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心理护理培训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22:48

心理护理培训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心理护理培训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心理护理培训。在写作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确保文章内容与主题紧密相关。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心理护理培训心得体会作文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
a. 引言:简要介绍心理护理培训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文章主题。
b. 培训内容:详细描述培训过程中的所学知识、技能和感悟,包括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实际操作技巧等。
c. 培训收获:总结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沟通能力、掌握心理护理技巧等。
d. 反思与展望:结合自身实际,反思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心理护理工作提出展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准确、简洁,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b.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文章结构紧凑。
4. 内容充实:在描述培训内容时,要具体、生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培训的实效性。以下是一些建议:
a. 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心理护理技巧在实践中的应用。
b. 分享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

医美能缓解人们对变老的焦虑吗? | 对话李一琳

对于医美手术,我们常常怀有一些固有的观念,比如,认为去做医美的人们有些过度关注取悦他人,或是认为医美的流行导致了审美的趋同。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中国轻医美产品行业白皮书》,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120亿元,较2023年增长14.8%。中国医美产业正在迅速崛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医美热的背后,是否体现出了某种对时光流逝的焦虑感?面对老去与死亡的态度,形塑着我们的当下。播客《在川上》正聚焦生老病死中所隐藏的智慧密码,我们将陆续推出播客节目中的系列对话。

本期《在川上》,我们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李一琳医生,她同时也是一名医学插画师(代表作《整形密码》),从一线医生的专业视角,和我们一起探讨了医美手术背后的那些故事与心理。完整音频节目欢迎搜索“在川上”进行收听。

医美在改善了外表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变得更自信

松木:今天聊的主题缘起于去年夏天我的一段在咖啡馆“偷听”的经历,那天和我隔了两张桌子的位置有两个小姑娘,大概二十多岁,长得非常好看。她们聊天谈到了医美的话题,我就好奇,她们都那么美了,还在做医美。这也激发了我对医美这一话题的兴趣,能不能先请李医生跟我们科普一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角度去理解医美?

李一琳:以前我们会统称为整形,现在会分得更细一些,整形是整形,美容是美容。整形偏向修复,比如先天型的或是外伤,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变成一个正常的状态。美容就是从一个正常的状态变成更好的状态。医学美容区别于生活美容,会有一些侵入性的操作。这个概念还在不断拓宽,比如说皮肤科做的刷酸,激光科做的光子嫩肤也可以算进医学美容。

松木:现在国内医美需求大致是什么样的水平?

李一琳:对整形这一部分来说,中国还是处于一个上升期,以前女性多一些,现在男性也越来越多。像美国基本处于一个中年期,各方面都比较稳定和饱和的状态。

松木:我手上有一份2024年全球医美行业的相关数据,在手术数量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其后是巴西,接下来是日本、中国和印度。女性最常见的手术,依次是吸脂术、隆胸、眼睑手术、腹壁整形术和隆胸提升术。而男性第一位是眼睑手术,之后是男性乳房发育症的矫正、吸脂术、隆鼻术。但在手术人数上,还是存在很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这些手术项目很多都是100万例以上,而男性只是女性的零头,少很多。

《整形密码:整形手术背后的科学与美学》

作者: 刘韬滔

版本: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探索家/ 未读

2021年10月

李一琳:是的,男性确实要少很多,但是有增加的趋势,你看现在小男生越来越精致了。但是有一个项目男性会比女性多,就是植发,但这个是到一定年纪才会出现的手术项目。

松木:这些做医美的人会有一些共性吗?比如说完美主义倾向?

