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搞定《白桦林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10: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白桦林》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白桦林的自然景观、文化内涵、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等方面展开。确定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条理和深度。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语言等进行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并给予读者启示。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4. 逻辑清晰:在论述观点时,要保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可以采用总分总、分总分等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5. 结合自身实际:在阐述观点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感受和思考,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说服力。
6. 深入挖掘: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
7.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
【书画庆阳】本期聚焦:孙胤博国画作品印象
艺术简介
孙胤博,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人,生于1975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就读美术专业,职业国画家。中国白桦林画派创始人之一,斋号,华墨轩。
现为中国白桦林画院副院长,中国林业文联美术家协会冰雪画会副会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书画家协会理事,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国画作品2016年入展韩国第十五届《国际和平》艺术展,2016年入展中国侨联《圆梦中华》全国书画大赛,并获优秀奖,2016年中韩艺术文化战略合作杂志《艺术文化》专题报道孙胤博白桦林系列作品,2017年入典《甘肃当代书画典库第五卷》,2017年应邀参加甘肃省文联《春和景明》国画展,2018年入展甘肃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画展、佳作《原畔之春》获优秀奖,作品被甘肃省美术馆收藏。
成名作发表于《亚洲美术》《书画时报》《艺术文化》《中国日报》及多家杂志报刊。国画《走向东方》由韩国“艺术和平”团主办的《国际和平》展,巡展亚洲六国,飘洋过海,展到之处,赞声哗然,精彩夺目。出版《孙胤博书画艺术》,我国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和国际书画展览策划人,许文吉作叙赏析。
创作成就
2016年作品入展韩国第十五届《国际和平》艺术展。
2016年作品入展中国侨联《圆梦中华》全国书画大赛,并获优秀奖。
2016年中韩艺术文化战略合作杂志《艺术文化》专题报道孙胤博白桦林系列作品。
2017年作品入典《甘肃当代书画典库第五卷》。
2017年应邀参加甘肃省文联《春和景明》国画展。
2018年作品入展甘肃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画展、佳作《原畔之春》获优秀奖,作品被甘肃省美术馆收藏。
作品展示
孙胤博彩墨国画白桦林系列:《紫气东来》
规格:138cm x 70cm
时间:2020.5.16
孙胤博彩墨国画白桦林系列:《桦林映雪》
规格:138cm x 70cm
时间:2020.3.8
孙胤博彩墨国画白桦林系列:《暖冬晨辉》
规格:138cm x 70cm
时间:2020.2.1
孙胤博国画白桦林系列《紫气东来》
规格:138cm x 70cm
创作时间:2020.3.16
孙胤博国画《相依暖冬闻佳讯》
规格:138cm x 71cm
创作时间:庚子年
