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18: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观后感的英语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确保你的观后感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比如电影、书籍、演讲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
2. "结构清晰":遵循标准的五段式作文结构,包括引言、主体段落和结论。
3. "引言段落": - 开门见山,简要介绍你所观看或阅读的作品。 - 提出你的主要观点或感受。 - 设定文章的基调。
4. "主体段落": - 每个段落应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使用具体的例子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 - 避免过多的主观描述,而是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
5. "结论段落": - 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和感受。 - 提出作品对你个人或社会的潜在影响。 - 可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或建议。
6. "语法和拼写": - 确保语法正确,句子结构完整。 - 注意拼写,避免常见的错误。
7. "词汇选择": - 使用恰当的词汇来表达你的观点。 - 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汇,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
8. "客观与主观的结合": - 在表达个人感受时,要客观地分析作品。 - 同时,也要诚实地表达你的个人反应和感受
三封来自支教师生的读者来信——
感受“被需要的幸福”,创造最美好的青春
《光明日报》编辑部:
看了贵报《给边疆栽上万朵鲜花》这篇报道,深受感动和震撼,也引发了我的无限思绪。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从大学时组织支教队回家乡支教,直到毕业选择回家乡从教这一路的情景。
让我感念至今的是,2013年5月2日,光明日报头版以《山外大学山巅梦》为题,报道了我的故事。我来自贵州毕节一个偏僻山村,200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习。大一暑期开始,我创建了北师大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到毕节山区岩口村支教,此后每年暑假都如约而至。经过几年坚持,我们的支教得到更多人响应,当地政府和希望工程在岩口村建起了希望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这里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持续派出优秀学子前来支教。据不完全统计,我当年支教的学生中,有14人考上了本科大学,走向了宽广的人生。
2013年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毕节做一名中学老师,原因和保定学院支教群体的心声是一样的:“被需要的青春,才最宝贵。”
我立志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用心用爱帮助每名学生成长。工作八年来,我用心记住每位学生名字,为他们手写过1200多张生日贺卡;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关注贫困学生,为多名贫困生找到资助。
有位学生曾经写信给我:“启平哥,我家很穷,过着10元钱一天的生活。未来好迷茫,不知道努力能不能看到希望……”我以最快速度给他回信,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告诉他:“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物质上暂时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改变贫困的想法。今后学习生活有困难,就找启平哥。”一个高中大男孩,每天10元怎么生活?我和爱人商量,每个月自掏腰包支援他400元生活费,帮助他安心学习。
除了在毕节一中工作,我还利用空闲时间到乡村学校帮助教学,鼓励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学好本领,再回来建设家乡。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八年过去了。感觉还是第一天工作的样子,期待每一节课,期待着一届届学生成长。而每次站上讲台,都能感受到学生信任、期待的目光。他们还给我写下很多留言、书信,让我体会到被需要的幸福。
支教不但给了我人生的方向,也给了我温暖的爱情。在支教过程中,2012级师妹李秋菊和我相知相恋。毕业后,身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的她放弃了回家乡四川南充市高级中学工作的机会,毅然来到毕节一中,和我一起为山区基础教育发展倾注心血。
回顾自己的成长,感受保定学院支教老师们的情怀,我深深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爱的传播者和希望的播种者。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课堂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让他们像种子一样,沐浴着阳光雨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衷心希望更多青年朋友来到这样的孩子面前,成就孩子们的明天,也点亮自己平凡却有分量的人生!
毕节一中历史教师朱启平
2021年8月6日
《光明日报》编辑部: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细读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事迹报道,这句话不时在我耳畔萦绕。对我来说,这些闪光的名字不仅是前辈,是榜样,更是同行者。
2019年7月底,我同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10名队友从济南出发,来到了新疆伊宁县——这座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西部边陲小城,在伊宁县第二小学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初来乍到,我们做足了思想准备。我担任三年级的数学老师,而我教的班级里都是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不畅成为我们教学上的第一个难题。然而,更难的还在后头。不久之后的期中考试成绩像一块巨石,重重地砸在我们身上。我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学生们的成绩却没有明显的提高,甚至有几个支教队员任教的班级成绩还出现了滑坡。失落、沮丧笼罩在我们每个支教队员的头上。大家都在想,我们究竟行不行?