李一琳:在踏入这个领域之前,我基本上是不打扮的。但是踏进去之后,你就会发现有些项目确实效果很明显。最基础的入门项目就是肉毒,我自己尝试了一次以后就觉得真香。现在很多人做医美,不是说为了要多好看,更多就是抗衰老。而医美在改善了外表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改善了内心,变得更自信。

松木:我自己感觉,中年女性,比如40岁到50岁这个阶段,外貌的变化会非常快,可能一部分人在这个阶段产生焦虑。然后媒体也会不断提醒大众应该塑造一种完美的形象,有点类似进步主义的副产品。也许这是媒介带来的一种负面较多的影响。

小熊:我认识一些年轻的孩子,95后,有的出门化妆1个小时起步。我就会好奇地去问,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对方就会告诉我,打扮好看会让自己心情愉悦。但我反过来会想的问题是,你到底取悦的是自己还是他者?所以我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做医美或者花这么长时间化妆的人,他们的自信是不是建立在他者评价体系上的?

松木:就是到底是美带来了自信,还是因为自信所以美。比如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自信,可能就能在外在展现出美的那一面。但是现在更多变成了,我需要有一些科技的加持,才能是自信的。

李一琳:衰老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有些人在这个过程里可能会有一点没办法接受自己的外貌往不那么美的方向去,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医美只是延缓这个过程,没办法避免这个结果。所以这些项目你可以去做,但不能依赖。也就是说,在这个变老的过程中,人们还是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想法。就是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要关注自己的外在容貌,也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不只是盯着自己脸上的皱纹。

美剧《整容室》(第一季)剧照。

流行审美一直在变化,追着走就很累

松木:在具体项目上,你会有什么建议吗?

李一琳:如果你想抗衰的话,基本上就是从肉毒开始。因为肉毒其实是一个预防的项目,在你的静态皱纹出来之前,你用了肉毒,就会延缓出褶子出来的时间。对于皮肤状态的话,水光、光子这些是比较基础的项目。等到40岁左右,可以接触一些抗衰的光电项目,比如说热玛吉、超声炮。但这些维持时间大概是一年左右,而且不能做太多次。那如果到了五六十岁,没办法接受自己衰老的容颜的话,也可以选择拉皮。但具体到我个人的话,我可能到热玛吉、超声炮也就止步了。但重生脸只是项目中很少的一部分,即便是脸也可以进行各种细分,然后到脖子、胸,全身,你身上的所有部位都可以做的。

小熊:我好奇的是,这个过程里会存在审美单一化吗?比如我们回想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明星,他们的长相是非常多元化的,各有各的味道。但是现在如果从娱乐圈明星的角度,我觉得还是比较审美趋同化的。

李一琳:之前有一段时间我们会说网红脸、蛇精脸什么的,我走在医院里,好多患者我都分不清谁是谁,都长得差不多。但是现在这部分也在转变,包括医生也是努力突出每个人脸上的特点,让对方不好的地方稍微不那么明显,而不是全都整成一样。包括娱乐圈也开始审美多元化,你看现在一些韩剧,有些单眼皮的女主也很有韵味。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

作者: 琳赛·菲茨哈里斯

译者:房莹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25年1月

松木:我有一个时尚杂志的编辑朋友,是个很漂亮的女生,我记得多年前她讲过为什么自己要做医美,她说自己经常因为工作关系要参与到有明星参加的场合,她觉得如果自己没有整,会有一种裸奔的感觉。我觉得单一化的审美和新媒体的发展也有关系,当你的脸在视频里出现不符合主流审美的时候,大家就会评价“丑”。

小熊:这种反馈太迅速了,我认识一个小姑娘在香港的电视台实习的时候,她就说她有非常强的着装压力,那边的观众随时都会讨论出镜记者的穿搭这些。其实不只是着装压力,而是现在这种这么即时的评价体系,你能不能内心强大到可以忽略可以不那么在意。

松木:李医生平时会天然地去“品鉴”比如自媒体或者路人的容貌吗?