孙胤博国画白桦林系列《冬至春远乎》
规格:138cm x 70cm
创作时间:2019.11.12
孙胤博国画《云外佳音鸣》
规格:138cm x 70cm
创作时间:庚子年
孙胤博国画白桦林系列《晚秋》
规格:138cm x 68cm
创作时间:2019.11.10
孙胤博彩墨国画《喜阅金秋》
规格:138cm x 70cm
创作时间:2020.6
观画有感
最美白桦林
——读孙胤博国画系列
段世银
情钟书画艺术,忘年交,结识了很多书画艺术家,分居华夏五岳,长江南北。陇东黄土高坡的大山深处,走出的画家一一孙胤博就是我的一个知己。
孙胤博自幼爱画,天资聪明,长耕不辍,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美术系,坚守中国画的传统,几十年如一日,安于清平,孜孜以求,对古文化情有独钟,常研细读《老子》、《庄子》。书中自有黄金屋,苦背专心来敲门,文化载体厚重,功底扎实,写意水墨,技法高超,颇俱大家风范。展纸挥笔,气势朴面,妙手丹青,如行云流水,光彩照人,烘山托月,呼之欲出;一排排白桦林迊面而来,犹如多情婉约的丽人,如珠如玉,个个玉树临风,清秀挺拨,默然伫立,款款情深。挥笔洒墨之处;宁静、温馨、洁白、柔和的光,使白桦林沐浴在暧暖的阳光之中,使人有说不出的惬意和投入,赏者仿佛置身于天然的童话世界。他四季坚持去陇东的子午岭深山老林写生,在那大自然旳森林中,寻找阳光在白桦林上的雾感。印象与写生相结合,出品情调细腻,情景交融,诗意盎然。充满思想感情;以诗情、诗意展示白桦林的魅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从中清赏大自然之美。
春夏秋冬,日月跳丸。白桦林在胤博毫下;冬去春来,栩栩如生,小河叮叮咚咚凑演大自然的交响乐,鸟儿叽叽喳喳,畅谈着未来美好的生活。鸭鹅浮水唱歌,小桥枯树人家,袅袅炊烟。儿童郎郎的读书声,农夫吆牛耕田声,前呼后应,仿佛在耳边傍回响。胤博泼墨之处,白桦显身,一带天然屏风,傲立苍穹,犹如粉白长城,淡淡的雾,在林梢上空,形成一条条蜿蜒的白丝带,飘荡在大山与村庄上空,白桦林一色苗条标致,个个笔直挺拔,象穿着洁白的、带有斑点的连衣裙少女,英姿峥俏,谈笑风生,奋勇向上。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孙胤博出品的《秋天白桦林》,如金似银的黄金叶配着蔚蓝天空的白云,美不胜收,绿色的草原上,一片生机,羊群鹿群与马群,平分秋色,互不侵犯,与大自然和谐生存。小鹿不时地挂念着树梢上的黄金叶,好象贪馋的在流口水,遥远洁白的雪山,如诗如画,生机无限……这一幅幅色彩斑斓,耀眼夺目的艺术珍品,犹如从长白山飞来的金鳯凰,要落谁家……天天清赏的文人雅士,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热爱艺术的才子佳人,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兴奋而来,得意而归。
胤博作品,用画笔构绘出行云流水的山河,用颜色普染出天地万物的生命,用着炫墨的纸张,将心印在纸上。借鉴西方绘画、造型、色彩与技法。结合国画浑染、着色、勾勒的手段,对白桦林创作技法,日瑧成熟,状物摹形,形神兼具,到了新的高度。白桦林的精、气、神,在胤博毫下得以升华,炫妙地漂樣着国画的气息。象征着爱情、坚强、向上、勇敢的白桦林,在胤博毫下展示出最美最美的神情。孙胤博用汗水心血浇灌,历经千辛万苦的磨炼,日日夜夜的攻读,用思想和灵魂提炼出一幅幅珍品。水墨留余白,映山水草木。勤奋是孙胤博成才之路,苦攻是孙胤博呈现出了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佳作。自然美丽旳白桦林,在他毫下,生命得以延升、呵护、赞美!我爱大自然,更爱胤博的白桦林……
胤博老师为人谦逊,行不露艺,动不露才。所到之处,从不宣叽,微笑和霭,深受欢迎。近几年参加省展国展,一鸣惊人,桂冠戴之;今有埋头笔墨中,他年能画九重天。一元复始,百尺竿头,愿孙胤博能弹出更远更高,站在北京看五洲,领航白桦林的艺术之艇,漂向世界……
伊人快评: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林区篇章——观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有感
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林区篇章——观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有感
初 露
