夹议的说明,兹举第四段为例: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川,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很明显了,作者这篇文章里重要的还不是赞颂这里的风景,而是处在这风景里的人,这“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也就是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
延安的军民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第6段),是第二自然(第8段),是这里风景的主宰。
与其说作者赞颂的是这里的风景,不如说作者赞颂的是主宰这里风景的人——延安军民。
第三,比这里风景好的地方多着呢,作者偏偏要赞颂这里,“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另一方面是什么?
既然有“另一方面”,自然会有“这一方面”,“这一方面”自然指这里的风景,“另一方面”则指这里的人,即延安军民。
作者在这篇文章描绘了六幅图,我们以第三幅图为例——石洞雨景。
同样是“一对人儿”,其他地方可能是“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阴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而这里的“一对人儿”则是“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拿出他们那一套来,怡然自得。但是什么能使他们这样呢?”。
那里是一对情侣恋人,这里是一对革命同志。
作者还意犹未尽的问了一句“但是什么能使他们这样呢?”,曲笔的需要,作者不方便写出,但能懂的人都懂,是信仰,是革命,是热情。
如此,从那几句话引申出来的几个问题便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带着我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真正读懂全文。
当今时代,中小学生的抑郁率、自杀率居高不下,大学生情况也不容乐观。在此种背景下,出台了强制双休的政策,希望有助于减轻应试教育强加给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但在我看来,强制双休治标不治本,而治本之策从茅盾的《风景谈》可以窥见一斑。
《风景谈》是茅盾创作的一篇散文。1940年10月,茅盾结束访问新疆、延安之旅,受命返回重庆,于年底创作了这篇歌颂延安火热生活和民族精神的散文。为通过国民党的审查,这篇散文以谈风景为名,并且写得很节制很含蓄。
文章描绘了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等六幅画面,歌颂了质朴、健朗、乐观、进取的延安军民和坚强、刚毅的民族精神。
其中,延河夕照最有感染力,给当今教育提供的启发最多: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这段文字讲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有一部分进入了鲁迅艺术文学院,鲁艺青年积极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坚持了抗战。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简朴,但他们情绪高昂,精神丰足,十分乐观。此段至少带给我们四重启示:
一是青少年要有理想,要对未来充满希望。鲁艺青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从延安找到希望,坚定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当代青少年也要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并为中国一日千里的进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所鼓舞,以昂扬的斗志进取的精神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二是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脱离生产劳动是抑郁产生的重要诱因。当年延安青年于劳动中克服了怠惰和无聊,克服了骄娇二气,从劳动成果中肯定了自身的价值,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和尊严。当今青少年也应该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范式,找准人生定位,发展职业素养,并从劳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在北京第一实验学校,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段的学生都要完成100种职业角色体验,这个被称为“世纪人生预演”的课程体系,已经成功孵化出10多个校园“学生公司”。这种职业教育的前置和校本化,让人大开眼界!
三是教育要亲近自然而非脱离自然。“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校园中长时间浸泡已经发蔫的学生看到这种描写,无不感到新奇和振奋!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也能让学生摆脱校园逼仄的空间,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呢?要知道远离自然,也是抑郁的诱因。
四是生活中不能没有歌声。歌声是快乐情绪的流露又能激活快乐情绪。延安的歌声响彻在历史的星空成为最美好的文明记忆,当代青少年不可没有歌声,不可让美与艺术缺位!
从石洞雨景中看到阅读的重要,从桃林小憩中看到交流和休闲的重要。这些都戳中了应试教育的痛点。
总之,对照《风景谈》,我们可以发现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我们可以找见实行教育改革的若干端倪,我们可以发现减少和治愈抑郁的可行方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