李一琳:我对容貌并不是很感冒,我看人先看整体的感觉,而不是上来单个去分析五官,比如单眼皮就一定要弄成双眼皮,有的人就是单眼皮的时候更有神。

小熊:说实话,我觉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容貌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不是单指变老这件事。而是一种面相的感觉,比如有些人一看你就知道非常和善,还有的人一看面相就很刻薄,我觉得这是内心世界最终的一种外在呈现,这个对我来说可能比延缓衰老更重要,和一个人长久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关联在一起。

松木:还有一些比较可贵的气质,比如我觉得一个人幽默感其实挺重要的。但是我不知道整得很明星脸以后,还能不能散发出幽默感。我还想问的是,如果医美做比较多的话,会不会产生副作用?比如馒化。

李一琳:馒化也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前几年比较流行打玻尿酸、脂肪填脸,各种凹的地方都要填起来,后面就发现这个人的脸像馒头一样。没有骨骼的感觉了。后来大家又觉得有骨性的脸更好看,所以原来的脸就变成了馒化脸。就是我们的审美变了。

美剧《整容室》(第五季)剧照。

松木:就像我记得我小时候,一度很流行文眉,妈妈们很多去文眉,结果后来又变成细眉流行,现在好像又流行野生眉什么的了。

小熊:所以如果你永远去追着流行走,就永远都很累。

堪忍的中国女性,也要多进行自我关照

松木:也许这就是让人兴奋的地方,人追求美的步伐永远都不会停下,但可能也需要适度追求医美。我们知道李医生有一块比较核心的工作是私密整容,这个部分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李一琳:私密整形主要就是会阴区生殖器相关的一些整形。患者中有一部分是存在两性畸形的问题,比如说他本身是一个男孩子,但是生殖器部分长得像女性,也有相反的。还有尿道下裂、会阴区肿瘤等手术之后进行的修复手术。另外还有一部分患者就是想进行相关的美容等。年龄再大一些,做阴道紧缩盆底肌修复的患者会增加,比如生育完的女性有的会有漏尿的问题。

小熊:我看李医生的微博上提到了一个去污名化的问题,就是其实一部分患者做这一类医美是有很真实的需求的,影响到了现实生活。也有一部分人可能动机是要取悦他者,那这部分人你反而是会劝退的,这个时候我觉得李医生又多少承担起了心理医生的工作。

李一琳:所以每一次看诊需要花很多时间,你要知道对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做这个手术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在你知道这个目的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改善健康,还是说想去取悦另一半,有很多姑娘会因为感情不和,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这种就尽量劝退。就是你首先做心理疏导,然后确定了患者自身的需求,你才能做手术。

松木:听李医生介绍,了解到私密整形有不同的类别,我就意识到了,其实很多人是他真的需要这方面的手术,我反而觉得这一类的相关普及是不够的。有可能很多女性在生育之后,一直为此而痛苦,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李一琳:因为中国女性都太能忍了,她们生完孩子以后,不会想自己身体怎么样,肯定都是把全身心都投入在孩子身上。然后孩子大了以后,每个阶段都有需要操心的地方,所以妈妈们甚至没办法找出半个月的时间出来给自己做手术或者休息。很多来做手术的患者都是问我,能不能把时间缩短一点,说“我还得回去照顾孩子”。

小熊:我听完也觉得有点难过,就是你说的中国女性太能忍这个事情,一切都以孩子为主,放弃掉自我,都是把“我”先放到后面去的。从你从业到现在,这类手术人群的观感上会有变化吗?

李一琳:取悦另一半的患者会越来越少,感觉女性确实也越来越独立了。但另一方面,如果放到所有人群这个大的基数上来看,我觉得中国的性教育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现在不管什么手术开始兴起之后,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会发现乱象比较多,很多内容对错参半,这些也需要大家去鉴别。

松木:所以要去耻化,同时也要去污名化。希望人们对刚才聊的私密整形有正确的一个认识,该求助医生的要去求医,是可以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的。做一下今天节目的总结,真正的美是从内到外发生的。我们本期内容并不是要去批判过度医美,我们也希望生活在一个美的环境以及见到美丽的人。但是美丽的人更多的时候是一个自信的人,然后懂得在生活当中如何去变得真正的快乐,以及用这种快乐去感染别的人。