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的《青山不墨》吸引了无数观众,在龙江森工林区产生了强烈共鸣,更牵动着我的神经。这是首部林区体裁电视连续剧,故事感人、画面生动,从始至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做为伊春铁力林业局生人、始终学习工作生活在森工林区的我,追剧成瘾,每集必看,入戏太深,欲罢不能。《青山不墨》是浓缩了的森工林区发展史林业系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江伊春森工在林业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之外的人们对龙江森工林区并无过多了解,更没有几人能身临其境。《青山不墨》可谓鸿篇巨制,史诗般地演绎和展示了即平淡无奇又波澜壮阔的林区故事,让全国观众跟随电视画面和剧情“走进”了伊春森工林区,让人们沿着林区的基本发展脉络缓缓前行。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林区篇章,这是林业发展史中最美的一道风景。森工人扎根在林区,奋战在林海,为林业献青春、献子孙,始终坚守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默默无闻、吃苦耐劳、承受重压,餐风饮露、戴月披星,没有时间概念,完全超负荷劳动,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国家急需木材时,林业工人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把山场当战场,用血肉脊梁为祖国献栋梁;三年自然灾害让本来刚刚起步的林区雪上加霜,林业工人们食不果腹勒紧腰带拼命也要把采伐任务完成;进入两危时期,在劳动强度极大却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工人们依然坚持木材生产,奋战在冰天雪地深山老林,用顽强的精神和超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上世纪90年代后,采伐限额逐年调减,林区尚未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支撑,山上林场被迫“断奶”,随之出现了“放下刀斧锯奔向黑土地”的错误决定,随之任人唯亲、管理松散、人心涣散、超采、盗伐、私卖木材、毁林开荒等乱象也不断发生。经受了阵痛的林区决策者们逐渐刀刃向内,不断进行生产经营方式改革,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林产工业、多种经营陆续诞生,基本确立了多种经营的雏形;98洪水使林区人顿时清醒,天保工程给林区带来了希望,森林资源保护得以立法,林区基本摆脱“两危”困境;进入21世纪的几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森工系统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党组织充分发挥了领导作用,科学决策、思路明晰、优胜劣汰、激浊扬清,使职工群众看到了一片晴朗的天空,生产作业方式不断改进,植树造林力度越来越大,申报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发展特色经济、旅游开发、棚户区改造、小城镇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生态文化、生态移民等等如火如荼,林区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理念已成为森工人的实际行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始终与树木打交道的人们,彻底由砍树人变成了植树人,由林业工人变成了新农人,最终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实现了华丽转身涅槃重生。时代在变迁,电视剧中的人物角色也随着社会发展担负起不同的使命。昔日林业局、林场的底层干部和工人陆续担当重任,从林场的段长、场长,到林业局书记、局长,再到林管局局长,而马永祥这位全国林业战线大英雄直到退休仍在段长位置原地不动。那位思想超前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局长郑毅陪伴着大青山长眠于茂密的红树林之中,最终华青也永远留在心中那片白桦林的小松树旁,走进了她最初的梦。林业人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砥砺前行,林区各项事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明显改变的是林区人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生活质量,忠贞不二的是山里人对大山难以割舍的真挚感情。