连续几天晚上,我们几个支教队员都聚在一起分析原因、讨论对策。“既然咱们都是党员,何不发挥临时党支部的作用?干脆开一个组织生活会吧!”有人提议。后来,我们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认真讨论、互相促进。慢慢地,我们重拾了信心,在期末考试中,大家任教班级的成绩都有了明显进步,其中一位队员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级英语成绩分别名列全县第一、第二和第四。
有一次,我跟学校老师前往当地乡村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当了解到当地学校缺乏音乐、美术等学科专业教师,学生们的音乐课、美术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时,我的心里像塞满了石块,难受得要命。恰巧我们队里有两名音乐专业的队友,我跟大家商量,能否增加我们支教的覆盖面,利用周末前往乡村小学开展兴趣课程教学。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乡望课堂”项目就这样在伊宁落地生根了。在“乡望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美术、音乐课程,还能学到国学、科普、手工艺等许多兴趣类课程。如今,“乡望课堂”已经成为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品牌活动。
在新疆支教的一年,使我成长了很多,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懂得了“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我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以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每当听到我支教过的伊宁县第二小学传来好消息,我都想朝他们的方向大喊一声:“加油,未来肯定更精彩!”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范清涵
2021年8月4日
《光明日报》编辑部:
我是一名来自新疆、正在天津读大学的维吾尔族姑娘。贵报《奋斗青春无悔抉择》专栏的系列报道,让即将奔赴新疆哈密开始支教生活的我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我的母亲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她18岁便开始教书育人,执教32年后光荣退休。妈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从小就鼓励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我从小上学时身边就有很多支援边疆的老师,他们热情、勇敢、无私,性格上有着像侯朝茹、李桂枝一样的坚忍和执着。我还记得,小学时,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和英语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些支教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渐渐爱上了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深知在教育资源匮乏的边疆地区,孩子们眼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而这些支教教师“用心里的火,点亮梦想的灯”,也让我更加坚定了长大后成为他们的志向。
大一时,我听了学校退休教师、“全国最美奋斗者”王辅成老师的一场讲座。王老师以鲁黎的诗句“我在‘无我’里获得意义,种子消失在泥土中获得价值”勉励听众,让我深受启发。那场讲座后,想奔赴祖国西部支教的心更为迫切,就像侯朝茹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样:“到西部去!我愿驾驭青春驰骋在生命的原野上,任他风雨雷电。”
2020年9月,梦想照进现实,我如愿成为天津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样尽快转换角色,为家乡的学生带回更多的爱、更好的帮助。说实话,我内心也有担忧和焦虑,但当我看到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事迹后,心中便有了答案:选择所爱,爱所选择,只要像这些老师一样脚踏实地、用心奉献、倾力服务、实学实干,就一定能在家乡热土上发光发热,让希望和梦想的光芒在学生们心中长久闪耀。
我们接受高等教育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如今,我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反哺给家乡的孩子们,跟他们分享外面的世界,努力成为他们身旁的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作为支教团里唯一一名维吾尔族团员,我要在支教期间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队友尽快适应支教生活,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我愿用一颗热忱的心、一双勤劳的手,把青春镌刻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天津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伊再提古丽