扫码可收听完整版节目

作者/松木 小熊

编辑/刘亚光

校对/杨许丽

童年创伤可能通过肠道菌群失衡改写心理健康轨迹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早期的生活经历犹如一颗种子,深深影响着我们未来的身心健康。童年创伤,比如遭受虐待、被忽视或家庭关系一团糟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风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发育时期突然袭来,会显著增加他们日后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充满争吵与冷漠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或者遭受身体、情感上的虐待,这些经历会如同阴影一般,伴随他们一生。研究表明,童年创伤会破坏大脑的正常发育,改变其结构与功能。回顾性研究发现,童年创伤相关经历与成年期认知能力下降紧密相连,这种关联通过抑郁症状和全身性炎症得以体现。同时,这些早期经历还与执行功能、记忆能力和处理速度方面的神经功能缺陷有关,因为它们会引起海马和前额叶皮质的显著改变,进而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神经内分泌系统。


HPA轴和神经内分泌系统都主要通过释放一种叫做皮质醇的激素来调节身体应对压力的反应。皮质醇这种激素会与认知和生理过程相互作用,比如影响免疫、炎症和神经可塑性。要是皮质醇等激素水平长期异常,人就更容易遭受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困扰。此外,童年有过创伤经历的人,经常表现出精神共病现象,还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


在我们的肠道里,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不仅仅是消化食物的帮手,还通过内分泌、免疫和神经信号通路等多种机制,与大脑建立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微生物-肠-脑轴。肠道菌群对大脑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它影响着神经精神疾病、情绪相关疾病、社会行为和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肠道菌群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在一生中不断演变,受到生理状况、感染性疾病、药物使用、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儿童早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分娩方式、初始喂养方式和抗生素暴露等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童年创伤与肠道菌群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童年创伤相关的心理健康结局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童年创伤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童年创伤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会悄悄改变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为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童年长期处于紧张、恐惧或无助的状态,比如遭受虐待、家庭暴力、严重忽视等等,会导致生理和心理压力反应系统的长期激活,造成调节失衡,进而引发不良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后果。


童年创伤的神经心理生物学影响是生命后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发育风险因素。在心理健康结果方面,童年创伤与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以及吸烟和酗酒等不良行为的风险显著增加密切相关。






1、压力反应系统


当人遇到危险时,身体会启动一套精密的压力警报系统,它通过应对实际或感知到的短期或长期压力源,来维持身体内稳态。人体的压力系统包括中枢和外周因素,它们通过多种激素、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启动适应性反应,让身体能够应对外界的压力。


在压力反应中,自主神经系统和HPA轴发挥关键作用。对压力源的初始反应主要由自主神经系统激活来驱动,这导致外周组织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与此同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释放到下丘脑-垂体门静脉血管,触发垂体前叶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入体循环。CRH还通过快速激活自主神经系统触发压力相关行为。肾上腺皮质作为ACTH的主要靶器官,通过释放糖皮质激素来调控压力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减弱过程,这一过程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与海马体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实现。


如果压力反应系统长期处于慢性或过度激活状态,就会导致CRH、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水平持续升高。这种长期失调被认为与慢性压力相关的各种长期心理和生理疾病有关,例如神经性厌食症、抑郁症、长期酗酒、强迫症和惊恐发作等。相反,多项研究表明,慢性疲劳综合征、创伤后应激障碍、纤维肌痛、尼古丁戒断和产后阶段等慢性压力状态,通常与HPA轴活性降低相关。



2、童年创伤会导致大脑结构被悄悄重塑


  • 前额叶-海马-杏仁核回路的改变

童年创伤会导致前额叶-海马-杏仁核这一重要神经网络的发育发生显著改变。这一网络就像一个精密的指挥中心,对协调外周压力反应至关重要,尤其是通过释放CRH和糖皮质激素,并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起关键作用。此外,这一网络还参与情绪和记忆加工以及自我调节功能。


啮齿类动物研究发现,遭受母体忽视或分离的后代表现出大脑前额叶和海马区域的树突生长减少。这些结构变化与表观遗传修饰以及杏仁核和海马体中突触信号传导的紊乱有关。这种改变会导致个体对环境压力源的敏感性增强,表现为杏仁核的活动不再像正常情况下那样能很好地受到前额叶和海马的调节。