电视剧还原了70多年来三代林区人面对生存挑战而不断进行创业、改革、绿色转型的主要奋斗历程,再现了感天动地的幕后故事及林区人的爱山护林的家国情怀、价值取向和赤胆忠诚。看过电视剧,就是读到了一部声情并茂的林区发展简史,是央视和郭云明、李文歧、王洛勇、高强、于洋、颜丹晨等编剧、导演、明星们让龙江森工林区及勤劳勇敢质朴的林区干部职工群众进入了全国人民视野,并从此瞬间走红青史留名。《青山不墨》是展示几代林区人形象的群英谱剧中的主要角色虽然是以伊春林区的马永顺、孙海军和张子良为原型,但他们却是几代龙江森工林区领导干部、职工群众、知识分子、教师、学生等英雄群体的共同象征。电视剧让平凡故事不再平凡,让普通职工不再普通,角色塑造有血有肉,矛盾冲突环环紧扣,故事情节触动心灵,大力弘扬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和劳模精神。马永祥的执着韧劲、勤劳务实;郑毅局长的责任担当、意志坚定;魏建中的粗中有细、柔中带刚;王胡子的粗犷豪放、心软嘴硬;赵志民的头脑灵活、耍小聪明;胡九伶的痞里痞气、性情豪横;华青的追求理想、忍辱负重;徐丽萍的泼辣能干、善良热情;犟驴子的“张牙舞爪”、声如洪钟;马保峰的刚正不阿、头脑清醒等等,无不出神入化引人入胜。每个人的脾气秉性都有着明显差异,行事风格各有不同,非常接地气,极具真实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林区职工热爱生活,嬉笑怒骂不掖不藏直来直去,绝非那些脸谱化的大英雄。林区工人之间,高兴就开怀大笑,生气就连吼带叫,愤怒就三拳两脚,悲伤就痛哭失声,性格就像山泉一样清澈透明,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喜怒哀乐都是可爱的“表情包”,虽然满身脏兮兮,但心中却大多特别纯净。郑毅局长仗义执言敢讲真话,不断争取调减生产任务,改变生产作业方式,自愿下放到林场后仍要坚持向工人们灌输“让大青山常绿”的理念。他用“树苗是大山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这样形象比喻去让工人们更加懂得珍惜树木的重要,始终把林区的未来装在心中;马永祥先是全心全意抓生产,坚决完成采伐任务,积极探索提高采伐效率的方式方法,成为砍木头的功臣。不断转变观念的马永祥,全身心保林造林护林,直至退休后仍与林场老工友们顶住各种压力,坚决阻止非法超采、盗窃、私卖木材现象,在一次现场制止毁林开荒而急火攻心患上了重病;朱兴武曾因伐树伤到树苗受处分,竟闹情绪独自一人当了“逃兵”,由于迷路掉进雪坑险些被冻丧命,是工友们连夜抢救才获得新生。改头换面的他,俘获了小翠的芳心,不久便在林场举办了结婚典礼,可此时正逢天降暴雨容易引发山洪,朱兴武没有与小翠洞房花烛,享受段长给他的三天婚假,毅然决然地在婚礼当晚就偷偷跑回山上,坚守自己所负责的木材流送河段,最终因下水疏导激流中拥堵的木材而不幸牺牲;华青始终坚持原则,努力加强苗圃质量管理,锲而不舍地连续向林场提出将红松母树林改为禁伐区的建议,执着于让大青山披上绿衣服,变成“祖母绿”。为了保住红松母树林,她竟痛苦地离开心爱之人魏建中,“被迫”嫁给了“造反派”胡九伶。随着职务的升迁,华青始终把保护森林做为神圣的责任,经过他多次执着坚持,不但保住了红松母林,还对改变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胡九伶为了“曲线”保护自己的暗恋,竟当着魏建中及几十个工人的面提出让华青嫁给自己来换得红树母林的安宁,蒙骗了采伐现场的所有人,甘愿被骂空担丈夫之名,十年后才终于解开谜团消除误会,圆了魏建中与华青的夫妻梦;马保峰坚持真理不惧官威仗义执言,宁可丢官罢职,也要与违法现象作顽强抗争。再次被任用后他仍然坚定初心、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坚韧不拔地保护森林,为大青山谋出路、谋富路,不惧威胁恐吓,顶住邪气歪风,直到担任副局长、局长,始终走得端行得正,把大青山变成一座美丽的社会主义新林城。英雄也有七情六欲,英雄也不是钢铁铸成,马永顺、孙海军、张子良是标志性的林区英雄,更多的都是无名英雄,大森林里有千千万万个马永祥、郑毅、马保峰、魏建忠和华青,《青山不墨》就是林区所有英雄们的缩影。《青山不墨》是广大林区人奋发图强的精气神剧中反复出现的台词“我们是林业工人”和《我俩有嗑唠》《大森林》《拉大锯》《啊,小兴安岭》几首主题曲及《咱们工人有力量》歌曲可谓画龙点睛,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电视剧突出表现的是林区人的精气神,其灵魂就是伊森工精神。