2021年8月6日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8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最近我又开始把英语拾起来了,因为想看更多的公开课,想看更多的资料。
然后就突然有了一些感悟。
我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了,然后再到初中,高中,大学,最后一直都没学好,现在肚里有的总词汇量,仅在100词左右吧。
我也挺纳闷的,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学不好,中间也尝试了很多方法,什么单词卡片,英语游戏,默写短篇等等。
效果有,但极其有限。
现在好像才突然间对英语有了一点感觉,倒不是说,学的有多么好了,只是心理上好像没那么抗拒了。
其实我一直在想,同为语言,为什么国语就能学的那么无压力,而英语却用了那么多时间,好像也只是打水漂了,学到后面,直接就像有了恐英语症一样,一提起来就有种打心底的不适应。
好多人说,这是一个语言环境的问题,要是把我放在国外,不用怎么学,生活几年基本上也就能说上一口流利的英语,确实,但不是没那个条件么,而且同为语言,一定有某种相关性。
我就尝试回忆着学汉语的情景,最开始的时候肯定不记得了,毕竟三岁前都没有记忆。
后来有些印象的就是,我小时候很喜欢读那种中间是漫画,两边是字的小人书,还记得当时收到最让我开心的一个礼物,是一本汉语字典,尤其是当我还学会了用部首查字法,就感觉我好像无所不能,这本书就不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等待着我去开启的宝箱。
包括后来学的语文,基本上也都是在一个个故事中,不经意间就学会,真的,如果现在让你回忆一下当年学汉字的时光,是不是基本上没什么印象,好像生下来就会一样。
而英语,尽管也是一个个故事,但,那些故事,早已经在我学语文的时候,就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换言之,这些故事,已经激不起我的求知欲了,再加上也没有,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却有着分数的评级。
一个如此无用和无趣的东西,却要让我们牺牲掉那么多明明可以很快乐的时光,去争取一个我又不在乎的分数,反感的种子由此种下。
文字是无趣的东西,但文字所组成的信息却是极其的有趣,只是,在我已经有了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后,我便下意识地拒绝了这种很麻烦的方式。
所有人都在和我说,你要学英语,学好英语可以赚大钱,学好英语可以拿高分,学好英语就什么都可以。
可惜我不是一个乖孩子,我只是一个有一点小聪明且任性的孩子,我从小就极有主见,觉得无用,便怎么都不会用心学。
直到今天,我终于觉得英语有用了。
如果,当初有人告诉我,学这门语言,会让你看到更多的风景时,能感受到更多汉语无法体会的美,或许现在的我已经学的很好了。
是的,学习永远都不只是求知,还是一种审美。
只是我的老师,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告诉我这一点。
审美,才应该是最基础的科目。
我也是现在才知道,如果一个老师,可以长得很好看,声音很好听,足够的专业,最重要的是他对他所教授的课程十分热爱,那么他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状态,将是最美丽的风景。
如果按师资力量的限制,去选一个最为重要的项目,我觉得应该是热爱,只可惜,我从小到大也只遇到过寥寥几位,深深热爱着她所教授的科目的老师,其他人,不过只是,拿钱办事的,教书人。
其实这样说,很过分,毕竟很多老师是很尽职尽责的,而且这东西也不能怪他们,毕竟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也没有人去告诉他们什么是知识的美。
而且说到父母,作为孩子一生的老师,很多家长都是不够格去承担师长这个称呼的,他们既不能培养孩子的审美,甚至都不能发现孩子身上自带的美。
但他们也是,用尽自己所能去爱孩子了,如果非要找原因,那又只能再追溯到他们的父辈们了。
而且,看着现在的教育,孩子基本上都在分数里疯狂内卷,但其实,别说有了高分,有了好工作,挣到钱了,又能怎样呢?
真的会幸福吗?
都人均抑郁症了,怎么能幸福?
如果不幸福,那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大环境就是这样,总不能别的孩子都去补习了,你的孩子放在家里吧,自己也没时间和精力去看管。
国家也想改,只是家大业大,动一发而牵全身,不好下决心啊。
当然,我这也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也是站在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看到这些的。
以后,总会改变的,不如就现在从我做起,把自己变成一道风景,言行举止,生理的心理都弄的健健康康地,去给下一代树立榜样。
最后,总结一下,审美真的太太太太太重要了,没有审美,这辈子都很难找到价值和意义。
至于怎样去培养自己的审美,我觉得首先就是要肯定自己,要能欣赏到自己的优点。
我以前就是太过执着于自身的缺陷,就总感觉自己哪哪都不如别人,长期抱着这种心理,偶然遇到一个自己能比得过的人,那自己的心态就直接骄傲地上天了,就是自负,而短暂的自负后,就又都是满满的自卑了。
我总是不能正视自己,长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就会慢慢忘记,优势得不到发展,也就成了均势或劣势。
教育制度基本上是一刀切的,所以这种发现孩子优势的重任,基本全落在了父母身上。
到底要做到怎样的程度,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各方面素质依然比国外落后了太多太多,需要不断地进步再进步。
当然,我们也是在飞速地进步着,每个领域都有人在拼命努力着提升行业的审美上限。
至于我们,做好自己就是很大的贡献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