因此,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小动物在经历童年创伤后出现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增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改变还让小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受损和对威胁性刺激的学习反应过度。这些影响至少部分是由慢性压力导致的CRH和糖皮质激素长期暴露所介导的。






在人类身上,情况也类似。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杏仁核、前额叶和海马体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类似改变,包括海马体积缩小,这与精神病理症状和学习过程缺陷有关。此外,杏仁核和前额叶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性变化以及这些脑区之间连接功能的紊乱,会导致个体对情绪显著性线索更加敏感。这种脑区之间的异常连接模式,在有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史或者贫困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中都有发现。前额叶和杏仁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还可能与虐待经历以及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存在关联。


与动物研究类似,人类研究证据也表明,CRH和糖皮质激素功能异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介导海马结构的改变、精神病理症状和学习过程的改变。此外,多种童年创伤相关逆境,比如家庭暴力、低经济地位、机构抚养忽视和童年虐待等等,都被发现与异常的HPA轴反应性相关。



  • 前额叶-纹状体多巴胺能回路的改变

新兴研究表明,在动物模型中,童年创伤会对涉及动机和奖励加工的多巴胺能通路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腹侧纹状体、前额叶和杏仁核这些脑区。啮齿类动物如果长期反复经历母子分离,会破坏多巴胺能胶质细胞群体,改变细胞增殖和凋亡率,并在成年期诱发腹侧被盖区和黑质中非典型的多巴胺能信号传导。其它研究将母体照护的差异与前额叶和尾状核-壳核之间连接减弱以及伏隔核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相关联。这些神经生物学变化,会导致小动物出现快感缺失样行为增加和奖励敏感性失调的情况。


在人类身上,童年创伤与伏隔核、腹侧被盖区、腹侧纹状体和前额叶内奖赏加工过程的紊乱相关。这些改变会让个体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而且基于奖励的学习能力也会受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神经环路与杏仁核和前额叶均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调节着我们对压力的行为和心理反应、情绪和社会学习以及自我调节机制。因此,这些通路的紊乱可能导致后期发育阶段中适应不良行为以及不良心理和生理健康结局的风险增加。




童年创伤与肠道菌群的隐秘对话


婴幼儿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早期营养摄入、分娩方式和抗生素暴露等关键因素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发育。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也会随着生命周期不断变化,并受到生理变化、感染性疾病、饮食模式和生活方式选择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对儿童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增加其对一系列微生物病原体的易感性,并导致负面的心理健康结局,比如认知、情绪和行为障碍,包括情绪相关症状和抑郁症状。重要的是,与肠道菌群成熟过程同步发生的若干中枢神经系统过程,包括突触修剪、髓鞘形成和突触发生,也可能受到特定微生物相关代谢产物的影响。


经历童年创伤的儿童表现出独特的神经发育轨迹,其终身罹患心理健康障碍的风险显著升高。在动物模型和人群中开展的研究也揭示了童年创伤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动物模型中的童年创伤


动物研究表明,童年可能导致后代肠道菌群失调,并增加其跨代患精神疾病和生理疾病的风险。


在动物研究中,童年创伤可诱发肠道菌群发生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例如,有研究表明,遭受童年创伤的成年大鼠,肠道菌群会发生显著变化,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降低,同时炎症相关的菌群增加。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影响炎症、神经递质信号和压力反应,进而促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理过程。小鼠反复暴露于社会挫败压力是一种成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它可诱导肠道菌群失调,让调节肠道炎症和肠道屏障完整性的毛螺菌科成员丰度增加。