从马永祥家泥草房里的小火炕上挤满了六口人,到山场地窨子和工棚里的大通铺睡觉肩挨肩;从马永祥累吐了血,到工友因安全事故夺走了生命;从披星而出戴月而归,到棉鞋裤裆冻成冰嘎达;从马永祥奋不顾身保护马套子工,到深夜全员出去营救“小山东”;从工人们见到新来女大学生的直勾勾眼神,到一年难回几次家沾不着“荤腥”;从元旦偷偷放半天假时工人们的欣喜若狂,到打擂获胜赢得50斤烧酒后的欢声雷动;从顺山倒、哈腰挂的劳动号子,到竞赛奖励一头猪五袋大米的“开门红”;从采伐数量连年不断增加,到郑毅“完不成生产任务”提头来见的“军令”;从吃雪啃窝头嚼咸菜,到误食“走马芹”中毒的危急情形;从魏书记遭野狼袭击,到蜱虫叮咬了华青;从小山东和小翠婚礼上充满喜悦地向大青山深情的一拜,到转眼间阴阳两隔后小翠在小山东坟前哭得撕心裂肺的悲恸;从探索新的劳动组织形式,到烧柴改革、计件工资、集约经营、股份制经营;从“跪着伐木站着做人”,到马永祥、华青眼里的那棵“参天大树”;从“不能靠山吃山还要爱山护山”,到郑毅的“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制止住采伐”;从郑毅最早提出的觉悟,到后来华青所说的醒悟、觉醒;从郑局长和华青对马永祥的开导,到马永祥的境界逐渐提升,进而坚定信心、决心、恒心保护青山植树造林,“只要还有一口气、一滴汗,就要全力种树,无愧青山”,带领一家人把欠下大青山的债还清;从书记局长上任时青川林业局的入不敷出一盘散沙,到魏建中冒着政治风险大胆实践奋力前行;从马永祥“逼”马保峰回大青山而错过大学毕业留校的机会,到马保峰放弃深圳的优越条件含泪在父亲马永祥病床前盟誓保证当好场长,为大青山“闯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绿路”圆了马永祥“后继有人后继有林”的绿色梦;从马保峰职务提升为副局长、局长的本色不改,到顶住诱惑铁面无私,把自己的姐夫、“兄弟”送进监狱;从郁郁是爷爷种下的“小松树”,到马永祥在风雪里抱着大松树深情的呼唤回荡于茫茫林海之中……没有甜言蜜语,没有花言巧语,也没有豪言壮语,表现出的是朴实无华、粗犷豪放,真心、真情和真城。每一个人物都非常熟悉,每一句对白都特别亲切,每一个桥段几乎都是现实的重映,好像他们就是我当年那些可爱战友和工人弟兄。
虽然林业工人摸爬滚打在偏远山区,但他们心中却装着林区和国家的未来。那一双双满是老茧的手,那一张张古铜色的脸,那一碗碗烧膛的烈酒,那一件件破旧的工作服,那一道道磨得发亮的弯把锯,那一句句亲切的东北方言,那一堆堆如山的木材,那一片片茁壮成长的新林,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林区职工群众的朴素情感都在这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里,林区人的义气、豪气、骨气、志气,都孕育、蕴藏在林区人勇敢顽强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之中,这就是几代林区人“能不能挺直我们的腰”的最好回应。《青山不墨》全景式展现了伊春森工林区及林区职工群众的劳动生活状态,使林区人拾起了曾经的回忆,重温了蹉跎岁月,再度点燃了火热激情,从而让众多“无名之辈”弥补了“难登大雅”的失落感,找到了“理直气壮”的存在感、荣誉感和自豪感。《青山不墨》是让全社会了解林区的最好窗口,是对所有林区人最好的心灵慰藉,是宣传林业发展史的最好教材,更是森工精神最好的传播和传承。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几代森工林区人用汗水、心血甚至生命挺起了大山的尊严,实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已经在森工林区得到全面落实,成为了林区职工群众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愿伊春森工林区发扬光荣传统,不断创新突破,争取更大成就。《青山不墨》已经剧终,但现实版的《青山不墨》正在上映。
邓士君,笔名初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生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3年生于伊春铁力林业局,在方正林业局有过基层林场、营林处、公路处等单位的工作经历;1984年后陆续在方正林业局团委、宣传部、公安局担任主要领导职务;2007年从方正林业局副书记岗位调任绥棱林业局任领导书记、局长;2018年任森工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现已退休。
来源:伊春宣传编辑:华 楠一审:胡凤晨二审:方 爽三审:张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