2、人类研究中的童年创伤


人类研究同样发现了童年创伤与肠道菌群之间的联系。产前压力不仅包括孕妇出现心理困扰的情况,例如抑郁或焦虑,还包括孕妇的生活方式或身体状况可能给胎儿带来压力的情况。


荷兰的一项纵向研究追踪了儿童从妊娠晚期到出生后110天的肠道菌群发育情况,发现产前压力与婴儿出生后至少三个月内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关联。具体来说,经历高水平累积产前压力的孕妇,其婴儿肠道中变形菌门(如肠杆菌属、埃希氏菌属和沙雷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而厚壁菌门(如气球菌属、乳球菌属和乳杆菌属)和放线菌门(如双歧杆菌、柯林斯氏菌属和埃格特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此外,孕产妇产前压力暴露及HPA轴功能失调均与婴儿肠道菌群改变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菌群物种多样性降低、双歧杆菌属丰度减少,以及肠杆菌科潜在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增加。


产后压力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一项针对有创伤史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年人的探索性研究发现,与那些暴露于创伤但未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相比,最终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肠道菌群中放线菌门、黏结球形菌门和疣微菌门的丰度整体降低。


还有一项纵向研究调查了82名新生儿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前六周的情况,期间因母婴分离以及医疗程序可能导致应激。研究发现,新生儿压力量表评分较高与变形杆菌属和韦荣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升高显著相关。


一项针对5-7岁健康儿童的横断面研究探讨了行为失调、社会经济风险、饮食、照顾者行为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肠道中脆弱拟杆菌和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多的孩子,攻击性、情绪反应、外向性行为、悲伤和冲动性这些问题发生的几率较低,同时家庭冲突也较少。


另外,一项病理对照研究探讨了成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结局的关联,并将其与创伤暴露但未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特定四组菌属(链形杆菌属、光岗氏菌属、臭气杆菌属和欧尔森氏菌属)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呈正相关。此外,重度抑郁症与拟杆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升高有关。因此,早年生活创伤可能会让肠道菌群发生改变,进而引发身体促炎反应,可能增加个体日后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童年创伤相关的微生物关键调节因子



1、短链脂肪酸


在童年创伤与肠道菌群的复杂关系中,有一些关键的微生物调节因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短链脂肪酸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微生物发酵膳食纤维的产物,被认为是肠道菌群介导母体压力对子代神经发育影响的关键机制。这些短链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它们可以被有效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穿透血脑屏障抵达大脑实质,对大脑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短链脂肪酸也可能在产前和产后影响大脑功能,因为母体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在孕期进入母体血液到达胎儿大脑。在啮齿动物模型中,慢性束缚应激可降低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水平。此外,补充短链脂肪酸可以减轻社会挫败压力引起的奖励寻求行为缺陷。


短链脂肪酸还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来影响发育中的胎儿,而小胶质细胞在整个发育过程和成年后的神经调控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在胚胎发育阶段,小胶质细胞逐渐获得对环境信号做出反应的能力,而母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异常暴露可能干扰其正常功能和成熟。乙酸作为肠道菌群来源的关键短链脂肪酸,对小胶质细胞的成熟至关重要。在无菌小鼠中,乙酸可以调节小胶质细胞的代谢状态,并影响其吞噬功能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疾病进展。



2、氨基酸


氨基酸在童年创伤的影响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母子分离小鼠模型研究发现,肠道氨基酸转运体减少会导致血液谷氨酰胺水平下降和内侧前额叶突触功能障碍。血液谷氨酰胺供应不足会限制其在大脑中的利用,从而影响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突触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过程。此外,母子分离小鼠表现出肠道菌群失调,具体表现为罗伊氏乳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补充该菌株可以缓解母子分离小鼠的神经行为缺陷,其机制可能与肠道氨基酸转运增强及内侧前额叶突触传递恢复有关。


此外,小鼠怀孕期间的应激会破坏胎盘色氨酸代谢,并通过减少母体色氨酸代谢相关菌群,降低胎儿神经发生过程中色氨酸的可用性。产前压力也会导致母鼠及其后代体内参与色氨酸代谢的关键肠道微生物丰度下降。因此,孕妇营养不良或药物暴露可能通过影响胎盘色氨酸的可用性,改变犬尿氨酸代谢途径和/或减少肠道中代谢色氨酸的细菌丰度,增加后代神经精神疾病的风险。


在人类中,色氨酸主要来源于饮食,是5-羟色胺的前体物质,而5-羟色胺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大脑功能,在后代的社会和情感行为的发育中发挥核心作用。色氨酸代谢的改变是宫内炎症引起的产前母体应激的基本生物学标志,它会增加神经发育障碍的潜在风险并且与青少年同伴欺侮有关。例如,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中也存在色氨酸代谢受损,这可能是自闭症病理生理的基础。






胎儿-胎盘单元主要通过5-羟色胺途径和犬尿氨酸途径调控色氨酸代谢,而肠道菌群在色氨酸代谢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可直接将其转化为吲哚及其衍生物,包括吲哚丙烯酸、吲哚-3-乙酸、吲哚-3-丙酸、吲哚-3-乙醛和色胺等多种分子。这些代谢产物通过调节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帮助维持肠道稳态。


有趣的是,孕期过量摄入色氨酸可能通过调节微生物-肠-脑轴的功能,来降低雄性后代的攻击性。此外,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中枢5-羟色胺系统来预防攻击行为,因此肠道菌群可能作为一种辅助内分泌器官发挥作用。色氨酸暴露还可能增加丘脑和下丘脑中的儿茶酚胺浓度,进而影响能量平衡和社交互动,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及肠脑轴功能的变化有关。压力诱导的HPA轴过度活跃与反应性攻击行为相关,且HPA轴还参与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比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和抑郁症。



3、益生菌


通过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似乎是应对童年创伤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的一种极具前景的策略。益生菌可以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来改善心理健康,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症状。益生菌还能够合成神经活性物质,比如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最近的研究表明,益生菌也可以减轻童年创伤对心理健康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遭受母子分离压力的幼鼠在恐惧调节过程中表现出内侧前额叶的过早激活,而通过饮水摄入瑞士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可以缓解这一现象。此外,补充副干酪乳杆菌可以显著改善母子分离应激大鼠的焦虑样行为,并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糖皮质激素受体、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恢复正常。


长期摄入多菌株复合益生菌(乳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可以成功逆转母子分离小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并通过恢复小胶质细胞静息状态使神经炎症状态正常化,同时发挥促神经发生作用。此外,益生菌干预还显著影响短链脂肪酸的产生,特别是增加丁酸水平。




童年创伤影响肠道菌群的潜在机制


童年创伤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看,童年创伤会导致HPA轴功能失调,进而影响糖皮质激素的分泌。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应激激素,会对肠道菌群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糖皮质激素,可能改变肠道的生理环境,影响肠道菌群的生存和繁殖。





同时,童年创伤引发的炎症反应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炎症会破坏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使得肠道内的微生物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的免疫反应,进一步扰乱肠道菌群的平衡。


此外,童年创伤还可能影响宿主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比如,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个体可能会偏好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这些饮食习惯的改变会对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


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是重大的负面生活事件,会严重影响认知功能和发育,并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不良精神状况。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心理过程,包括神经系统(如自主神经系统、肠道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免疫系统和HPA轴。肠道菌群对精神障碍的影响主要通过神经递质合成、微生物代谢物产生以及特定代谢通路(比如色氨酸代谢)的激活来介导。


童年创伤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健康视角。它提醒我们,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早期生活环境,减少童年创伤的发生,对于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一方面,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提高公众对童年创伤影响的认识,教育人们了解影响童年创伤发生的潜在因素,是预防童年创伤的重要举措。例如,通过学校、社区等平台,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孩子可能面临的压力。


另一方面,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益生菌补充,来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为肠道内的有益微生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减轻童年创伤对肠道菌群的负面影响。


童年创伤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充满奥秘的研究领域,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但仍有许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望进一步揭示其中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童年创伤相关的精神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更多的人能够摆脱童年创伤的阴影,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


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Borrego-Ruiz, A.; Borrego, J.J. Early Life Stress and Gut Microbiome Dysbiosis: A Narrative Review. Stresses 2025, 5, 38.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